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婆罗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六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4: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婆罗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六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婆罗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六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六卷

  《大般涅盘经第六卷》(第四品 佛性  第三节 佛涅盘后众生所应依止的四种人)

  ―― ―

  大般涅盘经

  第四品 佛性  第三节 佛涅盘后 众生所应依止的四种人

  本节主题:

  1 警惕貌似佛说的高调言论。

  2 修学大乘、大涅盘经之人。不畏一切诸魔诸毒。

  3 菩萨为护法为众生犯禁戒。只是假名破戒。不能称为破戒。

  ―――

  大般涅盘经卷第六

  第四品 佛性  第三节 佛涅盘后 众生所应依止的四种人

  〈一〉菩萨 阿罗汉等四种人

  “善男子。是大涅盘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仪具足。建立正法。从佛所闻。解其文义。转为他人分别宣说。所谓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广说如是八大人觉【一世间无常觉、二多欲为苦觉、三心无厌足觉、四懈怠堕落觉、五愚痴生死觉、六贫苦多怨觉、七五欲过患觉、八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有犯罪者教令发露。忏悔灭除。善知菩萨方便所行秘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为菩萨。不名为佛【第八人指已经觉悟: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第二人者【已经觉悟多欲为苦者】名须陀洹、斯陀含。若得正法。受持正法。从佛闻法。如其所闻。闻已书写。受持读诵。转为他说。若闻法已。不写、不受、不持、不说。而言奴婢不净之物佛听畜者。无有是处。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名为菩萨【第二、第三层觉悟程度。初住菩萨】。已得受记。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诽谤正法若言听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受持外道典籍、书论。及为客尘烦恼所障。诸旧烦恼之所覆盖;若藏如来真实舍利。及为外病之所恼害。或为四大毒蛇所侵;论说我者悉无是处。若说无我斯有是处;说着世法。无有是处。若说大乘相续不绝。斯有是处;若所受身有八万虫。亦无是处。永离淫欲乃至梦中不失不净。斯有是处;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

  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污。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第三种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是怎样的人呢?如果诽谤正法。如果说佛允许役使奴婢、仆使。允许积畜不净之物。如果受持外道典籍、书论。及为客尘烦恼所障。为诸旧烦恼之所覆盖。如果秘藏如来真实舍利、及为外病之所恼害、或为四大毒蛇(地水火风之病)所侵。又宣传说有我(有佛)观点不正确。教条地认为无我观点才是绝对正确;执着地认为入世法无有是处。说大乘相续不绝(佛法分三个时期。末法时期过后。佛法湮灭)。又认为即使要入世接受肉身。肉身就应该干净。不能藏有八万虫。所受肉身应该是永离淫欲的。乃至梦中也应是不失不净的。认为入世临终之日也应没有任何怖畏。

  那么阿那含是不是上面所说的唱高调的人呢?阿那含绝不是这种貌似佛说的唱高调的人。阿那含所有过患永不能污。阿那含在入世、出世之间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已得佛所作的必成正果的正确预言)。不久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行为清净。断除了一切因果循环。如本所求。今日已得】。住第十地【十地菩萨。达到最高层觉悟程度】。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德。名阿罗汉。

  是名四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于人、天中最尊最胜。犹如如来。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二〉修学大涅盘 不畏诸魔毒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种人。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像。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捡校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身。况当不能作罗汉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炎。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禀受。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迦叶对佛说:“世尊。我今不依这四种人。因为天魔、天王、梵天等都能假扮成佛和阿罗汉等骗人。”

  佛言:“善男子。对于我所说的话如果生有疑问的话。尚不应接受。无况是你上面所说的情况呢?所以你们应当善于思考。”】

  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骂:‘汝疾出去。若不出者。当夺汝命。’偷狗闻之。即去不还。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天魔】。应作是言:‘波旬。汝今不应作如是像。若故作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魔闻是已。便当还去。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佛为瞿师罗长者说。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盘。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止处?如是四人。所可言说。未必可信。”

  佛告迦叶:“善男子。如我所说。亦复如是。非为不尔【这些都是对的】。善男子。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说言降魔。不为修学大乘人说。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胜。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来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当如是持弓执箭。修学矟道、长钩、罥索。’又复告言:‘夫斗战者。虽如履刃。不应生于怖畏之想。当视人、天生轻弱想。应自生心作勇健想。或时有人素无胆勇。诈作健相。执持弓刀、种种器仗。以自庄严。来至阵中。唱呼大唤。汝于是人。亦复不应生于忧怖。如是辈人。若见汝时不怖畏者。当知是人不久散坏。如彼偷狗。’善男子。如来亦尔。告诸声闻:‘汝等不应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当精勤坚固其心。降伏于魔。时魔即当愁忧不乐。复道而去。’

