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六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六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六卷
《大般涅盘经第三十六卷》(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四节 七众生)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四节 七众生
本节主题:
1 阿那含涅盘七种。中般涅盘、受身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般涅盘、现在般涅盘、无色界般涅盘。
2 众生佛性。亦有亦无。
3 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六
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四节 七众生
〈一〉随自意语 一阐提之佛性有无
善男子。如来复有随自意语。
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有者。所
善男子。如有、无。善、不善。有漏、无漏。世间、非世间。圣、非圣。有为、无为。实、不实。寂静、非寂静。诤、非诤。界、非界。烦恼、非烦恼。取、非取。受记、非受记。有、非有。三世、非三世。时、非时。常、无常。我、无我。乐、无乐。净、无净。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内入、非内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缘、非十二因缘。是名如来佛性有无。乃至一阐提佛性有无。亦复如是。
善男子。我虽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
善男子。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灵鹫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
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
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众生。一者常没、二者暂出还没、三者出已则住、四者出已遍观四方、五者遍观已行、六者行已复住、七者水陆俱行。
言常没者。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重处深。是故常没。
暂出还没者。如是大鱼。受恶业故。身重处浅。暂见光明。因光故出。重故还没。
出已住者。谓坻弥【巨鱼】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故出已住。
遍观万者。所谓䱜【鱼*昔】鱼。为求食故。遍观四方。是故观方。
观已行者。谓是䱜【鱼*昔】鱼。遥见余物。谓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观已行。
行已复住者。是鱼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复住。
水陆俱行者。即是龟也。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盘河。其中亦有七种众生。从初常没乃至第七。或入或出。
所言没者。有人闻是大涅盘经、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常乐我净、终不毕竟入于涅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当得成菩提之道、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辟支佛等必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是语已。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盘典。即外道书。非是佛经。’是人尔时。远离善友。不闻正法。虽时得闻。不能思惟。虽复思惟。不思惟善。不思善故。如恶法住。
恶法住者。则有六种。一者恶、二者无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五者恼热、六者受恶果。是名为没。何故名没?无善心故。常行恶故。不修对治故。是名为没。
所言恶者。圣人呵责故、心生怖畏故、善人远离故、不益众生故。是名为恶。言无善者。能生无量恶果报故、常为无明所缠绕故、乐与恶人为等侣故、无有修善诸方便故、其心颠倒常错谬故。是名无善。言污法者。常污身口故、污净众生故、增不善业故、远离善法故。是名污法。言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狱、畜生、饿鬼。不能修习解脱之法。身、口、意业。不厌诸有。是名增有。言恼热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事恼热。远离寂静。则名为热。受地狱报故名为热。烧诸众生故名为热。烧诸善法故名为热;善男子。信心、清凉。是人不具。是故名热。言受恶果者。是人具足行上五事。死堕地狱、饿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恶事复名恶果。一者烦恼恶、二者业恶、三者报恶。是名受恶果报。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断善根、作五逆罪、能犯四重、能谤三宝、用僧鬘物、能作种种非法之事。是因缘故。沉没在于阿鼻地狱。所受身形纵广八万四千由旬。是人身、口、心业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虽有无量诸佛出世。不闻不见。是故名常没。如恒河中大鱼。
善男子。我虽复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复有常没。非一阐提。何者是耶?如人为有。【而】修施、戒、善。是名常没。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有众生乐诸有。为有造作善恶业。
是人迷失涅盘道。是名暂出还复没。
行于黑闇生死海。虽得解脱杂烦恼。
是人还受恶果报。是名暂出还复没。’
善男子。如彼大鱼。因见光故。暂得出水。其身重故。还复沉没。如上二人亦复如是。
善男子。或复有人乐着三有。是名为没。得闻如是大涅盘经。生于信心。是名为出。何因缘故名之为出?闻是经已。远离恶法。修习善法。是名为出。是人虽信。亦不具足。何因缘故。信不具足?是人虽信大般涅盘、常乐我净。言如来身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来则有二种涅盘。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涅盘。无常乐我净。无为涅盘。有常乐我净。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兰那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缘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复何因缘名不具足?戒有二种。一威仪戒、二从戒戒。是人唯具威仪等戒。不具从戒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无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从身口得于正命。二从身口不得正命;是人虽从身口。不得正命。