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一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一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一卷
《大般涅盘经第三十一卷》(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五节 菩萨修习)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五节 菩萨修习
本节主题:
1 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无愿三昧。舍相者名无相三昧。
2 菩萨修习如是三法相者。成就十法。得无相涅盘。
3 十力之中。业力最深。修习佛道。重罪轻报。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一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五节 菩萨修习
〈一〉止与观(定与智)
师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毘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
佛言:“善男子。汝言毘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暗。无有是处。
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云何说言智慧能破?若言到与不到。而能破者。是义不然。
复次毘婆舍那破烦恼者。为独能破?为伴故破?若独能破。菩萨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当知独则不能破也。若独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见色。虽伴众盲。亦不能见。毘婆舍那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地坚性、火热性、水湿性、风动性。而地坚性乃至风动性。非因缘作。其性自尔。如四大性。烦恼亦尔。性自是断。若是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断?以是义故。毘婆舍那决定不能破诸烦恼。
善男子。如盐性咸。令异物咸;蜜本性甘。令异物甘;水本性湿。令异物湿;智慧性灭。令法灭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法无灭。云何智慧强能令灭?若言盐咸令异物咸。慧灭亦尔。能令异法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灭故。若念念灭。云何而言能灭他法?以是义故。智慧之性不破烦恼。
善男子。一切诸法有二种灭。一者性灭。二者毕竟灭。若性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灭?若言智慧能烧烦恼。如火烧物。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火烧物。则有遗烬。智慧若尔。应有余烬。如斧伐树。斫处可见。智慧若尔。有何可见?慧若能令烦恼离者。如是烦恼应余处现。如诸外道。离六大城。拘尸那现;若是烦恼不余处现。则知智慧不能令离。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若自空。谁能令生?谁能令灭?异生异灭。无造作者。善男子。若修习定。则得如是正知、正见。以是义故。我经中说:‘若有比丘修习定者。能见五阴生灭之相。’
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间之事尚不能了。况于出世?若无定者。平处颠坠。心缘异法。口宣异言。耳闻异语。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若有修习三昧定者。则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
善男子。如刈菅草。执急则断。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清水。衣则鲜洁。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先读诵。后则解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庄严。然后御阵。能坏怨贼。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巧匠。钳鐹盛金。自在随意挠搅融消。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了面像。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先从师受。后思惟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调摄五根。堪忍众苦。所谓饥渴、寒热、打掷、骂辱、恶兽所啮、蚊虻所螫。常摄其心。不令放逸;不为利养。行于非法;客尘烦恼。所不能污;不为诸邪异见所惑;常能远离诸恶觉观;不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成就利众生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四倒暴风不能吹动。如须弥山虽为四风之所吹鼓不能令动;不为外道邪师所拔。如帝释幢不可移转;众邪异术不能诳惑。常受微妙第一安乐。能解如来深秘密义。受乐不欣。逢苦不戚。诸天世人恭敬赞叹。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是则名为大涅盘乐。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无愿三昧。舍相者名无相三昧。
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善知定时、慧时、舍时及知非时。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菩提道。”
〈二〉什么时候应修定 什么时候修应智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知时、非时?”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因于受乐生大憍慢。或因说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义善问答时而生憍慢。或因亲近恶知识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间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间豪贵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当知尔时不宜修智。宜应修定。是名菩萨知时、非时。
若有菩萨勤修精进。未得利益涅盘之乐。以不得故生于悔心。以钝根故。不能调伏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损故。当知尔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是名菩萨知时、非时。
善男子。若有菩萨定、慧二法不平等者。当知尔时不宜修舍。二法若等。则宜修之。是名菩萨知时非时。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定慧。起烦恼者。当知尔时不宜修舍。宜应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修舍。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缘。得无相涅盘。”
师子吼言:“世尊。无十相故。名大涅盘为无相者。复以何缘。名为无生、无出、无作、屋宅、洲、归、安隐、灭度、涅盘、寂静、无诸病苦。无所有耶?”
