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四念处」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8-30 02: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四念处」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念处」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2020-09-24 15:30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四念处修行法要

时间:2003年10月14日

地点:福建闽南佛学院

主讲:空海(惟传)法师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

引言:

日前邀请空海法师莅临。为我们闽南佛学院举办一场题目“修行次第简介”讲座。获致热烈回响。尤其是法师讲述到有关「四念处」修行的这一部份。要我们先从自己的身心。还有自己的感受。与对法界的观察做起。从自身出发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状态。然后培养我们的正知正念。其实。我们身为人。经常是妄思、妄念。而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具足时时提醒我们的这种正知。明白当下我的动作、明白你的心态、明白你的觉受。包括你跟外面接触的状态如何。我们都应该清醒明觉。而所谓的「明觉」其实就是正知。也是修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能从此处着手。就能够开发出正知。然后再从正知一直往上提升。此是学佛修行一个最起码的基础。

如果我们连这点基础都无法建立起。则妄谈如何契入空性、如何达到有觉无知、超越能所。则有若「缘木求鱼」。甚期契入空性的境界就更不用谈了。兹

佛学常识题库

因空海法师是透过亲证的实修过程。而认为修行以「四念处」而行。并依循【阿含经】为本。法师与【阿含经】具足深厚的因缘。当然我们每一个修行佛法者。所依循方法的因缘各有不相同。却是可以互相切磋探讨。日前那场讲座学员所提出的问题相当多。约有五、六十个问题之多。但因时间有限。就只回答了几个问题而已。我认为既然大家有很多的问题。学院内部就召开一个座谈会。如此可以藉此培养一个气氛。学员若有不同的看法。或对法师所讲的有不清楚、甚或有质疑之处。都可以提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这种充分交流讨论的气氛应该要多多培养。

在知见上的坚持方面。我曾对北京几个中国佛学院的几派想法上提出一些质疑。造成很多人对我的极其不满。觉得我是跟他们过不去。专挑他们的刺〈吹毛求疵〉。包括向前法师也对我很不满。我就告诉他们说:以佛法而言。是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但不能够破见如芥子。因为「见」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教来说。推倡「见、修、行、果」。「见」本身就是放在第一位。不管你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举一动中都是受到「见」的引导。因为你抱持着什么样的观点。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其实。针对这一点。在我们汉地这边是都忽略掉了。造成我们很多东西学起来的。都是含糊、不清楚的。没有得到一种辨析。即无法辨析清楚。因此。你若在「见」上是不清楚的话。修行就不可能修得上去。这一点是太重要了。我们都应该大力宣扬、提倡。尤其更是不能让步。当时。因为有几百个人在场。其实我也是在期待着会不会有人能提出问题。但是却没有人提出。本来身为一位教赞及评委职务。在态度上是不应该如此激烈。但那次的激烈是一点也不过分。藉此次的批判、争论。可以澄清了很多问题。以免造成很多人因此中毒。中了毒之后。要再排毒就太难了。这种病毒是起码比SARS还厉害。因为会影响到以后的修行。

诚如【永嘉禅师证道歌】里面所提及的。不是老僧增是非。而是恐怕「修行人落断常坑」。在修行理念上有了质疑。就必须探究求证;该坚持的。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培养阳刚气势。在知见上也要有所确立及建立。如果你放弃了这一点。修行是没法修的。因此我们今天邀请空海法师来与我们做一个交流。同时也请法师就「四念处」这一部分。为我们再深入的讲解。尤其是「观法」方面。如何观「四圣谛」、「三法印」?空海法师所讲述的「四圣谛」。我在听闻之后。觉得是相当正统。也能契合我们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学了大乘佛法。就觉得那是基础而否定之。我们必须要具有这些当做基础。才可以一步一步的走上来。我们包含了它。但是同时没有它。你也爬不起来。

我今

佛学常识大全100条

天所讲的。就像一个宝塔。你光有塔肩、不要塔基。这样是不行的。整个塔基支撑着塔肩的。要是没有塔基。要嘛悬着。要嘛掉下来。变成不伦不类的。还有。我们要虚心的学习。今天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是学习阶段。在研究、做学问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同时我们部分法师。也是一起参加我们的讨论。非常欢迎!

空海法师非常的辛苦。这两个月来每天都跟大家讲课。真的是为法忘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法师近来老是提倡发菩提心。而且非常在鼓动、在呐喊。但是我们不要光是呐喊。不要喊了几次。心力就喊完了。而菩提心的关键要在行。行得起来这才是最关键的。但是要如何从哪里入手或者做起来。这是我们都应该去思维的方向。不然我们就经常会被别人骂了。说我们学了大乘。行的是连小乘都不如。随时经常都会给别人骂。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反省。

我们现在就请空海法师。给我们对「四念处」做深入的开示。而我们再针对他的开示。或那天听了有问题。我们再提问或交流。

*空海法师开示:

在今年二月下旬。第一次与我们教务长交谈时。就觉得他是满敢谈的。满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觉得他有那一种道风、道骨。希望能够说对的、就说对。不对的、就说不对。不会和稀泥。就是有具备那种求真求证的精神。这是很好!这一次有因缘来到闽南佛学院。跟大家做一番互动之后。由于那天晚上大家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满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做部分的回答。今天再有因缘跟各位法师。以及研究生们互动。我想是可以再深入更具体的讨论。你们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像【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就有提到「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刚才教务长有跟大家提过。我们修行真的不要和稀泥。修行是真的要求真求证。不是马马虎虎。这样什么是究竟法、方便法。大家不知道、不清楚。那修行也是这样没办法分辨出来。在中国的禅宗里面。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一方面他的歌词是非常美。这要有相当的文学基础。包括都要有唐诗、宋词的这些基础。再来。最重要的是他里面所说的都是实修实证。是属于证量方面的。里面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是抽象的。都没有空洞的。里面讲的都是实相、实际的。

