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宝」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三宝」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近来。衲注意到在
现在城市里有很多人赌博, 打麻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做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的事情。却不愿信佛、学佛。更体会不到我们学佛的意义和价值。这实际上是他们心灵的问题。他们没有接触佛法的因缘。不知道学佛的乐趣。许多来寺院里做义工。我看到很他们有时吃剩饭。即便如此。他们也很快乐。吃得津津有味。而这种快乐是用钱买不到的。这种喜悦也是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所以务必要去观察和体会、分享别人的法喜。用我们自己的心去感受。人的一生要知道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生活的品质和心灵得到提升。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应该如何体现?答案就是“我为人人”。不断努力付出、奉献。否则自己的心就和别人的心越来越远。也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为什么会离自己越来越远呢?例如一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或者佛门里的一位法师。因为他到了某一个地方。做了某件事情。这个地方或寺院就会越来越有价值;相应地他也借助这件事情。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位德行高尚的法师。他讲经说法很精彩。即使不用麦克风。大家也会用心去听;反之。如果在一个很好的场景里。唱着一些很没有品位的歌曲。说着一些很没有价值的话。别人就不会喜欢听。世人的成就要通过外物的优劣多寡来体现。与之相反。我们佛教要用心灵的提升来体现和衬托外物的价值。世人往往过于注重物质。是色法;而佛教更加注重精神。是心法。我们学佛就是学习用心。做同样一件事。用心很重要。打个比方。搬砖头如果只是从这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再从另一个地方搬回原地方。反复地进行。就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把这些砖头和沙土堆积起来
第一。发心、发愿。世间上有许多人也懂得发心、发愿。但大多是为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发心。为眼前的利益发愿。他们当中有些人尽管事业做得很大。但由于所发的心不够广大。所立的愿不够长远。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福报。我们佛弟子发的是广大的利他心。立的是长远的菩提愿。我们的心愿跟世俗的心愿不一样。获得的成就也就不一样。这些虽然说起来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从生生世世修学佛道的大事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果我们不发心、发愿。缺乏心力、信念的支持。就很难做得下去。很难做得好;而如果所发的心愿不能够跟实际所做的事情相联系。就很容易变成悬想、空谈。算不上真正的发心、发愿。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习发心、发愿。踏踏实实走好学佛的第一步。
第二。了解、理解。修学佛法不仅要时时策发自己的愿心。更要进一步了解整体事相。理解宗旨理念。平时我们很容易以个人当时当下的主观心态孤立、片面地了解某次法会、某项活动、某样东西、某一个人。并以此作为自己分析、判断相关人、事、物的唯一依据。这样往往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难对整体组织的运作状况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很难对整个团体的宗旨理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不能对整体事相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就容易产生曲解。也就是说。你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部分。就认为所有的都是这么一回事。而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如果对团体的宗旨理念理解不够。就会造成误解。也就是说。大家所共同努力的方向跟自己所认为的不一样。如此一来。就会逐渐形成个人与整体之间的违缘、与团体之间的疏远。并且会在这样一个充满曲解和误解的思维体系当中。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我们在面对日常的生活、学习时。只有发广大、长远的心愿。去关顾整体、缘念团体。增加了解以减少曲解。深入理解以纠正误解。才能够从整体运作中去把握宗旨理念。才能够透过事相的了解渐渐加深对义理的理解。才能够籍由了解和理解逐步确
第三。服从、服务。发起了愿心。确立了正解。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实行了。这就需要服从师长教授、服务同行善友。如果师长有安排就去做、不安排就不去做。或者仅仅照着师长所说去做。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由。这只是一种机械的、初级的服从。随着我们程度的慢慢提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5542232104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三宝」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三宝」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