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求戒、二者舍戒;是人唯具求有之戒。不得舍戒。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随有、二者随道;是人唯具随有之戒。不具随道。是故名为戒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善戒、二者恶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恶戒。是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善果。是故名为戒不具足。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闻亦不具足。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受持读诵解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闻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养和上、诸师、有德之人。是诸师等。于是人所。生爱念心。以是因缘。教授其法。是人至心受持诵习。持诵习已。获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则得正义。得正义已身心寂静。身心寂已则生喜心。喜心因缘心则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见。正知见已。于诸有中心生厌悔。悔诸有故。能得解脱。是人无有如是等事。是故名为闻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是人虽复行于财施。为求有故。虽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秘不尽说。畏他胜故。是故名为施不具足。财法二施。各有二种。一者圣、二者非圣。圣者施已。不求果报。非圣施已。求于果报。圣者法施为增长法。非圣法施为增诸有。如是之人。为增财故。而行财施。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为施不具足。复次是人受六部经。见受法者而供给之。不受法者则不供给。是故名为施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能之性。性能分别。是人不能分别如来是常、无常。如来于此涅盘经中说言。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盘。涅盘即是解脱。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梵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盘。涅盘即是慈悲喜舍。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复次不能分别佛性。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涅盘。涅盘即是不共之法。于是义中不能分别。是故名为智不具足。复次不能分别四谛。苦、集、灭、道。不能分别四真谛故。不知圣行。不知圣行故。不知如来。不知如来故。不知解脱。不知解脱故。不知涅盘。是故名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则有二种。一增善法、二增恶法。云何名为增长恶法。是人不见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着心。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着。起于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缘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是名暂出还没。暂出还没者。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提婆达多、瞿伽离比丘、惋手比丘、善星比丘、低舍比丘、满宿比丘、慈地比丘尼、旷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净洁长者、求有优婆塞、舍勒释种、象长者、名称优婆夷、光明优婆夷、难陀优婆夷、军优婆夷、铃优婆夷。如是等人。名为暂出还没。譬如大鱼。见明故出。身重故没。
第二之人。深自知见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乐咨未闻。闻已乐受。受已乐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长善法。增善法故。终不复没。是名为住。我佛法中其谁是耶?谓舍利弗、大目犍连、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㝹[少/兔]楼陀、童子迦叶、摩诃迦叶、十力迦叶、瘦瞿昙弥比丘尼、波咤罗花比丘尼、胜比丘尼、实义比丘尼、意比丘尼、跋陀比丘尼、净比丘尼、不退转比丘尼、频婆娑罗王、郁伽长者、须达多长者、释摩男、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子、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波离长者、刀长者、无畏优婆夷、善住优婆夷、爱法优婆夷、勇健优婆夷、天得优婆夷、善生优婆夷、具身优婆夷、牛得优婆夷、旷野优婆夷、摩诃斯那优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名为住。云何为住?常乐睹见善光明故。以是因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终不造恶。是名为住。如低弥鱼乐见光明。不沈不没。如是等众亦复如是。是故我于经中说偈:
‘若人善能分别义。至心求于沙门果。
若能呵责一切有。是人名为如法住。
若能供养无量佛。则能无量世修道。
若受世乐不放逸。是人名为如法住。
亲近善友听正法。内善思惟如法住。
乐见光明修习道。获得解脱安隐住。’
〈二〉随自意语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即应为说不净观法;瞋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着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闻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悉有暖法。何以故?如佛所说。三法和合。名为众生。一寿、二暖、三识。若从是义。一切众生应先有暖。云何如来说言暖法因善友生?”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有暖法者。一切众生至一
善男子。如是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众生有者。欲界众生亦皆应有。欲界无故。当知一切不必都有。
善男子。色界虽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则无。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必都有。
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观六行。我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众生不必都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言暖法。云何名暖?为自性暖?为他故暖?”
