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6 02:0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佛说五无返复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尔时佛在祇树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梵志。在罗阅只国闻舍卫人多慈孝顺奉经修道供事三尊。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啮杀其子。父故耕不视其子。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儿谁子。答言。是我之子。梵志曰。是卿子者。何不啼哭。而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愁忧啼哭。何所追逮。设不饮食。何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在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不须持二人食来。梵志自念。此人无返复。儿死在地。情不愁忧。而返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比类。梵志便行入城。诣耕者家。见死儿母。即便语之。卿儿已死。父言但持一人食来。何以不念子耶。儿母逆为梵志说譬喻言。子者如客。来依人止。来亦不却。去亦不留。此儿本我亦不唤来。自来过我生。死亦自去。非我力乃便进退。随其本行。追命所生。又语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即向梵志说喻言。我等兄弟。譬如工师入山斫材缚筏。水中卒逢大风。吹破筏散。随水流去。前后

佛学常识100例

分张。不相顾望。我弟亦尔。如是宿命因缘。一时共合会。在一家生。随命长短。死亡无常。合会有离。我弟命尽。各自随行。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相救。又语死者妇。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妇复为梵志说喻言。我等夫妇。因缘共会。须臾间已。譬如飞鸟暮栖高树。扰扰作声。向明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夫妇如是。无常对至。随其本命。不能相救。又语其奴。汝大家儿死。何不啼哭。奴复说喻。我之大家。因缘合会。我如犊子随逐大牛。人杀大牛犊子在边。不能救大牛。无常之命。不可得救。奈何愁忧啼哭。亦无所益。梵志闻之。心惑目瞑。不识东西。闻此国人。孝顺奉道。供事三尊。故从远来。欲得学问。未有善应。而见五无返复人。劳身苦心。远来至此。了无所益。又问行人。佛在何许欲往问之。行人答曰。近在祇洹精舍。梵志即往到佛所。稽首佛足作礼。却坐一面。愁忧低头。默无所说。佛知其意。谓梵志曰。何为低头。愁忧不乐。梵志白佛言。所愿不果。违我本心。是故愁忧也。佛问曰。有何所失。白佛言

佛学常识问答赵朴初 下载

。我从罗阅只国来。闻此国人孝顺奉敬三尊。故从远来欲得学问。既来到此。见五无返复人。是故愁忧不乐。佛言。何谓无返复者。梵志白佛言。见父子二人耕地下种。子死在地。父亦不愁。反更索食。而反向我说无常事。母妇及姊与奴。都无愁忧。是为大逆无返复也。佛言。不然不如卿语。此之五人。最有返复。知命无常。非愁忧所逮。是故自定。无有愁戚。世间俗人。不识无常。懊恼啼哭。不能自胜。譬如人得热病。不自觉知。恍惚妄语。良师与药。热即除愈。不复妄语。俗人愚痴。愁忧啼哭。不能自解。能知无常。不复愁忧。如热病愈。此之五人。皆得道证。梵志闻之佛语。即自克责。我为愚惑。不识道义。今闻佛语。如盲得目。冥中见明。

  世尊在祇树精舍说法时。罗阅只国有一梵志。听说舍卫国人大多慈悲孝顺。奉经修道。供事三宝。梵志便来到了舍卫国。看到有父子二人在耕田。忽然窜出一条毒蛇。把他儿子咬了一口。儿子登时倒毙。父亲见了。仍旧自己耕田。既不去看他的儿子。也不啼哭。梵志很诧异。问老人道:“这是谁家的儿子?”老人答道:“是我的儿子。”梵志道:“既是令郎。那你老人家怎么也不啼哭。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呢?”老人道:“人生终归要死。万物有生成必有衰败。人既死了。若是善人。自有他的好报;若是恶人。也自有他的怨对。即使我愁忧啼哭。对于死者又有什么益处呢?”老人这样说了。又向梵志打量一番。说道:“我看你这位先生。要到城中去的吧?顺便拜托一事:我家在城中某处。请你路过我家时。向我的家人说一声。儿子已经死了。叫他们送饭时。只送我一个人的饭就行了。”梵志心想。这老头儿是怎样一个人呀。竟这样没有返复(没有情义)。儿子死在地下。毫不悲哀。反而只顾自己吃饭。世上没有情感。不慈爱的人。可能要推他是第一了。

