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打开宗教慈善的“信用窗口” ——张志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慈善-打开宗教慈善的“信用窗口” ——张志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打开宗教慈善的“信用窗口” ——张志鹏
从6月网友们对一个名为“郭美美Baby”微博的“质询令”开始,一场围绕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风暴愈演愈烈。随着事件的深入,讨论的主题从“炫富”、“真相”、“违规”、“腐败”转移到慈善事业的信用以及慈善事业信息的公开等问题上来。据报道,事件发生后,河南省红十字会7月仅收到1笔捐赠,深圳市红十字会7月仅获百元捐款。一些网友的口号是:“不管你捐不捐,反正我不捐。”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慈善工作,拥有7万多个基层组织的专业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无疑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和声誉,在国内的“慈善市场”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然而,这些品牌和声誉却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被一个据说与其“没有直接关系”的女孩轻易破坏,确实让其感到“很受伤”、“很冤枉”。有人感慨地说,“红十字会之忧岂止是红十字会一家之忧,又岂止是公益事业一业之忧,而是整个社会建设之忧,整个社会之忧。”看来,是到了深入思考增强慈善事业信用、推动慈善活动规范运行、增加慈善工作参与团体、广开社会慈善资源的时候了。
说到底,慈善事业凭借的是人们的同情心和信任,这两者也是任何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所必需的“血液”。当慈善组织的信用大打折扣时,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信任感就会下降,采取慈善行为的信心就难以为继。可以说,所有慈善事业的兴亡都基于一个“信”字。
宗教慈善事业由来以久,并且一直是世俗化社会慈善的一个有力补充。相比之下,宗教组织在从事慈善事业时,有赢得“信用”的突出优势。世界主要的宗教都强调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正的集体责任,都有一套相应的规则和机制来帮助他人。宗教的召唤加上宗教团体内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往往增长了人们“乐善好施”的动机。同时,因为超自然信仰的存在,使得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机构会加强自我监督,采取更为规范的管理行为。例
从我国基于信仰的慈善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既有长期的历史传统,也有许多成功经验。随着信教群众的不断增长和宗教组织经济资源的增加,宗教组织参与慈善活动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然而,当前宗教组织在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提供慈善服务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限制,如在法律层面上没有一个让宗教组织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准入机制,没有让宗教团体享受到与其他慈善组织同等的待遇;一些宗教组织缺乏做慈善的专业能力等。由此可见,要将宗教性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公益事业,还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创造更多条件。
或许,郭美美事件和红十字会的“很受伤”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振兴发展倒是好事一桩。毕竟,当一扇威严狭窄的“信任大门”被轻轻掩上的同时,就会有更多扇流通而透明的“信任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108/t20110816_183646.htm
以上是关于慈善-打开宗教慈善的“信用窗口” ——张志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慈善-打开宗教慈善的“信用窗口” ——张志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