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玄奘」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3 02:1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玄奘」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扬名无遮大会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举办的无遮大会。这个大会是为来自中国的一名僧人举行的。无遮大会。就是无论僧俗、贵贱。一律平等参加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他得到公众的认可。他就会成为法会之主。从而成为印度宗教界的领袖。

这名中国僧人是这个无遮大会的论主。这意味着。他将接受来自整个印度的所有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人们的挑战。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到戒日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僧辈出。弘法遍及印度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中国僧人要想获得全印度的承认。摘取无遮大会的法主桂冠。谈何容易。

敕命颁布之后。过了近一个月。全印度的有识之士

佛教法师的后代

纷纷来到曲女城。参加无遮大会。五印度的十八国王全部到会。著名的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参加法会。此时。曲女城内人声鼎沸。参加法会的达一万多人。

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无遮大会就这样开始了。

按照惯例。这种大会。会期为18天。在18天中。只要有人对论主提出的众多论点中的一个论点提出疑问。并能够把它驳倒。论主就必须当场割掉舌头。向众人谢罪。参加大会的众人。也都是带着要向论主提出挑战的想法来到曲女城的。

这位中国僧人将自己所写的包含法相唯识精义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高悬于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提问。在这18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这名中国僧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僧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圆满的解答。

无遮大会结束了。这名中国僧人终于被整个印度人所接受。成为来自异邦的佛教领袖。举行大会的戒日王非常高兴。赏赐给参加大会的众人许多财物。又命几个大臣。拿着这名中国僧人的袈裟。到各地巡游。演唱宣传。把中国法师在曲女城大会的空前成就宣告众人。这时印度各派僧人共同欢庆。祝贺佛法大兴。大乘教派的僧人们。给这名中国僧人共同加了个称号——“大乘天”;小乘教派则称其为“解脱天”。声誉之隆。无可复加。

这位扬名异域的中国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四位译经师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的玄奘。

玄奘大师生平

玄奘俗姓陈。原名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隋开皇二十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为官。祖父陈康。曾做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玄奘五岁时。母亲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陈素。早年出家。法名长捷。二哥精通佛典。又熟读老庄。人称“释门栋干”。玄奘10岁时。父亲病故。第二年。玄奘随二哥长捷一同到净土寺。

玄奘幼年时就聪明异常。进净土寺后。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佛经。他聪明好学。11岁时就能背诵《维摩经》、《法华经》。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净土寺的众僧在诵经做功课。时间一长。僧人们就走了神。此时又赶上住持不在。众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经。谈论起一些有趣的事来。正当众僧谈得兴致浓厚、吵闹声不绝于耳时。只听得有一人高声断喝:

“佛经上不是说过吗?出家人要远离世俗。追求佛法。你们怎么能做这种游戏呢?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众僧抬头一看。只见他们面前站着一个神色凛然、面容清俊的男孩。众僧都为此而羞愧不已。顿时谈笑之声消失。众僧又认真地读起经来。

此时。东都洛阳大兴佛法。有许多法师到此宣讲佛经。玄奘每讲必听不误。听完之后就认真思索。在众人还对所讲佛经有所疑惑时。玄奘却能够升座讲法。而且解释经理头头是道。众人对他赞叹不已。

炀帝大业末年。饥荒连年。又加上炀帝骄奢淫逸。各地起义不断。天下大乱。洛阳成为当时混乱的中心地区。于是玄奘和哥哥长捷法师离开了洛阳。向西行进。

玄奘和长捷走到长安时。听说京中的道基道法高深。于是他们前去投奔。住在长安的庄严寺。向道基学习佛法。玄奘的聪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惊。道基常叹息说:

“我过去曾经到过许多讲经之处。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聪明的少年!”

也就是从这时起。玄奘开始了周游各地、学习佛经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长捷在长安听说蜀地比较安宁。且聚集了许多高僧。他们就沿着当年诸葛亮修建起来的剑阁楼道。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到成都时。隋已被大唐所灭。

在成都。玄奘听法师讲《阿毗昙论》。一听不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奇迹。玄奘每说出话来。都表达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样。《婆沙论》、《杂心论》等。在东方流传很广。而且版本众多。每论大约有十多种。玄奘对这些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记在心。不会产生丝毫的混乱。而且他能够论述每个版本论述佛理上的得失。众僧对他的超常智慧感到惊奇。

