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二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3:2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二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二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二卷

  《大般涅盘经第三十二卷》(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六节 断善根者 没三恶道)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六节 断善根者 没三恶道

  本节主题:

  1 坚不信佛之人。无法度脱。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二

  第十一品 狮子吼菩萨  第六节 断善根者 没三恶道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一切业不定得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应当修习八圣道者。何因缘故。一切众生悉不得是大般涅盘?

  世尊。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即当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须修习八圣道耶?

  世尊。如此经中说:‘有病人若得医药及瞻病人。随病饮食。若使不得。皆悉除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遇声闻及辟支佛、诸佛菩萨、诸善知识;若闻说法。修习圣道;若不遇、不闻、不修习道。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譬如日月。无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边。四大河水不至大海。一阐提等不至地狱。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无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佛性故。世尊。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须修道。以佛性力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修习圣道力故。世尊。若一阐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须修习。以因佛性定当得故。非因修习。然后得也。世尊。譬如磁石。去铁虽远。以其力故。铁则随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是故不须勤修习道。”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边有七种人。若为洗浴、恐畏寇贼、或为采花。则入河中。

  第一人者。入水则沈。何以故。羸无势力。不习浮故。

  第二人者虽没还出。出已复没。何以故。身力大故则能还出。不习浮故。出已还没。

  第三人者。没已即出。出更不没。何以故?身重故没。力大故出。先习浮故。出已即住。

  第四人者。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何以故?重故则沈。力大故还出。习浮则住。不知出处。故观四方。

  第五人者。入已即沈。沈已便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何以故?为怖畏故。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处则

一分钟佛学基础常识

住。何以故?观贼近远故。

  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怨贼。受大快乐。

  §1第一种人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复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贼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出家剃发。身被法服。既出家已。亲近恶友。随顺其教。听受邪法:‘所谓众生身者。即是五荫。五荫者即名五大。众生若死永断五大。断五大故。何须修习善恶诸业?是故当知无有善恶及善恶报。’如是则名一阐提也。一阐提者名断善根。断善根故没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恶业重故。无信力故。如恒河边第一人也。

  善男子。一阐提辈有六因缘。没三恶道不能得出。何等为六?一者恶心炽盛故、二者不见后世故、三者乐习烦恼故、四者远离善根故、五者恶业障隔故、六者亲近恶知识故。

  复有五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于比丘边作非法故、二者比丘尼边作非法故、三者自在用僧鬘物故、四者母边作非法故、五者于五部僧互生是非故。

  复有五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五?一者常说无善恶果故、二者杀发菩提心众生故、三者憙说法师过失故、四者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故、五者为求法过而听受故。

  复有三事没三恶道。何等为三?一谓如来无常永灭、二谓正法无常迁变、三谓僧宝可灭坏故。是故常没三恶道中。

  §2第二种人

  第二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没不能出。所言出者。亲近善友。则得信心。是信心者。信施、施果。信善、善果。信恶、恶果。信生、死、苦、无常、败坏。是名为信。以得信心。修习净戒。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常乐惠施。善修智慧。以钝根故。复遇恶友。不能修习身、戒、心慧。听受邪法。或值恶时。处恶国土。断诸善根。断善根故。常没生死。如恒河边第二人也。

  §3第三种人

  第三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得名为出。信于如来是一切智、常恒无变、为众生故。

佛学常识问答 中英文

说无上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非灭。法、僧亦尔。无有灭坏。一阐提等不断其法。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当远离。然后乃得。以信心故。修习净戒。修习戒已。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诸众生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如恒河边第三人也。

  §4第四种人

  第四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为出。得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四沙门果。如恒河

佛学常识莲接

边第四人也。

  §5第五种人

  第五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慧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前进者。谓辟支佛。虽能自渡。不及众生。是名为去。如恒河边第五人也。

  §6第六种人

  第六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复前进。遂到浅处。到浅处已。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谓菩萨。为欲度脱诸众生故。住观烦恼。如恒河边第六人也。

  §7第七种人

  第七人者。发意欲渡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获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为出。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乐于惠施。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无退转已。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离诸恐怖。多受安乐。善男子。彼岸山者。喻于如来。受安乐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盘。

  〈二〉违疾忌医 非医之咎

  善男子。是恒河边如是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实有佛宝、法宝、僧宝。如来常说诸法要义。有八圣道、大般涅盘。而诸众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得涅盘。

