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七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3: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七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七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七卷

  《大般涅盘经第三十七卷》(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五节 佛性 虚空)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五节 佛性 虚空

  本节主题:

  1 离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2 一切世间。无非是虚空对虚空。

  3 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所谓虚空。名之为无。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七

  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五节 佛性 虚空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云何名为如虚空耶?”

佛学常识业心区别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亦尔。

  善男子。虚空非过去。何以故?无现在故。法若现在。可说过去。以无现在。故无过去。亦无现在。何以故?无未来故。法若未来。可说现在。以无未来。故无现在。亦无未来。何以故?无现在过去故。若有现在、过去。则有未来。以无现在过去故。则无未来。以是义故。虚空之性非三世摄。

  善男子。以虚空无故。无有三世。不以有故。无三世也。如虚空花。非是有故。无有三世。虚空亦尔。非是有故。无有三世。

  善男子。无物者。即是虚空。佛性亦尔。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

  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

佛学常识为何要上香呢

世。犹如虚空。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

  善男子。如世间中无罣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罣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佛性、涅盘。非三世摄。而名为有。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何故不得名为有耶?”

  佛言:“善男子。为非涅盘名为涅盘。为非如来名为如来。为非佛性名为佛性。

  云何名为非涅盘耶?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为破如是有为烦恼。是名涅盘。

  非如来者。谓一阐提至辟支佛。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来。

  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善男子。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世间亦无非四大对。而犹得名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故不得名之为有?”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盘非三世摄。虚空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盘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虚空之性无如是法。是故名无。若有离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应三世摄。虚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摄。善男子。如世人说。虚空名为无色、无对、不可睹见。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虚空若同心数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摄。若三世摄即是四阴。是故离四阴已。无有虚空。

  复次善男子。诸外道言。夫虚空者即是光明。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虚空若尔。是色法者。即是无常。是无常故。三世所摄。云何外道说非三世?若三世摄则非虚空。亦可说言虚空是常。

  善男子。复有人言虚空者即是住处。若有住处。即是色法。而一切处皆是无常。三世所摄。虚空亦常。非三世摄。若说处者。知无虚空。

  复有说言。虚空者即是次第。若是次第。即是数法。若是可数。即三世摄。若三世摄。云何言常?

  善男子。若复说言。夫虚空者不离三法。一者空、二者实、三者空实。若言空是。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实处无故。若言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空处无故。若空实是。当知虚空亦是无常。何以故?二处无故。是故虚空名之为无。

  善男子。如说虚空是可作法。如说去树去舍而作虚空、平作虚空、覆于虚空、上于虚空。画虚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虚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瓶。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善男子。世间人说一切法中。无罣碍处名虚空者。是无碍处。于一切法所。为具足有?为分有耶?若具足有。当知余处。则无虚空。若分有

佛学常识第二期

者。则是彼此可数之法。若是可数。当知无常。

  善男子。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又复说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言并合。则有三种。一异业合

一分钟学会的佛学常识

如飞鸟集树、二共业合如两羊相触、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在一处。

  若言异业共合。异则有二。一是物业、二虚空业。若空业合物。空则无常。若物业合空。物则不遍。如其不遍。是亦无常。若言虚空是常。其性不动与动物合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若常。物亦应常。物若无常。空亦无常。若言虚空亦常、无常。无有是处。

  若共业合。是义不然。何以故?虚空名遍。若与业合。业亦应遍。若是遍者。应一切遍。若一切遍。应一切合。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若言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是义不然。何以故?先无有合。后方合故。先无后有。是无常法。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已合共合。如世间法先无后有。是物无常。虚空若尔。亦应无常。

  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虚空。先无器时。在何处住?若有住处。虚空则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虚空离空有住。有物亦应离虚空住。是故当知无有虚空。

  善男子。若有说言。指住之处名为虚空。当知虚空是无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当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无方所。以有方故。虚空无常。若是无常。不离五阴。要离五阴。是无所有。