在蜀地。有一个高僧。名叫景。精通摄论。人们称他为“难加人”。拜他求学的人众多。但他所讲述的摄论之义有十二种之多。他讲经的习惯是。他边讲边让众人修炼阅读。然而经义繁杂。听讲者都感到很混乱。可玄奘一听就记住了。而且没有一点儿错误。当玄奘上座讲述时。引用摄论中的论述不用看书。好像他已研究了很长时间。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这时他21岁。

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声大振。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他立志要学遍华夏大地。以求得正法。他曾说:

“学经贵在理解经的奥妙之义。重在修持求证。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学习。是不能求得经的精髓的。”

于是玄奘决定离开巴蜀。去其它各地继续学法。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大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玄奘辞别众人。沿着大江和峡谷走出巴蜀。沿途走过荆州、扬州。接着又北上燕赵。他先后向道深、慧休等人学习佛法。玄奘每到一处。他的名声就在那里传播。

后来。玄奘又到京师向道岳法常和僧辩学习佛法。在向法常学法时。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个个切中佛经的奥妙之义。玄奘又一次名震京师。

仆射宋萧璃非常佩服玄奘的才华。他奏请皇帝。让玄奘住在庄严寺。这也并非玄奘的本意。玄奘对他说:

“我周游吴蜀。走遍燕赵。历访周秦各地。为的是学习佛法。中国现在流行的佛法。我已蕴藏于胸中。但我国法师。所说义理。往往各执己见。派别纷争激烈。对于佛法的流传非常不利。而且各种佛经的译文又欠缺完备。我想亲自读一读那些原始的佛经版本。然后再返回中土来传播。这样才能够使佛法得到振兴。我为此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正法。”

玄奘于是开始了西去求法的准备工作。他先是在京城各处向各蕃地的人学习他们的语言。接着又向朝廷奏请西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但玄奘并不灰心。而一边静坐修炼。一边等待西去的时机。

贞观(唐太宗年号)三年。霜害成灾。太宗传旨。让百姓自谋生路。玄奘借着这个机会。开始西去求法的艰难而漫长的征程。

玄奘先到姑臧。然后到敦煌。玄奘从敦煌要向西行时。只见眼前沙海茫茫。无边无际。玄奘只得绕道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打算从高昌西行。

这天晚上。高昌王麹文泰领着妃子和众大臣。在殿前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的母亲也出来迎接玄奘。高昌王信奉佛教。商人和旅客们早把玄奘的名声传到了西域。当他得知玄奘要到高昌时。就亲自来迎候这位来自东土的高僧。

高昌王和众人手举着火把。静静地伫立在大殿的院子里。人们的眼睛都注视通往东方的大道。半夜时分。玄奘进入高昌城。这时。高昌城内。被千万个熊熊燃烧的火炬照得如同白昼。众人簇拥着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高昌王急忙走上前去。拉住玄奘的手。此时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湿。上面沾满了灰尘。但玄奘神情振奋。两眼炯炯有神。高昌王激动不已:

“久闻大师法名。今日与大师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国母、众王妃以及诸大臣都前来与玄奘相见。高昌城内欢声笑语。人们在欢迎着这位东土高僧的到来。

玄奘向高昌王讲明自己西行的目的。高昌王和众人感动不已。高昌王希望玄奘在高昌呆一段时间。玄奘想到要为继续西行做更充分的准备。就答应了高昌王的请求。在高昌开讲法席。高昌王的母亲非常喜欢这位佛法高深、品行端正的高僧。就认玄奘为自己的儿子。高昌王认玄奘为自己的弟弟。玄奘在高昌给僧俗开讲了仁王等佛经。听讲者塞满了寺庙的院子。他的讲述。条理清晰。能够揭示佛经的微妙含义。听讲的人都说这是前所未闻的。高昌王和众人都希望玄奘留下来。在高昌弘扬佛法。玄奘对高昌王说:

“我离乡背井。不惜生命。是为了西行求得正法。如果我留在此地。求法之愿不能实现。如不让我西行。我宁愿死在此地。”

玄奘为此而三天不食。以示自己的决心。高昌王知道玄奘的志向不可动摇。就答应了玄奘西去的请求。高昌王为玄奘西行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高昌王赠给玄奘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帛五百匹。作为一路的费用。为了使玄奘路途顺利。高昌又写了二十四封书信。每信附赠绫一匹。给玄奘所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势力遍及大雪山以北六十多国。高昌想到玄奘西行不能没有他的关照。高昌王又特备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让玄奘带上。作为献给叶护可汗的礼物。并让六十人陪同西行。

