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乘佛法」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八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4: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乘佛法」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八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乘佛法」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八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八卷

  《大般涅盘经第八卷》(第四品 佛性  第五节 修学大般涅盘经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 ― ―

  大般涅盘经

  第四品 佛性  第五节 修学大般涅盘经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本节主题:

  1 有我与无我。本性同一。即是如来密藏。

  2 一切诸法。唯除涅盘。更无一法。而是常者。

  3 佛法中道。远离二边。

  — — —

  大般涅盘经

  第四品 佛性  第五节 修学大般涅盘经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甘露 亦是毒药

  “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如甘露。亦如毒药?”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秘藏。真实义不?”

  迦叶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秘藏之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或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 或复服甘露。寿命得长存。

  或有服毒生。有缘服毒死。 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 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

  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 方等亦如是。智者

佛学常识 太虚

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

  犹如诸味中。乳最为第一。 如是勤精进。依因于大乘。

  得至于涅盘。成人中象王。 众生知佛性。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其性义如是。”

  尔时迦叶复说偈言:

  “我今都不知。归依三宝处。 云何当归趣。无上无所畏。

  不知三宝处。云何作无我。 云何归佛者。而得于安慰。

  云何归依法。唯愿为我说。 云何得自在。云何不自在。

  云何归依僧。转得无上利。 云何真实说。未来成佛道。

  未来若不成。云何归三宝。 我今无预知。当行次第依。

  云何未怀妊。而作生子想。 若必在胎中。则名为有子。

  子若在胎中。定当生不久。 是名为子义。众生业亦然。

  如佛之所说。愚者不能知。 以其不知故。轮回生死狱。

  假名优婆塞。不知真实义。 唯愿广分别。除断我疑网。

  如来大智慧。唯垂哀分别。 愿说于如来。秘密之宝藏。”

  【佛言】

  “迦叶汝当知。我今当为汝。 善开微密义。令汝疑得断。

  今当至心听。汝于诸菩萨。 则与第七佛。同其一名号。

  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 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

  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

  迦叶白佛言:

  “我亦归三宝。是名为正路。 诸佛之境界。三宝平等相。

  常有大智性。我性及佛性。 无二无差别。是道佛所赞。

  正进安止处。亦名正遍见。 故为佛所称。我亦趣善逝。

  所赞无上道。是最为甘露。 诸有所无有。”

  §1三归依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

  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间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

  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

  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

  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作依真僧处。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于生盲众。为作眼目。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

  善男子。如是菩萨。为无量恶诸众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于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众。悉依恃我。’亦如王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绍继大王霸王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尔。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盘。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余支节、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汝于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

  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盘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盘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2入如来藏 佛法中道

  迦叶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

  若我住者【我现在一切】即是常法。不离于苦。

  若无我者。修行净行。无所利益。

  若言诸法皆无有我。是即断见。

  若言我住。即是常见。

  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即是断见。

  诸行常者复是常见。

  若言苦者即是断见。

  若言乐者复是常见。

  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

  修一切法断者。堕于常见。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后足。

  修常断者。亦复如是。要因断常。

  以是义故。修余法苦者。皆名不善。

  修余法乐者。则名为善。

  修余法无我者是诸烦恼分。

  修余法常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所谓涅盘。无有窟宅。

  修余无常法者。即是财物。

  修余常法者。谓佛、法、僧及正解脱。

  当知如是佛法中道。远离二边。而说真法。凡夫愚人于中无疑。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气力轻便。有无之法。体性不定。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相违反。良医善知。随其偏发。而消、息之。

  善男子。如来亦尔。于诸众生犹如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

  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

  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不应参与无意义的戏论诤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

  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复不能知身有乐性。

  若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

  §3我与无我。本性同一无差别。

  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应生疑。

  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

  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摩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变。

  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之人闻已分别。生二法想。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诸行因缘识者。凡夫谓二。行之与识;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如来秘藏亦是无常。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