佛言:“善男子。如是暖法。自性是暖。非他故暖。”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先说。马师满宿无有暖法。何以故?于三宝所无信心故。是故无暖。当知信心即是暖法。”
“善男子。信非暖法。何以故?因于信心获得暖故。
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观四谛故。是故名之为十六行。行即是智。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为暖者?
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八圣道之火相。故名为暖。
善男子。譬如攒火。先有暖气。次有火生。后则烟出。是无漏道亦复如是。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须陀洹果。烟者即是修道断结。”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为。是法报得色界五阴。是故名有。是因缘故。复名有为。若是有为。云何能为无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如是暖法。虽是有为有法。还能破坏有为有法。是故能为无漏道相。
善男子。如人乘马。亦爱亦策。暖心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复有法、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得暖法人
是人二种。一遇善友、二遇恶友。遇恶友者。暂出还没。遇善友者。遍观四方。观四方者即是顶法。是法虽复性是五阴。亦缘四谛。是故得名遍观四方。得顶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尔。性亦五阴。亦缘四谛。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虽复性是五阴。亦缘四谛。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缘于一谛。如是忍法。缘一谛已。乃至见断烦恼。得须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观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谛。”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说。断三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世尊。何因缘故。名须陀洹遍观四方?复何因缘名须陀洹?复何因缘说须陀洹喻以䱜[鱼*昔]鱼?”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人。虽复能断无量烦恼。此三重故。亦摄一切须陀洹人所断结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出游巡时。虽有四兵。世人但言。王来、王去。何以故?世间重故。是三烦恼亦复如是。何因缘故名之为重?一切众生。常所起故。微难识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结。难可断故。能为一切烦恼因故。是三对治之怨敌故。谓戒、定、慧。
善男子。有诸众生。闻须陀洹能断如是无量烦恼。则生退心。便作是言:‘众生云何能断如是无量烦恼?’是故如来方便说三。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观四方?善男子。须陀洹人观于四谛。获得四事。一者住坚固道、二者能遍观察、三者能如实见、四者能坏大怨。坚固道者。是须陀洹所有五根。无能动者。是故名为住坚固道。能遍观者。悉能呵责内外烦恼。如实见者。即是忍智。坏大怨者。谓四颠倒。
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须陀洹者?善男子。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名须陀洹。善男子。复有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者顺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从是义。何因缘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不得名为须陀洹耶?”
“善男子。从须陀洹乃至诸佛。亦得名为须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诸佛无须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众生名有二种。一者旧、二者客。凡夫之时有世名字。既得道已。更为立名。名须陀洹。以先得故。名须陀洹。以后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善男子。流有二种。一者解脱、二者涅盘。一切圣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须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复如是。
善男子。须陀洹者亦名菩萨。何以故?菩萨者即是尽智及无生智。须陀洹人亦复求索如是二智。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得名菩萨。须陀洹人亦得名觉。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正觉因果故。正觉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罗汉亦复如是。
善男子。是须陀洹凡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钝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钝根人。复有五种。或有六、五、四、三、二种。利根之人。现在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以䱜[鱼*昔]鱼?善男子。䱜[鱼*昔]鱼有四事。一者骨细故轻、二者有翅故轻、三者乐见光明、四者衔物坚持。须陀洹人亦有四事。言骨细者喻烦恼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毘婆舍那。乐见光明喻于见道。衔物坚持喻闻如来说无常、苦、无我、不净、坚持不舍。犹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罗长者见已心惊。魔见长者其心动已。即语长者:‘我先所说四真谛者。是说不真。今当为汝更说五谛、六阴、十三入、十九界。’长者闻已。寻观法相。都无此理。是故坚持。其心不动。”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时。何故不得名须陀洹。乃名为向?若以初果名须陀洹。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为须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如汝所问。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修无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须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是人尔时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叶言:“世尊。得阿那含亦复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须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种。一者共、二者不共。无漏十六行亦有二种。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须陀洹人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舍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须陀洹。
善男子。须陀洹人缘于四谛。阿那含人唯䱜[鱼*昔]一谛。是故初果名须陀洹。以是因缘喻以䱜[鱼*昔]鱼。遍观已行。行者即是斯陀含人。系心修道。为断贪欲、瞋痴、憍慢。如彼䱜[鱼*昔]鱼。遍观方已。为食故行;行已复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种。一者现在得阿那含。进修即得阿罗汉果、二者贪着色界、无色界中寂静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复有五种。一者中般涅盘、二者受身般涅盘、三者行般涅盘、四者无行般涅盘、五者上流般涅盘。复有六种。五种如上加现在般涅盘。复有七种。六种如上加无色界般涅盘。行般涅盘。复有二种。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钝根。复有二种。一者精进无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复有二种。一者具精进定、二者不具是二。善男子。欲色众生有二种业。一者作业、二者受生业。中涅盘者。唯有作业。无受生业。是故于中而般涅盘。舍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于中涅盘。是中涅盘。阿那含人有四种心。一者非学非无学、二者学、三者无学、四者非学非无学入于涅盘。
云何复名中般涅盘?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种心中。二是涅盘。二非涅盘。是故名为中般涅盘。受身涅盘复有二种。一者作业、二者生业。是人舍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尽其寿命。入于涅盘。”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言尽命入涅盘者。云何而言受身涅盘?”