玄奘要走了。王母和高昌王领着众妃子和大臣为他送行。高昌国的众僧俗也都出来向这位令人尊敬的东土高僧道别。送行的队伍有数里长。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离别的泪水洒了又洒。在将要分手的时候。激动不已的王母上前紧握着玄奘的手。哽咽而语:

“这次与法师相遇。一定是前世结下的因缘。法师如能求得正法。返回东土时一定要到高昌来。为我们讲经说法……”

玄奘郑重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向着茫茫的西方毅然走去。

叶护可汗因为受高昌王之托。又接受了玄奘带来的丰厚礼物。因而传令所属各国。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玄奘每到一处。人们往往举城出迎。盛况空前。宛如皇帝出行。

玄奘一行从高昌到铁门。经过了十六个国家;从铁门到印度边境。又经过了十三个国家。这些国家。风土人情各异。路途中。有高山、雪岭、大河。这些国家中。大都信奉佛教。其中有许多佛教的遗迹。

大雪山中有一个梵衍国。国中有僧人几千人。学习小乘佛教的出世部佛法。在都城的北面山中有站立的佛像。高五百一十尺。城中有卧佛像。长一千多尺。城中的寺院用黄金珠宝装饰。庄严华贵。光彩耀眼。人们无不称奇。国中还有佛的牙舍利。有长约五寸的初劫时缘觉者牙齿。还有金轮王的三寸多长的牙齿。又有商那和修(罗汉名)的钵及其九绦衣。九绦衣的颜色仍鲜艳如初。

梵衍国的东面有迦毕试国。国中信佛教的人很多。僧人有六千多。奉大乘教经典。国王每年都要用银铸造佛像。佛像铸成之后。邀请远近各国的人前来观看。国中有如来为菩萨时的牙齿。长约一寸。又有如来的发引。约一尺长。呈螺旋状。

玄奘一行从迦毕试国自东走七百里。到达滥波国。滥波国位于印度的北部。印度是天竺的正名。印度北靠雪山。三面临海。南部地形狭窄如弦月。平原广阔。国境线长达九万里。国境内曾有七十多国家。这些国家时分时合。现在已统一为一个王国。

从滥波国向东走。玄奘到了伽罗曷国。玄奘在此参拜了许多佛教遗迹。佛经中记载的布发掩泥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国中有佛的头顶骨。周围长三寸。形状仰平。就像天穹一样;还有佛的头骨。形状像荷叶;佛的眼睛。圆而透明。形状像柰许。澄净而富有光彩。还有佛的衣服、佛的锡杖。这五种圣迹同在一城。是伽罗曷国的镇国之宝。这座城北临突厥。过去突厥曾入侵。要抢夺这些佛宝。可每次都不能到达藏宝所在。不得不撤兵回国。

这几件佛宝灵验无比。可以预示人的未来形象。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来世的样子。烧香来拜佛宝。佛宝向他显示马的形象。这当然不符合他的期望。于是月支王大加布施。并忏悔自己的罪过。再次取香观看。佛宝现出狮子的形象。狮子虽是百兽之王。但毕竟还是野兽。月支王于是皈依佛门。持守戒律。这时佛宝才向他显示了人的形象。月支王这才回国。使用这种佛宝的惯例是。看王相的人。要花一枚金钱;看自己相的。花十枚金钱。玄奘奉旨前来拜佛宝。所以不必交钱。

玄奘双手执香。虔诚而恭敬地走向佛宝。想到自己历尽艰险。是为求得正法。亲睹佛的遗迹。而今。自己能够去参拜佛宝。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玄奘恭恭敬敬地向佛宝施了大礼。然后站立一边。注视着佛宝的变化。立刻佛宝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吉兆。玄奘感动得泪流满面。

玄奘从伽罗曷国到达建驮罗国。国中的佛寺有一千多个。国中的人都信佛教。国都中有钵庙。庙中曾供有如来的钵。现在钵已被移到波斯王宫中供奉。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塔基周长达一里米。其中有佛骨舍利一斛。高高地放在塔中。塔的九轮上下共五百尺。象征二十五重天火之灾。这也就是世人所说的雀离浮屠。北魏的灵太后胡氏深信佛教。派僧人道生送来长幡。长达七百多尺。披挂在塔上。一直缠到塔基。塔的旁边还有很多遗迹。如世亲创作《俱舍论》处、千眼佛眨眼奉双亲处、须大拏太子修菩萨行处、仙婢女后而转化成鬼处等。阿育王在这些地方都立有标志之塔。

