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切莫忘失菩提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菩提心」切莫忘失菩提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切莫忘失菩提心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是不是大乘行人。不在于他修的是什么法。而是在于菩提心!《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为何是魔业?
圆瑛法师解释:《楞严经》中。声闻缘觉。皆列五十种阴魔之内。据此可知。又波旬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此定亦云未至定。未至初禅离生喜乐地之根本定。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故名未到地定。因不发菩提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而为魔王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梵文译音)。就是觉悟
修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度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以真诚的心求生极乐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因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
据《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及其他经论。大致可归纳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愿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是希望自己证得无上菩提。尽未来际利益一切众生。正如《瑜伽师地论·发心品》所说: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
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愿菩提心的特点。是以希求为行相。以利益一切有情及无上菩提为所缘。
行菩提心
所谓行菩提心。是将誓愿转化为利他行为。当我们有了利益众生的愿望之后。需要将愿望落实到行为上。为保证行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应进一步受持菩萨戒。
胜义菩提心
虽然我们发愿利益众生并付诸行动。但对凡夫来说。这些愿行仍是不究竟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础上。是有漏而有限的。也是充满不平等的。故称世俗菩提心。
如何将这种有限的愿心转化为无限的慈悲?唯有通达空性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才能
印光大师言:以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印光大师 续编卷下净土指要P592)
南无阿弥陀佛 🙏ԅ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61/606510.html
以上是关于「菩提心」切莫忘失菩提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菩提心」切莫忘失菩提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