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八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3:1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八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八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八卷

  《大般涅盘经第三十八卷》(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六节 大涅盘经意义)

  ―― ―

  大般涅盘经

  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六节 大涅盘经意义

  本节主题:

  1 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大涅盘经是一切善法住处。

  ―― ―

  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八

  第十二品 迦叶菩萨  第六节 大涅盘经意义

  〈一〉大涅盘经是一切善法根本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清净梵行?”

  佛言:“善男子。一切法是。”

  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法者。义不决定。何以故?如来或说是善不善、或时说为四念处观、或说是十二入、或说是善知识、或说是十二因缘、或说是众生、或说是正见邪见、或说十二部经、或说即是二谛。如来

佛学常识图解

今乃说。一切法为净梵行。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盘经。乃是一切善法宝藏。譬如大海是众宝藏。是涅盘经亦复如是。即是一切字义秘藏。

  善男子。如须弥山众药根本。是经亦尔。即是菩萨戒之根本。

  善男子。譬如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是经亦尔。即是一切善法住处。

  善男子。譬如猛风无能系缚。一切菩萨行是经者。亦复如是。不为一切烦恼恶法之所系缚。

  善男子。譬如金刚无能坏者。是经亦尔。虽有外道恶邪之人。不能破坏。

  善男子。如恒河沙无能数者。如是经义亦复如是。无能数者。

  善男子。是经典者为诸菩萨而作法幢。如帝释幢。

  善男子。是经即是趣涅盘城之商主也。如大导师引诸商人趣向大海。

  善男子。是经能为诸菩萨等作法光明。如世日月能破诸闇。

  善男子。是经能为病苦众生作大良药。如香山中微妙药王能治众病。

  善男子。是经能为一阐提杖。犹如羸人因之得起。

  善男子。是经能为一切恶人而作桥梁。犹如世桥能渡一切。

  善男子。是经能为行二十五有者。遇烦恼热。而作阴凉。如世间盖。遮覆暑热。

  善男子。是经即是大无畏王。能坏一切烦恼恶魔。如师子王降伏众兽。

  善男子。是经即是大神咒师。能坏一切烦恼恶鬼。如世咒师能去魍魉。

  善男子。是经即是无上霜雹。能坏一切生死果报。如世雹雨坏诸果实。

  善男子。是经能为坏戒目者。作大良药。犹如世间安阇那【眼药】药。善疗眼痛。

  善男子。是经能住一切善法。如世间地能住众物。

  善男子。是经即是毁戒众生之明镜也。如世明镜。见诸色像。

  善男子。是经能为无惭愧者而作衣服。如世衣裳。障蔽形体。

  善男子。是经能为贫善法者。作大财宝。如功德天。利益贫者。

  善男子。是经能为渴法众生。作甘露浆。如八味水。充足渴者。

  善男子。是经能为烦恼之人。而作法床。如世之人遇安隐床。

  善男子。是经能为初地菩萨至十住菩萨。而作璎珞、香花、涂香、末香、烧香。清净种性具足之乘。过于一切六波罗蜜。受妙乐处。如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

  善男子。是经即是刚利智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即是利刀能割习气。即是勇健能摧魔怨。即是智火焚烦恼薪。即因缘藏出辟支佛。即是闻藏生声闻人。即是一切诸天之眼。即是一切人之正道。即是一切畜生依处。即是饿鬼解脱之处。即是地狱无上之尊。即是一切十方众生无上之器。即是十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父母也。

  善男子。是故此经摄一切法。如我先说。此经虽摄一切诸法。我说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善男子。若离如是三十七品。终不能得声闻正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见佛性及佛性果。以是因缘。梵行即是三十七品。何以故?三十七品性非颠倒。能坏颠倒。性非恶见。能坏恶见。性非怖畏。能坏怖畏。性是净行。能令众生毕竟造作清净梵行。”

  〈二〉有漏和净梵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亦复能作无漏法因。如来何故不说有漏为净梵行?”

  “善男子。一切有漏即是颠倒。是故有漏不得名为清净梵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世第一法。为是有漏。是无漏耶?”

  佛言:“善男子。是有漏也。”

  “世尊。虽是有漏。性非颠倒。何故不名清净梵行?”

  “善男子。世第一法。无漏因故。似于无漏。向无漏故。不名颠倒。善男子。清净梵行发心相续乃至毕竟。世第一法唯是一念。是故不得名净梵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众生五识亦是有漏。非是颠倒。复非一念。何故不名清净梵行?”