  善男子。有法若从因缘住者。当知是法名为无常。善男子。譬如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地无常故。因地之物次第无常。

  善男子。如地因水。水无常故。地亦无常。如水因风。风无常故。水亦无常。风依虚空。虚空无常故。风亦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说言虚空是常、遍一切处?虚空无故。非是过去、未来、现在。亦如兔角是无物故。非是过去、未来、现在。是故我说佛性常故。非三世摄。虚空无故。非三世摄。

  善男子。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何以故?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

  迦叶菩萨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亲近善友、四者内善思惟、五者具足精进、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语、九者乐于正法、十者怜愍众生。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十法。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优钵罗花。”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何等名为世智有无?”

  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善男子。世间智者说色无有常、乐、我、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间智者说无。我亦说无。”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世间智者。即佛、菩萨、一切圣人。若诸圣人。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云何如来说佛色身常恒无变?世间智者所说无法。云何如来说言是有?如来世尊作如是说。云何复言不与世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如来已离三种颠倒。所谓想倒、心倒、见倒。应说佛色实是无常。今乃说常。云何得名远离颠倒。不与世诤?”

  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从烦恼生。是故智说。色是无常、苦、空、无我。如来色者。远离烦恼。是故说是常恒无变。”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为色从烦恼生?”

  “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所以者何?知罪过已。则能远离。譬如医师。先诊病脉。知病所在。然后授药。

  善男子。如人将盲至蕀林中。舍之而还。盲人于后。甚难得出。设得出者。身体坏尽。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能知见三漏过患。则随逐行。如其见者则能远离。知罪过已虽受果报。果报轻微。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俱重;四作业时轻。受报俱轻。

  善男子。若人能观烦恼罪过。是人作业、受果俱轻。

佛学常识问答(三)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应远离如是等漏。又复不应作如是等鄙恶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脱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报故。我若修道。当因是力破坏诸苦。’是人观已。贪欲、瞋恚、愚痴微弱。既见贪欲瞋痴轻已。其心欢喜。复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缘力故。令我得离不善之法。亲近善法。是故现在得见正道。应当勤加而修习之。’是人因是勤修道力。远离无量诸恶烦恼。及离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果报。是故我于契经中说。当观一切有漏、烦恼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观漏。不观漏因。则不能断诸烦恼也。何以故?智者观漏从是因生。我今断因。漏则不生。

  善男子。如彼医师。先断病因。病则不生。智者先断烦恼因者。亦复如是。有智之人先当观因。次观果报。知从善因生于善果。知从恶因生于恶果。观果报已。远离恶因。观果报已。复当次观烦恼轻重。观轻重已。先离重者。既离重已。轻者自去。

  善男子。智者若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是人尔时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为灭如是诸烦恼故。

  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轻。必可除差。虽得苦药。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复如是。勤修圣道。欢喜不愁、不息不悔。

  善男子。若人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除烦恼故。勤修圣道。是人不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不能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勤修道。是人则从烦恼生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善男子。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为断烦恼。修行道者。即是如来。以是因缘。如来色常乃至识常。

  善男子。不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悉是无常。

  善男子。世间智者、一切圣人、菩萨、诸佛说是二义。我亦如是说是二义。是故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诤。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三有漏者。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耶?”

  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内恶觉观。因于外缘。生于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阿难。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是偈乃是过去诸佛之所宣说。’是故一切内恶觉观。外诸因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

  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是名有漏。

  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

  善男子。无明即是一切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众生无明因缘。于阴入界。忆想作相。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昔于十二部经说言。不善思惟因缘。生于贪欲、瞋痴。今何因缘乃说无明?”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为因果。互相增长。不善思惟生于无明。无明因缘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长诸烦恼者。皆悉名为烦恼因缘。亲近如是烦恼因缘。名为无明。不善思惟如子生芽。子是近因。四大远因。烦恼亦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无明即漏。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说。无明漏者。是内无明。因于无明。生诸漏者。是内外因。若说无明漏。是名内倒、不识、无常、苦、空、无我。若说一切烦恼因缘。是名不知外、我、我所。若说无明漏。是名无始无终、从无明生、阴入界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智之人知于漏因。云何名为知于漏因?”