  善男子。譬如良医。知病说药。病者不服。非医咎也。

  善男子。如有施主。以其所有施一切人。有不受者非施主咎。

  善男子。譬如日出。幽冥皆明。盲瞽之人。不见道路。非日过也。

  善男子。如恒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饮。非水咎也。

  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果实。平等无二。农夫不种。非地过也。

  善男子。如来普为一切众生广开分别十二部经。众生不受。非如来咎。

  善男子。若修道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言众生悉有佛性。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须修圣道者。是义不然。

  善男子。譬如有人行于旷野。渴乏遇井。其井幽深。虽不见水。当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觅罐绠。汲取则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复有之。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后得见。

  善男子。如有胡麻则得见油。离诸方便。则不得见。甘蔗亦尔。善男子。如三十三天、北郁单越。虽是有法。若无善业、神通道力。则不能见。地中草根及地下水。以地覆故。众生不见。佛性亦尔。不修圣道。故不得见。

  善男子。如汝所说。世有病人。若遇瞻病。良医好药。随病饮食。及以不遇。悉得差者。善男子。我为六住诸菩萨等。说如是义。

  善男子。譬如虚空。于诸众生。非内非外。非内外故。亦无罣碍。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财在异方。虽不现前随意受用。有人问之。则言我许。何以故?以定有故。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此非彼。以定得故。言一切有。

  善男子。譬如众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非内、非外。如是业性。非有、非无。亦复非是本无今有、非无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无作无受。时节和合。而得果报。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亦复非是本无今有、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此非彼。非余处来、非无因缘、亦非一切众生不见。有诸菩萨时节因缘和合得见。时节者。所谓十住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于诸众生得平等心。尔时得见。不名为作。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石不吸铁。所以者何?无心业故。善男子。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无有作者。无有坏者。

  善男子。犹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坏。名为焚薪。

  善男子。譬如葵藿。随日而转。而是葵藿亦无敬心、无识、无业。异法性故。而自回转。

  善男子。如芭蕉树。因雷增长。是树无耳、无心、意、识。异法有故。异法增长。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如阿叔迦树【无忧树】。女人摩触。花为之出。是树无心。亦无觉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如橘得尸。果则滋多。而是橘树。无心无触。异法有故异法滋多。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如安石榴。砖骨粪故。果实繁茂。安石榴树。亦无心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

  善男子。磁石吸铁亦复如是。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无明不能吸取诸行。行亦不能吸取识也。亦得名为无明缘行。行缘于识。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众生中者。善男子。常法无住。若有住处即是无常。

  善男子。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如来法身亦无住处。法界、法入、法阴、虚空、悉无住处。佛性亦尔。都无住处。善男子。譬如四大。力虽均等。有坚、有热、有湿、有动。有重、有轻、有赤、有白、有黄、有黑。而是四大亦无有业。异法界故。各不相似。佛性亦尔。异法界故。时至则现。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毘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

  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盘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无上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是故说色名为佛性。譬如真金。质虽迁变。色常不异。或时作钏。作毘[金*毘]、作盘。然其黄色。初无改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质虽无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说。色为佛性。

  或有说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乐。如来受者。谓毕竟受。第一义受。众生受性虽复无常。然其次第相续不断。是故获得如来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尸迦。人虽无常。而姓是常。经千万世。无有改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受为佛性。

  又有说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缘故。获得如来真实之想。如来想者。名无想想。无想想者。非众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识想、非想、断想。众生之想。虽复无常。以想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常恒之想。善男子。譬如众生十二因缘。众生虽灭。而因缘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想为佛性。

  又有说言。行为佛性、何以故?行名寿命。寿因缘故。获得如来常住寿命。众生寿命虽复无常、而寿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真实常寿。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经。听者、说者。虽复无常。而是经典常存不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行为佛性。

  又有说言识为佛性。识因缘故。获得如来平等之心。众生意识虽复无常。而识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真实常心。如火热性。火虽无常。热非无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故说。识为佛性。

