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九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九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九卷
《大般涅盘经第二十九卷》(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三节 众生修道)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三节 众生修道
本节主题:
1 现在阴灭。中阴阴生。中阴阳坏。后生五阴。众生五阴。空无所有。
2 解脱二种。一断烦恼。二见佛性。
3 无始无终。无有因果。才是不生不灭。真大涅盘。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八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三节 众生修道
〈一〉中阴 五阴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众生亦尔。云何缚解?”
“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
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灯灭闇生。
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牉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
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烦恼已。无别五阴。
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
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结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
〈二〉名与色
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
“善男子。解
善男子。譬如然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若油尽者。灭则无疑。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盘。若得断者。则入涅盘。”
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来喻之于灯?”
〈三〉八种喻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
云何顺喻?如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满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厌离满故呵责满。呵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盘满。是名顺喻。
云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谓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有本所谓大雨。涅盘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呵责。呵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安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
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
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惟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安隐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
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着妙花。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受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是名先喻。
云何后喻?如法句说:‘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是名后喻。
云何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云何遍喻?如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嘴。见已复喜。是嘴不久。必当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
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嘴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剖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盘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
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
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
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
善男子。如离箱舆、轮轴、辐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我今当说。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如灯油尽。明焰则灭。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习道者?”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
师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灭。是念念灭。亦相似相续。云何修习?”
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树林草木。
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
善男子。如人诵书。所诵字句不得一时。前不至中。中不至后。人之与字及以心想。俱念念灭。以久修故。而得通利。
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初习作。至于皓首。虽念念灭。前不至后。以积习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称善好金师。读诵经书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亦不教。汝当生芽。以法性故。牙则自生。乃至花亦不教。汝当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数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虽念念灭。而至千万。众生修道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灯念念灭。初灭之焰。不教后焰。我灭汝生。当破诸闇。
善男子。譬如犊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实无人教。虽念念灭。而初饥后饱。是故当知不应相似。若相似者不应异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初虽未增。以久修故。则能破坏一切烦恼。”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修道亦尔。不至恶国。若相似者。何故不生净妙国土?若恶国阴非须陀洹阴。云何而得不作恶业?”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者。虽生恶国。终不失于须陀洹名。阴不相似。是故我引犊子为喻。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力故。不作恶业。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是故一切飞鸟走兽绝迹。此山无敢近者。有时是王至雪山中。一切鸟兽犹故不住。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虽灭。以其力势。能令是人不生不死。
