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六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六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六卷
《大般涅盘经第十六卷》(第八品 梵行 第二节慈生神通)
― ― ―
大般涅盘经
第八品 梵行 第二节 慈生神通
本节主题:
1 菩萨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
2 声闻所得空空三昧。不同于菩萨观于空空。所谓空空。乃是声闻辟支佛等迷失之处。既是有、也是无。既是非有、也是非无。才是空空。
— — —
大般涅盘经卷第十六
第八品 梵行 第二节 慈生神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有思惟。悉是真实。声闻缘觉非真实者。一切众生何故不以菩萨威力。等受快乐?若诸众生。实不得乐。当知菩萨所修慈心。为无利益。”
佛言:“善男子。菩萨之慈。非不利益。善男子。有诸众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若有众生必受苦者。菩萨之慈。为无利益。谓一阐提。若有受苦。不必定者。菩萨之慈。则为利益。令彼众生。悉受快乐。
善男子。譬如有人。遥见师子、虎豹、犲狼、罗剎鬼等。自然生怖。夜行见杌亦生怖畏。善男子。如是诸人。自然怖畏。众生如是见修慈者。自然受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修慈是实思惟。非无利益。
善男子。我说是慈。有无量门。所谓神通。
〈一〉神通八例
善男子。如提婆达【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又名调达。调达也是轻浮恶人泛称】。教阿阇世。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其象尔时。蹋杀无量百千众生。众生死已。多有血气。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是血。而复见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怖驰走。唯除阿难。尔时王舍大城之中。一切人民。同时举声啼哭号泣。作如是言:‘怪哉。如来今日灭没。如何正觉一旦散坏?’是时调达。心生欢喜:‘瞿昙沙门。灭没甚善。从今已往真是不现。快哉此计。我愿得遂。’善男子。我于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善男子。我于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
复次善男子。我欲涅盘。始初发足。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于其中路。平治扫洒。中有一石。众欲举弃。尽力不能。我时怜愍。即起慈心。彼诸力士。寻即见我。以足母指。举此大石。掷置虚空。还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复还聚合。令彼力士贡高心息。即为略说种种法要。令其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来尔时。实不以指举此大石在虚空中。还置右掌。吹令碎末。复合如本。善男子。当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诸力士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此南天竺有一大城名首波罗。于是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卢至。为众导主。已于过去无量佛所。殖众善本。善男子。彼大城中。一切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尼犍。我时欲度彼长者故。从王舍城至彼城邑。其路中间相去六十五由旬。步涉而往。为欲化度。彼诸人故。彼众尼犍。闻我欲至首波罗城。即作是念:‘沙门瞿昙。若至此者。此诸人民。便当舍我。更不供给。我等穷悴。奈何自活。’诸尼犍辈。各各分散。告彼城人:‘沙门瞿昙。今欲来此。然彼沙门。委弃父母。东西驰骋。所至之处。能令土地。谷米不登。人民饥馑。死亡者众。病瘦相寻。无可救解。瞿昙无赖。纯将诸恶、罗剎、鬼神、以为侍从。无父无母、孤穷之人。而来咨启。为作门徒。所可教诏。纯说虚空。随其至处。初无安乐。’彼人闻已。即怀怖畏。头面敬礼尼犍子足。白言:‘大师。我等今者。当设何计?’尼犍答言:‘沙门瞿昙。性好丛林、流泉、清水。外设有者。宜应破坏。汝等便可相与出城。诸有之处斫伐令尽。莫使有遗。流泉井池。悉置粪尸。坚闭城门。各严器仗。当壁防护。勤自固守。彼设来者。莫令得前。若不前者。汝当安隐。我等亦当作种种术。令彼瞿昙。复道还去。’彼诸人民。闻是语已。敬诺施行。斩伐树木。污辱诸水。庄严器仗。牢自防护。善男子。我于尔时。至彼城已。不见一切树木丛林。唯见诸人庄严器仗。当壁自守。见是事已。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复更生长其余诸树不可称计。河池井泉。其水清净。盈满其中。如青琉璃。生众杂花。弥覆其上。变其城壁为绀琉璃。城内人民悉得彻见。我及大众。门自开辟。无能制者。所严器仗。变成杂花。卢至长者。而为上首。与其人民。俱共相随。往至佛所。我即为说种种法要。令彼诸人。一切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化作种种树木、清净流水、盈满河池。变其本城为绀琉璃。令彼人民彻见于我。开其城门。器仗为花。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人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舍卫城中。有婆罗门女。姓婆私咤。唯有一子。爱之甚重。遇病命终。尔时女人。愁毒入心。狂乱失性。裸身无耻。游行四衢。啼哭失声。唱言:‘子子。汝何处去?’周遍城邑。无有疲已。而是女人。已于先佛。殖众德本。善男子。我于是女。起慈愍心。是时女人即得见我。便生子想。还得本心。前抱我身。呜唼我口。我时即告。