  “善男子。智者当观。何因缘故。生是烦恼?造作何行。生此烦恼?于何时中。生此烦恼?共谁住时。生此烦恼?何处止住。生此烦恼?观何事已。生于烦恼?受谁房舍、卧具饮食、衣服汤药。而生烦恼?何因缘故。转下作中、转中作上、下业作中、中业作上?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则得远离生漏因缘。如是观时。未生烦恼。遮令不生。已生烦恼。便得除灭。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当观生烦恼因。”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一身。云何能起种种烦恼?”

  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种种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众生亦尔。器虽是一。爱因缘故。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云何观于果报?”

  “善男子。智者当观。诸漏因缘。能生地狱、饿鬼、畜生。是漏因缘。得人、天身。即是无常、苦、空、无我。是身器中。得三种苦。三种无常。是漏因缘。能令众生作五逆罪。受诸恶报。能断善根。犯四重禁。诽谤三宝。智者当观。我既受得如是之身。不应生起如是烦恼。受诸恶果。”

  迦叶菩萨言:“世尊。有无漏果。复言智者断诸果报。无漏果报。在断中不?诸得道人。有无漏果。如其智者求无漏果。云何佛说。一切智者应断果报?若其断者。今诸圣人云何得有?”

  “善男子。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我亦如是。

  因中说果。先于经中作是说言。我从心身(因心运身故名心身)至梵天边。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此六入者。名过去业。是名果中说因。

  善男子。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果报。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是故名为无漏果报。

  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观时。即得永灭烦恼果报。善男子。智者观已。为断如是烦恼果报。修习圣道。圣道者即空、无相愿。修是道已。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皆从烦恼而得果报。言烦恼者。所谓恶也。从恶烦恼所生烦恼。亦名为恶。如是烦恼则有二种。一因、二果。因恶故果恶。果恶故子恶。如纴婆果。其子苦故。花果茎叶一切皆苦。犹如毒树。其子毒故。果亦是毒。因亦众生。果亦众生。因亦烦恼。果亦烦恼。烦恼因果即是众生。众生即是烦恼因果。若从是义。云何如来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药王?若言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即是烦恼。云何而言众生身中有妙药王?”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无量众生咸同此疑。汝今能为启请求解。我亦能断。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众生。言毒草者即是烦恼。妙药王者即净梵行。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修如是清净梵行。是名身中有妙药王。”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有清净梵行?”

  “善男子。犹如世间。从子生果。是果有能与子作因。有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皆有二种。一者有烦恼果。是烦恼因。二者有烦恼果。非烦恼因。是烦恼果非烦恼因。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善男子。众生观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谓内外漏。受因缘故。不能断绝一切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狱。众生因受着我、我所。生于心倒、想倒、见倒。是故众生先当观受。如是受者。为一切爱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断爱者。当先观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十二因缘所作善恶。皆因受时。是故我为阿难说言:‘阿难。一切众生所作善恶。皆是受时。’是故智者先当观受。既观受已。复当更观。如是受者‘何因缘生?若因缘生。如是因缘复从何生?若无因生。无因何故不生无受?复观是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尘生、非时节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是受皆从缘合而生。因缘者即是爱也。是和合中。非有受、非无受。是故我当断是和合。断和合故。则不生受。

  善男子。智者既观因已。次观果报。众生因受。受于地狱、饿鬼、畜生乃至三界无量苦恼。受因缘故。受无常乐。受因缘故。断于善根。受因缘故。获得解脱。作是观时。不作受因。云何名为不作受因?谓分别受。何等受能作爱因?何等爱能作受因?

