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乱-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一心不乱-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三)
原文标题:印光大师 念佛三昧--莲池正脉注疏之“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注:本文是了余法师著作,印光大师修改。
安静详译白话(不含括号内的字,简体字版共计26402字。排版重新校对,增加“警惕着魔”等内容,放弃版权,请勿增删,欢迎翻印流通。)
【正文】
即念即
(白话详解)
“即念即观”在念佛的同时,观照不断。如果念佛的时候,观照提不起来,那念佛也不是真正的念佛。有念无观,则容易昏沉。
“即观即念”在起观照的同时,佛号持续不断的提起。如果观照的时候,佛号提不起来,那观照也不是真正的观照。如果有观无念,则容易散乱。
“止观双运”在念佛的时候,
【正文】
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白话详解)
“务使”务,务必。使,促使。
从作用上讲,有念,有观。能观的心和能念的心都是同一个心体。能观的功用,与能念的功用,都是同一个心体的功用。
妄念犹如充满气的皮球,没人拍球,这个球不会自己蹦起来。追逐妄念就是拍球,就是“提起”。若是跟随妄念想东想西,则妄念丛生连绵不断,称之为附会,这是“业行”。
凡夫心中的妄念自生自灭,这是无明习气,犹如念佛机的自动播放,这是“业习”。
与妄念相对而言,佛号称之为“净念”。
“全念”只提起佛号,其它的念头一律不提起。久而久之,心中的妄念自动消失,只剩下提起佛号,妄念转变为净念。妄念自动生灭的业习,转变为佛号的自动生灭的“净习”。这种情形,主动提起的佛号的“净行”,自动出现佛号的净习“打成一片”,称之为全念。
“全念即观”只提起佛号,只观照佛号。在全念的状态下,心中唯有佛号,心中能观照的只有佛号,所以“念外无观”。
在全念的状态下,佛号之外的念头,只要不特意的去提起,就不会去观照。
“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内境的妄念,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一提佛号,万念俱寂,唯独佛号显现,这是净念相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处是净念相继。
注意力犹如铁屑,没有磁铁,这铁屑不会自己被吸走。喜好厌恶就是磁铁,对外境声色的喜好厌恶就是“在意”。若是外境出现喜好的现象或厌恶的现象,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则喜好厌恶的情绪愈演愈烈,称之为攀缘,这是“业行”。
凡夫对于外境的声色,喜欢厌恶之心自生自灭,这是无明习气,犹如念佛机的自动播放,这是“业习”。
与在意外境声色而言,在意佛号称之为“净观”。
“全观”只在意佛号,外境声色现象无论喜好还是厌恶,一律不在意。久而久之,对外境喜好厌恶之心就会自动消失,只剩下在意佛号。在意外境生起喜好厌恶的业习,转变为在意佛号的“净习”。这种情形,主动在意佛号的“净观”,自动在意佛号的净习 “打成一片”,称之为全观。
“全观即念”只观照佛号,只提起佛号。在全观的状态下,心中只在意佛号,心中只有佛号能被在意,所以“观外无念”。
在全观的状态下,佛号之外的声色现象,只要不特别的去观照,就不会去在意。
“全观即念,观外无念”外境的醇酒美人,都没有吸引力了。身处闹市,犹如夜静深山,万籁俱寂,这是都摄六根。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处是都摄六根。
“全念即观。全观即念。”主动的净行与自动的净习“打成一片”。
“念外无观。观外无念。”并非在佛号之外,另有一个念头能观照。并非在观照之外,另有一个念头在念佛。观与念浑然一味,不分彼此。这是“念、观不二”的境界。
修持的功夫到了这一个地步,才是事上的“一心不乱”,即“事一心不乱”。
上文所述的“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虽然念、观并举。但是观与念仍似两物,观是观,念是念。并不是“念、观不二”的境界。
“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的修持,比起上文所述的“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在功夫上更进一层!
“打成一片”使得净行净习的“净业”势力现前。
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尘沙惑。
长久的稳定在事一心不乱状态,见思惑、尘沙惑则能断尽,此乃“净业”势力使然。
见思惑、尘沙惑断尽,得生“方便有余土”。
前文说的溯本清源,此处的事一心不乱,正是清源的修持,清除源头上的污染。
印光大师云:“方便有余土者,乃已断见思(尘沙),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尘沙),未破无明,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净尽,则是究竟无余矣。”
印光大师此处注解:“(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
此处注意,印光大师把见思惑与尘沙惑合并一起来说,因为见思惑、尘沙惑同属事持范畴。例如“圆教十信”,见思惑断尽后,再断尽尘沙惑,为圆教十信位。
《印光法师文钞》天台山上方广寺募修三圣殿疏:烦惑与了生脱死
“窃以法门无量,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窃以”谦虚之辞,窃以为,私下里认为。
“烦惑”见思惑。此处专指见思惑。
“但具”若具,但能够具备,若能够具备。
《印光法师文钞》复化凡居士书:
“即证初二三果之人,亦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致堕落恶道。证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说。若依大乘圆教说,初信断见惑,与小乘初果同。七信断思惑尽,方了生死。”
“圆教七信”见惑断尽后,再断尽思惑,为圆教七信位。
《印光法师文钞》复法海大师书
“若按通途教理而修,虽明心见性,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明心见性是悟,不是证。今人能悟者尚少,况能证乎?!证则惑业净尽,生死之因既断,自不感生死之果矣。初果(须陀洹)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能断尽见思二惑,而证阿罗汉果。”
“惑业”见思惑。此处专指见思惑。
“阿罗汉”见惑、思惑断尽。
“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尘沙惑,未破无明。
“
“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还是有很大差距。
想要证得念佛三昧,就一定要先得努力达到事一心不乱的“念观不二”的境界。
《印光法师文钞》复夏寿祺居士书:
“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
“一心不乱”指事一心不乱。
清朝彭际清居士说:“观念本无二用,即念之时观在念,即观之时念在观。要以一心不乱为准。未到此观,或念或观,一门深入可也,(观、念)交际为功亦可也”。
“观念本无二用,即念之时观在念,即观之时念在观。”指念与观同一个心源。
“要以一心不乱为准。”指事一心不乱。
“未到此观”若是达不到事一心不乱的念观不二境界。
“或念或观,一门深入可也。”或者着重念,或者着重观,选择一门深入。或者着重念,实现上文所述的“全念”打成一片。或者着重观,实现上文所述的“全观”打成一片。
“(观、念)交际为功亦可也。”也可以着重念与着重观,交替着用功。
虽然着重不同,或者交替用功,最终都能实现事一心不乱的念观不二境界。
《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真行”指念佛的功夫。
《印光法师文钞》复郁智朗居士居士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此处的一心不乱,指事一心
信愿行三缺一不可!不能只着重于念佛的修持功夫!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1812/t20181206_271879.htm
以上是关于一心不乱-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一心不乱-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