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3:5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

  《大般涅盘经第十四卷》(第七品 圣行  第四节 诸行无常佛性为常)

  ―― ―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四

  第七品 圣行  第四节 诸行无常 佛性为常

  “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

  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所摄持。是故名常。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义故。从因生法。不名为常。

  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

  善男子。是诸外道。不见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谛。诸凡夫人。先见瓶、衣、车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马牛羊。后见相似。便言是常。当知其实。非是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一〉非色无常

  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

  善男子。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

  善男子。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故无常。

  善男子。色境界异。乃至法境界异。是故无常。

  善男子。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是故无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

  善男子。若眼识异乃至意识异。则知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灭。凡夫见已。计【误以为】之为常。

  善男子。诸因缘相。可破坏故。亦名无常。所谓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于眼识。耳识生时。所因各异。非眼识因缘。乃至意识。异亦如是。

  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异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观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我净。

  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

  一切外道。心有三种。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远离心。乐相应心异。苦相应心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贪欲相应心异。瞋恚相应心异。愚痴相应心异。

  一切外道。心相亦异。所谓愚痴相应心异。疑惑相应心异。邪见相应心异。进止威仪其心亦异。

  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

  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

  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读诵不应增长。

  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

  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

  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有别异故。当知无常。

  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演说无常。其义已显。”

  〈二〉色无常

  “复当为汝说色无常。是色无常。本无有生。生已灭故。内身处胎。歌罗逻【初胎、胚】时。本无有生。生已变故;外诸牙茎。本亦无生。生已变故;是故当知。一切色法。悉皆无常。

  善男子。所有内色。随时而变。歌罗逻时异、安浮陀时异、伽那时异、闭手时异、诸疱时异、初生时异、婴孩时异、童子时异、乃至老时各各变异。所谓外色亦复如是。牙异、茎异、枝异、叶异、花异、果异。

  复次善男子。内味亦异。歌罗逻时。乃至老时各各变异。外味亦尔。牙、茎、枝、叶、花、果味异。歌罗逻时力异。乃至老时力异。歌罗逻时状貌异。乃至老时状貌亦异。歌罗逻时果报异。乃至老时果报亦异。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亦异。

  所谓内色。坏已还合。故知无常。外诸树木。亦坏已还合。故知无常。次第渐生。故知无常。次第生歌罗逻时。乃至老时。次第生牙乃至果子。故知无常。

  诸色可灭。故知无常。歌罗逻灭时异。乃至老灭时异。牙灭时异。乃至果灭时异。故知无常。

  凡夫无知。见相似生。计以为常。以是义故。名曰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净。

  善男子。我因迦叶先问是事。于彼已答。

  〈三〉诸行无我 如来有我

  复次善男子。诸行无我。善男子。总一切法。谓色、非色。

  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我者不可破坏、裂打、生长。以是义故。知色非我。

  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专念故。知有我者。专念之性实非我也。若以专念为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忆想故。知有我者。无忆想故。定知无我。如说见人手有六指。即便问言。我先何处共相见耶?若有我者。不应复问。以相问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有遮故。知有我者;善男子。以有遮故。定知无我。如言调达【这里指轻浮之人】终不发言。非调达也;我亦如是。若定是我。终不遮我。以遮我故。定知无我。若以遮故。知有我者。汝今不遮。定应无我。

  善男子。若诸外道。以伴非伴。知有我者。以无伴故。应无有我。有法无伴。所谓如来、虚空、佛性。我亦如是。实无有伴。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名字故。知有我者;无我法中。亦有我名。如贫***。名字富贵。如言我死。若我死者。我则杀我。而我实不可杀。假名杀我;亦如矬人。名为长者。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生已求乳。知有我者;善男子。若有我者。一切婴儿。不应执持粪秽、火蛇、毒药。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复次善男子。一切众生。于三法中。悉有等智;所谓淫欲、饮食、恐怖。是故无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相貌故。知有我者;善男子。相故无我、无相。故亦无我。若人睡时。不能进止、俯仰、视眴。不觉苦乐。不应有我。若以进止、俯仰、视眴。知有我者。机关木人亦应有我。

