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六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3:3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六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六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六卷

  《大般涅盘经第二十六卷》(第十品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  第六节第九、十功德)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第六节 第九、十功德

  本节主题:

  1 第九功德。成就五事。信、直心、戒、亲近善友、多闻。

  2 修习空三昧故。不生愁恼。

  3 众生佛性没有住处。一阐提佛性不断。如没有善巧因缘。则不能自见佛性。也就不能逃脱三恶道罪。

  4 诸法无性。取决于众因缘和合。

  5 第十功德。入大涅盘、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盘经。显示佛性。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六

  第十品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 第六节 第九、十功德

  〈一〉成就第九功德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微妙经典。初发五事悉得成就。何等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

  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信于三宝。施有果报。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诸众生速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一义谛。信善方便。是名为信。如是信者。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众生所不能坏。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盘。不堕生死。戒、闻、智慧亦复如是。是名为信。虽有是信。而亦不见。是为菩萨修大涅盘成就初事。

  云何直心?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若遇因缘则生谄曲。菩萨不尔。何以故?善解诸法悉因缘故。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

佛学常识讲座(六)慧风

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初开涅盘经时。说有三种: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则不能发。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呵罗汉、辟支佛。

  二者虽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亦不能发。若其不遇。亦不能发。谓一阐提。

  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菩萨。若言遇与、不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来今者云何说言。因赞佛性。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义亦复不然。何以故?如是之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阐提辈以佛性故。若闻、不闻。悉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世尊。如佛所说。何等名为一阐提耶?谓断善根。如是之义。亦复不然。何以故?不断佛性故。如是佛性理不可断。云何佛说断诸善根?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常者不断。无常者断。无常可断。故堕地狱。常不可断。何故不遮。佛性不断非一阐提?如来何以作如是说言一阐提?

  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故如来广为众生说十二部经?世尊。譬如四河。从阿那婆踏多池出。若有天、人、诸佛世尊说言。是河不入大海。当还本源。无有是处。菩提之心亦复如是。有佛性者。若闻、不闻。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如优陀延山。日从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还东方者。无有是处。佛性亦尔。若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性。非有非无。如是之义。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其乳中。无酪性者。则无有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者。则不能生五丈之质。若佛性中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者。云何能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以是义故。所说因果非有非无。如是之义。云何相应?”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复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复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温故不忘。复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复有二人。一乐闻法。二乐说法。复有二人。一善问难。二善能答。善问难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谓如来也。

  善男子。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善男子。如我先说。三种病人值遇良医、瞻病好药。及以不遇。病悉得差。是义云何?若得、不得。谓定寿命。所以者何?是人已于无量世中修三种善。谓上、中、下。以修如是三种善故。得定寿命。如郁单越人。寿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医好药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

  善男子。如我所说。若有病人得遇良医好药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则不得差。是义云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寿命不定。命虽不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何等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者病时不随医教;六者不随瞻病教敕;七者强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恶鬼打之;九者房室过度。以是缘故。我说病者。若遇医药。病则可差。若不遇者则不可愈。

  善男子。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义云何?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差。何以故?以命尽故。以是义故。我说病人。若遇医药及以不遇。悉不得差。众生亦尔。发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当成。何以故?以其能发菩提心故。如郁单越人得定寿命。

  如我所说。从须陀洹至辟支佛。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不定命。以九因缘。命则中夭。如彼病人。值遇医药病则得差。若不遇者。病则不差。是故我说。遇佛菩萨闻说深法则能发心。若不值遇则不能发。

  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是义云何?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法故。一阐提辈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发于菩提之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善男子。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命尽者。虽遇良医好药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尽故。

  善男子。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佛性非信。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进。提名不具。进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进。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念。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定。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慧。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

