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经白话(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你们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看法。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众生是如来度脱的。倘若有众生是如来度脱的话。则如来还执著于我的、他的、众生的、存在着的现象。须菩提!如来说有我时。并不是说真的有我。然而凡夫俗子。却以为我真实存在。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其本身并非凡夫。”
提示:
此品大意。与前面「无法可说」一品相同。不过前面是就所说之法言。此地是就所度之众生言。然而说法原为度生。度生便须说法。所以大旨相同。此处凡圣并举。以明平等法界。义不同前。
有我者。则非有我:是说听法的人认为我区别于他、众生而独立存在。事实则是众生本为一体。无从分别我、他、众生、寿者。都在一个画面里。只有区域颜色不同而已。所以。不可以分别我、他、众生、寿者。
凡夫。则非凡夫: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好比清醒的人。凡夫好比是醉酒的人。本身都是人。所以说。凡夫本不是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借着三十二种相好来辨认如来吗?”须菩提回答说:“正是如此。可以凭三十二种相好识别如来。”佛说道:“须菩提!倘若根据三十二种相好来辨别如来的话。转轮圣王就是如来。”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按我对佛所说道理的领会。不应该籍着三十二种相好辨识如来。”
此时。世尊便就此而说偈语:“若依相貌辨别如来。按音声寻找如来。这种人入了邪道。不能真正见到如来。”
提示:
此品意显一如。观相即是观性。此地讲的我。是指如来。是真我。不是单指色相。还要认识到本性才算是真的见到我了。
转轮圣王:以十善化世。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他有轮宝。轮宝既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所以称作轮王。转轮圣王。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业而成。不同佛之由无漏法身而现者也。最大的轮王是金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四天下是一个单位世界。
如来:在此是指佛所具有的无上智慧与大能。称作如来。如果只是见到了佛像。而不了解佛的本身所开显出来的属性。便是没有见到如来呀。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文:
“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看法:如来不是因为修得圆满相貌的缘故。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须菩提!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不是因为修得圆满相貌的缘故。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须菩提!你若产生这种观点。那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便会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不要有这种观念。为什么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
提示:
表面说「具足相」。实则隐含修「福德」之义也。因为具足相。由修福德来。在上品经中。已经说明修得「三十二相」的人。不只有佛。人之中的转轮圣王就已经具有了。所以。修得「三十二相」不能成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证据。其实。还差的远着呢。应当继续修行呀。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如果你真这么看的话。那就著相了。什么「相」呢?「断灭相」。什么叫断灭相呢?就是误认为「相」有生有灭。其实自性本来没有生灭。然而相会变化。但并没有生灭。只是由一个相变成了另一个相而已。中间并没断层也没有消失过。
为什么「若作是念」便会著「断灭相」呢?愚以为“因。而得;不因。而得。这都是在讲‘修因证果’的道理。一提到因果。便是缘生之法。而本性空寂。本来没有。你如果真那样想。那便执著法相了。一执著。相即有生有灭。所谓生灭。只凡夫的错觉。那并不是真的生灭。是变化。所以说断灭相。则非断灭相。真菩萨。行门千变万化。依一法而能行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所变。”
断灭:有生有灭。一切法本自不生。当亦不灭。所以是不生不灭;说断灭。便有轮回。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译文:
“须菩提!倘若菩萨将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中所有宝物用来布施;如果又有人。领悟了一切事物都不能分别。并亲自证实了这一真相。此菩萨便胜过前面菩萨所得的功德。须菩提!这是因为众菩萨不接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为什么菩萨不接受福德呢?”“须菩提!菩萨所修的福徳。不应该贪图和念念不忘。因此说不接受福德。”
提示:
忍:忍可。真正认可。亲自见到了、证实了、承认了。得忍者。心定也。于一切法都不再执著。这样一
注:任何人所修的功德。只要一享受。功夫就没有了。不过六道之只的福还在。功德就只剩下福德了。福德再多。不能跳出三界六道。终是在轮回之中滚打而已。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须菩提!倘若有人说:如来来了、又走了、坐着呢、在躺着。这种人没有领会我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没地方来。也没有地方去。因此称为如来。”