善男子。如须弥山有上妙药。名楞伽利。有人服之。虽念念灭。以药力故。不遇患苦。
善男子。如转轮王所坐之处。王虽不在。无人敢近。何以故?王威力故。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生恶国。不修习道。以道力故。不作恶业。
善男子。须陀洹阴。于此而灭。虽生异阴。犹故不失须陀洹阴。
善男子。譬如众生为果实故。于种子中多役作业。粪治溉灌。未得果实而子复灭。亦得名为因子得果。须陀洹阴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资产巨富。惟有一子先已终殁。其子有子。复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命终。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虽知财货非其所作。然其收取无遮护者。何以故?以姓一故。须陀洹阴亦复如是。”
〈四〉云何修戒 修定 修慧
师子吼言:“如佛说偈:‘比丘若修习。戒定及智慧。当知是不退。亲近大涅盘。’世尊。云何修戒?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为自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不为拥护无上正法。但为利养。畏三恶道。为命、色、力、安、无碍辩。畏惧王法、恶名秽称、为世事业。如是护戒。则不得名修习戒也。
善男子。云何名为真修习戒?受持戒时。若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度不度故。解未解故。归无归故。未入涅盘令得入故。如是修时。不见戒、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果报、不观毁犯。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戒也。
云何复名修习三昧?修三昧时。为自度脱、为于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为见贪欲、秽食等过、男女等根九孔不净、斗讼打刺、互相杀害。若为此事修三昧者。是则不名修习三昧。
善男子。云何复名真修三昧?若为众生修习三昧。于众生中得平等心、为令众生得不退法、为令众生得圣心故、为令众生得大乘故、为欲护持无上法故、为令众生不退菩提故、为令众生得首楞严故、为令众生得金刚三昧故、为令众生得陀罗尼故、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为令众生见佛性故。作是行时。不见三昧。不见三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三昧。
云何复名修于智慧?若有修者作是思惟:‘我若修习如是智慧。则得解脱。度三恶道。谁能利益一切众生?谁能度人于生死道?佛出世难如优昙钵花。我今能断诸烦恼结。必得解脱果。是故我当勤修智慧。速断烦恼。早得度脱。’如是修者。不得名为修习智慧。
云何名为真修习者?智者若观生、老、死、苦。一切众生无明所覆。不知修习无上正道:‘愿我此身悉代众生受大苦恼。众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瞋痴业。愿皆悉来集于我身。愿诸众生不生贪取。不为名色之所系缚。愿诸众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处之不厌。愿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修时。不见智慧。不见智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是则名为修习智慧。
善男子。修习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萨。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声闻。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修集于戒?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餧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餧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餧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猎师。十一者劫夺。十二者魁脍。十三者网捕飞鸟。十四者两舌。十五者狱卒。十六者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是名修戒。
云何修定?能断一切世间三昧。所谓无身三昧。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盘。有无边心三昧、净聚三昧、世边三昧、世断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盘。若能永断如是三昧。是则名为修习三昧。
云何复名修习智慧?能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悉有恶见。所谓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识亦如是。常即是我。色灭我存。色即是我。色灭我灭。
复有人言。作者名我。受者名色。
复有人言。作者名色。受者名我。
复有人言。无作无受。自生自灭。悉非因缘。
复有人言。无作无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
复有人言。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一切悉是时节所作。
复有人言。作者受者悉无所有。地等五大名为众生。
善男子。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如是恶见。是则名为修智慧也。
善男子。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修习三昧。为心寂静。修习智慧。为坏疑心。坏疑心者。为修习道。修习道者为见佛性。见佛性者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得无上大涅盘故。得大涅盘者。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一切诸谛故。断于生死乃至断谛。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五〉不生不灭名大涅盘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若不生不灭名大涅盘者。生亦如是不生不灭。何故不得名为涅盘。”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虽复不生不灭。而有始终。”
“世尊。是生死法。亦无始终。若无始终。则名为常。常即涅盘。何故不名生死为涅盘耶?”
“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为涅盘也。何以故?涅盘之体无因果故。”
师子吼言:“世尊。夫涅盘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说:‘从因故生天。从因堕恶道。从因故涅盘。是故皆有因。’如佛往昔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沙门道果。言沙门者。谓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谓八圣道。沙门果者所谓涅盘。’世尊。涅盘如是。岂非果耶?云何说言涅盘之体无因无果?”
佛言:“善男子。我所宣说涅盘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盘。是故我言涅盘无因。能破烦恼故名大果。不从道生。故名无果。是故涅盘无因无果。”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佛性为悉共有?为各各有?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众生亦应同得。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余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亦尔。一人得时。余亦应得。若各各有。则是无常。何以故?可算数故。然佛所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应说言诸佛平等。亦不应说佛性如空。”
佛言:“善男子。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知是人。则得明见。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忍辱草者。一耶?多耶?如其一者。牛食则尽。如其多者。云何而言众生佛性亦如是耶?如佛所说。若有修习八圣道者。则见佛性。是义不然。何以故?道若一者。如忍辱草。则应有尽。如其有尽。一人修已。余则无分。若道多者。云何得言具足修习。亦不得名萨婆若智?”