  又有说言。离阴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缘故。获得如来八自在我。有诸外道说言去来、见闻、悲喜。语说为我。如是我相。虽复无常。而如来我真实是常。善男子。如阴入界。虽复无常。而名是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善男子。有诸外道虽说有我。而实无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善男子。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花。离是之外更无别花。众生我者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墙壁、草木和合。名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如佉陀罗树、波罗奢树、尼拘陀树、郁昙钵树。和合为林。离是之外更无别林。

  譬如车兵、象马步兵、和合为军。离是之外更无别军。譬如五色杂线和合。名之为绮。离是之外更无别绮。如四姓和合。名为大众。离是之外更无别众。众生我者亦复如是。离五阴外更无别我。善男子。如来常住。则名为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

  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若不能舍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众生必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萨摩诃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缘故。菩萨则能教化众生。一切众生必定当得第四力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四无碍智。以四无碍因缘故。说字义无碍。字义无碍故。能化众生。四无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顶三昧。以修如是顶三昧故。则能总摄一切佛法。是故说言。顶三昧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修是三昧未得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一切众生必定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如上所说种种诸法。一切众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我若说色是佛性者。众生闻已。则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终则生阿鼻地狱。如来说法。为断地狱。是故不说色是佛性。乃至说识亦复如是。

  善男子。若有众生了佛性者。则不须修道。十住菩萨修八圣道。少见佛性。况不修者而得见耶?善男子。如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已无量世修习圣道。了知佛性。云何声闻、辟支佛等能知佛性?若诸众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应当一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涅盘经。见有受持乃至赞叹如是经者。应当以好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瘦医药而供给之。兼复赞叹礼拜问讯。

  善男子。若有已于过去无量无边世中。亲近供养无量诸佛。深种善根。然后乃得闻是经名。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议。佛、法、僧宝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议。如来常乐我净之法亦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能信如是大涅盘经亦不可思议。”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能信如是大涅盘经不可思议者。世尊。是大众中有八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生信心。是故有能信是经者。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如是诸人于未来世。亦当定得信是经典。见于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不退菩萨自知决定有不退心。”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日食一胡麻。经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𪎭[麾-毛+黍]及以白豆亦复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时。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无

佛学常识入门

利益。无利益事。尚能为之。况有利益而当不作?于无利益。心能堪忍不退不转。是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时。一切皮肉消瘦、皱减。如断生瓠。置之日中;其目欠陷。如井底星;肉尽肋出。如朽草屋;脊骨连现。如重线砖;所坐之处。如马蹄迹;欲坐则伏。欲起则偃。虽受如是无利益苦。然不退于菩提之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破众苦。施安乐故。乃至能舍内外财物及其身命。如弃刍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萨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㲲[迭*毛]缠皮肉。苏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分未是一分。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深自知。我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若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破一切众生苦恼。愿作粗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于众生。众生取时复生怜愍。菩萨尔时闭气不喘。示作死相

太虚大师佛学常识

。令彼取者。不生杀害疑网之想。菩萨虽受畜生之身。终不造作畜生之业。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既得不退心已。终不造作三恶道业。菩萨摩诃萨若未来世有微尘等恶业果报不定受者。以大愿力为众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为鬼所著。藏隐身中。以咒力故。实时相现。或语、或喜、或瞋、或骂、或啼、或哭。菩萨摩诃萨未来之世三恶道业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受熊身时。常为众生演说正法。或受迦宾阇罗鸟【鵽鸟】身。为诸众生说正法故。受瞿陀【牛】身、鹿身、兔身、象身、羖羊身、猕猴、白鸽、金翅鸟、龙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时。终不造作畜生恶业。常为其余畜生、众生。演说正法。令彼闻法。速得转离畜生身。故菩萨尔时虽受畜生身。不作恶业。当知必定有不退心。