问题是。你怎么样才能够来到「绝学无为闲道人」?怎么样才能够来到「动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像我以前在读这些的时候。都觉得非常好。很向往大禅师那种洒脱自在的禅风。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所以。后来就不断的去找寻。我怎么样才能够来到他们所体会的这种境界?就方法方面是非常重要。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四部阿含】或是「四念处」。认为说「这是很基础的。这是小乘的」事实上。那样的界定是不正确的。如果你没有那些基础。没有那些逐步「有为法」上来。你要体悟到【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所体会的境界。几乎几乎是微乎其微啦!所以。包括永嘉大师他这一样有讲。他以前也是一样下过很多很多的工夫。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如果以前有闽南佛学院研究所。他也会补上一句话-「我在闽南佛学院研究所研读过、深造过」。以前也是一样。经历过「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这里都是他过来人的那种心路历程。我们再看「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但是。记住这几句话。「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像他那种证量。也都是经过实修实证。下过很多的工夫。才能够上来啊!如果你没有基础、功夫不够。真的只是流于空谈。禅宗到了后来。渐渐的变质。变质到成为口头禅。或是有的成为诳禅。都是疏忽了那个基础。疏忽了很多这些扎扎实实的功夫。因为禅宗所讲的境界。可以说是来到那种飞天钻地的境界。问题是。如果你是走路都还不会走。没办法一步一脚印的走。你在谈那些飞天钻地的境界。都是在「数他人珍宝」啊!所以。不要一刀两断。把南传的或北传的就截然划分。认为说南传的是小乘的。我们北传的才是大乘的。这样的划分很不好。

我以前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我到后来才发现:这两者要做完整的结合。真的要做完整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特色发挥出来。而且佛法才能够完整的结合。北传一样有北传的优点。也有北传的缺点;南传一样有南传的优点。但一样有南传的缺点。这两方面。我空海经历过廿几年的摸索之后。到后来发现两方面的优点要把它们综合起来。但是。所谓的综合。不是透过头脑的思辩思维。而是因为我很重视实修。因此是透过修行证悟方面。发现原来这两方面。他们到最后是要来到溶合的。

先讲说我们北传的优点在于:在般若系统方面。境界方面讲得都非常高、非常好。正是佛教里面那种精华、精髓。不可言说的那一部份。正是把它阐扬出来、叙述出来。像龙树的大智度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很深的地方。都在阐扬【阿含】的深义啊!真正早期大乘的经典。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因为原始佛法里面。是经过靠大家背诵。于是都尽量越精简越好。而真正很重要的地方。事实上佛陀讲到很重要的地方。都是三言两语、几句话啊!再加上大家的浓缩背诵。就变成都很精简。

一方面很精简就不容易理解。一方面这些都是来自于佛陀实修实证的功夫。如果你没有透过实修实证。就算你会记录、会背诵。那个精华、精髓方面。你还是没办法留传下来。所以。虽然【阿含】有那样的纪录。把佛陀的一些言行录下来。但是里面很多的精华、精髓。你是可以看到文字记载。但是就象是你把玉兰花的种种特征、特性都写下来。但是经典里面就是没办法把真正玉兰花的香味留在里面。这就是「捻花微笑」的深义。就是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的深义。真正佛法的精髓。没办法留在语言文字堆里面。那是要来到实相、来到实证。所以。后来我发现北传所讲的。尤其是般若系统方面的。正是要把佛法里面很深的这一部份阐扬出来。就像【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这方面的。

包括禅宗所讲的。都是直接要契入那个核心。问题是。北传所讲的这些次第方面。就比较欠缺详细的一个步骤。南传原始佛法里面。因为佛陀以前带领大家。都是有次第、有次第的上来。当然面对一些老修行。你的根基已经很好了。就像说包括舍利佛、目腱莲他们。已经是用生命在修行了。像这样基础相当好了。佛陀只要跟他们讲很重要的。就像六祖惠能。他有相当好的根性。当五祖一跟他讲一些重点核心之后。他们很快就开悟。但是。自古以来。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具有这样德行的人。不多啦!真的不多。包括永嘉大师他都承认。他自己也是一样。都是用功夫这样累世修来的。都是实实在在这样修过来的。绝没有投机取巧的。

所以。南传所流传下来的次第步骤就很清楚、很明显。后来当我在这两方面深入去探讨。然后结合南传的这种实修。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到后来慢慢的再体悟到北传所讲的这些。真的作完整的结合。今天在此也希望大家放下宗教、宗派的那种框框范畴。我们大家在研究所研读。就是要有这种研究、求真求证的精神。像我以前在学院里面就是这样。因为在我还没有进入学院以前。就已经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困惑。为什么我所了解的佛法跟当今佛教界所展现出来。让我看到的。竟然有那么大的落差?

这是在1981、1982年左右。等于说是在22年前。那时候就发现为什么我所了解的佛法。跟今天佛教佛法所所展现出来的。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内心除了对制度方面怀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再来。包括对教理方面。这里面一定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大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流变。不会有这么大的落差的。所以。很好奇!然后到学院之后。不断的去研讨、不断的去研究。不断的去找寻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慢慢的揭开很多很多的问题。因此。我学佛修行是这样。就象是一条长江下游。因为我们在台湾所接触的。都是我们这边大陆所流传过去的。我在经典论点里面。包括现行的制度里面。一样会有很多的疑惑。所以我那时候就有那种求真的精神。

我是觉得说。今天就好像我们在长江下游。我觉得这些水质。不是最初佛陀所讲的那些水质。不是最初的那些法味。因此我就去探讨:为什么今天长江下游的水质。会变得这样的受污染?慢慢地往中游、一直往上去探讨。来到中游的时候。发现中游的水质。已经要比下游的水质要纯净多了。然后觉得这样还不够。继续的往上探讨、往上去探讨。想要追本溯源。我要到佛法的源流、原始源头。就是有这样不断的求真精神。从佛教的历史上面。从中国佛教史…。

我们以前最初研读的是「中国佛教史」。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对、还不够。不是说不重要。 而是要继续再往上。印度佛教史到底是怎么样?然后再深入去研究印度佛教时。很多的疑问当然破除。但是。发现为什么印度的佛教、早期原始的佛教。跟中国的佛教会有这些的落差呢?然后再继续去探讨。后来再追溯到西域佛教。关于西域佛教。很多人、包括在台湾。很多人都疏忽了这个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圜。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后来也继续再追溯到西域佛教。从中国佛教史、西域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这些。去了解整个的理路脉络。包括制度上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革?然后在教理方面。台湾的印顺长老有两本书。一本是「印度之佛教」。另外一本是「印度佛教思想史」。有因缘可以拿到的话。这两本大家一定要看。

「印度之佛教」是从佛教史这方面来解析;「印度佛教思想史」是从佛法的流变。怎么样从量变到质变?他都有做过满深的解析。所以。从佛教史以及思想史方面去了解之后。才发现很多的疑问就破除。知道什么才是佛法的核心?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才是真正我们所要掌握到的根本核心?后来我就一直深入到【四部阿含】原始佛法上面。当然经过这一番的闻思之后。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来到实修实证?如果我们没有透过实修实证。我还是一样啊!看得到、吃不到。肚子还是一样饥饿啊!如果你画饼充饥。真正的饥饿还是没办法解决。所以。后来就继续再把闻思与实修实证方面做结合。当然这个过程又经历过十几年。