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恼。是故名为受身涅盘。
善男子。行般涅盘者。常修行道、有为、三昧力故。能断烦恼。入于涅盘。是名行般涅盘。
无行般涅盘者。是人定知当得涅盘。是故懈怠。亦以有为、三昧力故、寿尽则得入于涅盘。是名无行般涅盘。
上流般涅盘者。若有人得第四禅已。是人生于初禅爱心。以是因缘。退生初禅。是有二流。一烦恼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寿尽。生二禅爱。以爱因缘。生于二禅。至第四禅亦复如是。是四禅中复有二种。一者入无色界、二者入五净居。如是二人。一乐三昧、二乐智慧。乐智慧者入五净居。乐三昧者入无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禅有五阶差。二者不修。云何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处无小天。修上中者。处善见天。修上品者。处善可见天。修中品者。处无热天。修下品者。处少广天。如是二人。一乐论议、二乐寂静。乐寂静者入无色界。乐论议者处五净居。复有二种。一者修熏禅、二者不修熏禅。修熏禅者入五净居。不修熏禅者生无色界。尽其寿命而般涅盘。是名上流般涅盘。
若欲入于无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禅五差。若修四禅五差。则能呵责无色界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中涅盘者则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现在入涅盘耶?何故欲界有中涅盘。色界则无?”
佛言:“善男子。是人现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虽有比丘。四大康健。无有房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众缘不具。是故不得现在涅盘。
善男子。我昔一时。在舍卫国阿那邠低精舍。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我时即告阿难言:‘汝今当为如是比丘。具诸所须。’尔时阿难。将是比丘至祇陀林。与好房舍。是时比丘语阿难言:‘大德。唯愿为我庄严房舍、净洁修治。七宝严丽。悬缯幡盖。’阿难言:‘世间贫者。乃名沙门。我当云何能办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为我作者。善哉。善哉。若不能者。我当还往至世尊所。’尔时阿难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从我求索种种庄严、七宝幡盖。不审是事当云何耶?’我于尔时复告阿难:‘汝今还去。随比丘意。所须之物。为办具之。’尔时阿难即还房中。为是比丘事事具辨。比丘得已。系念修道。不久即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善男子。无量众生应入涅盘。以所乏故。妨乱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复有众生多憙教化。其心怱务。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现在涅盘。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舍欲界身。有中涅盘。色界无者?善男子。是人观于欲界烦恼因缘有二。一者内、二者外。而色界中无外因缘。欲界复有二种爱心。一者欲爱、二者色爱。观是二爱。至心呵责。既呵责已。得入涅盘。是欲界中。能得呵责诸粗烦恼。所谓悭、贪、瞋妬、无惭无愧。以是因缘。能得涅盘。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盘。色界中无。
善男子。中涅盘者凡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舍身未离欲界便得涅盘。中者。始离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盘。下者。离欲界已。至色界边。乃得涅盘。喻以䱜[鱼*昔]鱼。得食已住。是人亦尔。
云何名住?处在色界及无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不受欲界人、天、地狱、畜生、饿鬼。是故名住。已断无量诸烦恼结。余少在故。是故名住。
复何因缘名之为住?终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自无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远离二爱、悭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犹如神龟水陆俱行。何因缘故。喻之以龟?善藏五根故。阿罗汉乃至诸佛亦复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龟。言水陆者。水喻世间。陆喻出世。是诸圣等亦复如是。能观一切恶烦恼故。到于彼岸。是故喻以水陆俱行。
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虽有鱼龟之名。不离于水。如是微妙大涅盘中。从一阐提。上至诸佛。虽有异名。然亦不离于佛性
善男子。是七众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脱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三〉七种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有因则有果。若无因则无果。涅盘名果。常故无因。若无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盘。亦名沙门。名沙门果。云何沙门?云何沙门果?”