  善男子。如来亦尔。不进、不止、不俯、不仰、不视、不眴。不苦、不乐、不贪、不恚、不痴、不行。如来如是。真实有我。

  复次善男子。若诸外道。以见他食果。口中生涎。知有我者;善男子。以忆念故。见则生涎。涎非我也。我亦非涎、非喜、非悲、非欠、非笑。非卧、非起、非饥、非饱。以是义故。定知无我。

  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达常与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寿命、众生非众生、实非实、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而实不知常乐我净。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

  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谛。非于外道。”

  〈四〉如来实是常住不变 不般涅盘

  文殊师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于今临般涅盘。方更转于无上法轮。乃作如是分别真谛!”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云何故。于如来生涅盘想?善男子。如来实是常住不变。不般涅盘。

  善男子。若有计【认为】我是佛。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即是法。法是我所。我即是道。道是我所。我即世尊。世尊即是我所。我即声闻。声闻即是我所。我能说法。令他听受。我转法轮。余人不能。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

  善男子。若有人作如是妄计。我即是眼。眼即是我所。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我即是色。色是我所。乃至法亦如是;我即是地。地即是我所。水火风等亦复如是。

  善男子

佛学常识新浪博客

。若有人言。我即是信。信是我所。我是多闻。多闻即是我所。我是檀波罗蜜【布施解脱到彼岸】。檀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尸波罗蜜【戒解脱到彼岸】。尸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羼提波罗蜜【忍辱解脱到彼岸】。羼提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毘梨耶波罗蜜【精进解脱到彼岸】。毘梨耶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禅波罗蜜【修禅解脱到彼岸】。禅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般若波罗蜜【智慧通达解脱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我所。我是四念处。四念处即是我所。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来终不作如是计。是故如来不转法轮。

  善男子。若言常住无有变易。云何说言佛转法轮?是故汝今不应说言。如来方更转于法轮。

  善男子。譬如因眼缘色、缘明、缘思惟。因缘和合。得生眼识。善男子。眼不念言。我能生识。色乃至思惟。终不念言我生眼识。眼识亦复不作念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是等法。因缘和合。得名为见。

  善男子。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之法。觉了诸法。复因咽喉、舌齿唇口、言语音声。为憍陈如初始说法。名转法轮。以是义故。如来不名转法轮也。

  善男子。若不转者。即名为法。法即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燧、因钻、因手、因干牛粪。而得生火。燧亦不言。我能生火;钻、手、牛粪各不念言。我能生火。火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乃至憍陈如。名转法轮。如来亦复不生念言。我转法轮。

  善男子。若不生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名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酪、因水、因攒、因瓶、因绳、因人手捉。而得出苏。酪不念言。我能出苏;乃至人手。亦不念言。我能出苏;苏亦不言。我能自出;众缘和合。故得出苏。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

  善男子。若不出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子、因地、因水、因火、因风、因粪、因时、因人作业。而牙得生。善男子。子亦不言。我能生牙;乃至作业。亦不念言。我能生牙;牙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

  善男子。若不能者。是则名为转正法轮。是转法轮。即是如来。

  善男子。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声。鼓不念言。我能出声。乃至桴亦如是;声亦不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来亦尔。终不念言我转法轮。

  善男子。转法轮者。名为不作。不作者即转法轮。转法轮者。即是如来。

  善男子。转法轮者。乃是诸佛世尊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虚空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来亦尔。非生、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如来性。佛性亦尔。非生、非

基本的佛学常识

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

  善男子。诸佛世尊。语有二种。一者世语。二者出世语。善男子。如来为诸声闻缘觉。说于世语;为诸菩萨。说出世语。

  善男子。是诸大众复有二种。一者求小乘。二者求大乘。我于昔日波罗奈城。为诸声闻转于法轮;今始于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复有二人。中根、上根。为中根人于波罗奈【国名】转于法轮。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转大法轮。善男子。极下根者。如来终不为转法轮。极下根者。即一阐提。