  善男子。如彼健人不从他习。学大乘者亦复如是。得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于是事中终不惊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药【不死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是大乘经亦复如是。如彼药力不畏一切诸魔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龙。性甚妬憋。欲害人时。或以眼视。或以气嘘。是故一切师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恶兽。或闻声见形。或触其身。无不丧命。有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诸恶毒龙、金翅鸟等、恶象、师子、虎豹、豺狼。皆悉调善。任为御乘。如是等兽。见彼善咒。即便调伏。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见魔波旬皆生恐怖。而魔波旬亦复不生畏惧之心。犹行魔业。学大乘者亦复如是。见诸声闻怖畏魔事。于此大乘不生信乐。先以方便降伏诸魔。悉令调善。堪任为乘。因为广说种种妙法。声闻缘觉见调魔已。不生怖畏。于此大乘无上正法。方生信乐。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不应于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碍。’

  复次善男子。声闻缘觉于诸烦恼而生怖畏。学大乘者都无恐惧。修学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缘。先所说者。为欲令彼声闻缘觉调伏诸魔。非为大乘。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闻者。闻已信受。能信如来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灵异天花。三千年一现】。我涅盘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三〉四种人为无上大法之将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我涅盘后当有百千无量众生。诽谤、不信。是大涅盘微妙经典。”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众生于佛灭后久近。便当诽谤是经【是诸众生。于佛灭后多长时间。便当诽谤是经】?世尊。复有何等纯善众生。当能拔济是谤法者【拔济这些谤法者】?”

  佛告迦叶:“善男子。我般涅盘后四十年中。于阎浮提广行流布。然后乃当隐没于地。

  善男子。譬如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随有之处。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

佛教佛学常识

中第一。或复有人纯食粟米及以稗子。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为第一。是薄福人受业报故。若是福人。耳初不闻粟稗之名。所食唯是粳粮、甘蔗、石蜜、醍醐。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亦复如是。钝根薄福不乐听闻。如彼薄福。憎恶粳粮及石蜜等。二乘之人亦复如是。憎恶无上大涅盘经。或有众生其心甘乐听受是经。闻已欢喜。不生诽谤。如彼福人。食于稻粮。

  善男子。譬如有王。居在山中险难恶处。虽有甘蔗、稻粮、石蜜。以其难得。贪惜积聚。不敢噉食。惧其有尽。唯食粟稗。有异国王闻之怜笑。即以车载稻粮、甘蔗而送与之。其王得已。即便分张。举国共食。民既食已。皆生欢喜。咸作是言。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食。

  善男子。是四种人亦复如是。为此无上大法之将。是四种中。或有一人。见于他方无量菩萨。虽学如是大乘经典。若自书写。若令他书。为利养故。为称誉故。为了法故。为依止故。为用博易其余经故。不能广为他人宣说。是故持是微妙经典。送至彼方与彼菩萨。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是菩萨得是经已。即便广为他人演说。令无量众得受如是大乘法味。皆悉是此一菩萨力。所未闻经悉令得闻。如彼人民。因王力故得希有食。

  又善男子。是大涅盘微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若有能听如是经者。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随其所愿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说。汝等比丘应善受持。若有众生不能听闻如是经典。当知是人甚可怜悯。何以故?是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经典甚深义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四十年中。是大乘典大涅盘经。于阎浮提【阎浮提又名南赡部洲。是娑婆世界欲界中的四大部洲之一。即我们现在所居住地方】广行流布。过是已后没于地者。却后久近复当还出【大涅盘经在佛入涅盘后四十年中广行流布。之后隐没于地。又要经过多久时间。大涅盘经复当还出】?”

  佛言:“善男子。若我正法。余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经复当于阎浮提。雨大法雨。” 【在佛法正法时期结束像法时期开始前八十年。到前四十年之间。大涅盘经在阎浮提将广为传播。】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正戒毁时。非法增长时。无如法众生时。谁能听受、奉持、读诵。令其通利、供养恭敬、书写解说?唯愿如来。怜悯众生。分别广说。令诸菩萨闻已受持。持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像金河中沙子那么多的】等诸佛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

  善男子。若有能于一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但是还不能为人分别广说】。

  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

  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但是还不能深解经义】。

  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

  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

  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

  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

  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读诵通利。拥护坚持怜悯世间诸众生故。供养是经。亦劝他人令其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亦复如是。具足能解。尽其义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毕竟安乐。广说众生悉有佛性。善知如来所有法藏。

  供养如是诸佛等已。建立如是无上正法。受持拥护。若有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拥护。