现在就跟大家介绍「四念处方面的修行法要」。以前我都会仔细去思考。为什么六祖惠能听到一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生起很大的那种震撼?他就要去求法、找法。他为什么从这句话就能够有所很深的体悟?【金刚经】里又特别强调。你要来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包括以前在1985年。那时候常接近北投农禅寺。他们门口也写一句话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话对我来讲是有很大的吸引力。问题是我怎么样去做到?我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这么样的一个境界?我不希望这只是形成一个口头禅。包括【心经】所讲的。你要来到「没有苦集灭道」的境界。你要来到体悟到「五蕴皆空」。你要来到「远离颠倒梦想」。当我在颂读【金刚经】时。我是觉得这样的境界是很好。问题是我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什摩时候才能够做到?

所以。当我接触到大乘佛法所普遍流传的这些经典之后。一方面赞叹。一方面不断的在找寻方法。现在就跟大家介绍:为什么「四念处」的修法非常重要?在「念处经」里面。这在【四部阿含】里面是有。我们这一本书里面。把它集中在第廿四章-修四念处。在北传最具代表的【杂阿含】。当然也有好几经。但是【杂阿含】所讲的。比较没有那么详细。【中阿含】九十八经讲的就很详细。【中阿含】的九十八经是「念处经」。在大正藏或佛光版的都有。如果你有「阿含解脱道次第」这本书。是一百九十六页。「念处经」就是南传的「大念处经」。这里佛陀就很清楚的讲出来。

一、「身念住」的开发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就是有一个解脱道。它能够「度忧畏」。所有的忧悲苦恼、所有的畏惧、所有的苦恼这些。包括你所有哀伤、不安。「断啼哭」都可以帮助你。这一条解脱道。他可以协助你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让你能够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得到正法;而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佛陀再继续补充「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如果大家从佛教史上面去了解。就会知道事实上【四部阿含】。在所有经典最早出来的是【杂阿含】。再来是【中阿含】。再来是【长阿含】。再来是【增一阿含】。在【四部阿含】全部编集出来之后。这是在第二次结集。后来慢慢的再经过一些时空的演变、流变。其他的经典再陆陆续续的出来。所以。大家要了解一点。如果没有【四部阿含】。就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就像说没有父母亲。就没有你的存在。就这样。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说【四部阿含】是属于小乘的。绝对不是这样。我们要重新来认识它。历史的实相是这样。我们不要道听涂说。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而是历史的事实、实相是这样。我们要让它澄清出来。呈现出历史的原貌。这是中外佛教学者、历史学者他们。都有去考证这些源流、演变。如果你不相信。你要下工夫。也可以下工夫去探讨。去追本溯源。看是不是真的这样。

我只能够跟大家讲说:我所探讨、体悟过来的。就只是这样。我直接跟大家讲这历史的事实。没有【四部阿含】。就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就好像没有你的父母亲。就没有你的存在。就这样!不能以你的存在、你的辉煌成就。而否定父母亲。在最早期的【中阿含】里面。佛陀就很清楚的跟我们讲。过去的如来、过去那些解脱者。他们所走的解脱之路。是透过「四念处」、「修七觉支」。然后才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陀也预判未来真正走在正确解脱道的那些解脱者。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们也一样会经历过这条「四念处」、「修七觉支」的。

而且佛陀本身也讲:「我今现在如来」。我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也是「断五盖、心秽、慧羸」。而且「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才能够得到「无上正尽之觉」。这都是佛陀一方面以身作则。而且他本身也预言。不管未来什么再高的成就者。如果你是走在究竟解脱之路上面。你一定是会经历过四念处、七觉支的。

至于「四念处」要怎么样修?第一段就是跟我们讲说。像前面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四念处」的这些修行。「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注意!这都是要用功的地方。「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者僧迦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以上的这几行。是修行「四念处」非常重要的关键。也是你要觉醒过来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你这个基础没有打起来。你要来到无心、无境。你怎么无啊?你只是嘴巴在说无啊!因为你内心里面。还是处在无明里面。你在无明的情况。是看不到你内心里面在起贪、起瞋、起我慢。所以。这一段就是在告诉我们「身念处」修行的要领。怎么样掌握这个要领呢?

「行则知行」。大家从现在开始。你的行、住、坐、卧。当下的比较明显动作。你就要保持清楚觉察。在走路的时候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的这些情况、状态。可慢、可快。慢的时候一样清楚觉察。快的时候一样要清楚觉察我现在正在快。每一个脚步要觉察到。再来。你各种动作呢?如果走路不是很明显。包括说各位是当老师。当你在上课。这时候你没有明显的走路。你有可能要写或是要讲。如果是写的时候。一样你清楚的知道我正在写的是什么。如果你在讲的时候。一样清楚的知道我正在讲的是什么。这个都是身行、口行。这个都要正知、正念啊!

「住」就是你站立、静止、停在那里。不动的时候你也一样要保持清楚觉察。坐。包括你现在的坐姿。或是说你在打坐的时候。你也都清楚的觉知到你当下的状态。行、住、坐、卧。包括睡觉。也都是要清楚觉察。你要上床、要睡觉的整个过程。动作都要保持明觉。你不要认为说「这个太麻烦了啦!这个太慢了啦!」太慢?我要告诉各位:这是最快的。这是个很重要的基础。是让我们醒过来。我们的心虽然是无形。但是这个心却是跑东跑西。平常很少跟这个身体结合。

记得!我们的身体都是活在当下。我们的色身都活在当下。但是我们的心呢?却都跑到过去、跑到未来。今天「身念处」的修行。就是让你这一匹心猿意马跟你的身对焦。让你的身心合一。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要领。你的身体也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它也是一个舟楫。一个船、一个舟楫。它可以渡你过河。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如果说还有其他什么的法器。其他很多的坛城、法器、道场那些。现在假设你认为说我们紫竹林的大殿。才是你专修的道场。其他地方不是。变成你要进到大殿里面。你才觉得有色身。才觉得有禅修的效果。当你出来了之后。你就觉得没有。

