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八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八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八卷
《大般涅盘经第二十八卷》(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二节 佛道)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二节 佛道
本节主题:
1 菩萨应与众生共住久处。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八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二节 佛道
〈一〉佛性因果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
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
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
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
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
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
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
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
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
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盘、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盘果者。戒则无因。涅盘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盘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盘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然灯。涅盘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也。
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奈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盘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
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
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善男子。譬如尼干。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复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盘。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呵责。是故涅盘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
善男子。涅盘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
善男子。若涅盘有因。则不得称为涅盘也。盘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盘。”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盘无因。是义不然?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咸。名为无咸。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之无明。世尊。涅盘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盘。”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盘?乃取有时无耶?
善男子。涅盘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
善男子。世法涅盘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
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盘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盘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
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
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
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
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
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
“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
“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苏、熟苏、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苏、熟苏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苏及以醍醐。亦复如是。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醪暖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醪、二暖。角性暖故、亦能生酪。”
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
“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
“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于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众生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像?”
师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见面长。”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间所有物故。
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见者。一切众生悉见于火。何故不烧?如人远见白物。不应生疑鹤耶?幡耶?人耶?树耶?若光到者。云何得见水精中物?渊中鱼石?若不到见。何故得见水精中物。而不得见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见长者。是义不然。
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草马者。但取马价。不责驹直。
善男子。世间之人。无子息故。故求娉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娉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若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茎、枝叶、花果形色之异?
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
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当服苏。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缘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
善男子。譬如众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善男子。若诸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如众生中所有虚空。一切众生悉有虚空。无罣碍故。各不自见有此虚空。若使众生无虚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有虚空界。虚空
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盘。”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醪、二暖。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醪暖。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
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习无量功德?若言修习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能。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能令得增长?”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盘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奶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味;而是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
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烝、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
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
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
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若言之中有尼拘陀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
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
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花、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榕树、纵广树】。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
“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
“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毘跋致、阿毘跋致【不退转】?毘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盘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苏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苏。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
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盘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
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
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恶、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憙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习。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妬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瞋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着。’
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崄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赍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赍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崄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事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赍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赈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道而去。七宝山者喻大涅盘。甘美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崄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沙卤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
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崄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二〉菩萨有退不退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毘跋致【不退转】。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
若菩萨摩诃萨于父母所、和上、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
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纤长。二者足跟长。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
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案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
若菩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惠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𦟛[跳-兆+庸]满。身毛上靡。
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𨄔[蹲-酋+(十/田/ㄙ)]。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榕树。纵广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
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
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憙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
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
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
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
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佣纤。
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
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
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
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
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
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
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修习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习八圣道分?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盘。”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2-07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247.html
以上是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八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八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