玄奘就这样在佛教的故乡——印度的大地上行走着。这个路途中。他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是死里逃生。所凭借的。就是他那一颗真心向佛的赤诚之情。

玄奘一行从羯若鞠阇国向东南走二千多里。经过了四个国家。这天。玄奘正带领众人顺着一条河继续行走。忽然。从对面杀出一队人马。他们把玄奘等人团团围住。就听见领头的那个面貌凶恶的家伙说:“哈哈!真是苍天有眼。我正愁找不到祭天的供品。却遇到你们这群秃驴。快。都给我绑上!”玄奘等八十多人被这群人用绳子捆住。

原来。这群人是打家劫舍的贼人。他们正想杀人祭天。贼人在这八十人中挑来挑去。挑中了玄奘作为祭天的供品。贼人在船上设了祭坛。把玄奘放在坛中。他们想先把玄奘生吃一部分。然后再用锅把剩下的那部分煮熟。此时。无人能够解救玄奘。

玄奘面无惧色。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慈悲的弥勒佛、如来。暗自发誓说:“如果我的生命还不该结束。那么就请诸佛解救我。如果我的生命已对弘法无用。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

同行的众人看见贼人要杀玄奘。他们一齐放声大哭。

突然。河岸的狂风铺天盖地刮来。狂风挟带着沙石向贼人的船刮去。顷刻间。贼人的船翻了。船上的木板被风吹折。贼人们恐惧地睁大了眼。与玄奘同来的人对贼人说:

“这法师不辞劳苦。历经魔难。就是要专心求法。为边陲的人们谋利益。你们如果杀了他。就会有弥天的大罪。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我们愿意为他而死。”

贼人听到这话。纷纷扔掉兵刃。以礼相待。对玄奘忏悔自己的罪过。把玄奘等人放走。

玄奘每到一处。都要拜谒当地的佛教遗迹。这些遗迹是先辈的佛家高僧大德们留下的。他们仿佛是要感谢这位来自异邦的虔诚求法者。纷纷向他显现出灵异的瑞相。

在印度中部。有一个摩揭陀国。国中有一座山。名叫伽耶山。世人又称之为名山。这座山是自古国王登临敕封的地方。如来佛离俗成道就是在这个山。在山上有著名的大菩提寺。是狮子国的国王出钱兴建的。此国的十二月三十日。即唐的一月十五日。国人称之为神变日。到这天晚上。会出现吉祥的光。同时天空中会飘下奇异的花。落在树上和院子里。

玄奘来到大菩提寺。看到经书中记载的这些遗迹就在眼前。他感慨颇多。他遗憾自己生在末世。不能亲睹佛的真颜。玄奘觉得。自己虽然见了圣迹。却还没有看到吉祥之景。他决定留下来。以自己的诚心来感动上天。显示吉景。玄奘在寺中打坐修炼。与高僧谈论佛理。一天晚上。玄奘正在听一个居士讲《瑜伽师地论》。突然。灯灭了。身上佩带的珠宝璎珞都失去了光彩。但却有光明照耀内外。只是不知光明来自何方。居士和玄奘都感到奇怪。他们走出屋子看菩提树。只见一个僧人手拿舍利。大小像人的手指。在树下举着给人看。舍利放出的光。明照天地。众人兴奋不已。远远地向舍利参拜行礼。直到清晨。光才消失。

玄奘在印度境内走过了几十个国家。终于到达他此次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佛寺。唐人称其为无厌。这个寺院由五个国王共同出资建造。寺庙的供奉丰厚。衣食不愁。因此有“无厌”之称。那烂陀寺有五个院子。

佛教法师的佛珠欣赏

五个院子有一个共同的大门。周围有四重内门。外面有三重围墙。院中有水流过。水沟极深。院内种有花。色彩艳丽无比。寺中居住着一万多僧人。全部由国家供养。寺中有无数的佛像和各种各样的佛教遗迹。

此国有一个惯例。对于那些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法师。国王都要给他们封侯。赏给他们十城。后来逐渐减少赏赐的数量。但也不会少于三城。高僧大德们只在寺中讨论佛学。因而寺中的高僧道法高深。那烂陀寺每年要接收来自各国的学法者。那烂陀寺的住持叫戒贤。年纪已有106岁。其道法高深无比。人称正法藏。正法藏博闻强记。内外大小一切书都能通晓。戒日王把十个城邑的税收全部送给他。

玄奘西行求法的风声早已传到了那烂陀寺。那烂陀的众僧听说玄奘快要到了。先派出四十多人去迎候。玄奘到达寺中的那天。寺中僧人二百人。俗人二千人。推着车。撑着伞盖。拿着鲜花。前去迎接。那烂陀寺内外。人潮如涌。伞盖如云。好像是在欢庆什么重大的节日。众人把玄奘领到寺中。与众僧相见。然后给他安排住处。待遇与寺中大德一样。接着。有人领玄奘前去拜见戒贤。

玄奘走到戒贤的住处。对着高居于座上的戒贤深施一礼。戒贤命就座。然后问道:“法师从何而来?”

