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佛与中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中秋节-佛与中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与中秋
在一年四季当中,八月十五和二月十五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二月十五是春天中间的一个十五,称中春,八月十五是秋天中间的一个十五,称中秋。古人讲,二月十五是中春,是释迦摩尼佛涅槃的日子;而八月十五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预示着佛陀无边的智慧,充满清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古人非常重视中秋节,从唐朝开始已是如此。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中写道:“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描述了在寺院中赏月品桂的美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里面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佛教也非常重视中秋节。从印度传到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了,在印度起源开始算,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佛陀是智者,也是觉者,佛陀在讲经说法中,随时随处都会用天地万物来比喻生命,其中最有意思的比较,就是拿月亮来比人生。在
从人类活动分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为整个秋季的最中,此时,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庆收,以为庆祝。此为收获意;从自然现象分析,中秋节因天文、气象、节气、季节、环境、人文、观测等多种综合因素,而取其最显著之月圆相。此为精神层面之向往意。两种分析,一为物质需求,一为精神需求,是人类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
那么,对于佛教之精神层面来讲,中秋节与佛教亦息息相关。佛教为根本上消除我们的痛苦烦恼,获得圆满解脱,因此在佛教经典中有很多以满月喻圆满清净之妙语:“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上述此类比喻能开慧眼,能除尘垢,对于行者闻思利益极大。
夜幕降临,赏月品乐的人们在游览完山上如画般古刹风景后,休憩,交谈,正所谓“月明风清丹桂香,秋高气爽精神朗”,在这一年的中秋之夜,全家人团聚共度良宵,面对着宁和的古韵,传统的中式庆典,古老的寺院,有什么理由不让人心情舒畅呢?
中秋节不只是中国人过的,不远处的日本同样也过中秋节,日本的月见节也有赏月的习俗,寺院还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这一习俗是距今一千多年的平安时代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
禅中说到:“客来莫嫌茶味淡,深居不比世情浓。”弘一大师则说:淡有淡的味道,咸有咸的味道。在现实人生中,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浓浓的味道,在浓浓的背后也许会有更多的辛酸苦辣,但其实,所有的人生百味都是以平淡作为背景的。
临风赏月的最佳时节自是金秋,中秋之日,天高气爽,金乌初坠,一轮皓月便已移上东南面的墙头。此时风爽于别日,月明于往昔;天上明月高挂,池中皓月相映,金桂盛放,甜香满园,兼夜鱼得水,碎银一池。或与数友共享良辰,或一人独赏美景,皆为雅事。此时,虽是身在繁华闹市之中,而魂魄已仿佛游于世外桃源。(图来源于网络 文:佛教在线编辑组整理)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1609/t20160914_241847.htm
以上是关于中秋节-佛与中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秋节-佛与中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