侍者阿难。汝可持衣。与是女人。既与衣已。便为种种说诸法要。是女闻法。欢喜踊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非彼子。彼非我母。亦无抱持。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波罗奈城有优婆夷。字曰摩诃斯那达多。已于过去无量先佛。种诸善根。是优婆夷。夏九十日。请命众僧。奉施医药。是时众中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得肉者。病则可除。若不得肉。命将不全。时优婆夷。闻医此言。寻持黄金。遍至市厂。唱如是言:‘谁有肉卖。吾以金买。若有肉者。当等与金。’周遍城市。求不能得。是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为臛。下种种香。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优婆夷。患疮苦恼。不能堪忍。即发声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于尔时。在舍卫城。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合如本。我即为其种种说法。闻法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奈城。持药涂是优婆夷疮。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调达恶人。贪不知足。多服稣故。头痛腹痛。受大苦恼。不能堪忍。发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时住在优禅尼城。闻其音声。即生慈心。尔时调达。寻便见我。往至其所。手摩头腹。授与盐汤。而令服之。服
复次善男子。憍萨罗国有诸群贼。其数五百。群党抄劫。为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纵暴。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遂着黑暗丛林之下。是诸群贼。已于先佛。殖众德本。既失目已。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啼哭号咷。我时住在祇洹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如本不异。诸贼开眼。即见如来。住立其前。而为说法。贼闻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作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住其人前。而为说法。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贼见如是事。
复次善男子。琉璃太子以愚痴故。废其父王。自立为主。复念宿嫌。多害释种。取万二千释种诸女。刖劓耳鼻。断截手足。推之坑堑。时诸女人。身受苦恼。作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复大号咷。是诸女人。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我于尔时在竹林中。闻其音声。即起慈心。诸女尔时。见我来至迦毘罗城。以水洗疮。以药傅之。苦痛寻除。耳鼻手足。还复如本。我时即为略说法要。悉令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于大爱道比丘尼所。出家受具足戒。善男子。如来尔时实不往至迦毘罗城。以水洗疮。傅药止苦。善男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
悲喜之心。亦复如是。
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慈思惟。即是真实。非虚妄也。善男子。夫无量者不可思议。菩萨所行不可思议。诸佛所行亦不可思议。是大乘典大涅盘经亦不可思议。
〈二〉修慈悲喜 道行升华 得入极爱境地
§1入极爱意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极爱?复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视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
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
善男子。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是故此地。复名一子。
善男子。譬如父母。所爱之子舍而终亡。父母愁恼。愿与并命。菩萨亦尔。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何以故?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复名一子。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其子睡寤、行住、坐卧。心常念之;若有罪咎。善言诱喻。不加其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见诸众生若堕地狱、畜生、饿鬼、或人、天中。造作善恶。心常念之。初不放舍。若行诸恶。终不生瞋。以恶加之。是故此地。复名一子。”
§2佛施众生无量寿命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其言秘密。我今智浅。云何能解?若诸菩萨住一子地。能如是者。云何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若得此地。则应护念。若不得者。复何因缘不堕地狱?若使等视一切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何故复向提婆达多说如是言:‘痴人无羞。食人涕唾。’令彼闻已。生于瞋恨。起不善心。出佛身血。提婆达多造是恶已。如来复记。当堕地狱一劫受罪。世尊。如是之言。云何于义不相违背?