  复次善男子。求佛道者复有二种。一中精进。二上精进。于波罗奈。为中精进。转于法轮。今于此间拘尸那城。为上精进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奈城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于此间拘尸那城。八十万亿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复次善男子。波罗奈城。大梵天王稽首请我转于法轮。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迦叶菩萨稽首请我转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奈城转法轮时。说无常、苦、空、无我。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转法轮时。说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我昔于彼波罗奈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闻于梵天。如来今于拘尸那城转法轮时。所出音声。遍于东方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名为转法轮也。善男

佛学常识大全啥是六道

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未降伏者。能令降伏。已降伏者能令安隐。善男子。诸佛世尊凡所说法。亦复如是。无量烦恼未调伏者。能令调伏。已调伏者令生善根。

  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则能消灭一切怨贼。如来演法亦复如是。能令一切诸烦恼贼。皆悉寂静。

  复次善男子。譬如圣王所有轮宝。下上回转。如来说法亦复如是。能令下趣诸恶众生。上生人天乃至佛道。

  善男子。是故汝今不应赞言。如来于此更转法轮。”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于此义。非为不知。所以问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世尊。我已久知转法轮者。实是诸佛如来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五〉菩萨之圣行

  尔时世尊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是名菩萨住于大乘大涅盘经所行圣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复以何义名为圣行?”

  “善男子。圣名诸佛世尊。以是义故。名为圣行。”

  “世尊。若是诸佛之所行者。则非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修行。”

  “善男子。是诸世尊安住于此大般涅盘。而作如是开示分别。演说其义。以是义故。名曰圣行。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得是行已。则得住于无所畏地。善男子。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复畏贪恚愚痴、生老病死。亦复不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善男子。恶有二种。一者阿修罗。二者人中。人中有三种恶。一者一阐提。二者诽谤方等经典。三者犯四重禁。

  善男子。住是地中。诸菩萨等。终不畏堕如是恶中。亦复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

  善男子。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得无退三昧能坏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坏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能断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能断瞿耶尼有。得热炎三昧能断郁单越有。得如幻三昧能断阎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动三昧能断四天处有。得难伏三昧能断三十三天处有。得悦意三昧能断炎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断兜率天有。得黄色三昧能断化乐天有。得赤色三昧能断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断初禅有。得种种三昧能断大梵天有。得双三昧能断二禅有。得雷音三昧能断三禅有。得霔雨三昧能断四禅有。得如虚空三昧能断无想有。得照镜三昧能断净居阿那含有。得无碍三昧能断空处有。得常三昧能断识处有。得乐三昧能断不用处有。得我三昧能断非想、非非想处有。善男子。是名菩萨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

  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入如是等诸三昧王。若欲吹坏须弥山王。随意即能;欲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心之所念。亦悉能知;欲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内于己身一毛孔中随意即能。亦令众生无迫迮想;若欲化作无量众生。悉令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者。亦能随意;欲分一身以为多身。复合多身以为一身;虽作如是。心无所著。犹如莲花。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入如是三昧王已。即得住于自在之地。菩萨得住是自在地。得自在力。随欲生处。即得往生。善男子。譬如圣王。领四天下。随意所行。无能障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生处。若欲生者。随意往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地狱一切众生。有可化令住善根者。菩萨即往而生其中。菩萨虽生。非本业果。菩萨摩诃萨住自在地力因缘故。而生其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在地狱。不受炽然、碎身等苦。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可成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尚不可说。何况诸佛所有功德而当可说?”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住无垢藏王。有大威德。成就神通。得大总持三昧。具足得无所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菩萨所可成就功德智慧。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实不可说。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乘经典。何以故?因是大乘方等经力故。能出生诸佛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诸大乘方等经典。虽复成就无量功德。欲比是经不得为喻。百倍、千倍、百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善男子。以是