  梵志走到城中。找到耕者的家。见到死儿的母亲。便告知她:“您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父亲叫我带个口信。只须送一人饭食就行了。为何一点都不顾念父子之情?”那个母亲便打了个比喻给梵志听。说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时。我并没有招呼他来。现在他自己死去了我也留他不住。

佛学常识 小说

譬如旅行的人。路过旅舍。权且寄宿暂为主客;哪天旅客自去。主人当然不能留。也不须留。我们的母子关系也正是这样。儿子的去来。随他自己的业缘。我一点都救护不得。”梵志心想。这一对老夫妇怎么都是一般的硬心肠。这时见到死者的姊姊也在旁。又问那姊姊道:“你的弟弟

佛学基本常识六根六尘

死了。怎么你一点不啼哭?”姊姊也用比喻来说明道:“譬如巧手匠人。入山砍得木材。编缚成大木排。放在水中航行。忽然遇着大风。把木排吹散了。那木材便各自随波流散。彼此不能连结。我们姊弟俩也是这样。偶然因缘和合。生在一家。但寿命各有长短。死生没有一定。会合的终须离散。我弟寿命已尽而死。我做姊姊的怎么能用得出力。救得了他呢?”梵志又对死者的妻子道:“你的丈夫死了。你怎么也不啼哭呢?”那妻子也说了个比喻道:“譬如空中的飞鸟。夜间偶然停宿在同一高树枝上。一到天明。各自飞开。寻取饮食。飞鸟有缘则会合在一处。缘尽就各自飞散。我们夫妻也是这样。业报告终。各随本命。谁也不能救谁。”梵志又向他的奴仆说:“你的小主人死了。你怎么不啼哭?”奴仆也说了个比喻道: “我主人的一家。各有因缘和合起来。我好比一头小牛。跟着大牛走。人家把大牛杀了。小牛在旁。是没法救大牛之命的。啼哭有什么用呢?”

  梵志听得满肚子不痛快。只恨自己愚昧鲁莽。枉自老远跑到这里来求学。一向听说舍卫国人是孝顺的、奉事恭敬三宝的。岂知到得这里。原来都是无返复(无情无义)的人。这还有什么可学的呢?于是问过往行人道:“请问佛在哪里。我想去拜谒他请他开示。”行人答道:“近得很哩。就在祗洹精舍。”梵志即到佛前。稽首作礼已毕。退坐一边。只是合掌低头。并不开口请问。佛呢。早已了知他的一切了。为了想开示济度他。于是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低了头。愁忧不乐呀?”梵志道:“只因为希望的事不能如愿。违我本心。所以不乐。”佛又问梵志:“你有何失意。只管说来。何必这样忧愁呢。”梵志答道:“我远从罗越只国来。听说此国人民孝顺。奉敬三宝。想求学问。岂知到得这里。就遇见五无返复(五个没有情义的人)。”佛问道:“怎样的五无返复呢。”梵志道:“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儿子被蛇咬死在田头。那父亲也不哀愁。还向我讲说无常之事。死儿的母亲、妻子、姐姐、奴仆。也都没有一点悲哀的感情。这不是大逆不道。毫无情义吗?”佛说:“非也。并非如你所言。这五个人。其实最为返复。他们知道人命无常。非忧愁所能挽回。所以内心自定。无有忧愁悲戚。世间俗人。不识无常。才会懊恼啼哭。不能控制自己

一本书让你知道佛学常识

的感情。譬如有人得了热病。自己却不知道。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良医开了药方。热病即痊愈。不再胡言乱语。世俗之人因为愚痴。所以才会愁忧啼哭。若能了知无常的道理。即不再忧愁。犹如热病痊愈。这五个人。都是得道有证悟的人。”梵志听了佛的话。即自责道:“是我愚痴迷惑。不识得真正的道义。如今问佛所说。真是如盲得视。如暗得明啊。”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3329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54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