  善男子。众生若能如是深观爱因、受因。则便能断我及我所。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则应分别。爱之与受。在何处灭?即见爱、受有少灭处。当知亦应有毕竟灭。尔时即于解脱生信。生信心已。是解脱处何由而得?知从八正。即便修习。云何名为八正道耶?是道观受有三种相。一者苦、二者乐、三者不苦不乐。如是三种。俱能增长身之与心。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也。是触三种。一者无明触、二者明触、三者非明无明触。言明触者。即八正道。其余二触。增长身心及三种受。是故我应断二种触因缘。触断故不生三受。

  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为因。亦名为果。智者当观亦因亦果。云何为因?因受生爱。名之为因。云何名果?因触生故。名之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智者如是观是受已。次复观爱。受果报故。名之为爱。智者观爱。复有二种。一者杂食、二者无食。杂食爱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诸有。无食爱者。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无漏道。智者复当作如是念。我若生是杂食之爱。则不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是故应当先断是触。触既断已。受则自灭。受既灭已。爱亦随灭。是名八正道。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如是观。虽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善男子。如是众生。虽从烦恼而得果报。而是果报。更不复为烦恼作因。是即名为清净梵行。

  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何以故?众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若于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是故智者应当观想。云何观想?当作是念。一切众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于非常中生于常想。于非乐中生于乐想。于非净中生于净想。于空法中生于我想。于非男女、大小、昼夜、岁月、衣服、房舍卧具。生于男女至卧具想。是想三种。一者小、二者大、三者无边。小因缘故生于小想。大因缘故生于大想。无量缘故生无量想。复有小想。谓未入定。复有大想。谓已入定。复有无量想。谓十一切入。复有小想。所谓欲界一切想等。复有大想。所谓色界一切想等。复有无量想。谓无色界一切想等。三想灭故。受则自灭。想受灭故。名为解脱。”

  迦叶菩萨言:“世尊。灭一切法。名为解脱。如来云何说。想、受灭。名解脱耶?”

  佛言:“善男子。如来或时。因众生说。闻者解法。或时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云何名为。因众生说。闻者解法?如我先为大迦叶说:‘迦叶。众生灭时。善法则灭。’是名因众生说。闻者解法。

  云何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如我先为阿难说言:‘我亦不说亲近一切法。亦复不说不亲近一切法。若法近已。善法衰羸。不善炽盛。如是法者不应亲近。若法近已。不善衰灭。善法增长。如是法者是应亲近。’是名因法说于众生。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善男子。如来虽说想、受二灭。则已总说一切可断。智者既观如是想已。次观想因。是无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触生。是触二种。一者因烦恼触、二者因解脱触。因无明生名烦恼触。因明生者名解脱触。因烦恼触生于倒想。因解脱触生不倒想。观想因已。次观果报。”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于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

  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布生于着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不生着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智者如是观想因已。次观果报。是恶想果。在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受。如我因断恶觉观故。无明触断。是故想断。因想断故。果报亦断。智者为断如是想因。修八正道。

  善男子。若有能作如是等观。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善男子。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欲。欲者即是色、声、香、味、触。善男子。即是如来因中说果。从此五事。生于欲耳。实非欲也。

  善男子。愚痴之人贪求受之。于是色中。生颠倒想。乃至触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缘便生于受。是故世间说。因倒想生十种想。欲因缘故。在于世间受恶果报。以恶加于父母、沙门、婆罗门等。所不应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是故智者。观是恶想因缘。故生欲心。智者如是观欲因已。次观果报。是欲多有诸恶果报。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是名观果报。若是恶想得除灭者。终不生于此欲心也。无欲心故。不受恶受。无恶受故。则无恶果。是故我应先断恶想。断恶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灭。是故智者为灭恶想。修八正道。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复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观是欲已。次当观业。何以故?有智之人当作是念。受、想、触欲。即是烦恼。是烦恼者。能作生业。不作受业。如是烦恼与业共行。则有二种。一作生业、二作受业。是故智者当观于业。是业三种。谓身、口、意。

