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一)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9:5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一)

  其次。阿难!为什么这样说。对于六入法相。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如来藏心妙真如性之所显现?

  阿难!即彼用眼瞪空之人。瞪久发生疲劳。他的眼入效应。及其所生疲劳。同是菩提心精瞪发劳相。因于光明黑暗。这两种虚妄的色尘。互相交替变化。发生妄见作用。居在根尘之中。吸此色尘表象。叫做能见之性。这种能见之性。离彼光明黑暗二种尘相。毕竟无有固定自体。正象这样。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能见之性。不是来自光明黑暗。不是出于眼根。不是生于虚空。为什么呢?若从光明而来。应当随着光明消失。随即消亡无存。如此明去暗来。正当黑暗现前之时。应当不能再见黑暗。设若从黑暗来。应该随着黑暗消没。随从消灭殆尽。如是暗往明回。恰当光明照眼之时。应该无从再见光明。假如他从眼根出生。可是此根。必无光明黑暗储蓄其中。因此之故。这个见精能见之性。本无固定我性。这个能见之性。若于空中出生。向前能够看见尘象。那么当他转归之时。应当能够看见眼根。又则虚空自看自观。与你眼入又有何关?所以应当知道。眼入是虚妄幻有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比如有一个人。使用他的两个手指。急速塞住两个耳孔。致使耳根疲劳之故。听到头中嗡嗡作声。他的耳入效应。及其所生疲劳。同是菩提心精瞪发劳相。因于运动静止。这两种虚妄的声尘。互相交替变换。产生妄听作用。居在根尘之中。吸此声尘表象。称为能闻之性。这种能闻之性。离彼运动静止二种虚妄尘相。毕竟无有固定自体。正象这样。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能闻之性。不是来自运动静止。不是出于耳根。不是生于虚空。为什么呢?倘若他从静止而来。而当由静转动。成为动相之时。能闻之性也就随即消灭。应该不能听到动相。若是他从运动而来。而当由动化静。变成静相之时。能闻之性也就随之消亡。应当无能觉知静相。假若他从耳根出生。可是耳根之内。必无运动静止储备其中。因为这个原故。这个见体能闻之性。本无固定我性。这个能闻之性。若是从空出生。此空既然有闻成性。自然不是真正虚空。又则虚空自听自闻。与你耳入有何关联?所以应当知道。耳入是虚妄幻有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比如有一个人。急速抽搐其鼻。搐久生成疲劳。就在鼻孔当中。闻有冷气吸入感触。因于这种感触作用。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他的鼻入效应。及其所生疲劳。同是菩提心精瞪发劳相。因于虚通实塞。这两种虚妄的触尘。互相交替转变。产生妄嗅作用。居在根尘之中。吸此香尘表象。名叫能嗅之性。这种能嗅之性。离彼虚通实塞两种尘相。毕竟无有固定自体。应当知道。这个能嗅之性。不是来自通塞。不是出于鼻根。不是生于虚空。为什么呢?假若他从虚通而来。当由虚通变为实塞之时。能嗅之性自然断灭无存;既然他已断灭无存。为何还知实塞?假如就是因为实塞而有。而当实塞变成虚通之时。能嗅之性也就随之消灭;既然他已消灭。为何还能分明香臭等等嗅觉?若是他从鼻根产生。可是此根。必无通塞设备其中。由此就可知道。这个能嗅机性。本无固定我性。若其是

蔡志忠佛学常识前言

从虚空出生。即此能嗅之性。自当回嗅你的鼻子。况且虚空自嗅自觉。与你鼻入有何关系?所以应当知道。鼻入是虚妄幻有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比如有一个人。伸出自己舌头。舔拭他的嘴唇。久之使其生劳。其人若有疾病。就有苦涩之味。若是无病之人。微有香甜感觉。由此甜苦二相。显此舌根机能。舌头不动之时。清淡之味恒常存在。他的舌入效应。及其所生疲劳。同是菩提心精瞪发劳相。因于甜苦清淡。这两种虚妄的味尘。互相交变转化。产生妄尝作用。居在根尘之中。吸此味尘表象。称为知味能尝之性。这种知味能尝之性。离彼甜苦清淡二种尘相。毕竟无有固定自体。正象这样。阿难!应当知道。如是尝苦淡知能尝之性。不是来自甜苦。不是因于清淡而有。不是出于舌根。不是生于虚空。为什么呢?这个能尝之性。设若来自甜苦。而当甜苦转为清淡之时。能尝之性也会随之消灭;既然他已消灭。为何还能感知清淡?假若他是出自清淡。而当清淡化为甜苦之时。能尝之性也会随即灭亡;既然他已灭亡。为何还知甜苦二