佛教常识答问佛学文集

义故。说言如来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赞。大涅盘经。犹如醍醐。最上最妙。若有能服。众病悉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我闻是已。窃复思念。若有不能听受是经。当知是人。为大愚痴。无有善心。世尊。我于今者。实能堪忍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如是大涅盘经。书已读诵。令其通利。然后为人广说其义。

  世尊。若有众生贪着财物。我当施财。然后以是大涅盘经。劝之令读。若尊贵者。先以爱语而随其意。然后渐当以是大乘大涅盘经。劝之令读。若凡庶者。当以威势。逼之令读。若憍慢者。我当为其而作仆使。随顺其意。令其欢喜。然后当以大般涅盘而教导之。若有诽谤大乘经者。当以势力。摧之令伏。既摧伏已。然后劝之。令读大涅盘经。若有爱乐大乘经者。我躬当往。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甚爱乐大乘经典、贪大乘经、爱大乘经、味大乘经。信敬尊重供养大乘。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缘。当得超越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大菩萨。在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复当如我。广为大众演说如是大般涅盘、如来、佛性。诸佛所说秘密之藏。

  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悉能通达一切外道所有经论。修寂灭行。具足威仪。其心清净。不为外来能生欲想之所破坏。灭瞋恚火。受持常、乐、我、净之法。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处处石间有清流水。多诸香花周遍严饰。众鸟禽兽不可称计。甘果滋繁种别难计。复有无量藕根、甘根、青木香根。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善男子。我修如是难行、苦行时。释提桓因等诸天人。心大惊怪。即共集会。各各相谓。而说偈言:‘各共相指示。清净雪山中。寂静离欲主。功德庄严王。以离贪瞋慢。永断谄愚痴。口初未曾说。粗恶等语言。’

  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曰欢喜。复说偈言:‘如是离欲人。清净勤精进。将不求帝释。及以诸天耶。若是外道者。修行诸苦行。是人多欲求。帝释所坐处。’

  尔时复有一仙天子。即为帝释而说偈言:‘天主憍尸迦。不应生此虑。外道修苦行。何必求帝处。’

  说是偈已。复作是言:‘憍尸迦。世有大士。为众生故。不贪己身。为欲利益诸众生故。而修种种无量苦行。如是之人。见生死中诸过咎故。设见珍宝满此大地、诸山、大海。不生贪着。如视涕唾。如是大士。弃舍财宝、所爱妻子、头目髓脑、手足支节、所居舍宅、象马车乘、奴婢僮仆。亦不愿求生于天上。唯求欲令一切众生得受快乐。如我所解。如是大士清净无染。众结永尽。唯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提桓因复作是言:‘如汝言者。是人则为。摄取一切世间所有众生。大仙。若此世间有佛树者。能除一切诸天、世人及阿修罗烦恼毒蛇。若诸众生。住是佛树阴凉中者。烦恼诸毒悉得消灭。大仙。是人若当未来世中。作善逝【佛号】者。我等悉当得灭无量炽然烦恼。如是之事实为难信。何以故?无量百千诸众生等。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少微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则动。犹如画像。难成易坏。菩提之心亦复如是。难发易坏。大仙。如有多人。以诸铠仗。牢自庄严。欲前讨贼。临阵恐怖。则便退散。无量众生亦复如是。发菩提心。牢自庄严。见生死过。心生恐怖。即便退散。大仙。我见如是无量众生发心之后。皆生动转。是故我今虽见是人修于苦行。无恼、无热、住于险道。其行清净未能信也。我今要当自往试之。知其实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重担不?大仙。犹如车有二轮。则能载用。鸟有二翼。堪任飞行。是苦行者。亦复如是。我虽见其坚持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若有深智。当知则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重担也。大仙。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少。如庵罗树。花多果少。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大仙。我当与汝俱往试之。大仙。譬如真金。三种试已。乃知其真。谓烧、打、磨。试彼苦行者。亦当如是。’