  “善男子。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颠倒。增诸漏故。名为有漏。体非真实。着想故倒。云何名为体非真实。着想故倒?非男女中。生男女想。乃至舍宅、车乘、瓶衣亦复如是。是名颠倒。

  善男子。三十七品性无颠倒。是故得名清净梵行。

  善男子。若有菩萨于三十七品。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者。如是菩萨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三〉知根乃至知毕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知根。乃至知毕竟耶?”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菩萨发问为于二事。一者为自知故、二者为他知故。汝今已知。但为无量众生未解。启请是事。是故我今重赞叹汝。善哉。善哉。

  善男子。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名明触。摄取名受。增名善思。主名为念。导名为定。胜名智慧。实名解脱。毕竟名为大般涅盘。

  善男子。善欲即是初发道心。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是故我说欲为根本。

  善男子。如世间说。一切苦恼。爱为根本。一切疹病。宿食为本。一切断事。斗诤为本。一切恶事。虚妄为本。”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先于此经中说。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今乃说欲。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若言生因。善欲是也。若言了因。不放逸是。如世间说。一切果者。子为其因。或复有说。子为生因。地为了因。是义亦尔。”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先于余经中说。三十七品。佛是根本。是义云何?”

  “善男子。如来先说。众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若自证得。欲为根本。”

  “世尊。云何明触。名之为因?”

  “善男子。如来或时说明为慧、或说为信。善男子。信因缘故。亲近善友。是名为触。亲近因缘。得闻正法。是名为触。因闻正法。身口意净。是名为触。因三业净。获得正命。是名为触。因正命故。得净根戒。因净根戒。乐寂静处。因乐寂静。能善思惟。因善思惟。得如法住。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坏无量诸恶烦恼。是名为触。

  善男子。受名摄取。众生受时。能作善恶。是故名受为摄取也。

  善男子。受因缘故生诸烦恼。三十七品能破坏之。是故以受为摄取也。因善思惟能破烦恼。是故名增。何以故?勤修习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若观能破诸恶烦恼。要赖专念。是故以念为主。如世间中。一切四兵。随主将意。三十七品亦复如是。皆随念主。善男子。既入定已。三十七品能善分别一切法相。是故以定为导。是三十七品分别法相。智为最胜。是故以慧为胜。如是智慧知烦恼已。智慧力故。烦恼消灭。如世间中。四兵坏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三十七品亦复如是。智慧力故能坏烦恼。是故以慧为胜。善男子。虽因修习三十七品。获得四禅神通安乐。亦不名实。若坏烦恼证解脱时。乃名为实。是三十七品发心修道。虽得世乐及出世乐、四沙门果及以解脱。亦不得名为毕竟也。若能断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盘。是故我说毕竟者即大涅盘。

  复次善男子。善爱念心。即是欲也。因善爱念。亲近善友。故名为触。是名为因。因近善友。故名为受。是名摄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为增。因是四法能生长道。所谓欲、念、定、智。是即名为主、导、胜也。因是三法。得二解脱。除断爱故。心得解脱。断无明故。慧得解脱。是名为实。如是八法。毕竟得果。名为涅盘。故名毕竟。

  复次善男子。欲者即是发心出家。触者即是白四羯磨。是名为因。摄者即是受二种戒。一者波罗提木叉戒【解脱戒】、二者净根戒。是名为受。是名摄取。增者即是修习四禅。主者即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导者即是阿那含果。胜者即是阿罗汉果。实者即是辟支佛果。毕竟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善男子。欲名为识。触名六入。摄名为受。增名无明。主名名色。导名为爱。胜名为取。实名为有。毕竟者名生老病死。”

  迦叶菩萨言:“世尊。根本、因、增。如是三法云何有异?”

  “善男子。所言根者即是初发。因者即是相似不断。增者即是灭相似已能生相似。

  复次善男子。根即是作、因即是果、增即可用。

  善男子。未来之世虽有果报。以未受故。名之为因。及其受时。是名为增。

  复次善男子。根即是求、得即是因、用即是增。

  善男子。是经中根即是见道、因即修道、增者即是无学道也。

  复次善男子。根即正因。因即方便因。从是二因。获得果报。名为增长。”

  〈四〉毕竟者即是涅盘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毕竟者即是涅盘。如是涅盘云何可得?”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盘。云何为十?一者无常想、二者苦想、三者无我想、四者厌离食想、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者死想、七者多过罪想、八者离想、九者灭想、十者无爱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如是十种想者。是人毕竟定得涅盘。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不善等。是名真实。称比丘义。乃至得称优婆夷义。”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菩萨乃至优婆夷等修无常想?”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初发心、二已行道。无常想者。亦复二种。一粗、二细。初心菩萨观无常想时。作是思惟。世间之物凡有二种。一内、二外。如是内物。无常变异。我见生时、小时、大时、壮时、老时、死时。是诸时节各各不同。是故当知内物无常。复作是念。我见众生。或有肥鲜。具足色力。去来进止自在无碍;或见病苦。色力毁悴。颜貌羸损。不得自在;或见财富。库藏盈溢;或见贫穷。触事尠乏;或见成就无量功德;或见具足无量恶法;是故定知内法无常。复观外法。子时、芽时、茎时、叶时、花时、果时。如是诸时各各不同。如是外法。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故当知。一切外物定是无常。既观见法是无常已。复观闻法。我闻诸天具足成就极妙快乐、神通自在。亦有五相。是故当知即是无常。复闻劫初有诸众生。各各具足上妙功德。身光自照。不假日月。无常力故。光灭德损。复闻昔有转轮圣王。统四天下。成就七宝。得大自在。而不能坏无常之相。复观大地。往昔之时。安处布置无量众生。间无空处。如车轮许。具足生长一切妙药。藂林、树木。果实滋茂。众生薄福。令此大地无复势力。所生之物遂成虚耗。是故当知。内外之法一切无常。是则名为粗无常也。