“善男子。一切世间有七种果。一者方便果、二者报恩果、三者亲近果、四者余残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报果、七者远离果。
方便果者。如世间人。秋多收谷。咸相谓言。得方便果。方便果者。名业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谓种子。远因者。谓水、粪、人功。是名方便果。
报恩果者。如世间人。供养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养之果。子能报恩名之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即是父母过去纯善之业。远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报恩果。
亲近果者。譬如有人亲近善友。或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亲近果报。如是果者。因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者信心。远者善友。是名亲近果。
余残果者。如因不杀得第三身。延年益寿。是名残果。如是果者。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者。即是身、口、意净。远者。即是延年益寿。是名残果。
平等果者。谓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谓众生修十善业。远因者。所谓三灾。是名平等果。
果报果者。如人获得清净身已。修身、口、意清净三业。是人便说。我得报果。如是果者。因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所谓现在身、口、意净。远因者。所谓过去身、口、意净。是名果报果。
远离果者。即是涅盘。离诸烦恼一切善业。是涅盘因。复有二种。一者近因、二者远因。近因者。即是三解脱门。远因者。即无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间法。或说生因、或说了因;出世之法亦复如是。亦说生因、亦说了因。善男子。三解脱门、三十七品。能为一切烦恼作不生生因。亦为涅盘而作了因。善男子。远离烦恼。则得了了见于涅盘。是故涅盘唯有了因。无有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问。云何沙门那?云何沙门果者?善男子。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瞋痴等。是名沙门那、沙门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八正道者名沙门那?”
“善男子。世言沙门。名之为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
善男子。又沙门那者。如世间人。有乐静者。亦名沙门。如是道者亦复如是。能令行者。离身、口、意、恶、邪命等。得乐寂静。是故名之为沙门那。
善男子。如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门。如是道者亦复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为沙门那。善男子。阿罗汉人修是道者。得沙门果。是故得名到于彼岸。
阿罗汉果者。即是无学、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为到于彼岸。到彼岸故。而自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行为清净。断除了一切因果循环。今日已得】。更不受有。’
善男子。是阿罗汉永断三世生因缘故。是故自说。我生已尽。亦断三界五阴果故。是故复言我生已尽。所修梵行已毕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舍学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办。修道得果。亦言已办。获得尽智、无生智故。唱言我生已尽。尽诸有结。以是义故。名阿罗汉得到彼岸。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名为具足六波罗蜜。何以故。得六波罗蜜果故。以得果故。名为具足。
善男子。是七众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习如是四事。则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谤佛法僧。是故得名为常沉没。善男子。是七人中。有能亲近善知识者。至心听受如来正法。内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习身戒、心、慧。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于彼岸。若有说言。一阐提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着;若言不得。是名虚妄。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善男子。若有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说言:‘八圣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有说言:‘八圣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有二种人谤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虽信。不解义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能。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说言无有佛、法、僧宝。信者无慧。颠倒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
善男子。是故我说。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无智慧故。是人能谤佛法僧宝。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有言一阐提人。舍一阐提。于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说言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
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随意语故名为如来。随意语故名阿罗呵。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正遍知者】。”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3-08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453.html
以上是关于「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六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须陀洹」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六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