  一阐名无常、善。提名不具。以无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复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断生得诸善法故。名一阐提。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无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闻箜篌音。其声清妙。心即耽着。喜乐爱念。情无舍离。即告大臣:‘如是妙音从何处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从箜篌出。’王复语言:‘持是声来。’尔时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当知。此即是声。’王语箜篌:‘出声。出声!’而是箜篌声亦不出。尔时大王。即断其弦。声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析裂。推求其声。了不能得。尔时大王即瞋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语?’大臣白王:‘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罪?善男子。若一阐提信有佛性。当知是人不至三恶。是亦不名一阐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恶。堕三恶故。名一阐提。

  善男子。如汝所说。若乳无酪性。不应出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则不应有五丈之质。愚痴之人作如是说。智者终不发如是言!何以故?以无性故。

  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应复假众缘力也。善男子。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渧。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不讼彼缺。名质直心。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心也?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实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生极重想。若人诘问。答言实犯。复问是罪为好不好?答言不好。复问是罪为善不善?答言不善。复问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答言是罪。实非善果。又问是罪谁之所造?将非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烦恼之所构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则不得名一阐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各千万。不足为多。是名菩萨质直心也。

  云何菩萨修治于戒?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杂戒、不作声闻戒。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尸罗波罗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萨修大涅盘具足第三戒。

  云何菩萨亲近善友?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说于善道。不说恶道。说于恶道非善果报。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是故能断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善男子。若有众生亲近我者。虽有生于地狱因缘。即得生天。如须那剎多等应堕地狱。以见我故。即得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虽有舍利弗、目犍连等。不名众生真善知识

佛学常识开示短句

。何以故?生一阐提心因缘故。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盘、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犍连等。若使众生有极重结。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为断之。如我弟难陀。有极重欲。我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为除断。鸯掘魔罗有重瞋恚。以见我故。瞋恚即息。阿阇世王有重愚痴。以见我故。痴心即灭。如婆熙伽长者于无量劫。修习成就极重烦恼。以见我故。即便断灭。设有弊恶厮下之人亲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缘。一切人、天恭敬爱念。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故。邪见即灭。因见我故。断地狱因。作生天缘。如气嘘旃陀罗。命垂终时。因见我故。还得寿命。如憍尸迦。狂心错乱。因见我故。还得本心。如瘦瞿昙弥。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故。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是名菩萨修大涅盘。具足第四亲善知识。

  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盘、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一部。惟毘佛略【方广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亦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二部经。若能受持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是经典具足全体。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复除是偈。若能受持如来常住、性无变易。是名菩萨具足多闻。复除是事。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何以故?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常无所说。是名菩萨修大涅盘。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盘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云何菩萨难作能作?若闻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语故。乃至无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闻入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无量劫在阿鼻地狱入炽火聚。是名菩萨难作能作。云何菩萨难忍能忍?若闻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缘。得大涅盘。即于无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为苦。是名菩萨难忍能忍。云何菩萨难施能施?若闻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于无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是名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虽复难作能作。终不念言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惟有一子。爱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膳。随时将养。令无所乏。其子若于是父母所。生轻慢心。恶口骂辱。父母爱故。不生瞋恨。亦不念言。我与是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为求医药。勤而疗之;病既差已。终不生念。我为是儿疗治病苦。菩萨亦尔。见诸众生遇烦恼病。生爱念心而为说法。以闻法故诸烦恼断。烦恼断已终不念言。我为众生断诸烦恼。若生此念。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瞋不喜。何以故?善能修习空三昧故。菩萨若修空三昧者。当于谁所。生瞋、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为水漂。而是林木当于谁所。生瞋生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无瞋无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性自空耶?空空故空。若性自空者。不应修空。然后见空。云何如来言以修空而见空也?若性自不空。虽复修空。不能令空。”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

  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云何色性?色性者。非地、水、火、风。不离地、水、火、风。非青黄赤白。不离青黄赤白。非有非无。云何当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说为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相似相续故。凡夫见已。说言诸法性不空寂。菩萨摩诃萨具足五事。是故见法。性本空寂。善男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见一切法性不空者。

出离心的佛学小常识

当知是人。非是沙门。非婆罗门。不得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盘。不得现见诸佛菩萨。是魔眷属。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无常故。灭能灭之。若非无常。灭不能灭。

  有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灭相故。灭能灭之。一切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善男子。如盐性咸。能咸异物;石蜜性甘。能甘异物;苦酒性酢。能酢异物;姜本性辛。能辛异物;诃梨勒苦。能苦异物;庵罗果醈。能醈异物;毒性能害。令异物害;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菩萨修空亦复如是。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复作是言:“世尊。若盐能令非咸作咸。修空三昧若如是者。当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颠倒。若空三昧。惟见空者。定是无法。为何所见?”