  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

  善男子。我与无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

  善男子。汝亦应当坚持忆念如是经典。如我先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

  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为从乳生。为从自生?从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复如是。若从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无所为;若自生者。不应相似相续而生;若相续生。则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种之味则不一时。虽不一时。定复不从余处来也。当知乳中先有酪相。甘味多故不能自变。乃至醍醐亦复如是。

  是牛食噉水草因缘。血脉转变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则甜。若食苦草乳则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谷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细故不可见者。云何说言从乳因缘而生于酪?法若本无则名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应有乳。如是乳中亦应有草;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无。而后生者。何故乳中不生于草?”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亦不可说从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体味各异?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有酪性。

  若言乳中定无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则杀人。是故不可说言乳中定无酪性?

  若言是酪从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于酪?是故不可说言酪从他生。

  善男子。是牛食噉草因缘故。血则变白。草血灭已。众生福力变而成乳。是乳虽从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为从因缘生。酪至醍醐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得名牛味。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

太虚 佛学常识

若酢、若暖。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乃至醍醐亦复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无有酪相。从他生者。离乳而有。无有是处。

  善男子。明与无明亦复如是。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是故我言无有二相。以是因缘我先说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尔。

  善男子。众生薄福。不见是草。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剎利、婆罗门、毘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盘微妙经典。则见佛性。如象牙花。虽闻契经一切三昧【大乘诸经】。不闻是经。不知如来微妙之相。如无雷时。象牙上花不可得见。闻是经已。即知一切如来所说秘藏佛性。喻如天雷。见象牙花。闻是经已。即知一切无量众生皆有佛性。以是义故。说大涅盘。名为如来秘密之藏。增长法身。犹如雷时象牙上花。以能长养如是大义。故得名为大般涅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习学是大涅盘微妙经典。当知是人能报佛恩。真佛弟子。”

  §4佛性甚深。难见难入

  迦叶菩萨白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服。”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叹。不违我说。”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

  善男子。是大涅盘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最高修为大菩萨】。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复次善男子。譬如仰观虚空鹅鴈。为是虚空?为是鹅鴈?谛观不已。髣髴见之。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

  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远路。蒙聋见道。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渴人。行于圹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谛观不已。乃见白鹤及以丛树。善男子。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舶。楼橹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橹?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王子。身极懦弱。通夜游戏。至明清旦。目视一切悉不明了。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还家。电明暂发。因见牛聚。即作是念:‘为是牛耶?聚云屋舍?’是人久视。虽生牛想。犹不审定。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未能审定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阴闇中远见小儿。即作是念:‘彼为是牛、鹫、鸟、人耶?’久观不已。虽见小儿犹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见画菩萨像。即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观。虽复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5随顺契经。以信故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盘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盘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非圣、凡夫有众生性。皆说有我。” 【非圣、凡夫所说有我。不是真正有我。非圣凡夫也不知什么是真有我。下面以宝刀为例说明】

  佛言:“譬如二人。共为亲友。一是王子。一是贫贱。如是二人互相往返。是时贫人。见是王子有一好刀。净妙第一。心中贪着。王子后时。捉持是刀逃至他国。于是贫人。后于他家寄卧止宿。即于眠中。讇语刀刀。傍人闻之。收至王所。时王问言:‘汝言刀者。何处得耶?’是人具以上事答王:‘王今设使屠割臣身。分张手足。欲得刀者。实不可得。臣与王子素为亲厚。先与一处。虽曾眼见。乃至不敢以手碰触。况当故取?’王复问言:‘卿见刀时。相貌何类?’答言:‘大王。臣所见者。如羖羊角。’王闻是已。欣然而笑语言:‘汝今随意所至。莫生忧怖。我库藏中。都无是刀。况汝乃于王子边见?’时王即问诸群臣言:‘汝等曾见如是刀不?’言已崩背。寻立余子绍继王位。复问辅臣、卿等:‘曾于官藏之中见是刀不?’诸臣答言:‘臣等曾见。’覆复问言:‘其状何似?’答言:‘大王。如羖羊角。’王言:‘我官藏中。何处当有如是相刀?’次第四王。皆悉捡挍。求索不得。却后数时。先逃王子。从他国还。来至本土。复得为王。既登王位。复问诸臣:‘汝见刀不?’答言:‘大王。臣等皆见。’覆复问言:‘其状何似?’答言:‘大王。其色清净。如优钵罗花。’复有答言:‘形如羊角。’复有说言:‘其色红赤。犹如火聚。’复有答言:‘犹如黑蛇。’时王大笑:‘卿等皆悉。不见我刀真实之相。’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出现于世。说我真相。说已舍法。喻如王子持净妙刀逃至他国。凡夫愚人。说言一切有我、有我。如彼贫人。止宿他舍。讇语刀刀。声闻缘觉问诸众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见我相。大如母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炽然如日。’如是众生不知我相。喻如诸臣不知刀相。