“弟子久闻贵寺大名。从支那而来。欲学瑜珈等论。以期求得正法。”

戒贤听完玄奘的话。忽然掩面而泣。众人面面相觑。都感有些惊异。戒贤好一会儿才住了哭泣。然后又向玄奘施一谢礼:

“感谢法师。前来救我疾苦。我三年前得了病。疼得如同刀割一样。我当时想不食而亡。以结束这种难耐的痛苦。就在这时。我梦见有金人对我说:‘你不要死。这种痛苦是对你前世做国王时所做坏事的报应。你应当自我悔过。怎么能死呢?现在有一个支那僧人到此学法。他正在途中。三年后会到这里。你要教给他佛法。然后让他把佛法再传到他的国家去。你的罪就免除了。我是曼殊室利。特地来劝你。”

戒贤又问玄奘已走了多长时间。玄奘答说三年。这和梦中金人所说完全一致。戒贤此时悲喜交加。再次向玄奘施礼致谢。

那烂陀寺中设有十个“法通三藏”的称号。赐给那些学通经藏的高僧大德。是寺中的最高荣誉。现在已有九个人被授此称号。玄奘来到后。寺中把这一称号授予了他。对法通三藏者。寺中每日给上等佳肴两盘。大人米一升。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香乳、酥蜜等。每人有四个净人婆罗侍候。出入乘象。三十个随从。大人米是一种梗米。大得像乌豆一样。做饭时香气可飘百步。只有这里出产。这种米是专供国王和知法者食用的。

玄奘请戒贤给他讲《瑜伽论》。和玄奘一起听讲者达数千人。十五个月讲一遍。第二遍又讲了九个月。此后。玄奘又学习顺理、显扬、对法等经论。并不断地向戒贤请教。对于瑜伽论。玄奘认真研究了五年。朝夕不停。

这天。戒贤收到了统治印度的戒日王的来信。戒日王此时正在讨伐乌荼国的途中。信中说。一个南印度的灌顶师名叫般若毯多。通晓正量部。做了篇百颂的《破大乘论》。许多小乘论师向戒日王推荐此论。要与大乘教决一胜负。戒日王让那烂陀寺派出四个内外大小皆通的论师。到戒日王行军之处。与小乘论师进行辩论。戒贤于是派海慧、智光、师子光和玄奘四人为应辩之人。四人正在做出发的准备。那烂陀寺的外边一片混乱。立刻有僧人向戒贤禀报。有一个顺世外道的人写出了四十条。贴在那烂陀寺的门上。要与那烂陀的僧人进行辩论。并扬言。如果有人能把他驳倒。他就用自己的头来谢罪。他的论证细密。很难找出破绽。而且寺中众人对这种外道了解得并不很多。众僧对能否可以辩胜表示怀疑。都默然不语。无人出去辩论。这个地方有一个风俗。如双方辩论后。输的一方要骑在驴背上。人们把粪尿从他的头上灌下去。然后在公众面前表示服从。做胜方的奴隶。

玄奘让人把那四十条抄回来。自己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众人说:“我要与他辩论。我们怎么能受他的污辱呢?请诸位给我做旁证。”

经过几番辩论。对方辩解无路。理屈词穷。神情沮丧。立即趴在地上表示降伏。众僧欢呼雀跃。有人要对此人履行前约。把他斩首。玄奘制止道:

“不可。佛法博大宽容。并不主张刑罚。我们要让他接受佛法。就像奴仆侍奉主人那样信奉佛法。这不是很好吗?”

这个外道留在寺中。皈依了佛门。找来小乘教论师的《破大乘论》。研究其中的谬误。以备前去论辩之用。玄奘问外道:

“你知道乌荼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吗?”