佛言:“善男子。无因缘故。故名无生。以无为故。故名无出。无造业故。故名无作。不入五见。故名屋宅。离四瀑水。故名为洲。调众生故。故名归依。坏结贼故。故名安隐。诸结火灭。故名灭度。离觉观故。名曰涅盘。远愦闹故。名曰寂静。永断必死。故名无病。一切无故。名无所有。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即得明了见于佛性。”
〈三〉菩萨如何得无相涅盘
师子吼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能见如是无相涅盘。至无所有?”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十法。则能明见涅盘无相。至无所有。
何等为十?一者信
二者净戒具足。云何名为净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生嘲调。言语戏笑。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戏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见男女相随。然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善男子。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不为戒、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盘、不为声闻辟支佛。唯为最上第一义故。护持禁戒。
三者亲近诸善知识。善知识者。若有能说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萨善知识也。
四者乐于寂静。寂静者。所谓身心寂静。观察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静。
五者精进。精进者。所谓系心观四真谛。设头火然。终不放舍。是名精进。
六者念具足。念具足者。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念具足。
七者软语。软语者。所谓实语、妙语、先意问讯、时语、真语。是名软语。
八者护法。护法者。所谓爱乐正法。常乐演说、读诵书写、思惟其义、广宣敷扬。令其流布。若见有人书写、解说、读诵、赞叹、思惟义者。为求资生而供养之。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护法故不惜身命。是名护法。
九者菩萨摩诃萨见有同学、同戒。有所乏少。转从他乞。熏钵、染衣。瞻病、所须衣服、饮食、卧具、房舍而供给之。
十者具足智慧。智慧者。所谓观于如来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观法二相。所谓空、不空。常、无常。乐、无乐。我、无我。净、不净。异法可断、异法不可断。异法从缘生、异法从缘见、异法从缘果、异法非缘果。是名具足智慧。
善男子。是名菩萨具足十法。即能明见涅盘无相。”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先告纯陀。汝今已得见于佛性。得大涅盘。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义云何?
世尊。如经中说:‘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施持戒者百千倍报。若施外道断烦恼者得无量报。奉施四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无量报。施不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如来世尊。所得福报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不可思议。’纯陀大士。若受如是无量报者。是报无尽。何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经中复说:‘若人重心造善恶业必得果报。若现世受。若次生受。若后世受。’纯陀善业殷重心作。当知是业必定受报。若定受报。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复得见于佛性?
世尊。经中复说:‘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来。’
世尊。经中复说:‘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如其无有欲界业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色、无色业。亦复如是。’
世尊。如法句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又阿尼楼驮言:‘世尊。我忆往昔。以一食施。八万劫中不堕三恶。’
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报。何况纯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世尊。若善果报不可尽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无量无边功德。不可称计。不可宣说。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敌。摧魔胜幢。能转如来无上法轮。一者善问。二者善答。”
〈四〉业报
“善男子。佛十力中。业力最深。善男子。有诸众生。于业缘中。心轻不信。为度彼故。作如是说。
善男子。一切作业有轻有重。轻重二业。复各有二。一者决定。二者不决定。
善男子。或有人言。恶业无果。若言恶业定有果者。云何气嘘旃陀罗而得生天?鸯掘摩罗得解脱果?以是义故。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为除断如是邪见。故于经中说如是语。一切作业无不得果。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当知。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智人。二者愚痴。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
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则不应求清净梵行及解脱果。”
佛言:“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
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人远离修习圣道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不得解脱得涅盘者。亦无是处。
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盘。人作人受。婆罗门作。婆罗门受。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人。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小时作业应小时受。不应中年及老时受。老时作恶生地狱中。地狱初身不应便受。应待老时然后乃受。若老时不杀。不应壮年得寿。若无壮寿。云何至老?业无失故。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盘?
