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4 01:5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此时。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我们应该遵照奉行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依此名字而奉行。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佛说智慧到家了。实际上并不是智慧到家了。”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佛法可以宣说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没有法可以宣说。”

  “须菩提!你怎么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其数量多不多呢?”须菩提

  回答说:“甚多。世尊!”“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根本不是微尘。只是立名为微尘。如来说:世界。本质上并非世界。只是立名为世界。”

  “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根据三十二相见到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透露出本来面目。只是立名为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粒一样多的身体性命来布施。倘若又有人。从这部经中。受持全部、部分乃至于仅四句偈等等。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比身命布施者更多。”

  提示:

  「相」。即是「非相」。是名为「相」。这里的「非相」。如果是佛说。这是佛在究竟果地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说其所证得的境界。“非”即作否定讲。“非相”后面省略了“性”。应为「非相之性」;如果是如来说。是世尊以本来不变的真境界来说。则“非相”即作“本性”讲。

  奉持:依教奉行。「为他人说」。

  般若波罗蜜:佛所说智慧到家了。并不是真的智慧到家了。而是恢复了本来面目而已。哪里需要积累智慧直至圆满。到最后根本不再需要任何智慧了。那就是所谓的到家了。到家即是不需要了。所以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微尘:佛所说物质结构的基本微粒。却并非最小微粒。微尘已是人类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观察到的最细微者。七倍微尘为一金尘。七倍金尘为一水尘。所谓金尘、水尘。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来者。则微尘之细可知。七倍水尘。为一兔毛尘。其细等于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尘之细。殊不知此微尘。仍可析之为七个极微尘。则非肉眼所见。惟天眼以上能观察。至此已是色相的边际。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观察。更可析之为邻虚尘。邻虚者谓其邻近于虚空矣。虚空相当于今天所讲的等于零也。由此可知微尘也是七个极微尘集合而现。并非实物。所以说「微尘。非微尘」。

  三十二相:又名大丈夫相。又名大人相。亦名百福庄严相。《大智度论》第八十八记载。“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

佛学常识的意思

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大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须菩提聆听了这部经。深深解悟了它的意义和趣味。喜极而泣。并对佛说:“希有!世尊!佛说这样极其深奥的经典。我自往昔修得慧眼以来。还未有缘聆听到这样的经。世尊!倘若再有人有缘听到此经。完全相信而致心地清净。便会在心中见到般若实相。可以知道。这种人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世尊!这个实相。就是般若的真相。因此如来说立名为实

佛学常识新浪博客

相。”

  “世尊!我现在有缘聆听这样的经典。完全相信、领会、依教奉行。并不算困难。如果将来。后五百年中。有众生有缘听到此经。完全相信、领会、依教奉行。这种人便是世间第一希有之人。为什么呢?这种人已不执著我、他、众生、存在着的事物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本身只是幻像而已。他、众生、存在着的事物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为什么呢?不再执著一切现象的人。便称为佛。”

  佛告诉须菩提:“正是。正是。如果又有人有缘听闻到此经。没有感到惊惧、惶惑、畏缩。便可以知道。这种人极其稀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其实根本没有第一波罗密。只是立名为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实际上并非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像我过去曾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那个时候。已经不执著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的事物了。为什么呢?我在往昔被节节肢解时。假如还执著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的事物。必定心生不满与怨恨。须菩提!再回想之前曾有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段时期。就已经不执著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的事物了。

  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现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物质的得失而修清净心。不应该执著于音声的好坏、气味的香臭、味道的甘苦、感觉的疏爽、观念的不同而修清净心。应当放下任何执著而修清净心。倘若心中还有所执著的话。都是不应该执著的东西。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物质的得失而修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这样修布施。如来说:一切现象。都透露着事物的本质;又说:一切众生。本为一体而非真有众多生灵。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言行一致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两家话的人。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般若波罗蜜。本身空空无有体、照见一切而不虚。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有任何执著而修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之中。便什么也看不到了。如果菩萨心中无任何执著而修布施。就像人有眼睛。日光照耀。见到种种事物。”