提示:
江味农居士:“念佛人须知。弥陀来接而未曾来。往生西方亦未尝去。然虽说未有来去。何妨现来现去。何以
这个要决怎么理解呢?愚试举一例:“一个人睡着了。进入梦乡。他去了哪里呢?一个人从梦中醒来。又从哪里来呢?本身并没有动过呀。”所谓是“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又说往生西方。只是从七宝池中的莲花中现身出来而已。从哪里去的?佛就在那里。花一开。你见到了。没有来此处接你呀。即便是你念佛之前。本身也早在极乐世界中了。只是没有现相;佛号一起。七宝池中现莲花化身。有了相而已;并不是说你本来不在那里。因称佛名才去的。”
“然而。从因果上讲。也确实是因称念佛名。佛来接引。往生极乐。这是从相的生灭上讲。其实相没有生灭。只是从此处由有变为空。从他处由空变为有。相的变化说明我本无处在。故无我;而又无处不在。故法身无边。所以。一往生。一切生。报身、法身、应化身都能随意现身。”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
译文:
“须菩提!如果善男信女们。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怎么看?其实微尘还可以细分为邻虚尘。这些邻虚尘的数量多不多呢?”“甚多。世尊!为什么呢?倘若微尘是实实在在的话。佛便不会说微尘还可以再分了。这是为什么呢?佛说邻虚尘。本身就是虚空。仅立名为邻虚尘。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本身空空没有实体。只是立名为世界。为什么呢?如果非要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实在的话。就现前而言只有虚空。
提示:
微尘:前面已经解释过。佛说微尘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却并非最小微粒。微尘已是人类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观察到的最细微者。七倍微尘为一金尘。七倍金尘为一水尘。所谓金尘、水尘。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来者。则微尘之细可知。七倍水尘。为一兔毛尘。其细等于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尘之细。实际上微尘仍可析之为七个极微尘。则非肉眼所能见。惟天眼以上能观察。至此已是色相的边际。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观察。更可析之为邻虚尘。邻虚者谓其邻近于虚空。虚空相当于今天所讲的等于零。恰好比虚空有点颜色而已。本身空空无有实体。由此可知微尘则是七七四十九个邻虚尘集合而现。并无实体。所以说「微尘。非微尘」。色即是空。由此可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堆邻虚尘的集合体。再多的邻虚尘本身还是虚空。没有任何实质的东
古德讲:佛所说微尘众是指一微尘由邻虚尘构成的集合体之意。所谓七份、七七四十九份。并不是指确定的倍数。而是方便说。是个概数。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一堆邻虚尘的集合体。还是虚空。虚空不能再分了。称之为一合相。因为虚空本身也不是真实的。仍然是阿赖耶识的幻境。然而仅就虚空本身而言。其并非真空。佛所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同时充满其中。何处有缘生起便在何处现相。这仅仅是方便说而已。其实。虚空的真实状况是无法可说的。不可思议的。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须菩提!倘若有人说:佛说我有我的见解、他有他的见解、众生有众生的见解、一会儿一个见解。须菩提!你怎么看?这种人领会我所说的道理了吗?”“世尊!这种人没有领会如来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呢?世尊所说我的、他的、众生的见解、变化不定的见解。并非我的、他的、众生的真实之见。也不存在种种变化不定的真理。只是假名为我的见解、他的见解、众生的见解、变化不定的见解。”“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事物。都应当像这样去认识。这样去看待。这样去相信和理解。不要去总结规律。须菩提!这里所说的规律。如来说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内在的道理。所以称之为规律。”
提示:
这个般若。是讲“空”理。前边说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在又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见”和这个“相”有甚么分别呢?这个“相”。是以眼见。眼睛见著相。而执著这个相。这个“见”。是以心取谓之见。前边是以眼。这个是以心。看见一种现象便想当然的认为他就是这个道理或那个道理。即产生了一种观念、见解。这个心要是著到这个见上。这是一种微细的执著;那个相呢。是一种粗的执著。粗的执著属于一种皮毛的执著;细的执著是在你的意识里边的分别执著。所以。皮毛外边的这个相的执著容易去。容易空;而这个细的执著。属于意识的这种执著。很难把它空了。如果一个人的错误的观念、见解不把它打破。纠正过来。那么很难得把它空了。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来讲。令人不但降心离相。而且也要降心离见。把这个见离了。才能证到人空和法空、空空的境界。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因为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断层。当今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直接注释这句话。在此加以说明。
见。见解、观念、看法。真实之见只有一个。不会我一个、他一个、大家各自有一个。一时一个看法。一会儿又变成另一个看法了。真理是唯一的。决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世人固执己见。不愿意放下成见。成见放不下。则难解如来所说义呀!