但是。这个大殿你带不走。因此当你出了大殿之后。你就认为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现在假设大殿是一个净土。当你出了大殿之后。你就觉得其他地方不是净土。你的心就会有苦、有不安。很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就是这样。进到大礼堂、大教堂。才认为是到大殿;出了那里之后。就觉得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最神圣的大殿。第一个最神圣的大殿就是你的色身。你的色身就是第一个最神圣的大殿。如果你的心能够安住在你的这个色身上面。你到哪里都是处在很庄严的大殿里面。你到处都可以用功。

这是初步。因为初步这个最能够掌握。再来。第二个真正无形的大殿。是整个法界。但是你要来到整个法界。我走到哪里都是庄严的法堂。都是庄严的大殿。这个必须要具足前面的这些工夫、基础。那些大禅师。为什么能够来到洒脱自在?因为整个山河大地、整个法界大自然都是他们的大殿。都是很庄严的地方啊!所以。前面这些「身念处」的基础。你要逐步从这里开始。把你的心安住在此神圣的大殿里面。我们是来到珍惜而不抓取。

记得!对我们这个色身呢?我们感恩、珍惜。因为它们是协助我们渡向彼岸的一个很重要的舟楫。但是我们不抓取它。如果你珍惜、善用它。它就像一匹马。帮助我们、协助我们迈向彼岸。所以。「身念住」的开发。因为身体是活在当下。当你身、心结合。活在当下的时候。把你这个攀缘的心、心猿意马。系缚在这个身体上面之时。慢慢的。你那个不良的习性就会渐渐改变。渐渐变成良好的习性。一颗心猿意马跑东跑西。我们称为是「不良的习性」。当你这不良的习性。慢慢的把它安住在这个身体上之后。它就会转变成「良好的习性」。这是很重要醒过来的第一步。

如果你没有安住在这个很重要的基地。我们讲说航空母舰。那些飞机必须要有一个基地。人类要发展外太空。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基地。你要来到以整个法界、整个宇宙为舞台。你也要有一个基地。佛陀就告诉我们:要自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止」就是来到以你这个身心为基地。这是你最重要的基地。不要把你的所依去系缚在一个大师身上。当然在学习的过程。我们是要向大师学习。但是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缚在一个大师身上。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缚在外境。那就叫做「心外求法」。这样知道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如果你的所依。你的心是系缚在外境。这个就叫做「向心外去求」。这样就没有来到「自依止」。包括大殿也是一样。最神圣的大殿就是你自己。你的色身、你的身心结合。这是一个最完整、最神圣的大殿。所以。把你的身心作结合之后。然后当下你的身体在做什么样的动作。你都清楚的觉察。当你有清楚觉察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渐渐从粗糙、烦躁不安的境界。慢慢就会安止在当下。心就会慢慢的安静下来。从一匹心猿意马。到处奔跑的野马。它会慢慢的乖巧下来、温驯下来。

「身念住」方面就是你的心渐渐的静下来之后。才能够从无明的心。慢慢转为渐渐觉醒过来的一个过程。

二、「受念住」的开发

当第一步做到的时候。你才能够觉察到第二步「受念住」。我身体的苦受、乐受。我内心隐隐约约的不安。隐隐约约的苦。那种静不下来。那种微细的恐惧…。你才能够真的看到。学佛。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是看不到我们深层潜意识的那种不安。一般众生遇到这种深层潜意识不安的时候。他又怎么样呢?又会找其他的各种理由来让自己忙碌;心静不下来。但是他会找其他各种的理由。来让自己忙碌。因为继续忙碌下去的时候会掩饰。等于说你内心里面有痛苦。你继续吃一些兴奋剂、吃一些麻醉剂。让你掩饰掉你内心的痛。

所以。不是说行菩萨道不好。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然后在一直在忙碌。行善、菩萨道方面。很多你要静下来去看。是不是自己停不下来、静不下来?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来去观察。很多人他是透过忙碌;当自己有空闲的时候。就找一些事情来让自己忙碌、攀更多的缘。表面上我好像忙得团团转。我很重要、我很忙。但是却不知道。很多都是因为静不下来。然后去攀一些事情。让自己忘掉内心的痛苦。忘掉内心的不安。然后因为不知心归何处。不知道究竟皈依处在哪里。不知道来到「自依止」。

那个心。一方面向外攀缘的时候。他就是要去抓个所依。抓个心外的境。让他能够有所安心、有所系缚、有所依靠。但是。就算心向外。一样没办法安下来的。没多久!那个麻醉药还是会消失。兴奋剂还是会消失。你的苦、不安还是会存在。所以。关于「受念住」。大家要慢慢静下来、去觉察。你身体的痛苦、你心里的痛苦。都会透过这个感受来传递信号。「受念住」就是我们身心的反应。反应出来啊!它会发射出那个信号。告诉你「喔!我现在里面是有苦、有不安啊!」就象是说小孩子、婴儿。在他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他会透过哭啊!这个哭就是小孩子的语言。

当父母听到小孩子在哭的时候。就知道有什么不舒服。不是肚子饿。不然就是尿布湿了。他不舒服了。所以。这个「受念住」。你要去看到、要去觉察到。你身体当下里面有什么样的状态。是苦受?是乐受?是不苦不乐受?要清楚的觉察。你是在喜?还是在乐?你内心里面是在烦躁不安?你内心里面是有所恐惧?你都要去觉察到。因为它都会有信号在告诉你的。它都会发出信号的。

三、「心念住」的开发

因为你前面这两个步骤有做到之后。才能够来到第三个步骤-「心念住」的开发。这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阶段。现代的心理学也是要帮助大家去了解这个心。这个心是无形、无色、没有形状。但是他却能够起作用。那个心虽然是无形。但是一般众生的心却是很僵化、很僵硬。如果你的观念很固执、很执着。就是你的心很僵化的展现。佛教所要来到的不老、不病、不死。讲的是你这个心。不是色身啦!佛陀的色身一样会老、会病、会死。但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是要来到这个心。他是不老、不病、不死。他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什么叫心不老、不病、不死呢?有的人虽然很年轻。年纪才廿、卅岁。但是当

佛学常识是规范佛家弟子的

他落入宗教宗派的框框里面时。或是落入很艰深的信仰、迷信层面时。他的很多观念未必正确。但是你要让他改变观念。或是要让他接受他们宗教不同的一些理念。他就很排斥、没办法接受。因为那种很强的宗教宗派框框把他框住。只要跟他们宗教宗派不同的那些理念。他就认为你是错的、认为你是不对的。一个人虽然是在廿、卅岁的情况。但是你的心是老化的。这个心是僵化的。你没有弹性、没有流通、没有柔软。叫做心的衰老、僵化。

一个人虽然是到了五、六十岁或是六、七十岁。他还是充满着好奇心。还是身心很柔软、会虚心学习。能够照见自己的不足。然后抱着一股赤子之心、虚心的学习。虽然他外表的年龄是五、六十岁。但是他的心呢?却是很年轻的、很活泼的。我们修行就是要来到不死、不病。所谓的「不病」是讲你的心不生病啦!你的心不要老化。不老、不病、不死啦!如果是落入断灭空。你的心就死掉啊!如果是落入顽空。心就死掉啊!落入那些很错误的观念知见。你的心就死掉啊!就严重的生病啊!