外道答道:“曾有所耳闻。我对他们的学说很了解。”玄奘让他讲述了乌荼小乘教的学说。了解其主要的理论。玄奘用大乘教的思想批判乌荼小乘论师的观点。写出了一千六百多颂的《制恶论》。并把它送给戒贤等大德。众大德说这篇论可以横扫天下的敌人。没有人能够阻挡。

玄奘在那烂陀寺研习了五年的佛法。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想留下来继续学习。此时。戒贤对玄奘说:

“学习佛法。贵在交流。独自一人学习是不行的。你应该到其它地方去学一学。不然就会失去良好的时机。然后。你要及早返回你的国家。去弘扬正法。你不惜生命前来求法。难道不是为此吗?智慧是无边的。只有佛才能穷尽它。人的生命就像朝露一样。或早或晚。它是要消失的。你万万不可延迟。”

玄奘从那烂陀寺出发。在印度境内拜谒佛寺。学习道法。他先后经过伊烂拏、三摩呾吒、乌荼、僧伽罗、憍萨罗等国。玄奘在这些国家中。学习道法。参拜遗迹。

在钵伐多国。有几个高僧。学识渊博。可以为师。玄奘在那里停留两年。学习正量部的《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在杖林山有一个胜军论师。是刹帝利人。他学遍内外五明。而在林中授徒讲经。从他学法的人日益增多。国王也曾前来拜见他。并封给他城邑作为供养。玄奘向他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论》和《成无畏论》等。一共学习两年。

一天夜晚。玄奘在胜军论师处的寺庙中做梦。他梦见寺院内外和树林被火烧成灰烬。又在梦中见到一个金人。金人告诉他:“十年以后。戒日王一死。印度就会大乱。就像现在燃烧的大火一样。”

玄奘醒来后向胜军说明此事。并下了回去的决心。

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向戒贤辞行。戒贤赠给玄奘许多经书。玄奘想从北边回国。为的是路经高昌。好实现当年自己的诺言。

玄奘在回国的途中。像来时一样。一边走。一边参拜遗迹。学习佛法。同时他还把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在各地弘扬。玄奘又一次在印度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

在东印度的迦摩缕多国。人们信奉外道。国王童子王侍奉天神。喜爱各种各样的道法。只要是富有智慧。他不问正邪。都予以尊敬。玄奘要在此国中。用佛法来扫除外道。因此而开讲法席。听讲者在国王面前称赞玄奘神思敏捷。童子王听后非常兴奋。想面见玄奘。他派人去请玄奘。玄奘推辞再三。才去会见国王。一见面。俩人都觉得似曾相识。二人谈起佛法来。兴致颇浓。忘记了时间。此时。国内有许多外道异术之人在国王的身边。他们要与玄奘辩论。让国王判定佛法与外道谁优谁劣。外道者和玄奘辩论了不长时间。就全部败下阵来。国王对玄奘更加敬重。当国主问玄奘信奉佛有何益处时。玄奘称如来三身利物。并写了三百颂长的《三身论》赠给国王。国王说。这是他生平未曾看到的。于是他开始全心信佛。

戒日王起初统治的是一个边陲小国羯若鞠阇国。戒日本是佛家的谥号。应是人死之后。据其功德而追赠的。羯若鞠阇国的大德们。在国王刚一扬名天下时。就赠给他戒日的称号。是为了避免死后赠名的虚假不实。当时。势力最大的是商佉王。此人酷虐无道。摧残佛教。他命人拔掉菩提树。毁掉树苗。把三百多名大德活埋。其余的变成奴隶。戒日王在这个时候。准备起兵反对商佉王。戒日王和他的臣子们到拔掉菩提树的地方。对着树地发誓:

“如果我能有幸统一天下。定要重建佛法。希望我佛助我一臂之力。让菩提树从地下长出。以示灵验。”

说完。菩提树就慢慢拱土发芽。从坑中长出。戒日王大受鼓舞。立刻带兵前往商佉的住处。一举灭掉商佉。戒日王由此对佛教更加诚信不移。又领着八万象兵。开始了征服整个印度的伟大事业。大军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皈依。这完全是因为戒日王信奉佛教而产生的威力。戒日王统率的军队不吃肉。每到一处。如果有羊。一定买来送给僧人。供他们食用乳酪。每五年。戒日王都要进行一次大的施舍。把他所收藏的东西全部施舍出去。

玄奘在迦摩缕多国弘扬佛法的事。早已传到了戒日王的耳中。戒日王对这位来自大唐的高僧已仰慕多时。戒日王的臣下对戒日王说:“东面的童子王那里有支那的高僧。大王应该把他请来。”戒日王说:“这正是我的想法。我已经邀请过他几次。可他总是推辞不来。”戒日王再次派使臣前去请玄奘。请童子王把玄奘送来。

