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印度朝圣——穿花衣的大白牛和素食自助餐撷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印度教」印度朝圣——穿花衣的大白牛和素食自助餐撷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度朝圣——穿花衣的大白牛和素食自助餐撷影
穿着花衣的大白牛
佛经中有关大白牛车: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法华经譬喻品所说三车之一。对于声闻乘之羊车。缘觉乘之鹿车而以譬菩萨乘也。"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
无论白牛黑牛。大牛小牛。在印度都是圣物。原因很简单:83%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之一叫湿婆神。湿婆神的坐骑是牛。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于是。牛在印度便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了。
印度农民家中大都养牛。他们待牛如同家人一样。有钱人把牛厩建得和人住的房子一样。盖不起牛厩的人家就让牛和家人住在一间房里。有的
微笑的大水牛
很多印度学者研究认
在印度。牛是凌驾于一切法规之上的。不仅不能杀、不能吃。还被散放在田野和城市中。自由行走。任何人的物品被它吃了都不能打它。而且还要供养它。这就是神牛的特权。
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动摇“圣牛”文化的根基。圣雄甘地对牛就崇拜有加。他说:“尊敬、保护牛类。是人类最崇高的行为。。。牛为亿兆人民的母亲。慈爱的化身。”印度现在最大的一家牛奶公司的名字就叫“母亲奶制品公司”。
无论在车水马龙的要道上。还是在乡镇小街上。都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牛旁若无人地慢慢踱步。缓缓而行。即使因此而交通堵塞。也没有人上前驱赶。更没有人上前鞭打。司机们都会停下车来。耐心地等候神牛过去。连喇叭都不鸣。这是印度大都市的一大独特景观。
餐厅门口的黄花
素食
素食自助餐
餐厅外美丽的玫瑰花园
柚子树
另一家素食自助餐
一项进行了三千年的素食试验
转文
在印度餐馆中。每三位食客中就有一位素食者。素食者不仅有健康上的考虑。还有着深刻的宗教思考。素食者经常说。“你就是你吃的东西”。或者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
在印度教的世界观中。大千世界万物万形。其生命本质都一样。若一个人有宰杀烹吃动物的行为。他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可能被这些动物吃掉。这一理论延续了三千年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当代科学的滋润下“枝繁叶茂”起来。素食者认为。当代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和自然科学都论证了“不杀生”的合理性。
其中有一种叫做“化学反应”的观点十分有趣。这一观点相信所有动物都有情感。当它知道自己被杀时。会把气愤、嫉妒、焦虑、怀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神经传遍全身。人们吃了这些动物肉后。肉食在肠胃里进行化学反应时会释放出动物的这些情感。人在摄取营养的时候也会把这些复杂情感吸收进意识中。让人变得多疑和恐惧。听着素食者的虔诚讲述时。我的心里有一种感动。
我曾应邀去一位婆罗门家里吃饭(注:在印度婆罗门最高贵。一直是统治阶层。从古至今各类伟人层出不穷。如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著名运动员等等。不胜枚举)。那饭菜极其简单。有白米饭、果汁、果仁。蔬菜有黄瓜和青菜。在我的记忆里。吃斋念佛曾经是我外祖母那代人的信仰和实践。看到眼前这一切。竟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这位婆罗门对我说。饮食与种姓高低关系密切。婆罗门的食物象征着纯洁、精神和灵活;这一制度已经严格执行了三千年;低种姓者主要吃肉食、熏腌肉食。此类食品象征着慵懒、沉重和黑暗。
我问。有那么多好吃的肉食和海鲜不吃。是否会有一种遗憾?他不假思索地表示:食素不是牺牲。而是一种舍弃的快乐。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懂得舍弃。《薄伽梵歌》中的大神说。“如果人们怀着爱与虔诚向我奉上一片叶、一朵花、一颗果或一滴水。我都会接纳。”大神对于物质欲望如此恬淡。信众还能要求什么呢?简朴生活和高尚思想一直是素食主义者追求的美德。
印度有两亿多素食者。大部分食素者长
清晨
早餐
小香蕉特好吃!无公害的!
刚到瓦拉纳西时。看见两位乐师在餐厅外演奏
车窗外的风景
开心的笑!沿途乡村的印度人见到中国人挺友好的。窗外老有人在同我们挥手!
夕阳西下
菩提迦耶街头卖菜的印度女孩
那儿的蔬菜和水果比较天然。无公害的!
友好的微笑
他们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好多人活得安静满足!在印度印度教普遍。遗憾的是信仰佛教的人极少。好难看到他们本国的僧人和信众。途中遇见的基本上是中国或东南亚地区过去朝圣或参加噶举法会之人!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但愿将来有缘份具足的大智大福大悲之成就者能够将佛教在印度光复起来!
2014清梦云水之旅。大家吉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2711.html
以上是关于「印度教」印度朝圣——穿花衣的大白牛和素食自助餐撷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印度教」印度朝圣——穿花衣的大白牛和素食自助餐撷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sim/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