所以。佛法所要医治的。都是我们最深层的心啊!你要来到「明心」的阶段。才能够真正见法。如果你有透过「四念住」身受这些的慢慢薰习。你慢慢又觉察到当下的各种心态。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明。而且会越来越柔软。因为你的觉察力、觉性越来越高。明觉度越来越深。以前看不到。都是粗心大意。你现在呢?因为你现在有对焦了。

现在讲到「对焦」。我就再讲一个比喻。大家知道「活在当下」。它的效用、它的力道。就像阳光在外面普照。我们正在晒着很多的经书、很多的木材。当你在阳光下让它晒着这些书、这些木材。它们会不会燃烧?不会烧起来嘛!一些水分可以晒掉、晒干。可是这些木材、这些经书不会烧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拿着一把放大镜。再把它放在书本上面聚焦。把阳光聚焦之后。纸张会怎么样?它就会烧起来。如果你把它照射在树叶上。没多久!那个树叶就会烧起来。

这里的比喻是要让大家体会:如果你的心是跑东跑西、很散漫、很散乱。你的心就没有力道、没有观察力。你的智慧眼、法眼不会开发出来。因为你对事情的看法是很模糊的、朦朦胧胧的。你的心没有聚焦。因此那个力道不会发挥出来。如果把你原来瞻前顾后的心。透过「四念处」的「身受」这些修行。慢慢这颗心就能够聚焦过来了。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强调「四念处」的修行是要来第一个步骤。是要能够来到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要让你这颗心慢慢的聚焦、慢慢聚焦。当它聚焦之后。就像你把阳光聚焦之后。那个力量就出来了。心的力量、智慧眼就会打开了。因为你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对事情的洞悉力、观察力就不一样。明觉的心就开发出来。如果我跟大家讲说无常法流、无常法印是遍一切处都存在。为什么那些祖师可以看到。你却看不到?因为你的心没有聚焦。智慧眼没有打开。力量没有发挥出来。所谓「溪声尽是广藏舌」。为什么那些开悟的人可以听得懂。而我却听不懂?我为什么听了很久。还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广藏舌」?那是因为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

当你透过这些身、受、心、法的开发之后。因为你的心那个觉性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朗。你的心是观察越来越微细。你能够明察秋毫。所谓的「明察秋毫」。不是说变成小心眼。当你的心有聚焦能力之时。你是可小可大。心是可以收放自如。我可以小到放在鼻头的一点。我也可以放大到整个宇宙虚空。所以。当你慢慢透过这样的一个身、受的开发之后。「心念住」它会不断的一直提升、提升。当你的明觉度越来越高。你的心就会慢慢来到「明心」阶段。

当你来到「明心」的阶段。这时候还没有来到大彻大悟。你这只是一个开发。因为当你的心渐渐清明之后。你潜意识里面的那些心态才能够看得到。一般众生是看不到你潜意识里面那个微细的起心动念。很不容易看到啊!禅宗所讲的你要「参话头」。不是参一句话的话头。不是去参一句话啦!「参话头」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参」是要去看到。看到你要说话之前的最前头。也就是你一开始的起心动念。一般人都不能看到啊!在生气、骂人的时候。跟你最初在源头酝酿的时候。已经差得很远了。你是在骂人之后。才知道你在生气;但是在你还没有酝酿到骂人之前。你在内心深层里面已经在酝酿很多、很久了。这个距离、落差。看你什么时候可以把它补起来。

如果你没有透过这身、受、心、法的开发进去。里面你是看不到的。你还会掩饰自己啊!「我在贪、瞋、痴我都知道啊!我在骂人我都知道啊!…」你还会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事实上。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在贪、瞋、痴止息的时候。他是真的没有瞋心。跟你点出说你还有瞋心。然后你却还在那里掩饰自己说你骂人也知道。那就是没有惭愧心。是无明啊!我慢啊!如果你的「心念住」这些可以开发出来了。你当下潜意识里面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幽微的心态。你当下就可以觉察到。

看到人家的好处(优点)。我有没有起忌妒的心?看到人家发表一篇论文。表面上说「喔!你这篇论文不错嘛!喔!你下很多工夫。很好!」但是如果我们表里不一。你有没有看到我们内心里面。80﹪在说人家的好处。但是心里面的20﹪有起忌妒心。你有没有看到?这个忌妒心里面有含有「我慢」喔!你不服啊!所以。这是很幽微的潜伏心态。如果你的「心念住」没有开发出来。你是看不到的。所谓「心念住」的开发。包括说今天的心理学方面。都没办法来到这么深。

真正要来到「心念住」的开发。通常不只是停留在闻思。闻思也没办法真正来到深层「心念住」的开发。你的闻思只是一个基础。然后一定要有机缘来到实修实证。有机会让大家沉淀下来。让大家慢慢的把身、心作个结合。再继续沉淀、沉淀下来。就像一个原本动荡不安的水。渐渐的沉静下来;就像一个污垢的水。让它沉淀下来。当你的心慢慢沉淀下来之后。你的潜意识各种里面。有没有我慢、瞋心?心量有没有狭窄?你就可以清楚看到。所以。你内心各种造恶业的恶因方面。就自然的、逐渐的减少。

众生的惑、业、苦。就来自于你没有清楚看到你的内心。你以为你是善意的。但是事实上潜意识里面是含有恶的种子。你都不知道。这就是「无明」。真正的「无明」。就是你不了解你真正潜意识里面的那些心态。「无明」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无明」。就是你不了解、你不清楚。你潜意识里面的所做所为是含有恶因。但是你不知道。第二个「无明」。就是你没有真正活生生的看到些「三法印」。「无明」真正两个含意讲的就是这个。