  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剎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远。而便立住。是时罗剎。心无所畏。勇健难当。辩才次第。其声清雅。宣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现形貌甚可怖畏。顾眄遍视。观于四方。是苦行者。闻是半偈。心生欢喜。譬如估客。于险难处夜行失伴。恐怖推求。还遇同侣。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亦如久病。未遇良医。瞻病好药。后卒得之。如人没海。卒遇船舫。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如为怨逐。忽然得脱。如久系人。卒闻得出。亦如农夫。炎旱值雨。亦如行人。还得归家。家人见已。生大欢喜。

  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半偈。心中欢喜亦复如是。即从座起。以手举发。四向顾视。而说是言:‘向所闻偈。谁之所说?’尔时亦更不见余人。唯见罗剎。即说是言:‘诸开如是解脱之门。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谁能于此。示道生死、饥馑众生。无上道味?无量众生。沈生死海。谁能于中作大船师?是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为作良医?说是半偈。启悟我心。犹如半月。渐开莲花。’善男子。我于尔时。更无所见。唯见罗剎。复作是念。将是罗剎说是偈耶?仍复生疑。或非其说。何以故?是人形容甚可怖畏。若有得闻是偈句者。一切恐怖、丑陋即除。何有此人形貌如是。能说此偈?不应火中出于莲花。非日光中出生冷水。善男子。我于尔时复作是念。我今无智。而此罗剎或能得见过去诸佛。从诸佛所闻是半偈。我今当问。即便前至。是罗剎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复于何处而得如是半如意珠?大士。是半偈义。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正道也。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常为诸见罗网所覆。终身于此外道法中。初不曾闻。如是出世、十力世雄所说空义。’

  善男子。我问是已。即

佛学常识问答电子书

答我言:‘大婆罗门。汝今不应问我是义。何以故?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能得。饥渴苦恼。心乱讇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假使我今。力能飞行虚空。至郁单越。乃至天上。处处求食。亦不能得。以是之故。我说是语。’

  善男子。我时即复语罗剎言:‘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大士。汝所说者。名字不终。义亦不尽。以何因缘不欲说耶?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虽无有尽。多所利益。我今闻此半偈法已。心生惊疑。汝今幸可。为我除断。说此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

  罗剎答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剎答言:‘汝不足问。我若说者。令多人怖。’我复问言:‘此中独处。更无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说?’罗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自我薄福。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世虽多人。皆有福德。兼为诸天之所守护。而我无力。不能得杀。’

  善男子。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复用。当为虎狼、鸱枭、鵰鹫。之所噉食。然复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剎答言:‘谁当信汝如是之言。为八字故。弃所爱身?’

  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无智。譬如有人。施他凡器。得七宝器。我亦如是。舍不坚身。得金刚身。汝言谁当信者?我今有证。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证是事。复有天眼诸菩萨等。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证知。复有十方诸佛世尊、利众生者。亦能证我。为八字故。舍于身命。’罗剎复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其余半偈。’

  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事已。心中欢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为此罗剎敷置法座。白言:‘和上。愿坐此座。’我即于前。叉手长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为我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罗剎即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尔时罗剎。说是偈已。复作是言:‘菩萨摩诃萨。汝今已闻具足偈义。汝之所愿为悉满足。若必欲利诸众生者。时施我身。’善男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便更系所著衣裳。恐其死后身体露现。即上高树。尔时树神复问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善男子。我时答言:‘我欲舍身。以报偈价。’树神问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时答言:‘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我为此法。弃舍身命。不为利养、名闻、财宝、转轮圣王、四大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乐。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舍此身。’

  善男子。我舍身时。复作是言:‘愿令一切悭惜之人。悉来见我。舍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舍此身命。如弃草木。’我于尔时。说是语已。寻即放身。自投树下。下未至地时。虚空之中出种种声。其声乃至阿迦尼咤。尔时罗剎。还复释身。即于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

  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顶礼。于我足下。赞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欲于无明黑闇之中。然大法炬。由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娆恼。唯愿听我忏悔罪咎。汝于未来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见济度。’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众。顶礼我足。于是辞去。忽然不现。

  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善男子。汝今亦尔。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已超过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菩萨上。善男子。是名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修于圣行。”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2-02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09750.html

以上是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四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2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