  是故汝今不应不知。未来世中护法之人。何以故?是发心者于未来世。必能护持无上正法。

  善男子。有恶比丘。闻我涅盘不生忧愁:‘今日如来入般涅盘。何期快哉。如来在世。遮我等利。今入般涅盘。谁复当有遮夺我者?若无遮夺。我则还得如来利养。如来在世禁戒严峻。今入涅盘。悉当放舍。所受袈裟本为法式。今当废坏如木头幡。’如是等人诽谤、拒逆是大乘经。

  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忆持。若有众生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经典。信已受持。其余众生有乐法者。若能广为解说此经。其人闻已。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所作恶业。皆悉除灭。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身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人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生生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雠隟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患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

  如是之人不至善处。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

  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

  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

  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盘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发。虽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弥十戒。或有长者来请众僧。未受戒者。即与大众俱共受请。虽未受戒。已堕僧数。

  善男子。若有众生。发心始学是大乘典大涅盘经。书持读诵亦复如是。虽未具足位阶十住。则已堕于十住数中。

  或有众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贪怖。或因利养。听受是经乃至一偈。闻已不谤。当知是人则为已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说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说。言非佛说。无有是处。是故我说如是四人为世间依。善男子。汝应供养如是四人。”

  〈四〉四种人为护法 假名破戒 不名破戒。

  世尊。我当云何识知是人。而为供养?”

  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我于是大乘经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犹如事火。婆罗门等。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亦如诸天。奉事帝释。’”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如是。今有所疑唯愿广说。

  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

  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

  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

  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

  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犹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如事帝释。如是二句其义云何?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来而作是说?

  世尊。亦于余经中说听治破戒【允许破戒】。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

佛学与生活常识矛盾

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善男子。如我先说。正法灭已。毁正戒时。增长破戒。非法盛时。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受畜奴婢不净物时。是四人中。当有一人。出现于世。剃除须发。出家修道。见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净与不净。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复不识。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共和光。不同其尘。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善能别知。虽见诸人犯波罗夷【戒律中的极重罪。淫、盗、杀、大妄语】。默然不举。何以故?我出于世。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举处。善男子。如是之人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

  善男子。如有国王遇病崩亡。储君稚小。未任绍继。有旃陀罗【杀心盛大的人】。丰饶财宝。巨富无量。多有眷属。自以强力。伺国虚弱篡居王位。治化未久。国人、居士、婆罗门等。亡叛逃走。远投他国。虽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见是王

常识:佛学入门

。或有长者、婆罗门等不离本土。譬如诸树随其生处。即是中死。

  旃陀罗王。知其国人逃叛者。众寻即还。遣诸旃陀罗守逻诸道。复于七日。击鼓唱令:‘诸婆罗门。有能为我作灌顶师者。当以半国而为爵赏。’诸婆罗门闻是语已。悉无来者。各作是言:‘何处当有婆罗门种。作如是事?’旃陀罗王复作是言:‘婆罗门中。若无一人为我师者。我要当令诸婆罗门。与旃陀罗共住食宿。同其事业。若有能来灌我顶者。半国之封。此言不虚。咒术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药。亦当共分而服食之。’

  尔时有一婆罗门子。年在弱冠。修治净行。长发为相。善知咒术。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为。’尔时大王心生欢喜。受此童子作灌顶师。诸婆罗门闻是事已。皆生瞋恚。责此童子:‘汝婆罗门。云何乃作旃陀罗师?’尔时其王。即分半国与是童子。因共治国。经历多时。尔时童子语其王言:‘我舍家法。来作王师。然教大王微密咒术。而今大王。犹不见亲。’时王答言:‘我今云何不亲汝耶?’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药。犹未共食。’王言:‘善哉。善哉。大师。我实不知。师若须者。唯愿持去。’是时童子。闻王语已。即取归家。请诸大臣。而共食之。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师。有是甘露不死之药。’王既知已。语其师言:‘云何大师独与诸臣服食甘露。而不见分?”尔时童子。更以其余杂毒之药。与王令服。王既服已。须臾药发。闷乱躄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尔时童子立本储君。还以为王。作如是言:‘师子御座。法不应令旃陀罗升。我从昔来。未曾闻见旃陀罗种而为王也。若旃陀罗治国理民。无有是处。汝今应还。绍继先王。正法治国。’尔时童子经理是已。复以解药与旃陀罗。令其醒寤。既醒寤已。驱令出国。是时童子虽为是事。犹故不失婆罗门法。其余居士、婆罗门等。闻其所作叹未曾有。赞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驱遣旃陀罗王。’ 【这位知识童子以方便的能够实施的方法驱遣杀心的大王】