  既观粗已。次观细者。云何名细?菩萨摩诃萨观于一切内外之物乃至微尘。在未来时已是无常。何以故?具足成就破坏相故。若未来色非无常者。不得言色有十时差别。云何十时?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盛壮时、十者衰老时。菩萨观膜若非无常。不应至泡乃至盛壮。非无常者终不至老。若是诸时。非念念灭。终不渐长。应当一时成长具足。无是事故。是故当知。定有念念微细无常。复见有人。诸根具足。颜色暐晔。后见枯悴。复作是念。是人定有念念无常。复观四大及四威仪。复观内外。各二苦因。饥渴寒热。复观是四。若无念念微细无常。亦不得说如是四苦。若有菩萨能作是念。是名菩萨观细无常。如内外色。心法亦尔。何以故?行六处故。行六处时。或生喜心、或生瞋心、或生爱心、或生念心。展转异生不得一种。是故当知。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无常。善男子。菩萨若能于一念中。见一切法生灭无常。是名菩萨具无常想。善男子。智者修习无常想已、远离常慢、常倒、想倒。

  次修苦想。何因缘故有如是苦?深知是苦因于无常。因无常故。受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因缘故。名为无常。无常因缘故。受内外苦。饥渴、寒热、鞭打、骂辱。如是等苦。皆因无常。

  复次智者深观此身。即无常器。是器即苦。以器苦故。所受盛法。亦复是苦。

  善男子。智者复观。生即是苦。灭即是苦。苦生灭故。即是无常。非我、我所。

  修无我想。智者复观。苦即无常。无常即苦。若苦无常。智者云何说言有我?苦非是我。无常亦尔。如是五阴亦苦、无常。众生云何说言有我?复次观一切法。有异和合。不从一和合。生一切法;亦非一法。是一切和合果;一切和合皆无自性。亦无一性。亦无异性。亦无物性。亦无自在。诸法若有如是等相。智者云何说言有我?复作是念。一切法中。无有一法能为作者。若使一法不能作者。众法和合亦不能作;一切诸法。性终不能独生独灭。和合故灭。和合故生。是法生已。众生倒想。言是和合。从和合生。众生想倒。无有真实。云何而有真实我耶?是故智者观于无我。

  又复谛观何因缘故众生说我?是我若有。应一应多?我若一者。云何而有剎利、婆罗门、毘舍、首陀、人、天、地狱、饿鬼、畜生、大小、老壮?是故知我。非是一也。我若多者。云何说言。众生我者是一、是遍、无有边际?若一、若多。二俱无我。

  智者如是观无我已。次复观于厌离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云何为食。起身、口、意三种恶业?若有众生为贪食故。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所得财物众皆共之。后受苦果无共分者。

  善男子。智者复观。一切众生为饮食故。身心受苦。若从众苦而得食者。我当云何于是食中而生贪着?是故于食不生贪心。复次智者当观。因于饮食。身得增长。我今出家。受戒修道。为欲舍身。今贪此食。云何当得舍此身耶?如是观已。虽复受食。犹如旷野食其子肉。其心厌恶。都不甘乐。深观揣食有如是过。次观触食。如被剥牛。为无量虫之所唼食。次观思食。如大火聚。识食犹如三百钻矛。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四食已。于食终不生贪乐想。若犹生贪。当观不净。何以故。为离食爱故。于一切食。善能分别不净之想。随诸不净令与相似。如是观已。若得好食及以恶食。受时犹如涂痈疮药。终不生于贪爱之心。善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观者。是名成就厌离食想。”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观食作不净想。为是实观?虚解观耶?若是实观。所观之食实非不净。若是虚解。是法云何名为善想?”