  菩萨如是说于‘我’法。凡夫不知种种分别。妄作我相;如问刀相。答似羊角。是诸凡夫。次第相续。而起邪见;为断如是诸邪见故。如来示现说于‘无我’。喻如王子语诸臣言。我库藏中无如是刀。

  善男子。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净刀。善男子。若有凡夫能善说者。即是随顺无上佛法。若有善能分别随顺。宣说是者。当知即是菩萨相貌。

  善男子。所有种种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说字根本?”

  佛言:“善男子。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

  〈二〉应离半字 善解满字

  §1十四音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字者。其义云何?”

  “善男子。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所言字者。名曰涅盘。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则为无尽。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之身。是十四音。名曰字本。

  【01恶:安。音亚或乌。十四音皆从梵文来】恶者。不破坏故。不破坏者。名曰三宝。喻如金刚。又复恶者。名不流故。不流者即是如来。如来九孔无所流故。是故不流。又无九孔。是故不流。不流即常。常即如来。如来无作是故不流。又复恶者。名为功德。功德者即是三宝。是故名恶。

  【02阿:阿阇梨。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教授、轨范师】阿者。名阿阇梨。阿阇梨者。义何谓耶?于世间中。得名圣者。何谓为圣。圣名无着。少欲知足亦名清净。能度众生于三有流生死大海。是名为圣。又复阿者。名曰制度。修持净戒。随顺威仪。又复阿者。名依圣人。应学威仪、进止、举动。供养恭敬礼拜三尊。孝养父母及学大乘。善男女等具持禁戒。及诸菩萨摩诃萨等。是名圣人。又复阿者。名曰教诲。如言汝来。如是应作。如是莫作。若有能遮非威仪法。是名圣人。是故名阿。

  【03亿】亿者。即是佛法。梵行广大。清净无垢。喻如满月。‘汝等如是。应作、不作。是义、非义。此是佛说、此是魔说。’是故名亿。

  【04伊】伊者。佛法微妙。甚深难得。如自在天。大梵天王。法名自在。若能持者。则名护法。又自在者。名四护世。是四自在。则能摄护大涅盘经。亦能自在敷扬宣说。又复伊者。能为众生自在说法。复次伊者。为自在故。说何等是也?所谓修习方等经典。复次伊者。为断嫉妬。如除稗秽。皆悉能令变成吉祥。是故名伊。

  【05郁】郁者。于诸经中最上最胜。增长上上。谓大涅盘。复次郁者。如来之性。声闻缘觉所未曾闻。如一切处。北郁单越最为殊胜。菩萨若能听受是经。于一切众最为殊胜。以是义故。是经得名最上最胜。是故名郁。

  【06优】优者。喻如牛乳。诸味中上。如来之性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尊最上。若有诽谤。当知是人与牛无别。复次优者。是人名为无慧、正念。诽谤如来微密秘藏。当知是人甚可怜愍。远离如来秘密之藏。说无我法。是故名优。