所以。「明心」就是要破除真正深层的无明。最深层、最难破除的。就是「无明结」。「明心」就是让你越来越深层的下去。看到我们潜意识里面的种种结缚。当你能够深层的看到之后。你的这些结缚就会不断的破除、去除。于是你那种恶的因、恶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少。善因、善种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当你「心念住」越开发之后。你越来越能够将心比心。慈悲心就越来越流露。你会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当你「心念住」这样开发出来之后。你的智慧眼就打开了;当智慧眼打开。就能够来到「法念住」。

四、「法念住」的开发

所谓「法念住」。首先就是能够彻证「三法印」。真正深层里面的那些结缚要破除。一定是要来自于透过体证「三法印」。第一个就是「无常」。佛经里面处处都是在讲无常、无常。几乎每一本经典都在讲「无常」。问题是。「无常」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观念、不是一个理论。它是实相实际的存在。我们的身、心、内、外。不管你从多微细的到多大的。你都要去观察。是不是这些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符合「无常法印」?「无常」告诉我们:现象界一切的存在。它都是刹那生灭变异、生灭变异、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因此「无常法印」是大家要去亲证。然后你一方面见法。一方面要回来反观。我们有没有在对抗「无常法印」?我们有没有在抗拒「无常法印」?

(一)体证「无常法印」

你的真正深层的苦。是来自于:第一个就是你在抗拒「无常法印」。为什么你会抗拒「无常法印」?因为你没有彻证、没有了解「无常法印」。有的人他认为说「我知道、我知道『无常』啊!」你的知道只是头脑里面的一种知见而已。而不是心的体证。佛教讲的是要你来到深入你的心灵的体证、证悟。才算是叫做证悟到。头脑的思惟只是知见而已。知见方面没办法解决你深层心灵里面的问题;而心灵的问题。必须要来到用心灵去亲证。当你心灵里面去亲证「无常法印」。你才渐渐的不会去对抗「无常法印」。你的苦才会渐渐的消失。

(二)体证「缘起法则」

第二。你要好好的深入去深观、去体悟。什么叫做「缘起法」?缘生、缘灭。现象界的一切存在。现象界的形成。它都是来自于缘起、缘生。佛陀提出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大家要去亲证。亲证这些「缘起法」。当你能够亲证「缘起法」。才会体会到佛教所讲的。为什么佛教是「无神论」的?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佛教是「无神论」的。有听过吗?真正佛法讲的是「无神论」。但是所谓的「无神论」。不是一般人的认为说「这样就是否定那些佛菩萨的存在」。佛教所讲的佛菩萨他们是觉悟者。他们是智慧很高的人。

佛教所谓的「无神」。所要否定的那些神。是说:因为佛陀用他的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的实相。他发现没有一个背后的大力神在主宰、在创造、在掌控。有的宗教他们会认为说背后有一个大力神在主宰、在掌控、在操控。但是佛陀深观这些之后。他发现:没有!当然空海也是一样不断的去求真求证。发现佛陀所讲的是真的。而能够证明「无神论」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缘起缘生法则」。现象界的存在、现象界的演变。它是因缘具足而产生。缘生缘灭啊!在我们整个上课的次第里面。包括那些我们都有提到。整个现象界这是怎么形成。也以一些幻灯片来让大家看、让大家了解。什么叫做「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性空」。事实上就是在告诉众生:什么叫做真正的「无神论」?当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你的生命、你的命运才能够跳脱原罪啊!才能够超越那些原罪啊!你才能够来到解脱的境界啊!「无神」并不是说「那这样一个人体悟无神之后。他就会来到狂傲自大。认为他就是最伟大…」绝对不是的!如果你真正能够体悟无常、缘起。本身你的「我慢」就会大大的降服、大大的消失啊!就不会落入所谓「我慢」的长养。不会有这些的。

所以。「缘起法则」一方面在破除有神在操控、掌控的那种思想。一方面也在破除你落入宿命论里面。而且「缘起法则」告诉我们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此有故彼有」。「缘起法」让大家很有信心。我将来要得到什么果。我现在好好掌握嘛!我现在好好播种因嘛!所以。你真正的了悟缘起法。你会很有信心。我当下好好播种成佛之因。将来很自然的就能够来到究竟解脱啊!因此大家要好好去体会「缘起法」、善用「缘起法」。才能够破除很多宗教的那些迷信。才会放下那些迷信。

还有。如果你真正了悟缘起法、了悟无常。才能够从「被催眠的世界」里面醒过来。对不起!这句话很深。当你真正体会无常、体悟缘起、体悟到无我。你才能够从「被催眠」的世界里面醒过来;当你醒过来。你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见法要深。深入到你真的彻证法之后。你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当我们还没有真正远离颠倒梦想之前。就是有很多错误的观念知见。

(三)体证「无我法印」

第三。要体悟、体证的就是「无我」。「无我」法印是建立在「无常」及「缘起」。当你体悟到「无常法印」、体悟到「缘起法印」之后。才能够真正彻证到「无我法印」。我们在经典里面有提到:如果这个「我」要存在、要成立。必须要符合哪些条件?必须要符合哪几个条件。这个「我」才能够存在?要符合「常」、「一」、「主宰」。简短的讲就是要符合「常」、「一」、「主宰」。这个「我」才会成立、存在。

但是。大家要客观的去检验:能不能维持「常」?能不能维持这个「一」?能不能维持「不变」?你能不能主宰一切?这个「一」的含意很深。包括你认为说「我不需要众生。我只要靠我一个人就能存活;我不需要外界。不需要大自然的养育。我不需要大自然的空气。法界、大自然这些我都不需要。我一个人单独存在就可以活着;我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吸空气。我不需要踏在大地上。我不需要太阳。我不需要这些外援就可以活着…」这个叫做「一」。你可以不需要外面各种因缘的相辅相成。而你能够单独存在、活着。这个叫做「一」。你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够过得很快乐、活得很安详。这个叫做「一」。

空海以前也都有仔细去探讨、去分析。当一解析之后。发现我每天都要有很多众生的因缘协助。我才能够活着啊!我需要法界-地、水、火、风、空的支撑养育。我才能够活着啊!这是佛经里面跟我们讲: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那不是抽象啊!「地」就是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虚空。需要有这些因缘具足。我每天都需要这些条件。我才能够活着啊!所以。你能够去体悟「缘起」。你的我慢、自我才会真正的消失。要彻证「无常法印」。那个「常」、「一」、「主宰」的「常」才会破除掉。「无常法印」是可以彻证的。