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
善男子。往昔众生寿百年时。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菩萨尔时实无是业。为众生故受地狱果。我于尔时在地狱中经无量岁。为诸罪人广开分别十二部经。诸人闻已。坏恶果报。令地狱空。除一阐提。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无量众生堕畜生中。受恶业果。我见是已。复发誓愿。为欲说法度众生故。或作麞鹿、、熊罴、猕猴、龙蛇、金翅、鸟鸽、鱼鳖、兔象、牛马之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畜生恶业。以大愿力。为众生故。现受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复次善男子。是贤劫中。复有无量无边众生。生饿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脓血、屎尿涕唾。寿命无量百千万岁。初不曾闻浆水之名。况复眼见而得饮也?设遥见水。生意往趣。到则变成猛火脓血。或时不变。则有多人手执矛槊。遮护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恶业果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诸恶业果。为化众生令得解脱故。发誓愿受如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我于贤劫生屠脍家。畜养鸡猪、牛羊。弶猎罗网䱷[敲-高+(虎-儿+鱼)]捕。旃陀罗舍作贼劫盗。菩萨实无如是恶业。为度众生令得解脱。以大愿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是贤劫中复生边地。多作贪欲、瞋恚、愚痴。习行非法。不信三宝、后世果报。不能恭敬父母亲老、耆旧长宿。善男子。菩萨尔时实无是业。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是贤劫中复受女身、恶身、贪身、瞋身、痴身、妬身、悭身、幻身、诳身、缠盖之身。善男子。菩萨尔时亦无是业。但为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愿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我于贤劫受黄门身。无根、二根及不定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如是诸恶身业。为令众生得解脱故。以大愿力愿生其中。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我于贤劫复习外道尼干子法。信受其法。无施、无祠、无施祠报、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现在世及未来世。无此、无彼、无有圣人。无变化身、无道涅盘。善男子。菩萨实无如是恶业。但为众生令得解脱。以大愿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萨摩诃萨非现生后。受是恶业。
善男子。我念往昔与提婆达多俱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商人。为利益故。至大海中采取珍宝。恶业缘故。路遇暴风。吹破船舫。伴党死尽。尔时我与提婆达多。不杀果报。长寿缘故。为风所吹。俱至陆地。时提婆达多贪惜宝货。生大忧苦。发声啼哭。我时语言提婆达多:‘不须啼哭。’提婆达多即语我言:‘谛听。谛听。譬如有人贫穷困苦。至冢墓间。手捉死尸。而作是言。愿汝今者施我死乐。我当施汝贫穷寿命。尔时死尸即便起坐。语贫人言。善男子。贫穷寿命汝自受之。我今甚乐。如是死乐。实不欣汝贫穷而生。然我今日。既无死乐。兼复贫穷。云何而得不啼哭耶?’我复慰喻:‘汝且莫愁。今有二珠。价直无数。当分一枚。以相惠施。’我即分与。复语之言:‘有命之人。能得此宝。如其无命。谁能得耶?’我时疲弊。诣一树下。止息眠卧。提婆达多贪心炽盛。为余一珠。即生恶心。刺坏我目。劫夺我珠。我时患疮发声呻号。时有一女。来至我所。而问我言:‘仁者。何故呻号如是?’我即为其广说本事。女人闻已。复重问我:‘汝名字何?’我即答言:‘名为实语。’女言:‘云何知汝为实语耶?’我即立誓:‘若我今于提婆达多有恶心者。目当如是永为盲瞽。如其无者当还得眼。’言已其目平复如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大。年壮色美。耽着五欲。我于尔时为度众生。在彼城外寂默禅思。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城游观。在树林下。五欲自娱。其诸婇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欲为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寻来。即见我时。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已得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获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则为具足贪欲烦恼。云何自恣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于贪结。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王言:‘痴人。世有诸仙。服气食果。见色犹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而当不贪?’我言:‘大王。见色不着。实不因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心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妬心。则有诽谤。我无妬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者。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时我被截。颜色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色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已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愍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瞋忿。雨沙砾石。王见是已。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唯愿哀愍。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瞋。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无瞋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是名菩萨摩诃萨说现世报。
善男子。善业生报、后报。及不善业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诸业悉得现报。不善恶业得现报者。如王作恶。天降恶雨。亦如有人。示猎师罴处及宝色鹿。其手堕落。是名恶业现受果报。生报者。如一阐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后报者。如持戒人深发誓愿。愿未来世常得如是净戒之身。若有众生寿百年时。八十年时。于中当作转轮圣王。教化众生。
善男子。若业定得现世报者。则不能得生报、后报。菩萨摩诃萨修三十二大人相业。则不能得现世报也。若业不得三种报者。是名不定。
善男子。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若言诸业有定、不定。定者现报。生报、后报。不定者。缘合则受。不合不受。以是义故。应有梵行、解脱、涅盘。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属。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
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赖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
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
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非一切业悉得定果。非一切众生定受。世尊。云何众生令现轻报地狱重受?地狱重报现世轻受?”
