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九至二十四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九至二十四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经白话(第十九至二十四品)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倘若有人集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宝物。用来布施。这种人凭此因缘。所得福德多不多呢?”“是的。世尊!这种人以此因缘。所得福德非常多。”“须菩提!倘若福德是实在事物的话。如来便不会简单地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福德没有实在形象的缘故。如来才略说得福德多。”
提示:
若执著福德有实。是不知其为缘生法之故。不知其为缘生。便不知道须在修因上下手。若不修布施之因。那来福德之果呢。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殊不知。正因为福德是当体即空而无实体的因缘所生之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行布施。则福德自至。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因缘: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此处。满七宝是因。布施是缘。得福德多是果。福德。是因缘所生之法。所以。福德无有实体抓不住。也非虚无而能得。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佛可以根据圆满的相貌相来找寻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依据相貌寻到。为什么呢?如来所说圆满的相貌。并非无量福德智慧的圆满体现。只是假名为相貌圆满而已。”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可以凭借圆满的相貌确定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凭圆满的相貌来判定。为什么呢?如来说相貌圆满。实际上并未将无上的福德智慧圆满体现出来。只是假名为相貌圆满罢了。”
提示:
如来的殊胜报身。尚且是因缘所生。可知一切法。莫非缘生。因此。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世法、出世法。莫非缘生。即莫非因果。无智慧者。以恶因招恶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若能开佛知见。则能以殊胜因招殊胜果。总之。法法皆是因缘所生。所以世、出世法。都应二边不著。而欲不著之彻底。惟有离念。又世、出世间。不外因果。所以离念为因。便证无念真如之果。
具足色身。诸相具足:佛的报身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和八十种随行好。然而。并不是只有佛才具有此种色身、相好。如本经所说的转轮圣王便是如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文: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定然有佛法可以说。不要有此种想法。为什么呢?倘若有人说如来有佛法可以宣说。就是诽谤佛陀。这是不能领会我所说道理的缘故。须菩提!说法的人实际上没有什么法可以宣说。只是称其为说法而已。”
这时。长老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有许多众生。在将来之世。听闻此经后。能相信吗?”佛说道:“须菩提!那些众生本质上并非众生。当下却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这些所谓的众生。如来说他们的本性是如来。只在现前称之为众生。”
提示:
尊者担忧这样深奥的经典。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长老虑众生。是由于认众生为众生。而佛的答复: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
谤佛:诽谤三宝。属五逆重罪。来生堕阿鼻地狱。阿意为大火。鼻意为猛热。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狱。” 阿鼻地狱是“八大地狱”之一。也有人说是十八层地狱的最底一层;阿鼻地狱是地狱中最苦、最黑暗的。大部份永世不能超生。一日有亿万次死生。刑期皆有亿万劫之久。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
五逆重罪:杀母、
慧命:即长老的别译。唐时译作具寿。偏显年长;魏译作慧命。唯显德高。秦译喜用旧有名词。故译为长老。以表生命、慧命。两者具足之意。这一小段不是罗什法师所翻经文。而是从魏译本中拿过来的。补在这里。为除众生对无法可说的疑惑。但是。这一段意义极深。不容易理解呀。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吗?”佛说道:“正是。正是!须菩提!我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中。甚至可以说没有些许事理是可以得到的。只是立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罢了。”
提示:
得:是真正得到。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非是得。本来具足的德能恢复了而已。说恢复。也不对。本来就没有失去。一直都有。只是现前不发挥作用了。一旦。发出一分。便证明有一分。都发挥出来的时候。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文:
“其次。须菩提!在该境界中一切事物道理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不分别我、他、众生、存在着的诸现象之心。广做一切善事。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谓善事。如来说非善非恶。只是称之为善事而已。”
提示:
用无分别、执著之心。广行布施。则合乎诸法如义。成法身之因;福慧双修。成报身之因;圆修一切。得方便智。成应化身之因;既是称性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而成无上正等觉。故曰则得也。一切善法。莫非缘生假有。即有即空。故依如义说。一切善法。当下即非。但有假名耳。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菩萨修行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里边。「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与前边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相同。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译文: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世界之主。如果他们都将各自世界中所有的宝物聚集。有人用之来布施。倘若又有人将此般若波罗蜜经的全部、部分乃至于仅四句偈等等。完全接受并依教奉行。为他人演说。对于前面的福德。百份不及此福德之一份。百份、千份、万份、亿份。甚至数学或比喻所不能表达之份都不能及此福德之一份也。”
提示: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有十亿个须弥山(每个小世界都以须弥山为中心)。每山有一个王。聚集十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将如此多的七宝。用来布施。其福德之大。亦可知矣。然而以其福德之百倍、千倍、万倍、亿倍、乃至算数不能算之倍、譬喻不能譬之倍。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6/556768.html
以上是关于「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九至二十四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十九至二十四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