众生我所要抓的那个「常」。这不是说可以去破除啊!而是说你要「抓常」。你要知道那是颠倒梦想。你可以去检验、去求证。就会知道说「无常法印」遍一切。原来要「抓常」的那种幻想就会破灭掉。你就会来到:知道一切都是「无常」。本来是我慢很厉害、很大。你认为说「我『一』啊!我一个人啊!都可以靠我一个人;你看我写这一篇论文。我写出这一本书。我多么的厉害。你看我的智慧有多高。这样以后我可以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啊!…」那个「我」喔!就认为说「我一个人很厉害啊!如果我把大家打下去。就更显现出我的厉害啊!」但是。他看不到他的存在。要有背后很多很多因缘的相助、协助、形成。他才能够存在。如果一个人能够体会到那个「我」能够存在。是要靠众因、众缘的支撑、协助。「我」才能够存在。当他有这样深层的体会。他那个「一」、「我慢」。才会消失、才会止息。

所以。「常」、「一」。再来「主宰」。要深入去破除。你认为你能够主宰一切。你认为你很厉害。但是慢慢的当你去深观之后。你就会发现:包括自己的头发。你都不能够主宰让它不长出来啊!我的指甲。我也没有办法主宰让它不长出来。如果你能够主宰。就念个咒语。让你的头发不长出来。这样不是很方便吗?都可以不用理。或是你要什么形状。你就念一念。它就固定成那个形状、就不会变。你能够主宰吗?如果你能够主宰。就可以让你的色身不老、不病、不变化。你能够主宰什么?如果你那么厉害。你就把你的鼻子捏起来捏几分钟。你不呼吸的话。看你还能够主宰什么?你不呼吸的话。看你还能不能够活着?

所以。所谓「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缘起。你要去彻证「无常」、「缘起性空」。还有「无我」。要一一的去解析、一一的去彻证。当然。当我们平常在闻思、静下来的时候。一样可以去体会。但是。如果你要更深层。有透过禅修、实修。你的身心会更沉淀。你的体悟就会更深入。因此。随着个人体悟的深浅度。以及你体悟的越深。你断的结缚就越多。你的身心就会更柔软。这是见法的深度。

于是佛陀就订下: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谓「向初果」、「四双八辈」。就是我们见法深度的一个过程。当你见法越深。你断的结缚就会越多。你的身心就会越柔软。当然在这个过程还是有学位。不是说「喔!一开悟、我见法。一了就百了了…」不是这样。当你开悟、见法之后。还是一样。有时候你又会退回去。明觉又会退失掉。一方面你的明觉度、稳定度还不够。这过程就是在「有为法」的阶段。有修、有证的阶段。当你慢慢的闻、思、修、证。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你的稳定度就会越来越深。广度也会越来越大。深度也会越来越深。慢慢的、慢慢的用功。日积月累之后。就会真正彻证。当真正彻证「三法印」。就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涅槃寂静」。那是见法非常深的地方。

所以。「法念住」见法两个重点。一个是体证到活生生的这些「三法印」。然后你又能够在历缘对境中。回来反观、回来照见。因为你真正有见法。内心又有保持清醒明觉。于是就能够看到我们内心有没有在打结?有没有在颠倒梦想?有的话。你就知道怎么样去除。「见法」第二个就看到我们内心有没有五盖?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有没有在打结?有没有在起贪啊?有没有起嗔啊?有没有忌妒心啊?这都是见法非常重要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说「我开悟了」。你认为说你见法开悟了。但是你的我慢却没有减少。表示你是走在错误的方向。你的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一定是他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而且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当你真正见法。你的身心是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懂得感恩。这是很自然的。而且也会越来越慈悲。如果你真正见法。你不会去跟别人比高比低、比大比小。你有没有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这些都是可以检验的。为什么说你证到几果。佛陀可以知道?因为这都可以有概略的一种检验标准。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你自己呢?有没有越来越进步?你也自己可以检验啊!

如果你来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来到真正无为、无修、无学的境界。佛陀就讲的很清楚。你是可以来到自知、自觉、自做证。像这些都是我们大家可以参考的一个指标。你真正的见法。真正走在解脱道上面。真正的来到大安心、大自在。你是可以自知、自觉、自做证。为什么呢?就像说你肚子饥饿。你有没有吃到饭?你有没有吃饱?难道还需要问别人吗?!当你口渴。我喝了水之后。我的口渴有没有止息。难道

佛学 常识

你还需要去问别人吗?!所以。如果你是来到真正四果阿罗汉的境界。真正的了悟生死大事、了悟这些真理实相。你来到安心自在。你的内心里面安不安。你很清楚啦!你里面还有没有「我慢」。你也很清楚啦!

当然。所谓的「清楚」。很多人也会有假的。也会自欺欺人。因为他没有经过「明心见性」的过程。因此他就会如此展现。但是。如果你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一样啊!不管你的嘴巴是多么会讲。你的苦、你的不安。也还是存在的。你可以欺骗得了一般众生。你欺骗不了明眼人。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对自我负责。我们要来到真诚真心如实面对自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过程。大家只要能够不断的这样。很实实在在的闻、思、修、证上来。如实面对自己。我们各方面真的就会不断的成长。它会帮助你的修、证、闻、思的正确。刚才教务长也有提到。「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当你闻思正确之后。你的修证才会正确。你的修、证增一分之后。会帮助你的闻思的透视力会更深。于是闻、思、修、证就会不断的水涨船高。因此大家要把「解、行」做一个完整的结合。解、行要合一。

何谓「涅槃寂静」?