佛学常识 mobi

相?若是他从舌根出生。可是舌根内部。必无甜淡及与苦尘先所储藏。如是则知品味能尝之性。根本空无我性。若其是从虚空出生。虚空本身自尝其味。并非你口能知。又则虚空自尝自觉。和你舌入有何关联?所以应当知道。舌入是虚妄幻有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比如有一个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热的。用冷手去接触热手。倘若冷手温度很低。热手温度就会随从下降;要是热手温度很高。冷手温度就会跟着上升。正象这样。两手相合之时温差感受。比两手分开时更为显著。彼此之间冷热交流。所形成的温差最终定势。是由接触时间久暂决定。他的身入效应。及其所生疲劳。同是菩提心精瞪发劳相。因于分离接合。这两种虚妄的触尘。互相交变转换。产生妄触作用。居在根尘之中。吸此触尘表象。名叫知觉能感之性。这种知觉能感之性。离彼分离接合。以及违逆顺从二种尘相。毕竟无有固定自体。正象这样。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能感之性。不是来自分离接合。不是因于违逆顺从而有。不是出于身根。不是生于虚空。为什么呢?假若他是来自接合。而当接合变成分离之时。能感之性就会灭去;既然他已灭去。为何还能感知分离?设若他是来自分离。而当分离转为接合之时。能感之性同时应当灭亡;既然他已灭亡。为何还能感知接合?另外违逆顺从二相。道理也是一样。假若能感之性。是从身根出生。可是身根之内。必无离合违顺四相于中贮存。则知你的身体能感之性。元本空无我性。这个能感之性。必其就是出自虚空。当是虚空自感自觉。与你身入又有何关?所以应当知道。身入是虚妄幻有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比如有一个人。劳倦之后就去睡眠。睡熟之后便又醒来。览受法尘即生记忆。失去记忆是为遗忘。是其心念颠倒现象。这些念念生起、住留、变异、消灭颠倒心念。吸纳经验业性习气。经过中转之站。中途回归。前念后念不相逾越。称意知根机能。他的意入效应。及其所生疲劳。同是菩提心精瞪发劳相。因于生起消灭。这两种虚妄的意尘。互相交换转变。产生妄知作用。集结这些妄知。

佛学常识书籍

居在根尘之中。吸撮内在法尘。见闻逆流而上。不能流及性觉源地。叫做能知之性。这种能知之性。离彼睡眠清醒。以及生起消灭二种尘相。毕竟无有固定自体。正象这样。阿难!应当知道。如是能知之性。不是来自睡眠清醒。不是因于心念生起消灭而有。不是出于意根。不是生于虚空。为什么呢?若他真是来自清醒。而当清醒转为睡眠之时。这个能知之性。亦会随着灭亡;既然他已灭亡。为何还会进入睡眠状态?假若他是来自睡眠。而当睡眠变为清醒之时。

无量寿经佛学常识题库

能知之性也会随之灭掉;既然他已灭掉。为何还能清醒过来?若此能知之性。必是因于意念生起才有。而当意念消灭之后。随之消亡同于虚无;既然他已消亡无存。那么。是谁又来领受消灭之相?若其是因意念消灭而有。而当意念生起之后。随着消亡同于虚无;既然他已消亡殆尽。那么。是谁又来觉察生起之相?若他是从身根出生。但是睡眠清醒二相。都是凭借身根。才能得以发生。随从身根之开而醒。随从身根之合而眠。假如离于开合二体。这个能知之性。也就等于虚空之花。毕竟无有我性。这个能知之性。若是虚空出生。当是虚空自知自觉。跟你意入有何牵连?所以应当知道。意

无我反常识的佛学核心概念

入是虚妄幻有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7/465528.html

以上是关于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39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