  佛言:“善男子。如是想者。亦是实观。亦是虚解。能坏贪食。故名为实。非虫见虫。故名虚解。

  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为虚。亦能得实。

  善男子。若有比丘。发心乞食。预作是念。我当乞食。愿得好者。莫得粗恶。愿必多得。莫令尠少。亦愿速得。莫令迟晚。如是比丘不名于食得厌离想。所修善法。日夜衰耗。不善之法渐当增长。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乞食时。先当愿言。令诸乞者悉得饱满。其施食者得无量福。我若得食。为疗毒身。修习善法。利益施主。作是愿时。所修善法日夜增长。不善之法渐当消灭。善男子。若有比丘能如是修。当知是人。不空食于国中信施。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能修世间不可乐想。作是念言。一切世间无处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无处不生。若世间中无有一处。当得离于生老病死。我当云何乐于世间?一切世间无有进得而不退失。是故世间定是无常。若是无常。云何智人而乐于世?一一众生。周遍经历一切世间。具受苦乐。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虽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终生于畜生道中、或为师子、虎豹豺狼、象马牛驴。次观转轮圣王之身。统四天下。豪贵自在。福尽贫困。衣食不供。智者深观如是事已

佛学常识txt下载

。生于世间不可乐想。智者复观世间有法。所谓舍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璎珞。种种伎乐、财物宝货。如是等事皆为离苦。而是等物体即是苦。云何以苦。欲离于苦?善男子。智者如是观已。于世间物。不生爱乐而作乐想。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婴重病。虽有种种音乐倡伎、香花璎珞。终不于中生贪爱乐。智者观已。亦复如是。

  善男子。智者深观一切世间非归依处、非解脱处、非寂静处、非可爱处、非彼岸处、非是常乐我净之法。若我贪乐如是世间。我当云何得离是法?如人不乐处闇。而求光明。还复归闇。闇即世间。明即出世。若我乐世。增长黑闇。远离光明。闇即无明。光即智明。是智明因。即是世间不可乐想。一切贪结。虽是系缚。然我今者。贪于智明。不贪世间。智者深观如是法已。具足世间不可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已修世间不可乐想。次修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储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智者观念念灭?”

  “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复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说疾不?”

  迦叶菩萨言:“如是。世尊。”

  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飞行鬼。复速地行。四天王疾。复速飞行。日月神天。复速四王。行坚疾天。复速日月。众生寿命复速坚疾。

  善男子。一息一

烟雨江湖佛学常识体系

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智者若能观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灭也。

  善男子。智者观命。系属死王。我若能离如是死王。则得永断无常寿命。复次智者观是寿命。犹如河岸临峻大树、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无怜惜者、如师子王大饥困时、亦如毒蛇吸大风时、犹如渴马护惜水时、如大恶鬼瞋恚发时。众生死王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是则名为修习死想。

  善男子。智者复观。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复以七日七夜为多。若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乃至出息、入息之顷。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智者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何等名七?一者常修想、二者乐修想、三者无瞋想、四者无妬想、五者善愿想、六者无慢想、七者三昧自在想。善男子。若有比丘具足七想。是名沙门、名婆罗门、是名寂静、是名净洁、是名解脱、是

如来法味佛学基础常识

名智者、是名正见、名到彼岸、名大医王、是大商主、是名善解如来秘密。亦知诸佛七种之语。名正见知。断七种语中所生疑网。

  善男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当知是人能呵三界、远离三界、灭除三界。于三界中不生爱着。是名智者具足十想。若有比丘具是十想。即得称可沙门之相。”

  尔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

  “怜愍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初发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

  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无请而为师。

  佛随世间如犊子。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来功德满十方。凡下无智不能赞。

  我今赞叹慈悲心。为报身口二种业。

  世间常乐自利益。如来终不为是事。

  能断众生世果报。是故我礼自他利。

  世间逐亲作益厚。如来利益无怨亲。

  佛无是相如世人。是故其心等无二。

  世间说异作业异。如来如说业无差。

  凡所修行断诸行。是故得名为如来。

  先已了知烦恼过。示现处之为众生。

  久于世间得解脱。乐处生死慈悲故。

  虽现天身及人身。慈悲随逐如犊子。

  如来即是众生母。慈心即是小犊子。

  自受众苦念众生。悲念时心不悔没。

  怜愍心盛不觉苦。故我稽首拔

佛学常识 贪 嗔 痴

苦者。

  如来虽作无量福。身口意业恒清净。

  常为众生不为己。是故我礼清净业。

  如来受苦不觉苦。见众受苦如己苦。

  虽为众生处地狱。不生苦想及悔心。

  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

  觉已其心转坚固。故能勤修无上道。

  佛具一味大慈心。悲念众生如子想。

  众生不知佛能救。故谤如来及法僧。

  世间虽具众烦恼。亦有无量诸过恶。

  如是众结及罪过。佛初发心已能坏。

  唯有诸佛能赞佛。除佛无能赞叹者。

  我今唯以一法赞。所谓慈心游世间。

  如来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众生。

  即是无上真解脱。解脱即是大涅盘。”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3-15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1045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八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三十八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09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