  【07㖶[嘌-示+土]】㖶[嘌-示+土]者。即是诸佛、法性、涅盘。是故名㖶[嘌-示+土]。

  【08嘢】嘢者谓如来义。复次嘢者。如来进止、屈伸、举动。无不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名嘢。

  【09乌】乌者。名烦恼义。烦恼者名曰诸漏。如来永断一切烦恼。是故名乌。

  【10炮】炮者。谓大乘义。于十四音是究竟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于诸经论最为究竟。是故名炮。

  【11庵】庵者。能遮一切诸不净物。于佛法中能舍一切金银宝物。是故名庵。

  【12阿】阿者。名胜乘义。何以故?此大乘典大涅盘经。于诸经中最为殊胜。是故名阿。

  【13迦】迦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生于子想。如罗睺罗。作妙上善义。是故名迦。

  【14去】佉者。名非善友。非善友者。名为杂秽。不信如来秘密之藏。是故名佉。

  【15伽】伽者。名藏。藏者即是如来秘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故名伽。

  【16𠷐[口*恒]】𠷐[口*恒]者。如来常音。何等名为如来常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是故名†

佛学小常识图解

608;[口*恒]。

  【17俄】俄者。一切诸行破坏之相。是故名俄。

  【18遮】遮者。即是修义。调伏一切诸众生故。名为修义。是故名遮。

  【19车】车者。如来覆荫一切众生。喻如大盖。是故名车。

  【20阇】阇者。是正解脱。无有老相。是故名阇。

  【21膳】膳者。烦恼繁茂。喻如稠林。是故名膳。

  【22喏】喏者。是智慧义。知真法性。是故名喏。

  【23咤】咤者。于阎浮提示现半身。而演说法。喻如半月。是故名咤。

  【24侘】侘者。法身具足。喻如满月。是故名侘。

  【25荼】荼者。是愚痴僧。不知常与无常。喻如小儿。是故名荼。

  【26祖】祖者。不知师恩。喻如羝羊。是故名祖。

  【27拏】拏者。非是圣义。喻如外道。是故名拏。

  【28多】多者。如来于彼。告诸比丘。宜离惊畏。当为汝等说微妙法。是故名多。

  【29他】他者。名愚痴义。众生流转生死。缠裹如蚕蜣蜋。是故名他。

  【30陀】陀者。名曰大施。所谓大乘。是故名陀。

  【31弹】弹者。称赞功德。所谓三宝。如须弥山。高峻广大。无有倾倒。是故名弹。

佛学常识网站

  【32那】那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阃。是故名那。

  【33波】波者。名颠倒义。若言三宝悉皆灭尽。当知是人。为自疑惑。是故名波。

  【34颇】颇者。是世间灾。若言世间灾起之时。三宝亦尽。当知是人。愚痴无智违失圣旨。是故名颇。

  【35婆】婆者。名佛十力。是故名婆。

  【36滼】滼者。名为重担。堪任荷负无上正法。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是故名滼。

  【37摩】摩者。是诸菩萨严峻制度。所谓大乘大般涅盘。是故名摩。

  【38蛇】蛇者。是诸菩萨。在在处处。为诸众生说大乘法。是故名蛇。

  【39啰】啰者。能坏贪欲、瞋恚、愚痴。说真实法。是故名啰。

  【40罗】罗者。名声闻乘。动转不住。大乘安固无有倾动。舍声闻乘。精勤修习无上大乘。是故名罗。

  【41和】和者。如来世尊。为诸众生雨大法雨。所谓世间、咒术、经书。是故名和。

  【42奢】奢者。远离三箭。是故名奢。

  【43沙】沙者。名具足义。若能听是大涅盘经。则为已得闻持一切大乘经典。是故名沙。

  【44娑】娑者。为诸众生演说正法。令心欢喜。是故名娑。

  【45呵】呵者。名心欢喜。奇哉世尊。离一切行。怪哉如来。入般涅盘。是故名呵。

  【46𠻬[口*荼]】𠻬[口*荼]者。名曰魔义。无量诸魔不能毁坏如来秘藏。是故名𠻬[口*荼]。复次𠻬者乃至示现随顺世间。有父母妻子。是故名𠻬[口*荼]。

  【47鲁 48流 49卢 50楼】鲁、流、卢、楼。如是四字。说有四义。谓佛、法、僧及以对法。言对法者随顺世间。如调婆达示现坏僧。化作种种形貌色像;为制戒故。智者了达。不应于此而生畏怖。是名随顺世间之行。以如是故。名鲁、流、卢、楼。