世尊。须菩提者。住虚空地【已经进入到虚空境界】。凡欲入城。求乞饮食。要先观人。若有于己生嫌嫉心。则止不行。乃至极饥。犹不行乞。何以故?是须菩提常作是念:‘我忆往昔。于福田所生一恶念。由是因缘堕大地狱。受种种苦。我今宁饥。终日不食。终不令彼于我起嫌。堕于地狱受苦恼也。’复作是念:‘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若有众生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是须菩提。护众生故。尚起是心。何况菩萨?菩萨若得一子地者。何缘如来出是粗言。使诸众生起重恶心。”
“善男子。今不应作如是难言。佛如来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使蚊嘴能尽海底。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令大地悉为非色、水为坚相、火为冷相、风为住相;三宝佛性及以虚空。作无常相;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使毁犯四重禁罪及一阐提、谤正法者。现身得成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使声闻、辟支佛等常住不变。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使十住诸菩萨等。犯四重禁、作一阐提、诽谤正法。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丧灭佛性。如来究竟入般涅盘。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假使掷罥能系缚风。齿能破铁。爪坏须弥。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宁与毒蛇同共一处。内其两手饿师子口。佉陀罗炭用洗浴身。不应发言。如来世尊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
善男子。如来真实能为众生断除烦恼。终不为作烦恼因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往昔杀婆罗门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乃至蚁子尚不故杀。况婆罗门?菩萨常作种种方便。惠施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夫施食者则为施命。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常施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修不杀戒得寿命长、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时。则为施与一切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慎口无过。得寿命长。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常劝众生。莫生怨想。推直于人。引曲向己。无所诤讼。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已施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精勤修善得寿命长。菩萨摩诃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常劝众生勤修善法;众生行已。得无量寿命。故菩萨行毘梨耶波罗蜜时。已施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修摄心者得寿命长。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劝诸众生修平等心。众生行已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禅波罗蜜时。已施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于诸善法不放逸者得寿命长。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劝诸众生。于诸善法不生放逸。众生行已。以是因缘得寿命长。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已施众生无量寿命。
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终无夺命。”
§3断其命根。非恶心
“善男子。汝向所问杀婆罗门时。得是地不?善男子。时我已得。以爱念故。断其命根。非恶心也。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犯官宪制。是时父母。以怖畏故。若摈若杀。虽复摈杀。无有恶心。菩萨摩诃萨为护正法亦复如是。若有众生谤大乘者。即以鞭挞。苦加治之。或夺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
菩萨常当作是思惟:‘以何因缘。能令众生。发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诸婆罗门命终之后。生阿鼻地狱。要有三念。一者自念。我从何处。而来生此?即便自知。从人道中来。二者自念。我今所生。为是何处?即便自知是阿鼻狱。三者自念。乘何业缘。而来生此?即便自知乘谤方等大乘经典。不信因缘。为国主所杀。而来生此。念是事已。即于大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时命终。生甘露鼓如来世界。于彼寿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于往昔乃与是人十劫寿命。云何名杀?
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骂詈鞭挞。以是业缘。堕地狱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应堕地狱。何以故?如佛昔为声闻说法:‘汝诸比丘。于余焦木。莫生恶心。何以故。一切众生。因恶心故。堕于地狱。’”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如汝所说。应善受持。善男子。若因恶心堕地狱者。菩萨尔时实无恶心。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乃至虫蚁。悉生怜愍利益心故。所以者何?善知因缘诸方便故。以方便力。欲令众生种诸善根。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于尔时。以善方便。虽夺其命。而非恶心。
善男子。婆罗门法【婆罗门对杀罪的认识】。若杀蚁子。满足十车。无有罪报。蚊虻、蚤虱、猫狸、师子、虎狼、熊罴、诸恶虫兽、及余能为众生害者。杀满十车;鬼神、罗剎、拘盘茶、迦罗、富单那、颠狂、干枯诸鬼神等、能为众生作娆害者。有夺其命。悉无罪报;若杀恶人。则有罪报。杀已不悔。则堕饿鬼。若能忏悔。三日断食。其罪消灭。无有遗余。若杀和上、害其父母、女人及牛。无数千年在地狱中。
善男子。【菩萨对杀罪的认识】佛及菩萨知杀有三。谓下、中、上。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萨示现生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愿因缘。示受畜生。是名下杀;以下杀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具受下苦。何以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是名下杀。
