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普贤菩萨-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2 08: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普贤菩萨-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普贤菩萨-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

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所尊崇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一,与文殊菩萨一起为四大菩萨之首。通常汉地佛教寺院中,文殊骑狮子立于释迦牟尼佛左侧,普贤乘白象立于右侧。在大乘佛教中,普贤菩萨体现了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利益众生的愿行,也是佛教徒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在清代,由于净土信仰的普及和流传,而《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十大行愿与往生弥陀净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贤菩萨在佛教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被尊为净土宗九祖的蒲益智旭大师,还是作为居士佛教代表者的魏源,以及天台宗的谛闲法师,均对普贤菩萨行愿极为重视,并大力提倡。特别是《普贤行愿品》在这个时期被列入“净土四经”(后又增加为“净土五经”),成为净土宗修行所依据的根本经典,推动了普贤菩萨信仰的普及和流传。

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净土信仰

《普贤行愿品》是唐代般若译四十《华严经》的最后一卷。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于文殊菩萨处得悟根本智后,最后又广参善知识而得差别智。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最后一位菩萨,他的十大行愿,是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根本法门,为《华严经》的重要内容。《普贤行愿品》卷首,普贤菩萨告诉诸位菩萨及善财童子: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里十分精炼地概括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深受佛教信众的喜好,并在实践中依之奉行。普贤菩萨认为,如果菩萨能够按照这十大行愿修行,就能成熟一切众生,圆满成就如来的庄严功德。

在《普贤行愿品》中,将十大愿王与临命终时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世界联系起来,深受净土信仰者重视。《普贤行愿品》说: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这是菩萨发心修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所得的功德。能于临终之时,一刹那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按净土宗理论,修持净土法门,有九品往生说,即不同的根基,不同的修持,往生时有九种差别,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每一类又可各开上中下三品。唯有上品上生者才能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即得莲花花开,得见阿弥陀佛,悟无生法忍。而其他品位,则需要或一夜、一日一夜,乃至经十二大劫,才能花开见佛。修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符上品上生之说。这是普贤菩萨为净土信仰者所重视的重要原因。《普贤行愿品》又讲: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上文所讲的往生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的受记,是自我修行普贤行愿的功德。这里是讲行持普贤行愿的利他功德,即救度一切众生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因为是普贤菩萨为净土信仰者所重视的重要原因。因为《普贤行愿品》所讲的自利、利他功德,所以普贤行愿成为修持净土法门,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重要的修行助缘。

二、蒲益智旭的普贤菩萨信仰

智旭(1599—1655),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蒲益、素华,自号八不道人,俗姓钟,吴木渎(今江苏吴县木渎镇)人。智旭的佛学思想,融合禅教律而会归净土。清顺治四年(1647),智旭著《弥陀要解》,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宗旨,系统阐述其净土思想体系。被后人奉为净土宗九祖。智旭重视普贤菩萨信仰的提倡,主要表现以普贤行愿会通华严与净土、勘辨禅净与往生净土,以及以普贤行愿赞叹血书佛经三个方面。

(一)以普贤行愿会通华严与净土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同称为华严三圣,是《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中三位圣者。智旭经常将文殊的智慧与普贤的行愿并提,如:“文殊智海,念念清净。普贤行海,念念圆成。命终之后,生诸佛前,证度迷流,同登觉岸。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文殊的智慧主要表现为觉悟成佛,普贤行愿主要表现为普度众生,智旭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净土信仰乃至整个佛教修持的重要内容,甚至认为“普贤行门”涵盖了一切行门。他说:

三身一体,普贤行门,

五台山佛教知识问题

不外毗卢性海。是以初心虽不修余行,令三昧易成。而三昧既成,三因圆显,岂有已证法身,庄严终缺。亦何须未证法身,预恐不具足邪。然或一门深入,或余行助成,未许执一。一行三昧,一即是多。万善同归,多即是一。

智旭还认为,净土宗历代祖师都是以文殊的一行三昧和普贤的十大愿王作为修行的根本:“文殊一行三昧,普贤十大愿王。远公刻莲漏

佛教知识绘画入门图片

于东林,云栖号莲池以明志,皆归极于此也。”“一行三昧”出自《文殊说般若经》,修此三昧,就是要于空闲之处,一心念佛。“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文殊说般若经》中所说的“一行三昧”的念佛方法侧重于专于念佛,修习禅定,与净土宗持名念佛是有区别的,智旭将文殊的一行三昧与普贤的十大愿王与净土修行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会通华严思想与净土修行。智旭说:

阿弥陀佛,以法界藏身,示成道于极乐,则有四十八愿,广摄群机。毗卢遮那佛,亦以法界藏身,示成道于娑婆,则有普贤十大愿王,导归安养。是故欲求生净土,须究华严宗;欲识华严宗,须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成道之前,即作为菩萨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度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毗卢遮那佛住于莲华藏庄严世界海

佛教出家人学专业知识书

,是佛的报身或法身,化现为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成道,为菩萨宣说无量法门,故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最后智旭得出结论:要发愿往生净土,必须研究华严宗;而要真正认识华严宗,则必须往生净土。智旭又对李通玄所讲的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的说法作了新的解释:

普贤十愿导归极乐,正不思议解脱境界。彻果彻因,通凡通圣。圣全法界入一尘,凡从一,尘通法界。枣柏但言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不谓往生菩萨,非一乘大道法门也。若云华藏大,极乐小,大小之见未忘,未梦华严法界在。

“枣柏”,即华严长者李通玄,唐代著名的华严学者,“一乘大道”,即华严一乘大道。李通玄曾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智旭明确讲,往生菩萨境界,通凡通圣,既包括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也包括凡夫往生境界。只有法身菩萨,才能以十愿导归极乐。所以智旭认为,菩萨真正通达华严境界,就会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不会说华藏世界大,极乐世界小。这也是他所说的,求生净土须研究华严,而要认识华严则必须往生净土的又一说明。

(二)勘辨禅净与净土往生

关于禅宗与净土的关系,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概括而言,主要有惟心净土与弥陀净土之争。智旭认为,禅宗与净土都是胜妙之法,因众生根性所以随机说法而有差别。真正的大丈夫,自然坚信自心是佛,是心是佛,没有一念与佛相隔。参究念佛是谁,以及摄心数息等,都不是真正的净土修行。而真正的净土修行,没有念外之佛,也无佛外之念。智旭说:

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伪公案。……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已。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个消息。偈曰:“禅外不曾谭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智旭认为,自性弥陀与西方净土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现前念佛之念别求自性弥陀,也不能离开西方净土别求惟心净土。又引用了中峰明本禅师的诗,说明禅净密不可分。明本主张禅宗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二者密不可分。智旭则更加肯定了净土宗西方净土的地位。

针对有人问“彻悟人还须往生否”,智旭回答说:

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清规,课诵送亡等事,无不指归净土。故天如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萨位者也。

关于禅宗开悟者是否还须往生西方净土的问题,智旭以禅门中怡山、百丈为例,认为开悟以后,仍须往生。如果不愿往生,肯定未得开悟;如果真正开悟,则决定会往生净土。凡是声称开悟不必生净土者,一定是对教理和修行未得谓得,未悟言悟的高傲自大之人。所以智旭虽然表明上谈禅净平等,实际上则是极力抬高净土宗的地位。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4/t20130401_207132.htm

以上是关于普贤菩萨-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普贤菩萨-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83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