佛言:“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有智。二者愚痴。若能修习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者。
云何名为不修习身?若不能摄五情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种净戒。名不修戒。不调心故。名不修心。不修圣行。名不修慧。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净戒体。不修戒者。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习三种相故。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不能观色及观色相。不观身相。不知身数。不知是身从此到彼。于非身中。而生身相。于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贪着我身身数。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边戒。为自利戒。为自调戒。不能普为安乐众生。非为护持无上正法。为生天上受五欲乐。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散乱。不能专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所谓五欲。若不能修四念处者。名不修心。于恶业中不善护心。名不修慧。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观是身无常、无住、危脆、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罗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禅波罗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复次不修身者。贪着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无有变易。不修戒者。为自身故。作十恶业。不修心者。于恶业中。不能摄心。不修慧者。以不摄心。不能分别善恶等法。
复次不修身者。不断我见。不修戒者。不断戒取。不修心者。作贪瞋业。趣向地狱。不修慧者。不断痴心。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虽无过咎。而常是怨。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觉已。系心慎护。若不慎护。则为其害。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以浆水、饮食、冷暖、调适将养。若不如是将护守慎。即当散坏。
善男子。如婆罗门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赞叹礼拜。供养承事。期满百年。若一触时。寻烧人手。是火虽得如是供养。终无一念。报事者恩。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虽于多年。以好香花、璎珞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若遇内外诸恶因缘。实时灭坏。都不忆念往日供给衣食之恩。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设一生瞋。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瞋。则能坏身。
善男子。如人久病。应当至心求医疗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常应摄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便灭坏。
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风雨、打掷、搥押。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不耐饥渴、寒热风雨、打系恶骂。
善男子。如痈未熟。常当善护。不令人触。设有触者。即大苦痛。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如骡怀妊。自害其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内有风冷。身即受害。
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常生怨心。众生四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菩萨亦尔。于身冢墓。亦不贪乐。
善男子。如旃陀罗。七世相继。不舍其业。是故为人之所轻贱。是身种子亦复如是。种子精血究竟不净。以不净故。诸佛菩萨之所轻呵。
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罗耶山。生于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师迦花。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
善男子。譬如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死尸于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
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观。名不修身。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是诸善根之导首也。如彼商主导众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破贼铠仗。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
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念念迅速如彼电光。躁扰不住犹如猕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诸恶根本。五欲难满。如火获薪。亦如大海。吞受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观察生死虚妄。耽惑致患。如鱼吞钩。常先引导诸业随从。犹如贝母引导诸子。贪着五欲。不乐涅盘。如鮀食蜜乃至于死。不顾刍草。深着现乐。不观后过。如牛贪苗。不惧杖楚。驰骋周遍二十五有。犹如疾风吹兜罗𦶇[卄/毦]。所不应求。求无厌足。如无智人。求无热火。常乐生死。不乐解脱。如纴婆虫。乐纴婆树。迷惑爱着生死臭秽。犹如狱囚。乐狱卒女。亦如厕猪。乐处不净。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心。
不修慧者。不观智慧有大势力。如金翅鸟。能坏恶业;坏无明暗。犹如日光;能拔阴树。如水漂物;焚烧邪见。犹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萨母之种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观者。不名修慧。
善男子。第一义中。若见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灭、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身。
善男子。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罗蜜。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戒。
若见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数、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灭、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恶心。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心。
善男子。若见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灭、慧等、上中下慧、、钝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属地狱。作地狱行。虽闻智者说地狱苦。常作是念。如铁打铁。石还打石。木自打木。火虫乐火。地狱之身还似地狱。若似地狱。有何苦事?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
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咸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㲲[迭*毛]花。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咸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
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2-22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360.html
以上是关于「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一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摩诃萨」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一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