童子王命令一支一万人的象兵。乘三万只船。送玄奘与戒日王会面。戒日王与臣下一百多人。领着一万多人顺河东下。去迎接玄奘。只见河面上旌旗飘扬。万人攒动。两支庞大的船队相向而行。犹如两支即将在海上展开恶战的两支舰队。但船上的人们兴高采烈。精神振奋。显然面临是一件重大的喜庆之事。玄奘与戒日王一见面。戒日王就行大礼参拜。随从的人撒花唱颂。场面庄严而隆重。戒日王对玄奘说:

“弟子以前屡次邀请。大师为何不来呢?”

玄奘说:“我当时学法未成。所以延误了王命。”

戒日王问:“你们国家有个秦王。能征善战。精于歌舞。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美名为什么会传播得如此遥远呢?”

玄奘答道:“秦王就是大唐现在的天子。是大圣人。他平息动乱。恩泽六方。所以人们都歌颂他。”

“这是天让他做物主啊!”戒日王感叹说。

戒日王请玄奘入宫相谈。玄奘给戒日王讲《制恶见论》。戒日王对他的臣子门说:

“日光出来。烛光就要消失。大师一到。那些左道都将被击破。”

戒日王说:“此论虽好。可却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想在曲女城开大会。让五印度的能言善辩和知识渊博的人都到会。让他们都知道这篇论。使邪道从正。众僧舍小乘而从大乘。不是很好的事吗?”

无遮大会就这样。在戒日王的操办下。在印度曲女城召开了。

无遮大会圆满结束后

佛教法师讲的阿弥陀经

。当时的人们已都承认。玄奘的学识已超过了他的老师戒贤。成为全印度的第一高僧。

玄奘向戒日王请求东归。戒日王让他主持了75天的大施场。此事完毕后。玄奘再次请求回国。戒日王命所属部下送玄奘出境。戒日王赠给数万金钱和许多头青象。这种象。形体圆大。高约三丈。长约二丈多。上面可坐八人。并放置一些物品。象行走起来。就像空身而行。坐在象背上感到很安稳。不会掉下来。玄奘不想接受金钱和青象。诸僧都劝玄奘留下青象。

“这是佛法兴盛的象征。自佛涅槃以来。各国国王虽崇敬佛法。布施种种物品。但还没有听说有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法师

赐给青象的事。因为青象是极为珍贵的国宝。现在戒日王赠给您青象。说明国王对您崇敬至极。”

玄奘于是收下青象。因为青象形体大。每天要吃四十多个草料饼。又三斛料。戒日王为此下令所属各国。要随供给玄奘草料。

戒日王等十八国国王都来相送。执手垂泪。依依惜别。

此后的路程。玄奘昼夜兼程。极少休息。经过了卑利、于活、摩悉铁、商弥、竭盤陀、乌锻、于遁等国。途中的劳苦艰辛自不必说。

玄奘在越过葱岭后。就派人上书太宗皇帝。

贞观(太宗年号)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京城西郊。人流始涌。僧俗摩肩接踵。几十万人聚集在这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从旧城西到京城朱雀门二十多里的道路上。站满了人。道路被阻。玄奘无法进城。只得在郊外的馆驿中休息。虔诚的人们守在馆外。通宵站立。

玄奘第二天把带来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京城中众僧竞相列帐支车。帮助玄奘运送。人声鼎沸。甚嚣尘上。天空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从午时佛像入弘福寺到晡时。瑞相一直存在。

京中万民因玄奘回都而停业五天。众多的人皈依佛门。对玄奘的隆重迎接。可以说是千古罕见。

那时。太宗正在洛阳。玄奘就从京都到了洛阳。玄奘把各国带来的奇珍异宝进献给太宗。太宗请玄奘入宫。与他见面。太宗与玄奘在宫中促膝交谈。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并不觉得时间过了很长。等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才结束了谈话。当时。太宗正带兵去讨伐辽左的叛乱。太宗请玄奘与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劳累。又加上要翻译佛经。因而推辞不去。太宗传旨给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

接着。玄奘又上表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要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太宗说:

“法师唐梵皆通。词理通敏。恐怕再找的人。也是孤陋寡闻之徒。他们是不适于翻译圣典的。”

玄奘说:“过去二秦之时翻译佛经。门徒有三千人。即使是这样。还恐怕后代无人知晓佛典。而去信奉邪道。如果现在不召集许多有贤能的人同时翻译。仅凭我一个人的为量是不行的。”后来。玄奘又多次奏请。太宗批准了。

