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
佛说五无返复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尔时佛在祇树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梵志。在罗阅只国闻舍卫人多慈孝顺奉经修道供事三尊。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啮杀其子。父故耕不视其子。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儿谁子。答言。是我之子。梵志曰。是卿子者。何不啼哭。而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愁忧啼哭。何所追逮。设不饮食。何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在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不须持二人食来。梵志自念。此人无返复。儿死在地。情不愁忧。而返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比类。梵志便行入城。诣耕者家。见死儿母。即便语之。卿儿已死。父言但持一人食来。何以不念子耶。儿母逆为梵志说譬喻言。子者如客。来依人止。来亦不却。去亦不留。此儿本我亦不唤来。自来过我生。死亦自去。非我力乃便进退。随其本行。追命所生。又语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即向梵志说喻言。我等兄弟。譬如工师入山斫材缚筏。水中卒逢大风。吹破筏散。随水流去。前后
世尊在祇树精舍说法时。罗阅只国有一梵志。听说舍卫国人大多慈悲孝顺。奉经修道。供事三宝。梵志便来到了舍卫国。看到有父子二人在耕田。忽然窜出一条毒蛇。把他儿子咬了一口。儿子登时倒毙。父亲见了。仍旧自己耕田。既不去看他的儿子。也不啼哭。梵志很诧异。问老人道:“这是谁家的儿子?”老人答道:“是我的儿子。”梵志道:“既是令郎。那你老人家怎么也不啼哭。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呢?”老人道:“人生终归要死。万物有生成必有衰败。人既死了。若是善人。自有他的好报;若是恶人。也自有他的怨对。即使我愁忧啼哭。对于死者又有什么益处呢?”老人这样说了。又向梵志打量一番。说道:“我看你这位先生。要到城中去的吧?顺便拜托一事:我家在城中某处。请你路过我家时。向我的家人说一声。儿子已经死了。叫他们送饭时。只送我一个人的饭就行了。”梵志心想。这老头儿是怎样一个人呀。竟这样没有返复(没有情义)。儿子死在地下。毫不悲哀。反而只顾自己吃饭。世上没有情感。不慈爱的人。可能要推他是第一了。
梵志走到城中。找到耕者的家。见到死儿的母亲。便告知她:“您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父亲叫我带个口信。只须送一人饭食就行了。为何一点都不顾念父子之情?”那个母亲便打了个比喻给梵志听。说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时。我并没有招呼他来。现在他自己死去了我也留他不住。
梵志听得满肚子不痛快。只恨自己愚昧鲁莽。枉自老远跑到这里来求学。一向听说舍卫国人是孝顺的、奉事恭敬三宝的。岂知到得这里。原来都是无返复(无情无义)的人。这还有什么可学的呢?于是问过往行人道:“请问佛在哪里。我想去拜谒他请他开示。”行人答道:“近得很哩。就在祗洹精舍。”梵志即到佛前。稽首作礼已毕。退坐一边。只是合掌低头。并不开口请问。佛呢。早已了知他的一切了。为了想开示济度他。于是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低了头。愁忧不乐呀?”梵志道:“只因为希望的事不能如愿。违我本心。所以不乐。”佛又问梵志:“你有何失意。只管说来。何必这样忧愁呢。”梵志答道:“我远从罗越只国来。听说此国人民孝顺。奉敬三宝。想求学问。岂知到得这里。就遇见五无返复(五个没有情义的人)。”佛问道:“怎样的五无返复呢。”梵志道:“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儿子被蛇咬死在田头。那父亲也不哀愁。还向我讲说无常之事。死儿的母亲、妻子、姐姐、奴仆。也都没有一点悲哀的感情。这不是大逆不道。毫无情义吗?”佛说:“非也。并非如你所言。这五个人。其实最为返复。他们知道人命无常。非忧愁所能挽回。所以内心自定。无有忧愁悲戚。世间俗人。不识无常。才会懊恼啼哭。不能控制自己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3329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突然丧子、丧偶,该如何面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