佛言:“善男子。如平坦路。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者。中路有树。其阴清凉。行人在下憩
善男子。譬如大城。唯有一门。虽有多人经由入出。都无有能作障碍者。亦复无人破坏毁落而赍持去。
善男子。譬如桥梁行人所由。亦无有人遮止障碍。毁坏持去。
善男子。譬如良医遍疗众病。亦无有能遮止是医。治此舍彼。圣道佛性亦复如是。”
狮子吼言:“世尊。所引诸喻。义不如是。何以故?先者在路。于后则妨。云何而言无有障碍?余亦皆尔。圣道佛性若如是者。一人修时。应妨余者。”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义不相应。我所喻道。是少分喻。非一切也。
善男子。世间道者。则有障碍。此彼之异。无有平等。无漏道者。则不如是。能令众生无有障碍。平等无二。无有方处。此彼之异。如是正道。能为一切众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犹如明灯。照了于物。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同无明。因缘于行。不可说言一人无明因缘行已。其余应无。一切众生悉有无明因缘于行。是故说言。十二因缘一切平等。众生所修无漏正道。亦复如是。等断众生烦恼、四生、诸界、有道。以是义故。名为平等。其有证者。彼此知见。无有障碍。是故得名萨婆若智。”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身不一种。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饿鬼、地狱之身。如是多身。差别非一。云何而言佛性为一?”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于醍醐中。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
师子吼言:“世尊。十六大国。有六大城。所谓舍婆提城、婆枳多城、瞻婆城、毘舍离城、波罗奈城、王舍城。如是六城。世中最大。何故如来舍之。在此边地、弊恶、极陋、隘小拘尸那城入般涅盘?”
“善男子。汝不应言拘尸那城边地、弊恶、最陋、隘小。应言是城。微妙功德之所庄严。何以故?诸佛菩萨所行处故。善男子。如***舍。王若过者。则应赞叹。是舍严丽。功德成就。能令大王回驾临顾。
善男子。如人重病。服秽弊药。服已病愈。即应欢喜赞叹。是药最上最妙。能愈我病。
善男子。如人乘船在大海中。其船卒坏。无所依倚。因倚死尸。得到彼岸。到彼岸已。应大欢喜赞叹。是尸我赖相遇。而得安隐。拘尸那城亦复如是。乃是诸佛菩萨行处。云何而言边地、弊恶、陋隘小城?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恒河沙劫。劫名善觉。时有圣王。姓憍尸迦。七宝成就。千子具足。其王始初造立此城。周匝纵广十二由延。七宝庄严。土多有河。其水清净。柔软甘美。所谓泥连禅河、伊罗跋提河、熙连禅河、伊搜末塠河、毘婆舍那河。如是等河其数五百。河此彼岸。树木繁茂、花果鲜洁。尔时人民寿命无量。时转轮圣王过百年已。作是唱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若能修习十善法者。能断如是无常大苦。’人民闻已。咸共奉修十善之法。我于尔时闻佛名号。受持十善。思惟修习。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复以是法。转教无量无边众生言:‘一切法无常变坏。’是故我今续于此处。亦说诸法无常变坏。惟说佛身是常住法。我忆往昔所行因缘。是故今来在此涅盘。亦欲酬报此地往恩。以是义故。我经中说。我眷属者受恩能报。
复次善男子。往昔众生。寿无量时。尔时此城名拘舍跋提。周匝纵广五十由延。时阎浮提居民邻接。鸡飞相及。有转轮王名曰善见。七宝成就。千子具足。王四天下。第一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时转轮王见其太子成辟支佛。威仪庠序。神通希有。见是事已。即舍王位。如弃涕唾。出家在此娑罗树间。八万岁中修习慈心。悲、喜、舍心各八万岁。善男子。欲知尔时善见圣王。则我身是。是故我今。常乐游止如是四法。是四法者名为三昧。以是义故。如来之身常乐我净。善男子。以是因缘。今来在此拘尸那城娑罗树间。三昧正受。
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劫。此城尔时名迦毘罗卫。其城有王。名曰白净。其王夫人名曰摩耶。王有一子名悉达多。尔时王子不由师教。自然思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大目犍连。给侍弟子名曰阿难。尔时世尊。在双树间演说如是大涅盘经。我时在会。得预斯事。闻诸众生悉有佛性。闻是事已。即于菩提得不退转。寻自发愿。愿未来世成佛之时。父母国土、名字弟子、侍使之人说法教化。如今世尊等无有异。以是因缘。今来在此。敷扬演说大涅盘经。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而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法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
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向竭阇国时。伊连禅河有婆罗门姓迦叶氏。与五百弟子在彼河侧。求无上道。我为是人故往说法。迦叶言:‘瞿昙。我今年迈已百二十。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及其大王频婆娑罗。咸谓我已证罗汉果。我今若当在于汝前。听受法者。一切人民或生倒心。大德迦叶非罗汉耶?幸愿瞿昙速往余处。若此人民定知瞿昙功德胜我。我等无由复得供养。’我时答言:‘迦叶。汝若于我。不生殷重大瞋恨者。见容一宿。明当早去。’迦叶言:‘瞿昙。我心无他。深相爱重。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我言:‘迦叶。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我今已断。世间之毒。我所不畏。’迦叶复言:‘苟能不畏。善哉。听住。’