玄奘返回京城后。招集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先翻译了《大菩萨经》二十多卷。接着又翻译了《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稍有空闲。又翻译了《西域传》十二卷。此后又译了《佛地六门神呪》。

从前代以来。翻译经文。大都是先谈梵文经典。然后根据对梵文经的理解。再写成汉文。这种汉文经书。和原来的经书相比。增添的或丢失的东西很多。现在玄奘却是从梵文直接译出。意义和原经相符。玄奘翻译佛经。出口成章。录者随写就行。吴魏时所翻译的经书。只是看重梵文的表面形式。注重文词的钩锁联类和重叠布置。这样译成的经书。显得冗长繁杂。玄奘因此让词工做贯通词义和节俭文字的工作。译出的经书语言简练而意义完备。

太宗讨贼回到京城后。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所译经书写序。太宗说:

“法师您行为高洁。已出于尘世之上。泛宝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浅薄。对俗事尚且不能通达。何况是玄妙的佛理呢?”

玄奘认为。弘扬佛法。必须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

“奉您的旨意和奖喻。我才得以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我本来学识浅陋。却有幸参拜九州高僧。向他们学习佛法。又凭着您的英名而远涉他国学习佛法。弘扬佛法。所依赖的是朝廷的教化。我从天空得到的经论。奉旨翻完。只是还没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让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教化众生在于日积月累。如果只是观望等待。就会失去时机。”

玄奘上表之后。太宗答应为他作序。太宗对附马高履行说:“你以前曾请我为你的父亲写碑文。但我现在的气力已不如从前。我要给玄奘法师作序。不能给你的父亲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我的用意。”太宗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序文写成后。太宗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朗读此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玄奘又上表谢太宗。

从此。朝庭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玄奘经常被留在宫中。皇帝不断向他询问佛法。玄奘仍继续翻译佛经。为的是不错过这个好时机。太宗赐给玄奘云衲一领。又传旨让天下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出家。皇帝在京城东北造弘法院。让玄奘长住其中。又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让玄奘成为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翻经院。送给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个。唐高宗永徽二年。玄奘上表请求建梵本佛经台。得到批准。

高宗显庆元年正月。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大斋。朝中众臣都来到寺中。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译经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们这些人在这中间有什么用呢?”

玄奘说:“你所问的。也是许多人所感到疑惑的。译佛经虽是僧人的事。但它最终要凭借朝中权贵的力量。就像前秦时鸠摩罗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时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禄。贞观初年波颇译经。仆射萧瑀、太府萧琼、庶子杜生正伦等为他阅稿一样。现在没有这些人。弘扬佛法就会受到阻碍。又承蒙圣上在大慈恩寺中发慈悲之心。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寺院。要赞美这种德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写在碑上。使之流传后代。现在二公相问。我想如果做了这二件事。就会流芳于古今了。”二人答应了这两件事。

现代女的佛教法师

第二天早晨。皇帝派人来传旨。说所需帮助译经的大臣已安排好了。立碑的碑文皇帝亲自撰写。

玄奘自从东归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有生之年。玄奘共译佛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玄奘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的弘扬空前绝后。

玄奘入佛门以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死后升往弥勒天。在游西域时。他又听说无著兄弟都升到了弥勒天。于是他更加频繁地发愿请求。每次都有所感应。

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翻译的僧人和弟子:

“有为之法都是会灭的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65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问。”

“年纪未到耆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的人惊奇地问。

玄奘答道:“此事我自己知道。”

玄奘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见不到我。”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

“我要死。经里说。身体是可恶的。就像死狗一样。我死以后。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下葬。”

说完就躺下来。闭眼睁眼。只看到大莲花。鲜艳洁白。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玄奘知道是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了。玄奘让僧人们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他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他施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给皇帝的表奏。然后他自己默念弥勒。让旁边的人人念: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二月四日。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势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弟子问:“和尚一定能生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就断了气。玄奘死后两个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入葬。并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只见送葬的队伍中。素盖白幢。如白云浮动。乐声响彻云霄。令人神动。四俗为之悲痛。七众无不惋惜。玄奘下葬在白鹿原。在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僧俗两众充满其间。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其面色就像没死时一样。众人叹奇异。如果玄奘不是愿力持久之人。怎么能这样呢?

玄奘默默地来到世上。轰轰烈烈地过了一生。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19652.html

以上是关于「玄奘」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79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