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的创建与管理——刘成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的创建与管理——刘成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的创建与管理——刘成有
印顺导师是二十世纪汉语系佛教界极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极力阐发、倡导人间佛教思想,被尊称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领航者”、“精神导师”。其人间佛教思想,在他撰写的《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佛在人间》、《净土与禅》等一系列著作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但究其实质,他更为强调佛教的人本关怀与理性创造精神。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体现着印顺导师对于佛教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更为重要的是,印顺导师不只是一个思想者,他在台湾创建的福严精舍和慧日讲堂,也体现着他对于人间佛教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一、福严精舍的创办及其管理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印顺导师梳理了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大乘三系”的基本判摄,并在基础上“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链之”(《印度之佛教 自序》),揭举出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思想。抗战胜利后,他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开封、武汉、杭州、厦门,一路颠簸,1949年移居香港。在香港的近三年时间里,他与几位追随者一起,虽然居无定所,但勤于思考、敏于著述,系统阐发了人间佛教思想。为自己精进、为学僧发展,他愈发觉得创建一所固定的佛教场所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筹到了一批功德款。
1952年,印顺导师受邀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世界佛教会。会后,在李子宽的刻意安排下,他没有能够及时回到香港。在台湾,李子宽聘请他担任善导寺的法师,接着他又不得不主持善导寺的一切法务,同时负责《海潮音》的编辑事宜。后来,印顺导师决定把学友们共住共修的场所建造在台湾。于是,1953年四月份在新竹壹同寺后山观音坪购买一甲坡地,开始建造福严精舍。当时在台湾建造福严精舍,除了特殊的因缘促成之外,
但在此学习,应该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各人的心里,都应作学佛想,一面求得体解佛教的甚深义理,以及懂得佛教制度、修行方法等等,一面培植为教护法的热忱。不管是以后做经师、律师、论师、禅师、譬喻师、译师、咒师、知事僧,哪一个都可以,但唯独不希望大家去做那疯颠的神秘僧,或是文人雅士型的诗画僧。
因为他认为疯疯癫癫的神秘僧,以神通惑世,虽有莫大的感召力,但毕竟不能担当佛教事业;同时历史的经验也表明,在佛法的发展与弘扬方面,诗画僧从未受到重视过。为了实现各人的抱负,印顺导师明确规定:无事不得下山,不要窜寮,不要说太多的闲话,认真用功看书、读经、和听课。 至于看什么书,他表明自己的教学态度一向是绝对尊重自由的:予学尚自由,不强人以从己。
他认为,众人的根性、兴趣、思想,是各各不同,勉强不来的。大家所学只要是佛法,何必每个人尽与我同?所以并不要求大家一切从己,也不要限于一宗一派。最后,他要求大家如果要写文章发表,一定要注意:
第一、不要招摇,自我宣传。第二、写批评性的文章,不可匿名,自己所说的话,要负责任。对于现行佛教如有意见提出,针对事情讨论,决不能专对某人而发。
显然,各种要求的目的,无非是培养学僧“求真和谐,实事求是,敢作敢当”的品格。
如此安心、自由、严谨的福严精舍,对于真正安心学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在这里学习,不仅有生活的安定,也有精神的愉悦。因此,这里逐渐成为僧青年的向往之地。
二、慧日讲堂的创建
在福严精舍,在善导寺,演培法师等与印顺导师一起共住。个人也好,僧团也罢,“内修,还是外弘”始终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问题。
随着福严精舍的壮大,隆根法师、真华法师、修严法师、通妙法师,以及几位年轻、中年出家的(如法融等)也相继入住,而且随着他们学力的增长,部分法师也开始在新竹女众佛学院授课。印顺导师自己在菲律宾马尼拉、在台同寺的女众佛学院,当然还有善导寺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不仅感觉到大众对于佛教正法的强烈需求,也感觉到福严精舍的学众,需要一个对外宣扬佛法的实习机会。
但当时的台湾佛教界,依然是念佛、应忏、卖斋、度亡盛行。难道佛教除了应付经忏、卖素斋、供禄(莲)位之外,就不能生存了吗?能不能创立一个讲堂,不做传统佛教的经忏佛事而专门以讲经弘法为目的?更何况,福严精舍在新竹,日常运作的经费是依赖台北及海外的。海外经费并不固定,而台北善导寺的问题也十分复杂。福严精舍的僧团,迫切需要在台北建立一个与台北信众密切联系的固定场所。因此,印顺导师决定试试看,希望精舍与讲堂,能分别的内修外弘,相助相成,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
1958年冬动议,直到1961年早春,在台北龙江路上,刚刚建成的一幢古朴典雅的临街建筑物——慧日讲堂,迎来了印顺导师晋院担任住持的庆典活动。后来,法师回忆说:
我这个人谈不上有如何的理想,因为我知道中国佛教已衰落得很久了,一下子想要改,很不容易,要慢慢来的,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得好。我的身体一向虚弱,觉得自己没多大的力量,只是希望纯粹以讲经弘法为目的,用事实来验证佛教道场的经营模式。
在庆典上,印顺导师揭示了建堂的意义:夫僧伽之教证熏修,固山林之是尚,而佛法之宣扬导化,则都邑为尤宜。明清以降,正法衰微,虽栖息林泉,不乏真参之士,而游居市集,每多应赴之流,佛日闇其光辉,法幢沦于丛莽,续如丝之慧命,为末法之津梁,凡我佛子,可不力欤?
至于建堂之目标,他说:陈列经书,弘宣法要,导归义理,策进行持,务期信智一如,励戒乘而并急,解行兼济,运足目以同功,净化现有之人生,共趋无上之觉道。
印顺导师当时的抱负与理想,于此可见一二。在此后三年担任住持的时间里,印顺导师在此宣讲了《妙法莲华经》、《大宝积经 普明菩萨会》、《维摩诘经》、《金刚经》、《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往生净土论》、《辨法法性论》等。此外,讲堂还
事实证明,在台北这种信众文化素养较高的地方,这种新颖的经营模式是可行的。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109/t20110902_184113.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的创建与管理——刘成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的创建与管理——刘成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