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
佛告阿难:“正如你所说的。这个了知之心潜伏在六根的内部。这种情况。犹如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一样。当那个人。把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当他观见山河之时。观见这个琉璃不?”
“正是这样。世尊!当这个人。把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确实观见琉璃。”
佛告阿难:“你的了知之心。若是等同于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之理。当你观见山河之时。为何不能观见眼睛?若是能够观见眼睛。这个眼睛即是同于身外之境。不得成立随见随分。若是不能观见眼睛。为什么能够这样说。这个了知之心。就是潜伏在六根的内部。如同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的道理一样?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心。就是潜伏在六根的里面。如同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之理。是绝对错误的。”
阿难对佛说:“世尊!现在的我。又作如是思惟。这个众生之身。腑藏居在身体内部。窍穴居在身体外面。因为具有腑藏。那么就产生了暗相;因为具有窍穴。那么就产生了明相。如今的我。面对着佛。张开眼睛观
佛告阿难:“当你闭上眼睛。观见黑暗之时。这个黑暗境界。是与眼睛相对呢?还是不与眼睛相对?若是黑暗与眼相对。则此黑暗就在眼前。如何能够成就观见身体内部呢?若是能够成就观见身体内部。这种情况。就象居在暗室之内。没有日月灯光。这个暗室之内所有事物。都是你的焦腑。若是这个黑暗境界。不与眼睛相对。如何能够成就观见身体外面?若是离开观见身体外面这种情况。这个黑暗境界与眼之间。内部相对境象应当形成。闭上眼睛观见黑暗。这就名为见到身体内部;那么当你张开眼睛观见光明之时。为何不能观见脸面?若是不能观见脸面。这个黑暗境界与眼之间。内部相对境象就不应当形成;观见脸面若是形成。那么这个了知之心及与眼根。乃是居在虚空。如何能够形成都在身体内部?若是此心此眼居在虚空。自然就不属于你的身体。假如真是你的身体。即应如来。现今观见你的脸面。也是属于你的身体。假如你的眼睛已有知觉。那么身体就应该没有触觉。如果你必定执着说。身体眼睛两种感觉都有。那么就应该有二种知觉者。就是你这一个身体应当成为两佛才对。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观见黑暗。这就名为观见身体内部这种情况。是绝对错误的。”
阿难说:“我曾经听到佛这样开示四众:由于心生起之故种种法也随之而生起。由于法生起之故种种心也随之而生起。我如今又思惟。就是这个思惟之体。实在就是我的心性。随着它所合之处。心就随即产生而有。也不一定就是在内外中间这三个固定的地方。”
佛告阿难:“你如今这样说:由于心生起之故种种法也随之而生起。随着它所合之处。心就随即产生而有。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但是你说的这个心。若是无有自体。则无任何处所与之相合。若是此心无有自体。而能够与其他处所相合。那不是由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再加上此无体之心。就变成十九界。这个十九界。是由六根六识加上七尘而合成的。这个义理是不对的。若是此心。具有自体存在。如你用手自捏身体。你的所知之心。是从身内出于身外呢?还是从身外入于身内?若是从身内而出于身外。还应见到身内;若是从身外而来入身内。先应见到脸面。”
阿难说:“见是眼睛所起作用。心知不是眼睛所起作用。若把眼见等同心知。作此见解并非正确义理。”
佛说:“若是眼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也听过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论实相之时。世尊也这样说:心不在于身体内部。也不在于身体外面。如我思惟。这个心体。在身体的内部而无所见。在身体的外面而不相知。因为此心对于身体内部无知之故。在于身体内部不能成立;因为身心内外相知之故。在于身体外面不是正确义理。如今此心因为内外
佛说:“你所说的中间。这个中间位置。必定不会迷惑不明。并非无有所在。如今你又推测。此心居在中间位置。那么这个中间位置。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在身外某一处所呢?还是应当在于此身?若是在于此身。在于此身边际。这个此身边际也并不是中间位置;若是在于此身。在于此身之中。这个在于此身之中即是等同在于身体内部。若是此心。在于身外某一处所。就是这个中间位置。是有所标记呢。还是无所标记?若是无所标记。那就等同于无。若是有所标记。就是这个标记。那么它就无有固定处所。这是什么缘故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并非是这二种情况。正如世尊所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睛具有分别。色尘无有知觉。眼识生在其中。就是心之所在。”
佛说:“你所讲说的这个心。若是居在根尘之中。那么这个心体。是兼有根尘二种性别呢?还是并不兼有二种性别?若是这个心体。兼有根尘二种性别。则物质和心体互相杂乱。物质非是心体所知。心物之间成敌两立。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6/363389.html
以上是关于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