善男子。我于尔时。故为迦叶现十八变。如经中说。尔时迦叶及其眷属五百等辈。见闻是已。证罗汉果。是时迦叶复有二弟。一名伽耶迦叶。二名那提迦叶。师徒眷属复有五百。亦皆证得阿罗汉果。
时王舍城六师之徒。闻是事已。即于我所生大恶心。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之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时闻法已。欲界诸天八万六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营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既入城已。度舍利弗、大目犍连及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令舍本心。出家学道。我即住彼。受王供养。外道六师。相与聚集。诣舍卫城。
〈六〉祗陀长者 须达长者
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为儿娉妇。诣王舍城。既达彼城。寄止长者珊檀那舍。时此长者中夜而起告诸眷属:‘仁等可起。速共庄严、扫治宅舍、办具肴膳。’须达闻已。寻自思惟。将非欲请摩伽王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思惟是已。寻前问言:‘大士。欲请摩伽陀王频婆娑罗耶?为有婚姻欢乐会乎?遽务不安乃如是耶?’长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长者。初闻佛名。身毛皆竖。寻复问言:‘何等名佛?’长者答言:‘汝不闻耶?迦毘罗城有释种子。字悉达多。姓瞿昙氏。父名白净。其生未久。相师占之。定当得作转轮圣王。如庵罗果已在手中。心不愿乐。舍之出家。无师自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贪恚痴尽。常住无变。不生不灭。无有忧畏。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犹如父母等视一子。所有身心。众中最胜。虽胜一切。而无憍慢。涂割二事。其心无二。智慧通达于法无碍。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故号为佛。明受我请。是故怱怱。未暇相瞻。’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处?’长者答言:‘今在此间王舍大城。住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无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处。作是念时。忽然大明。其明猛盛。犹如白日。即寻光出。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开辟。既出门已。路有天祠。须达经过礼拜致敬。寻还黑闇。心生惶怖。复欲还返所止之处。时彼城门有一天神。告须达言:‘仁者。若往如来所者。多护善利。’须达多言:‘云何善利?’答言:‘长者。假使有人。真宝珓珞、骏马百匹、香象百头、宝车百乘。铸金为人其数复百。端正女人身佩璎珞、众宝厕填。上妙宫宅、殿堂屋宇、雕文刻镂。金盘银粟、银盘金粟。数各一百。以施一人。如是展转。尽阎浮提。所得功德。不如有人发意一步。诣如来所。’须达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答言:‘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是汝往昔善知识也。我因往日见舍利弗、大目犍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毘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因礼拜舍利弗等。生欢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当得见如来大师。礼拜供养?’须达长者闻是事已。即还复道。来诣我所。到已头面敬礼我足。我时即为如应说法。长者闻已。得须陀洹果。既获果证。复请我言:‘如来大慈。惟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我即问言:‘卿舍卫国。颇有精舍。相容受不?’须达多言:‘若佛哀愍。必见垂顾。便当自竭营办成立。’
善男子。我于尔时默然受请。须达长者已蒙听许。即白我言:‘我从昔来未为斯事。惟愿如来。遣舍利弗。指授仪则。我即顾命。敕令营佐。’时舍利弗与须达多共载一车。往舍卫城。我神力故。经一日夜便到所止。时须达多白舍利弗:‘大德。此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2-10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248.html
以上是关于「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九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九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