  菩萨摩诃萨于饥馑世见饿众生。作龟鱼身无量由延。复作是愿。愿诸众生。取我肉时。随取随生。因食我肉。离饥渴苦。一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发愿。若有因我离饥渴者。未来之世。速得远离二十五有、饥渴之患。菩萨摩诃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者。当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菩萨于疾疫世。见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药树王。若有病者。取根、取茎、取枝、取叶、取花、取果、取皮、取肤。悉得愈病。愿我此身亦复如是。若有病者。闻声、触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愿诸众生。食我肉时。不生恶心如食子肉。我治病已。常为说法。愿彼信受。思惟转教。’复次善男子。菩萨具足烦恼。虽受身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当知必定得不退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为鬼所病。菩萨见已即作是言:‘愿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属身。使彼闻见。病得除愈。’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勤修苦行。虽有烦恼。不污其心。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复修行六波罗蜜。亦不求于六波罗蜜果。修行无上六波罗蜜时。作是愿言:‘我今以此六波罗蜜施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受我施已。悉令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自为六波罗蜜勤修苦行。受诸苦恼。当受苦时。愿我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愿时。是名不退菩提之相。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深知生死多诸罪过。观大涅盘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处在生死。受种种苦。心无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有因缘而生怜愍。实不受恩而常施恩。虽施于恩而不求报。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善男子。或有众生为自利益修诸苦行。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具足烦恼。为坏怨亲。所受诸苦。修平等心。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若见诸恶不善众生。若诃责、若软语、若驱摈、若舍之。有恶性者现为软语。有憍慢者现为大慢。而其内心实无憍慢。是名菩萨方便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具足烦恼。少财物时。而求者多。心不迮小。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于佛出时。知佛功德。为众生故。于无佛处受边地身。如盲、如聋、如跛、如躄。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深知众生所有罪过。为度脱故。常与共行。虽随其意罪垢不污。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相、无烦恼污、无修习道;离烦恼者虽为菩提无菩提行。亦无成就菩提行者。无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为众生坏苦。行菩提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复次菩萨受后边身。处兜率天。是亦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兜率陀天。欲界中胜。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诸根闇钝。是故名胜。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萨毁呰诸有。破坏诸有。终不造作兜率天业。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萨若处其余诸有。亦能教化成就众生。实无欲心而生欲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生兜率天。有三事胜。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菩萨摩诃萨实不求于命、色、名称。虽无求心。而所得胜。菩萨摩诃萨深乐涅盘。然有因缘亦胜。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如是三事。虽胜诸天。而诸天等。于菩萨所。终不生于瞋心、妬心、憍慢之心、常生喜心。菩萨于天。亦不憍慢。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不造命业。而于彼天。毕竟寿命。是名命胜。亦无色业。而妙色身。光明遍满。是名色胜。菩萨摩诃萨处彼天宫。不乐五欲。唯为法事。是故名称充满十方。是名名胜。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下兜率天。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是故复名不可思议。何以故。菩萨下时。欲色诸天。悉来侍送。发大音声。赞叹菩萨。以口风气。故令地动。

  复有菩萨。人中象王。人中象王名为龙王。龙王初入胎时。有诸龙王在此地下或怖、或喜。是故大地六种震动。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知入胎时、住时、出时、知父、知母。不净不污。如帝释髻青色宝珠。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大涅盘经亦复如是。不可思议。

  善男子。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议。何等为八?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

  善男子。渐渐转深有三事。何等三?一者众生福力、二者顺风而行、三者河水入故。乃至不增不减亦各有三。

  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亦复如是。有八不思议。

  一者渐渐深、所谓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涅盘经。说如是等法。是名渐渐深。是故此经名渐渐深。

  二者深难得底。如来世尊。不生不灭。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轮。不食不受。不行惠施。是故名为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是常可见。了因非作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烦恼。亦无住处。虽无烦恼。不名为常。是故名深。

  复有甚深。于是经中。或时说我、或说无我。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或时说净、或说不净。或时说乐、或时说苦。或时说空、或说不空。或说一切有、或说一切无。或说三乘、或说一乘。或说五阴即是佛性、金刚三昧及以中道、首楞严三昧、十二因缘、第一义空、慈悲平等。于诸众生顶智信心。知诸根力。一切法中无罣碍智。虽有佛性。不说决定。是故名深。

  三者一味。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

  四者潮不过限。如是经中制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净物。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分别是大涅盘微妙经典。宁失身命。终不犯之。是名潮不过限。

  五者有种种宝藏。是经即是无量宝藏。所言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分、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婴儿行、圣行、梵行、天行。诸善方便。众生佛性。菩萨功德。如来功德。声闻功德。缘觉功德。六波罗蜜无量三昧、无量智慧。是名宝藏。

  六者大身众生所居住处。大身众生者。谓佛菩萨。大智慧故名大众生。大身故、大心故、大庄严故、大调伏故、大方便故、大说法故、大势力故、大徒众故、大神通故、大慈悲故、常不变故、一切众生无罣碍故、容受一切诸众生故。是名大身。众生所居之处。