  §2半字 满字

  吸气舌根、随鼻之声。长短超声。随音解义。皆因舌齿而有差别。如是字义。能令众生口业清净。

  众生佛性则不如是。假于文字。然后清净。何以故?性本净故。虽复处在阴界入中。则不同于阴入界也。是故众生悉应归依诸菩萨等。以佛性故。等视众生无有差别。

  是故半字于诸经书、记论、文章。而为根本。又半字义。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

  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名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如是一切经书、记论。皆因半字而为根本。

  若言如来及正解脱。入于半字。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文字故。是故如来于一切法。无碍无着真得解脱。

  何等名为解了字义?有知如来出现于世。能灭半字。是故名为解了字义。若有随逐半字义者。是人不知如来之性。

  何等名为无字义也?亲近修习不善法者。是名无字。又无字者虽能亲近修习善法。不知如来常与无常、恒与非恒、及法僧二宝、律与非律、经与非经、魔说佛说。若有不能如是分别。是名随逐无字义也。我今已说如是随逐无字之义。善男子。是故汝今应离半字。善解满字。”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应当善学字数。今我值遇无上之师。已受如来殷懃诲敕。”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乐正法者。应如是学。”

  〈三〉果为常 涅盘是常 晓了自身有佛性 为常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海中鸟。水鸟。鸳鸯之类】。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是苦、无常、无我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鸳鸯、迦邻提鸟?”

  佛言:“善男子。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譬如稻米异于麻麦。麻麦复异豆粟甘蔗。如是诸种。从其萌芽乃至叶花。皆是无常;果实成熟。人受用时。乃名为常;何以故?性真实故。”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是等物。若是常者。同如来耶?”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若言如来如须弥山。劫坏之时须弥崩倒。如来尔时岂同坏耶?善男子。汝今不应受持是义。善男子。一切诸法唯除涅盘。更无一法而是常者;直以世谛。言果实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佛所说。”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乃至未闻大般涅盘。皆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树【果树名】。其花始敷。名无常相。若成果实。多所利益。乃名为常。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盘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矿。消融之时。是无常相。融已成金。多所利益。乃名为常。如是。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盘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胡麻。未被压时。名曰无常。既压成油。多有利益。乃名为常。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盘经。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譬如众流。皆归于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正思维禅修】。皆归大乘大涅盘经。何以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善男子。是故我言异法是常、异法无常。乃至无我亦复如是。”

  〈四〉如来有忧悲 也无忧悲

  §1如来有、无忧愁?无能知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已离忧悲毒箭。夫忧悲者名为天。如来非天。忧悲者名为人。如来非人。忧悲者名二十五有。如来非二十五有。是故如来无有忧悲。何故称言如来忧悲?”

  “善男子。无想天者。名为无想。若无想者则无寿命。若无寿命。云何而有阴界诸入?以是义故。无想天寿。不可说言有所住处。

  善男子。譬如树神。依树而住。不得定言依枝、依节、依茎、依叶。虽无定所。不得言无。无想天寿亦复如是。

  善男子。佛性亦尔。甚深难解。如来实无忧悲苦恼。而于众生起大慈悲。现有忧悲。视诸众生。如罗睺罗。

  复次善男子。无想天中所有寿命。唯佛能知。非余所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

  迦叶。如来之性清净无染。犹如化身。何处当有忧悲苦恼?若言如来无忧悲者。云何能利一切众生。弘广佛法?若言无者。云何而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若不等视如罗睺罗。如是之言则为虚妄。以是义故。善男子。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众生佛性不可思议。无想天寿不可思议。如来有忧。及以无忧。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善男子。譬如空中。舍宅微尘不可住立;若言舍宅不因空住。无有是处。以是义故。不可说舍住于虚空、不住虚空。凡夫之人。虽复说言舍住虚空。而是虚空实无所住。何以故?性无住故。