  “须菩提!佛灭度以后。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并依教奉行、诵读本经。便会蒙如来加持。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完全能够观察到。这些人全都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提示:

  其实。并没有什么「忍辱波罗密」。世尊所谓的「忍辱波罗密」。是没有任何执著心。对任何事情都不计较了。不是他把忍的功夫修炼到家了。而是不执著、不计较、没有苦乐的感受了。根本不再需要忍了。你还忍个什么。这样的境界就叫「忍辱波罗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忍的。如果还有什么苦乐感受需要忍的。即便你能忍而且不受诱惑。也不叫「忍辱波罗密」;只要还需要忍。迟早会有你忍不了的时候。所以说「忍辱波罗密。非忍辱波罗密」。

  菩萨道。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皆同此理。你修成了。并不是修成了。而是没有了。比如说布施。就是舍。要舍到无可舍。连舍的概念都舍掉了。布施波罗密了。

  所谓波罗密。就是不需要它了。舍到连舍的概念都没有了。你就得到了。所以。得无所得。无得而得。一句话。舍就是得。要想得。唯有舍。

  不需要。不是没有了。它还得有。只是心里完全不执著了。「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对了。

  深解义趣:不止领会了道理。并且已经尝到了「成就」的趣味。

  闻:仔细地聆听。要真正听懂。解悟。得到真实的受用了。一个闻。具足闻、思、修三慧。

  慧眼:已得见人空之理。即无我相。谓之慧眼。阿罗汉之见地也。

  实相:就是般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自性。即是本性。是我们的心之本体。

  功德:自利利他。绍隆佛种。破四相、破四见、离烦恼、开智慧。这是自利。但是所有这些利益都是从利他那边下手的。才会真正得到自利。佛菩萨祖师大德把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今天我们接受了。不但要努力修持得到真实的利益。更要把佛法传承下去。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如果。你学到了。只有你自己学到了。你往生后。佛法在世间断绝了。你的功德在哪里了?没有功德。

  诸佛:包括十方三世一切究竟圆满佛和法身大士。以能分证法身故。初住至究竟佛果共四十二个位次。故名诸佛。像六祖慧能。证的便是第一个位次。初住位法身大士。观世因菩萨。是第四十位次。等觉菩萨。

  惊:惊慌恐惧。怖:惶惑不安。畏:畏缩不前。

  嗔恨:心中的不满与怨恨。就是常说的贪、嗔、痴、慢、疑中的嗔。

  忍辱仙人:指世尊在过去行菩萨道时。曾修忍辱五百世。中国古人把证得法身的菩萨称之为仙人。修忍辱行的菩萨称为忍辱仙人。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用与恒河沙粒一样多的身命来布施;中午。又用与恒河沙粒一样多的身命来布施;下午。还用与恒河沙数一样多的身命来布施。在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里。每天都像这样用身命来布施。如果又有人。听说此经后。完全相信而不再怀疑。所得福德就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是书写。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呢。”

  “须菩提!扼要地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为发大菩提心的人所说。为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所说。倘若有人能够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能时时处处为他人演说。如来完全知道。完全见到。这种人都成就了不可丈量。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众生。便是传承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为什么呢?须菩提!若是仅能契入小乘佛法的人。还执著于我的看法、他的看法、众生的看法、种种变化不定的看法。听闻此经后却不能接受、诵读。为人解说。”

  “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若有此经。世间一切天人、人、阿修罗。就应当供养这个地方。应当知道。此处便是佛塔所在之地。都应当虔诚恭敬。绕行为礼。并用种种鲜花和宝香散在这里。”

  提示:

  初、中、后日分:古印度一天分为六时。一时为现在的四小时。白天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时。晚上分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三时。相当于中国的上午、中午、下午。初夜、午夜、后夜。