中杀者。从凡夫人至阿那含是名为中。以是业因。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具受中苦是名中杀。
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是名为上。以是业因缘故。堕于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上苦。是名上杀。
善男子。若有能杀一阐提者。则不堕此三种杀中。
善男子。彼诸婆罗门等。一切皆是一阐提也。譬如掘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骂詈、鞭挞。无有罪报。杀一阐提亦复如是。无有罪报。何以故。诸婆罗门乃至无有信等五根。是故虽杀。不堕地狱。
善男子。汝先所言。如来何故骂提婆达多。痴人食唾?汝亦不应作如是问。何以故?诸佛世尊。凡所发言。不可思议。
善男子。或有实语。为世所爱。非时、非法。不为利益【于众生无益】。如是之言。我终不说。
善男子。或复有言。粗犷虚妄、非时非法。闻者不爱。不能利益。我亦不说。
善男子。若有语言。虽复粗犷。真实不虚。是时是法。能为一切众生利益。闻虽不悦。我要说之。何以故?诸佛、世尊、应、正遍知。知方便故。
善男子。如我一时。游彼圹野、聚落、丛树。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圹野。纯食肉血。多杀众生。复于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鬼神。广说法要;然彼暴恶、愚痴无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时。将其眷属。出其宫殿。欲来拒逆;鬼见我时。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闷断绝。犹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还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还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愍心。赦我愆咎。’即于我所。生善信心。我即还复如来之身。复更为说种种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杀戒。即于是日。圹野村中。有一长者。次应当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为长者。更立名字。名手长者。尔时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活?’我即答言:‘从今当敕声闻弟子。随有修行佛法之处。悉当令其。施汝饮食。’善男子。以是因缘。为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从今。常当施彼圹野鬼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当知是辈。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党眷属。’
善男子。如来为欲调伏众生故。示如是种种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善男子。我亦以木打护法鬼。又于一时。在一山上。推羊头鬼。令堕山下。复于树头。扑护猕猴鬼。令护财象。见五师子。使金刚神。怖萨遮尼犍【外道。自饿。无所贮畜】。亦以针刺。箭毛鬼身。虽作如是。亦不令彼诸鬼神等。有灭没者。直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如是种种方便。
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骂辱提婆达多【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又名调达。调达也是轻浮恶人泛称】;提婆达多亦不愚痴。食人涕唾。亦不生于恶趣之中。阿鼻地狱受罪一劫;亦不坏僧。出佛身血;亦不违犯四重之罪、诽谤正法大乘经典;非一阐提。亦非声闻、辟支佛也。
善男子。提婆达多者【关于提婆达多的事】。实非声闻、缘觉境界。唯是诸佛之所知见。善男子。是故汝今不应难言。如来何缘呵责、骂辱提婆达多?汝于诸佛所有境界。不应如是生于疑网。”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甘蔗。数数煎煮。得种种味。我亦如是。从佛数闻。多得法味。所谓出家味、离欲味、寂灭味、道味。世尊。譬如真金。数数烧打。融消炼治。转更明净。调和柔软。光色微妙。其价难量。然后乃为人天宝重。世尊。如来亦尔。郑重咨问。则得闻见甚深之义。令深行者受持奉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为诸人、天所宗。恭敬供养。”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咨启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以是义故。我随汝意。说于大乘方等甚深秘密之法。所谓极爱如一子地。”
〈三〉修舍心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复得何地?”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时。知我欲说。汝则咨问。菩萨摩诃萨修舍心时。则得住于空平等地。如须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空、平等地。则不见有父母、兄弟、姊妹、儿息、亲族、知识、怨憎中人。乃至不见阴界诸入。众生、寿命。善男子。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以故?善能修习诸空法故。”
§1什么是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
“善男子。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
菩萨摩诃萨云何观于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内法空。是内法空。谓无父、母、怨亲中人、众生、寿命、常乐我净、如来、法、僧、所有财物。是内法中。虽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内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无变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观于内空。
外空者。亦复如是。无有内法。
内外空者。亦复如是。
善男子。唯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乐、我、净。是故四法。不名为空。是名内外俱空。
善男子。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常乐我净空、众生、寿命、如来、法、僧、第一义空。是中佛性。非有为法。是故佛性非有为法空。是名有为空。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为空?是无为法。悉皆是空。所谓无常、苦、不净、无我、阴界入、众生、寿命相、有为、有漏、内法、外法。无为法中。佛等四法。非有为。非无为。性是善故。