  善男子。心亦如是。不可说言住阴界入、及以不住。无想天寿亦复如是。如来忧悲亦复如是。若无忧悲。云何说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若言有者。复云何言性同虚空?

  善男子。譬如幻师。虽复化作

佛学常识世间八苦解释

种种宫殿。杀生长养、系缚放舍、及作金银、琉璃宝物、丛林树木。都无实性。如来亦尔。随顺世间。示现忧悲。无有真实。

  善男子。如来已入于般涅盘。云何当有忧悲苦恼?若谓如来入于涅盘是无常者。当知是人则有忧悲。若谓如来不入涅盘常住不变。当知是人无有忧悲。如来有愁及以无愁。无能知者。

  §2有我 无我 互相依存

  复次善男子。譬如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中者知中。不知于上。上者知上。及知中下。声闻缘觉亦复如是。齐知自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示现幻化。随顺世间。凡夫肉眼谓是真实。

  而欲尽知如来无碍无上智者。无有是处;有愁无愁。唯佛能知;以是因缘。异法有我。异法无我;是名鸳鸯、迦邻提鸟性。

  §3佛法长养 诸行是苦 涅盘是乐

  复次善男子。佛法犹如鸳鸯共行。是迦邻提及鸳鸯鸟。盛夏水涱。选择高原。安处其子。为长养故。然后随本。安隐而游。如来出世亦复如是。化无量众令住正法。如彼鸳鸯、迦邻提鸟。选择高原安置其子。如来亦尔。令诸众生所作已办。即便入于大般涅盘。

  善男子。是名异法是苦。异法是乐;诸行是苦。涅盘是乐;第一微妙。坏诸行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得涅盘者。名第一乐?”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诸行和合。名为老死。

  ‘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放逸不谨慎。是名为死句。若不放逸者。则得不死处。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

  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不放逸者则名涅盘。彼涅盘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

  若趣诸行。是名死处。受第一苦。若至涅盘。则名不死。受最妙乐。

  若不放逸。虽集诸行。是亦名为常乐、不死、不破坏身。

  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圣、凡夫是名放逸。常死之法。出世圣人。是不放逸。无有老死。何以故?入于第一常乐涅盘。以是义故。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我、异法无我。如人在地。仰观虚空。不见鸟迹。

  善男子。众生亦尔。无有天眼。在烦恼中而不自见有如来性。是故我说。无我密教。所以者何?无天眼者。不知真我。横计我故。因诸烦恼所造有为。即是无常。是故我说。异法是常、异法无常。

  ‘精进勇健者。若处于山顶。平地及旷野。常见诸凡夫。升大智慧殿。无上微妙台。既自除忧患。亦见众生忧。’

  如来悉断无量烦恼。住智慧山。见诸众生常在无量亿烦恼中。”

  §4智慧 即涅盘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入涅盘者无忧、无喜。云何得升智慧台殿?复当云何住在山顶。而见众生?”

  佛言:“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盘。无忧愁者谓如来也。有忧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忧故。如来无忧。须弥山顶者。谓正解脱。勤精进者。喻须弥山无有动转。地谓有为行也。是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诸行。其智慧者则名正觉。离有、常住。故名如来。如来愍念无量众生。常为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为如来有忧。”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使如来有忧戚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

  佛言:“迦叶。皆有因缘。随有众生应受化处。如来于中示现受生。虽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如迦邻提、鸳鸯等鸟。”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6-12-04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09294.html

以上是关于「大乘佛法」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八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乘佛法」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八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3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