  劫:佛在经上用以计算时间的单位。我们现在处在贤劫。时间约为六千多亿年。大劫。相当于我们的世界从大爆炸开始直到所有元素完全消失。到下次大爆炸之前。这么长的时间。

  大乘:字面意为大车。乘坐者行进快速。比喻发大菩提心。即行菩萨道的人好像坐着大车。在成佛路上行进快速。可早日成佛。小乘。意与此反。

  最上乘:指佛乘。发大乘。意为发行菩萨道之心;发最上乘。意为发绍隆佛种之心。

  荷担:就是挑起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担子。把佛法传承下去。

  见:妄见。属法执。妄见所现者。即为幻相。所以。著见是著相之病根。

  供养:表示拥护之意。是信众的义务和责任。

  恭敬: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

  作礼围绕:弟子见佛。或是见到三宝(即佛、法、僧)。以及三宝存在过的地方。都要顶礼三拜、绕行三匝。

  花香:花为果之因。散之以表修因得果;香为佛之使。散之以表三业清净。感应道交。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译文:

  “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倘若被人轻视、作贱。则这种人因前世造下的罪业而致使来世应当堕入恶道之中。由于今世被人这样轻视、作贱的缘故。前世的罪业便被消灭了。将来必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数阿僧祇劫中。在遇到然灯佛之前。曾经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尊佛。我全都供养、事奉。没有空过的。如果又有人。在以后末法时期。能够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所得功德。则我供养诸佛的功德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千分、万分、亿分之一。甚至用数学或比喻都不能表达了。”

  “须菩提!倘若善男子、善女人。在以后末法时期。有人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如果全部讲出来的话。或许有人听后。便会心狂意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要知道这部经中的道理不可思议。依教修行的果报也不可思议。”

  提示:

  过去世所造的一些恶业。因今生得遇大因缘:「受持读诵此经」。果报提前现前:「为人轻贱」。则那些恶业便能「消灭」了。这个「消灭」的因果是什么呢?有以下三论。供参考。

  (一)江味农居士认为“「为人轻贱」是「先世罪业」之恶报将至的端倪。因其端倪在此显露的缘故。「受持读诵此经」便可将「先世罪业」连根消灭”。此为本经果报之不可思义也。

  (二)多数古大德。以及净土法门法师则认为“这是因「受持读诵此经」所至重罪轻报”说。

  (三)愚以为“以上二论看起来似乎是。然而即有‘因果不空’之说。哪里会有‘因功消罪’或‘因罪消功’之论呢。此中因果应为「是人先世罪业」。于今生得遇「受持读诵此经」之殊胜缘。所以‘果报’提前成熟为「为人轻贱」而至「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来世将不会「堕恶道」了。在此。愚以为「为人轻贱」所障者。便是「受持读诵此经」的一部分功德。因为这部分「功德」之大不可思义。所以仅仅是「轻贱」之障便相当于「堕恶道」的果报了。”种是因。得何种果。全在遇缘不同。

  世尊说。对诸佛「悉皆供养承事」远远不及「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因为。以经中义趣。「受持读诵此经」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如果真得能够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无数七宝布施。无数身命布施。多生多劫供佛。所不能及者。理在于此。可见。闻佛知见。重之。“与其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罪业:众生于过去世所造作的诸恶业。在今生、来世得遇因缘就会变为相应的恶报。