法相: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在观察事物时。总要去总结其规律。搞出一堆原理、定理。进而去研究其所以然的道理。但是。往往是规律总结的很好。而道理却有种种局限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以称之为真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见到现象这是知。发现规律这是立一个知。这就堕落到无明里去了。还要推究其理。于无明上又加一重障碍。想要得到真理是没可能的事。其实。物质世界本质上是个精神世界。宇宙众生全都是阿赖耶识变现之物。众生只有让阿赖耶识完全显现后。才能了知宇宙运行和众生变化的根本道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须菩提!倘若有人聚集了无量阿僧祇世界的所有宝物。用来布施。倘若有善男信女。发菩萨心的人。取此经全部、部分乃至于仅取四句偈等等情况下。完全接受并依教奉行、读诵。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人。怎样为他人演说呢?不执著任何事物。心地清净而不起丝毫妄念。为什么呢?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又像露水或闪电般转瞬即逝。都应该这样看待。”
佛说完了这部经。长老须菩提。及众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世间所有的天神、人、阿修罗。聆听了佛所说的道理。皆大欢喜。完全相信、接受。并依教奉行。
提示:
一切随缘生灭的事物。都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现象。变化非常。捉摸不定。就像梦、幻、泡、影。似有无实;又像露、电一样转瞬即逝。应该将一切因缘所生法。看作梦、幻、泡、影。露、电。应当知道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也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
有为法:因缘造作而生的法。狭意讲。指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随缘变迁。有生、住、异、灭四种现象。因。遇到缘。即生果报;因、缘、果、报都是有为法。
比丘:这里指参与此次法会的出家男众。
比丘尼:这里指参与此次法会的出家女众。
优婆塞:这里指参与此次法会的在家男众。
优婆夷:这里指参与此次法会的在家女众。
尾语:金刚经大义
无上的智慧。像金刚一样锐利破除烦恼。光明照破无尽的黑暗。
1、无处不道:佛法修行尽在着衣、持钵。次弟乞食之类的日常索事之中。
2、如是修持:善男信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像佛陀化缘这样安住。
3、度而无度:众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知此事实妄心可伏。
4、无住布施:菩萨心无执著而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知此事实菩提心可住。
5、见相知心:心住菩提而不动。便能透过现象见到本质。凡夫即能证如来。
6、正信希有:闻此经典。一念生信。得福无量。方法尚应舍。何况是福德?
7、无得无说:佛法修行。得而无得。说而无说。所以佛法与福报皆应舍。
8、依法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佛的法门皆从此经出。依教奉行得福无量。
9、一相无相:得无所得。无得而得。法尚应舍。何况功德?
10 庄严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报身虽大不与法身相称。无执著即生菩提心。
11 无为福胜:依教奉行得福无量。
12 尊重正教:凡说此经之地有如佛塔、寺庙。凡是经典所在之处便如有佛。
13 如法受持:金刚般若波罗密。依教奉行。福德无量。
14 离相寂灭:后生可畏。无任何执著而广作布施。功德无量。
15 持经功德: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皆应供养。绕行为礼。
16 净业除障:善男信女依教奉行。净业除障。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
17 究竟无我:做任何事物。都不应用分别心。
18 一体同心:妄念生生灭灭。逝者如斯。当下不停。未来不及。
19 法界通化:福德无实体而不虚有。可在过去、现在、未来流通的等价物。
20 离色离相:相透露着本性。但再圆满的相也不能将其本性完美体现出来。
21 非说所说:法之本性不可言说。只说法相。透出一点法性。说而无说。
22 无法可得:证如来乃无得而得。得无所得。
23 净心行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修一切善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 福智无比:受持、演说。得福无量。
25 化无所化:若名师能出高徒。则国无愚民。高徒当自强不息。方得无量福。
26 法身非相:如来遍满宇宙。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证如来难知其妙。
27 无断无灭:万物只在变化中。没有断灭时。放下则回归本来面目。如来。
28 不受不贪:放下必然不受。不受自然无贪。不受不贪方是本心。
29 威仪寂静:贪受妄念生波澜。后浪推前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30 一合理相:抽刀断水水更流。无法分割方是有。唯见一真。无生二法。
31 知见不生:唯见一真。无生二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 应化非真:心外无法。一切皆是梦幻泡影。转瞬即逝。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6/556769.html
以上是关于「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须菩提」金刚经白话(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