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始空?是菩萨摩诃萨见生死无始。皆悉空寂。所谓空者。常乐我净。皆悉空寂无有变易。众生、寿命、三宝、佛性及无为法。是名菩萨观无始空。
云何菩萨观于性空?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本性皆空。谓阴界入。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观如是等一切诸法。不见本性。是名菩萨摩诃萨观于性空。
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所有空?如人无子。言舍宅空。毕竟观空。无有亲爱。愚痴之人。言诸方空。贫穷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计。或空、或非空。菩萨观时。如贫穷人。一切皆空。是名菩萨摩诃萨观无所有空。
云何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时。是眼生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去无所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推其实性。无眼无主;如眼无性。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等名为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是名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
云何菩萨摩诃萨观于空空。是空空中。乃是声闻、辟支佛等所迷没处。善男子。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善男子。十住菩萨尚于是中。通达少分。犹如微尘。况复余人。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于声闻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萨观于空空。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于大空?善男子。言大空者。谓般若波罗蜜。是名大空。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空门。则得住于虚空等地。
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说如是等诸空义时。有十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即得住于虚空等地。
§2空、平等意境
善男子。譬如虚空。于可爱色。不生贪着;不爱色中。不生瞋恚。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于好、恶色。心无贪、恚。
善男子。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以是义故。复得名为虚空等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于一切法。亦见、亦知。若行、若缘。若性、若相、若因、若缘、若众生心、若根、若禅定、若乘。若善知识、若持禁戒、若所施。如是等法一切知见。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地
‘知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五热炙身、常卧灰土、棘刺、编椽、树叶、恶草、牛粪之上。衣粗麻衣、冢间所弃粪扫、氀褐钦婆罗衣【外道所服】、麞鹿皮革、刍草衣裳。茹菜、噉草、藕根、油滓、牛粪根果。若行乞食。限从一家。主若言无。即便舍去。设复还唤。终不回顾。不食盐肉、五种牛味。常所饮服糠汁沸汤。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身、长发为相。以羊祠时。先咒后杀。四月事火。七日服风。百千亿花。供养诸天。诸所欲愿、因此成就。如是等法。能为无上解脱因者。无有是处。’是名为知。
云何不见?菩萨摩诃萨不见一人。行如是法。得正解脱。是名不见。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见、亦知。何等为见?见诸众生。行是邪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众生。从地狱出。生于人中。若能修行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诸波罗蜜。是人必得入正解脱。是名为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亦见、亦知。云何为见?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定不毕竟入于涅盘。知如来身金刚无坏。非是烦恼所成就身。又非臭秽腐败之身。亦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名为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亦知、亦见。云何为知?知是众生信心成就。知是众生求于大乘。是人顺流。是人逆流。是人正住。知是众生已到彼岸。顺流者谓凡夫人。逆流者从须陀洹乃至缘觉。正住者诸菩萨等。到彼岸者。所谓如来、应、正遍知。是名为知。云何为见?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盘典。修梵行心。以净天眼。见诸众生造身、口、意三业不善。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见诸众生修善业者。命终当生天上、人中。见诸众生从暗入暗。有诸众生从暗入明。有诸众生从明入暗。有诸众生从明入明。是名为见。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亦知、亦见。菩萨摩诃萨知诸众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瞋恚、愚痴。是业必应地狱受报。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现
复有知而不见。云何知而不见?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不能得见。是名知而不见。
复有知而少见。十住菩萨摩诃萨等。知诸众生皆有佛性。见不明了。犹如暗夜。所见不了。
复有亦见、亦知。所谓诸佛如来。亦见亦知。
复有亦见亦知、不见不知。亦见亦知者。所谓世间、文字、言语、男女、车乘瓶瓫、舍宅、城邑、衣裳饮食、山河园林、众生、寿命。是名亦知亦见。云何不见不知?圣人所有微密之语。无有男女乃至园林。是名不见不知。
复有知而不见。知所惠施、知所供处、知于受者、知因果报。是名为知。云何不见?不见所施、供处、受者、及以果报。是名不见。
菩萨摩诃萨知有八种。即是如来五眼所知。”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6-12-31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09752.html
以上是关于「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六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十六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