  当得:将来定当得到。这是世尊为受持、读诵本经的众生受记:这些众生在未来世都会成佛。

  阿僧祇:佛在经上为表示数量之多所用的无量数。算学启蒙:1阿僧祇=10104。

  那由他:佛在经上为表示数量之多所用的无量数。算学启蒙:1那由他=10112。

  末世:末法时期。世尊灭度后。法运为:正法。10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

  果报:指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之说。

佛学常识与知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

赵朴初佛学常识

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此时。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应该守住这份心?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呢?”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生这样的心。我应当圆满度脱一切众生。圆满度脱了一切众生。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众生被度脱。为什么呢?倘若菩萨执著哪些是我的、哪些是他的、哪些是众生的、这此又能存在多久的话。便不是菩萨。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没有。世尊!按照我对佛所说道理的领会。佛在然灯佛那里。没有任何方法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道:“正是。正是。须菩提!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令如来证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须菩提!倘若如来有方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便不会为我授记:你在来世。必定作佛。号释迦牟尼。正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而这样说:你在来世。必定作佛。号释迦牟尼。为什么呢?如来意思。就是本来如是。”

  “倘若有人说。如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际上在不执著一切现象时。佛便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证得的过程中已经知道并非真有菩提。所证之菩提却赅摄一切现象而不虚无。所以如来说一切现象皆是佛法。须菩提!此地所说的一切现象。就是指现象的本质。因此称之为一切现象。须菩提!就好比说某人的形象很高大。”须菩提道:“世尊!如来说。人的形象高大。不是指肉身而是他的荣耀。只是假名为高大的形象。”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倘若这样说。我应当圆满度脱无量众生。便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果位称为菩萨。因此佛说在一切现象中都不能分别哪是我的、哪是他的、哪是众生的、能存在多久。须菩提!倘若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美化佛国。便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美化佛

太虚大师《佛学常识》

国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去进行美化。是以假名为美化。须菩提!倘若菩萨认识到一切现象中都不能分别哪是我的这一真相。如来说就称之为真正的菩萨。”

  提示:

  前文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说「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如果发心。便住相了。为什么唯独此心应住呢?倘若不住而应降伏。岂不是说不要发心了吗?然而又如何降伏其心呢?此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矣。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向一毫端上锥劄入去。指示修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大悲。所以代一切众生重请开示根本方便法门。

  本品经文所说大意。「发菩提心」、住菩提心的人。降伏妄心便是「发菩提心」了。不再令妄心升起。便是住菩提心了。所谓发和住。都要从降伏这边用功。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所谓的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俗事相而言。就空寂的本性的而言。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所现出的事物现象。而立种种假名。

  授记: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长大:身如须弥。故曰长大。

  无我法:无分别心。不执著我相。四相都没有了。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恒河中所有的沙粒。佛说是沙吗?”“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你怎么看?正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有像这些沙粒一样多条恒河。佛国度就像所有这些恒河中的沙粒一样。算不算多呢?”“甚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在那么多佛国中。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各种不同的念想。如来都知道。为什么呢?如来说此种种想法都是妄念。只是称之为念。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念想没有得到。现在的念头无法达到。未来的想法也不会实现。”

  提示:

  佛心无念。故而有圆满的他心通。能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凡是想法。都是妄念。所以只要有想便能为他人所知。为什么有念便是妄心呢?心念有三际。谓之迁流。这就好像河里头的水。流动的。所谓后浪推前浪;前念灭了。后念就生。这是生灭心。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又停不下来。未来的尚未到来。故都不能真正得到。

  肉眼:即血肉之躯所具之眼。所见者有限。为烦恼所障故。

  天眼:有由业力得者。如欲天以福业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天、无色天、皆是定力。因其为观想所成。故能见烦恼障外之事。没必要一定生天。即在人间。得此定力。便能有天眼。

  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智即是慧。故名慧眼。得此则天眼亦得。而超过于天眼。能见天眼所不能见之事。

  法眼:以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得此智者。不但证真空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因果果。起心动念等差别事相。故名法眼。

  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惟佛有之。故名佛眼。古德有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照异体还同者。谓但约照见之殊胜。名为佛眼。

  佛世界:即佛国度、佛国土。指一尊佛的教导区域。通常为一个大千世界或几个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导区域包括了一切世界。所住持的极乐世界能接引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6/556767.html

以上是关于「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三至十八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53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