  善男子。身口二业。亦名为业。亦名业果;意唯名业。不名为果。以业因故。则名为业。善男子。身、口二业名为外业。意业名内。是三种业共烦恼行故。作二种业。一者生业、二者受业。

  善男子。正业者即意业也。期业者谓身、口业。先发故名意业。从意业生。名身、口业。是故意业。得名为正。智者观业已。次观业因。业因者。即无明触。因无明触。众生求有。求有因缘。即是爱也。爱因缘故。造作三种身、口、意业。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业因已。次观果报。果报有四。一者黑黑果报、二者白白果报、三者杂杂果报、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报。黑黑果报者。作业时垢。果报亦垢。白白果报者。作业时净。果报亦净。杂杂果报者。作业时杂。果报亦杂。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报者。名无漏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先说无漏。无有果报。今云何言。不白不黑果报耶?”

  佛言:“善男子。是义有二。一者亦果亦报、二者唯果非报。黑黑果报亦名为果。亦名为报。黑因生故。得名为果。能作因故。复名为报。净、杂亦尔。无漏果者。因有漏生。故名为果。不作他因。不名为报。是故名果。不名为报。”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无漏业非是黑法。何因缘故不名为白?”

  “善男子。无有报故。不名为白。对治黑故。故名为白。我今乃说受果报者名之为白。是无漏业不受报故。不名为白。名为寂静。如是业者有定受报处。如十恶法。定在地狱、饿鬼、畜生。十善之业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缘故受地狱身、中因缘故受畜生身、下因缘故受饿鬼身。人业十善复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缘故生郁单越。中因缘故生弗婆提。上因缘故生瞿陀尼。上上因缘生阎浮提。有智之人作是观已。即作是念。我当云何断是果报?复作是念。是业因缘。无明触生。我若断除无明与触。如是业果则灭不生!是故智者为断无明触因缘故。修八正道。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善男子。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既知是苦。则能舍离一切受生。智者复观。烦恼因缘生于烦恼。业因缘故亦生烦恼。烦恼因缘复生于业。业因缘生苦。苦因缘故生于烦恼。烦恼因缘生有。有因缘生苦。有因缘生有。有因缘生业。业因缘生烦恼。烦恼因缘生苦。苦因缘生苦。

  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当知是人能观业苦。何以故?如上所观。即是生死十二因缘。若人能观如是生死十二因缘。当知是人不造新业。能坏故业。善男子。有智之人观地狱苦。观一地狱乃至一百三十六所。一一地狱有种种苦。皆是烦恼业因缘生。观地狱已。次观饿鬼畜生等苦。作是观已。复观人、天所有诸苦。如是众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

  善男子。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

  善男子。智者深观三界诸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善男子。譬如坏器。即易破坏。众生受身亦复如是。既受身已。是众苦器。譬如大树。花果繁茂。众鸟能坏。如多干草。小火能焚。众生受身为苦所坏。亦复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观苦八种。如圣行中。当知是人能断众苦。善男子。智者深观是八苦已。次观苦因。苦因者。即爱无明。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求身、二者求财。求身求财二俱是苦。是故当知爱无明者。即是苦因。善男子。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内能作业。外能增长。又复内能作业。外作业果。断内爱已。业则得断。断外爱已。果则得断。内爱能生未来世苦。外爱能生现在世苦。智者观爱。即是苦因。既观因已。次观果报。苦果报者。即是取也。爱果名取。是取因缘。即内外爱。则有爱苦。

  善男子。智者当观。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若我能断爱、取二事。则不造业。受于众苦。是故智者为断爱苦。修八正道。

  善男子。若有人能如是观者。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3-12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45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七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七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09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