  七者不宿死尸。死尸者。谓一阐提、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是名死尸。是涅盘经离如是等。是故名为不宿死尸。

  八者不增不减。无边际故、无始终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灭故、一切众生悉平等故、一切法性同一性故、是名无增减。是故此经。如彼大海。有八不思议。”

  师子吼言:“世尊。若言如来不生不灭名为深者。一切众生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四种生。人中具有。如施婆罗比丘、优婆施婆罗比丘、弥迦罗长者母、尼拘陀长者母、半阇罗长者母。各五百子同于卵生。当知人中则有卵生。湿生者如佛所说:‘我于往昔作菩萨时。作顶生王及手生王。’如今所说:‘庵罗树女、迦不多树女。’当知人中则有湿生。劫初之时。一切众生皆悉化生。如来世尊。得八自在。何因缘故。不化生耶?”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四生所生。得圣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湿生。善男子。劫初众生。皆悉化生。当尔之时。佛不出世。

  善男子。若有众生。遇病苦时。须医须药。劫初之时。众生化生。虽有烦恼。其病未发。是故如来不出其世。劫初众生。身心非器。是故如来不出其世。善男子。如来世尊所有事业。胜诸众生。所谓种姓、眷属、父母。以殊胜故。凡所说法。人皆信受。是故如来不受化生。善男子。一切众生父作子业。子作父业。如来世尊若受化身。则无父母。若无父母。云何能令一切众生作诸善业?是故如来不受化身。

  善男子。佛正法中有二种护。一者内。二者外。内护者所谓戒禁。外护者族亲眷属。若佛如来受化身者。则无外护。是故如来不受化身。

  善男子。有人恃姓而生憍慢。如来为欲破如是慢故。生在贵姓。不受化身。

  善男子。如来世尊有真父母。父名净饭。母名摩耶。而诸众生犹言是幻。云何当受化生之身?若受化身。云何得有碎身舍利?如来为益众生福德故。碎其身而令供养。是故如来不受化身。

  一切诸佛悉无化生。云何独令我受化身?”

  尔时师子吼菩萨。合掌长跪右膝着。地以偈赞佛:

  “如来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

  今为众生演一分。唯愿哀愍听我说。

  众生无明闇中行。具受无边百种苦。

  世尊能令远离之。是故世称为大悲。

  众生往返生死绳。放逸迷荒无安乐。

  如来能施众安乐。是故永断生死绳。

  佛能施众安乐故。自于已[已>己]乐不贪乐。

  为诸众生修苦行。是故世间兴供养。

  见他受苦身战动。处在地狱不觉痛。

  为诸众生受大苦。是故无胜无有量。

  如来为众修苦行。成就具足满六度。

  心处邪风不倾动。是故能胜世大士。

  众生常欲得安乐。而不知修安乐因。

  如来能教令修习。犹如慈父爱一子。

  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

  常思离病诸方便。是故此身系属他。

  一切众生行诸苦。其心颠倒以为乐。

  如来演说真苦乐。是故称号为大悲。

  世间皆处无明𣫘[声-耳+卵]。无有智嘴能破之。

  如来智嘴能啄坏。是故名为最大子。

  不为三世所摄持。无有名字及假号。

  觉知涅盘甚深义。是故称佛为大觉。

  有河洄澓没众生。无明所盲不知出。

  如来自渡能渡彼。是故称佛大船师。

  能知一切诸因果。亦复通达尽灭道。

  常施众生病苦药。是故世称大医王。

  外道邪见说苦行。因是能得无上乐。

  如来演说真乐行。能令众生受快乐。

  如来世尊破邪道。开示众生正真路。

  行是道者得安乐。是故称佛为导师。

  非自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无因作。

  如来所说苦受事。胜于一切诸外道。

  成就具足戒定慧。亦以此法教众生。

  以法施时无妬吝。是故称佛无缘悲。

  无所造作无因缘。获得无因无果报。

  是故一切诸智者。称说如来不求报。

  常共世间放逸行。而身不为放逸污。

  是故名为不思议。世间八法不能污。

  如来世尊无怨亲。是故其心常平等。

  我师子吼赞大悲。能吼无量师子吼。”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2-25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362.html

以上是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二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二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0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