  “善男子。是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颠倒。如盐非咸作咸。是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作空。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

  善男子。一切凡夫。若见女人。即生女相。菩萨不尔。虽见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贪则不生。贪不生故。非颠倒也。以世间人。见有女相故。菩萨随说言有女人。若见男时。说言是女。则是颠倒。是故我为阇提说言:‘汝婆罗门。若以昼为夜。是即颠倒。以夜为昼是亦颠倒。’昼为昼相。夜为夜相。云何颠倒?善男子。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

  诸佛菩萨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有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为不空者见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见空;无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义故。修空见空。

  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盘。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

  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毘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盘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

  是故我在迦毘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恼、悲泣、啼哭。’阿难即言:‘如来世尊。我今眷属。悉皆死丧。云何当得不愁啼耶?如来与我俱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独不愁恼。光颜更显?’善男子。我复告言:‘阿难。汝见迦毘真实而有。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以是因缘汝生愁苦。我身容颜益更光显。’诸佛菩萨修习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恼。是名菩萨修大涅盘微妙经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

  〈二〉最后第十功德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大涅盘微妙经典。具足最后第十功德?善男子。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盘、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盘经。显示佛性

佛学常识 先天缺陷

。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信是语者。悉得入于大般涅盘。若不信者。轮回生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何等众生。于是经中不生恭敬?”

  “善男子。我涅盘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诤。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鍮石。银易白腊。绢易氀褐。以甘露味易于恶毒。

  云何栴檀贸易凡木?如我弟子为供养故。向诸白衣演说经法。白衣情逸。不喜听闻。白衣处高。比丘在下。兼以种种肴膳、饮食而供给之。犹不肯听。是名栴檀贸易凡木。

  云何以金贸易鍮石?鍮石喻色、声、香、味、触。金喻于戒。我诸弟子以色因缘。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贸易鍮石。

  云何以银易于白腊。银喻十善。腊喻十恶。我诸弟子放舍十善。行十恶法。是名以银贸易白腊。

  云何以绢贸易氀褐?氀褐喻于无惭、无愧。绢喻惭愧。我诸弟子放舍惭愧。习无惭愧。是名以绢贸易氀褐。

  云何甘露贸易毒药?毒药喻于种种利养。甘露喻于诸无漏法。我诸弟子为利养故。向诸白衣。若自赞誉。言得无漏。是名甘露贸易毒药。

  以如是等恶比丘故。是大涅盘微妙经典。广行流布于阎浮提。当是时也。有诸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是经。广说流布。当为如是诸恶比丘之所杀害。时恶比丘共相聚集。立严峻制:‘若有受持大涅盘经。书写读诵、分别说者。一切不得共住、共坐。谈论语言。何以故?涅盘经者非佛所说。邪见所造。邪见之人即是六师。六师经典非佛经典。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所说经?诸佛菩萨听诸比丘畜种种物。六师所说不听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义。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种盐五种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菩萨说于三乘。而是经中纯说一乘。谓大涅盘。如此之言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毕竟入于涅盘。是经言佛常乐我净。不入涅盘。是经不在十二部数。即是魔说。非是佛说。’善男子。如是之人虽我弟子。不能信顺是涅盘经。善男子。当尔之时。若有众生。信此经

佛学常识有哪些

典乃至半句。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见佛性。入于涅盘。”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善能开示大涅盘经。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盘经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见少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盘。”

  “是名菩萨修大涅盘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2-03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245.html

以上是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六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六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0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