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智悲佛网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6 13: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智悲佛网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智悲佛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桑木智亲自“上阵”,为学生们上课。


  雨后,乌云低垂,远山如黛,道路泥泞不堪。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桑木智远远走来,泥水溅在袈裟和棉鞋上。为了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麦日村扫盲点教学、督学,

佛教平台讲经大全

桑木智每次要走十几里山路。

年过古稀的桑木智是甘南州碌曲县西仓寺的僧人,5岁入寺。麦日村这个扫盲点是上世纪80年代由他发起创建的,位于大山深处。

麦日村扫盲点就在村子的最高处,俯瞰着全村。笔者来这里采访时,正赶上他们的一次开课。“兼职”扫盲点老师的麦日村副主任拉毛加说,由于麦日村是半农半牧区,所以课程不是天天上,一个月一般授课一次,最多一个月3次,冬天会集中一些。

打扫卫生、烧开水,这是每次开课前桑木智的“必修课”。他的办公室很简陋:窗台上有一些书籍,屋内有一个炉子、一个水壶,还有一张床。桑木智说,遇到恶劣天气时,他就会在此留宿过夜。

由于村里的农牧民住得比较分散,每次上课,桑木智都要和几名老师站在高处大声喊几嗓子“开课了!”上课时,桑木智通常就站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看着。偶尔遇到有老师也难解的问题,桑木智便会“上阵”辅导。

扫盲点有49名学生,分藏文班和汉文班。老师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都是村里上过初中的村民。班上学员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7岁,很多是文盲,因此课程大多从小学一年级起步。

28岁的才让卓玛已上了4年的扫盲班,主要学习藏语。她说,家里很支持她上学,建校的时候还赞助了木头、沙子和石头。“我收获很大,上学很有用,现在能算账了,争取以后可以念经看报。”

下课后,学员和老师们喜欢围着桑木智聊天谈笑。村民贡保甲说,“桑木智给牧民带来了知识和文化,扫盲班确实好。有了文化,去饭店吃饭也会看菜单点菜了。”

谈起办学初衷,桑木智说,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政府保障了吃和穿,我们就要作

佛教讲经视频大安法师

贡献。没有文化,人的思想就落后,经济就没有办法发展”。

面对大家的赞誉,桑木智欣慰之余有忧虑:“村民有文化了,能跟上时代发展了,但现在汉语水平还差一些。”他说,“藏族民

湖州汉传佛教讲经

众应该学习汉语,这样交流多了就不会产生隔阂、不会误事。”

扫盲点总面积3

佛教讲经说道

00余平方米,课桌凳有50套。听学生们说,桑木智常打电话联系赞助人,想改善这里的办学条件。桑木智告诉笔者,想多跑一些单位,寻求政策支持,募集一些资金,给老师们发一些补贴,为学生们建设一些娱乐设施。

  桑木智在西仓寺的住所同样简陋。狭小的住所里还有个小小的厨房。虽然有众多徒弟,但桑木智坚持自己做饭。一杯茶,几块酥油饼,就是一餐。他说,日常生活就是修行,还可以省下钱来办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报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204.html

以上是关于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智悲佛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甘南深山里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 -智悲佛网;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5689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