所谓的「涅槃寂静」。一样又有两方面。一个是法界大自然的「涅槃寂静」。都是无时无刻存在的;但是。很重要的「涅槃寂静」就是你的贪瞋痴、我慢要止息。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这些通通消失、止息。这时候你内心里面没有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内心里面也没有贪、没有瞋、没有不安、没有痛苦。你的内心才能够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这时候你体悟到什么叫做「空」。体悟到什么叫做法界的涅槃。也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的内心才会真正来到涅槃寂静。

内心要来到「涅槃寂静」。没有那么容易的。如果你还有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当你还在二元对立。你的内心里面就会有冲突、就会有磨擦。还有对立、还有冲突磨擦。就不会真正的寂静啦!如果你还有贪、还有瞋、还有我慢。你的内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涅槃寂静」。所以。「涅槃寂静」讲的都是很深的境界。【心经】所讲的就是直接叙述涅槃寂静世界的境界。【金刚经】所讲的。是从三果迈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所以。佛教所讲的「涅槃寂静」。不是死板板的。

一般因为很容易跟「大般涅槃」连在一起。很多人一提到「涅槃」。就会认为说要到死后才称为「涅槃」。或是坐得要像如同木头。这样才叫做是涅槃。大家对「涅槃」都有很深的误解。认为说「『入涅槃』的人。他就到达彼岸去了。就不回来此岸来度众生啦!他这样就不慈悲啊!」因此在台湾有一些很有名的大师。都还在劝人家不要入涅槃。认为「入涅槃」是小乘人的修行。拜托啊!这么有名的大师。你后面有多少人、几百人、几千人在追随你。但是你竟然还劝人家不要入涅槃。

如果大家好好研读【阿含经】的内容。佛陀都有讲说是为了协助众生入「涅槃」而讲经说法。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书里面。我们有搜集出来。「入涅槃」就是说佛陀是为了众生来到远离颠倒梦想。把我们的心病都治好。来到健康、自由自在、解脱。就叫做「涅槃」。佛陀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的而讲经说法。因此大家对于「涅槃」的理解。真的不要存有过去的观念知见。要重新来认定。

当然。你要真正来到「涅槃」。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定要具有前面的基础。因此佛陀也有跟我们交代。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你要经过初果、二果、三果。才能够来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你要先经历过有为、有学、有修、有证。才能够来到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境界。大乘佛教所讲的。大部分是偏重在后面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境界。【心经】是最具代表。所讲的是来到「无苦集灭道」。所谓「无苦集灭道」。纵使你从文字上再怎么去解析。还是解析不出来的;或许可以会有一大堆的解析。但是你解析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无苦集灭道」。那都是实证的境界。是来到真正远离颠倒梦想、涅槃的境界。

所以。我们大家就是重新来过。好好的深入闻、思、修、证。一步一脚印的去做。这是迈向解脱最快的方法。今天跟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再来就是让大家问问题互动。

教务长开示:

针对刚刚法师所讲的「入涅槃」。以我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全同。「入涅槃」如那些老参老论讲的。就是进入涅槃可能是要做的。解脱生死、烦恼止息可能是要做的。而他们的意味可能就是说你进入了空性。或是进入了涅槃之后。而不住在空性或是住在涅槃上。不躲在尊贵处。而应该是说从空性或境。去缘起、去起悲心而渡化众生。他可能是有这样一个劝的意味。这句话可以是这样去理解。不是说不要进涅槃。认为进了就出不来了。不是啦!那是一般人对涅槃的误解。一般人认为死后才是入涅槃。绝对是误解的。我们不会这么想。对于老参的话。看我们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解释。刚刚我对这些的理解。应该是不住在里面的意思。因为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在某种境界…当然到那时候应该是没有境界才对。有了境界也不对了。那也是落入能所的状态当中。

【问题回答】

「刚刚法师所讲的。『修行要落实于对当下清醒明觉。然后把身体作为我们的基础。作为殿堂来修行。而不要向外求法』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一种是我们把身体当作殿堂。把法界也当作殿堂。我想请问的从我们身心的殿堂如何广大。扩大到法界的殿堂?在这一步是怎么样跨越的?是怎么广大的?请法师为我们开释一下」。

法师回答:不愧是教务长啊!第一个就是。我们修行是要从点、线、面、空间。你这个「点」能够清楚觉察明觉。然后我们修行的层面要慢慢的扩大、扩大。觉察的范围要慢

佛学常识般若智和菩提心

慢的扩大。点、线、面、空。如果你能够慢慢扩大到「空」的时候。就能够以整个法界为殿堂。但是这个觉察力必须要从清楚的觉察这个「点」开始。如果身心能够来到「四念处」的开发稳定、明觉、清醒。你能够清醒明觉。才能够来到「空」。当扩大到「空」。这时候事实上你是来到能够见法的力道。你也去体会到法界大自然跟我们身心的关系。这时候要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

如果你没有体悟这活生生佛法。你没办法来到以法界为殿堂。你要体会这个小我、 这个色身。跟法界大自然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佛经里面所讲的「无常法印」。在我这个色身里面。我能不能去彻证?在法界大自然之中。我能不能在一花一草一木。在溪声、在风声、在雨声、在鸟叫声里面。我能不能去彻证「无常法印」?所以。我们说要闻法。闻法第一个要听闻无常法音。要彻证无常法印。我在这个身心里面。也要去证明无常法印。这个不是别人在跟我们暗示!而是你要去求证啊!佛陀讲的。那是佛陀的事。我能不能推翻呢?只怕你是没有去认真求真求证、不愿意求证。你就否定。那就还是没办法真正了悟啊!你要去求证。

佛陀讲的无常法印。我在五蕴里面。去体悟是否真的无常吗?我能不能找到常恒呢?再来。你从五蕴里面去找了之后。慢慢的在范围要扩大。难道只有这个五蕴身心才能找到「无常」吗?所以。「四念处」里面一样有讲到。内身、外身、内外身。你都要去体悟啊!内心、内法、内外法。内心、外心、内外心。内受、外受、内外受。都要去觉察啊!外身、外心、外法、外受。这个就要慢慢去扩大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真正的法印。你要遍一切处。都要去体悟、去体验啊!所以。这就是从修行的觉察力、明觉度。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慢慢的点、线、面不断的扩大。

教务长:「法师是说从一个点观察之后。再慢慢的空间扩大。觉察的范围不断的扩大。逐步的往外扩。但法界实在太广大了。我们这辈子是否能完成?」

空海法师答覆:像我们在台湾引导大家来参加禅修的。都要有上过这套课程。也就是说他们都要有闻思基础的才来上课。有一次我们带一场【永嘉大师证道歌】的一系列禅修。因为这是来到比较高级的禅修班。他们前面的这些闻思基础、见法基础也都有。然后带领比较高级的禅修班时。有到户外禅修。有告诉他们何谓「法身」。什么叫做「外法」。什么叫做「外身」。什么叫做「外心」、「外受」。只要你具有这些基础之后。然后你去看、去体悟。很快!很快!不是说一样一样的去看、去检查。你很快的就会看到什么叫做「法身」。什么叫做「虚空」。什么叫做「遍一切处」。

所谓大小乘的分别。一般都是来自于理解。来自于经论的说法。我所讲的是来自于体悟、体证。是实际的。我讲的不是空洞、不是空谈。不是用经论在比较的。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2646/

以上是关于「四念处」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念处」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3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