  善男子。我涅盘后。护持正法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以方便力【方便而能实施的方法】。与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净物

佛学常识爱乃生死根珠婆娑

。僧同其事业。尔时菩萨若见有人。虽多犯戒。能治毁禁诸恶比丘。即往其所。恭敬礼拜。四事供养。经书什物。悉以奉上。如其自无。要当方便。从诸檀越【施主】求觅而与。为是事故。应畜八种不净之物【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何以故?是人为治诸恶比丘。如彼童子驱旃陀罗。尔时菩萨虽复恭敬礼拜是人。受畜八种不净之物。悉无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萨为欲摈治诸恶比丘。令清净僧得安隐住。流布方等【广大正确】大乘经典。利益一切诸天人故。

  善男子。以是因缘。我于经中说是二偈。令诸菩萨皆共赞叹护法之人。如彼居士婆罗门等称赞童子:‘善哉。善哉。’护法菩萨正应如是。若有人见护法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说有罪者。当知其人。自受其殃。是护法者实无有罪。

  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憍慢。发露悔故。善男子。是故我于经中覆相说如是偈:‘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犹如事火。婆罗门等。如第二天。奉事帝释。’以是因缘。我亦不为学声闻人。但为菩萨而说是偈。”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于戒极缓。本所受戒。为具在不?”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设有所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

  善男子。如故堤塘。穿穴有孔。水则淋漏。何以故?无人治故。若有人治。水则不出。菩萨亦尔。虽与破戒共作布萨、受戒、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堤塘穿穴淋漏。何以故?若无清净持戒之人。僧则损减。慢缓懈怠日有增长。若有清净持戒之人。即能具足不失本戒。

  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菩萨摩诃萨于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本戒。为护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五〉以大涅盘经 辨识破戒持戒

  迦叶菩萨白佛言:“众僧之中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熟难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

  佛言:“善男子。因大涅盘微妙经典。则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盘经。可得知耶?譬如田夫种稻谷等。芸除稗莠。以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实。草谷各异。如是八事。能污染僧。若能除却。以肉眼观则知清净。若有持戒、破戒不作恶时。以肉眼观。难可分别。若恶彰露。则易可知。如彼稗莠。易可分别。僧中亦尔。若能远离于八不净毒蛇之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净果报。非是肉眼所能分别。

  复次善男子。如迦罗迦【黑果。有害之果】林。其树众多。于是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无害果】。是迦罗迦树、镇头迦树。二果相似。不可分别。其果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果纔有一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是女不识。赍来诣市而衒卖之。凡愚小儿。复不别故。买迦罗迦果。噉已命终。有智人辈。闻是事已。即问女人:‘姊于何处持是果来?’是时女人即示方所。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根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去。

  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如是八不净法。而知诸人受畜非法。然与同事不相舍离。如彼林中一镇头迦树。

  有优婆塞。见是诸人多有非法。并不恭敬供养是人。若欲供养。应先问言:‘大德。如是八事【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为受畜不?佛所听不?若言佛听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自恣不?【对于说是佛允许的受畜八事人。能够一起共布萨(初一、十五日)羯磨(众僧进行授戒、忏悔、批评、自我批评、检讨。类似于开会的一种形式)自恣(夏安居日)不】’是优婆塞如是问已。众皆答言:‘如是八事。如来怜悯。皆悉听畜。’优婆塞言:‘祇洹精舍。有诸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或言不听。有言听者。是不听者不与共住、说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听许?佛、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若有受者。乃至不应与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命终即当堕于地狱。如彼诸人食迦罗果已。而便命终。’

  复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卖药人。有妙甘药。出于雪山。亦复多卖其余杂药。昧甘相似。时有诸人。咸皆欲买。然不识别。至卖药所问言:‘汝有雪山药不?’其卖药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诈。以余杂药。语买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药。’时买药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别即买持去。复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喻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药。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不应该因为穿着僧人袈裟的因由。就对他恭敬礼拜】。”

  〈六〉依四法可证知四种人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盘。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

  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

  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华丽辞藻】。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悯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

  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

  如来常者。名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于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着。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

  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着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盘亦烧;一切无常者。涅盘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悯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施主】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如果有诸施主供给所须。令无所乏。这些弟子。佛则不允许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子没有施主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允许弟子受

佛学常识10000问

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允许诸弟子受畜如是等物。还是应当反施给笃信施主】

  若有戒律阿毘昙修多罗【无比大法经典】。不违是四。亦应依止。

  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

  若有戒律、阿毘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6-11-18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09292.html

以上是关于「婆罗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六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婆罗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六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3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