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必硕: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字辈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宋必硕: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字辈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宋必硕: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字辈考
四望山川心庵太平塔
四望山川心庵周坪凸莲花塔
四望山临济正宗莲花塔
松尖岭接云禅林石刻
位于安徽省岳西县的四望山,是著名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的卓锡之地。明末清初,临济宗重要分支法脉: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在潜山、太湖、岳西三县交界的大别山腹地四望山顶箬包岭上(现岳西县田头乡土库村)建立楞顶庵,开山立派,立堂号称“楞顶堂”。在清代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兴旺发达。
今天,在岳西县四望山五龙寺保存着当年楞顶庵遭毁时当地民众有心抢救转移下来的木刻“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牌位,在天台庵亦是保留有当地民众在文革中抢救下来的清代毛笔书写“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牌位,两块牌位记录一致,明确记载了自开门祖师明灿有光和尚之下十九世145位临济正宗传人,即从明灿有光(临济下三十四世)传到有光下十九世(临济下五十二世),牌位字派为“明实际了达悟真空觉性本常寂心惟法界同如”等十九世。明灿有光禅师及其法嗣字辈承临济下二十二世(天台下十五世)闽中雪峰祖定禅师演派(二十字):
祖道戒定宗方广正圆通行超明实际了达悟真空
后法嗣字辈又派承临济下二十九世龙池幻有正传禅师演派,即龙池复续空字下接演派二十字:
觉性本常寂 心惟法界同 如缘宏圣教正法永昌隆
上述法派字辈,有《传灯录》和临济流派字辈可考。
具体如下:
开门祖师(明字辈)1人
明灿-上有下光
二世祖(实字辈)3人
实悟-上子下正实义-上元下成
实修-上不下一
三世祖(际辈)6人
际省-上慧下若际昌-上灿下若
际学-上兰下识际玺-上兰下若
际盛-上优下如际清-上隐下如
四世祖(了字辈)6人
了徹-上筏下喻了乘-上融(容)下一
了道-上秀下岩了见-上融下洗
了达-上去下疑了义-上心下一
五世祖(达字辈)15人
达昱-上闰下朗达旺-上闰下广
达旵-上闰下禅达德-上闰下身
达明-上闰下霞达绿-上闰下徹
达通-上闰下慧达智-上闰下通
达静-上鸿下然达行-上见下学
达轮-上常下转达考-上选下学
达文-上博下学达多-上广下学
达才-上智下学
六世祖(悟字辈)14人
悟容-上晓下宗悟署-上映下水
悟澄-上容下舟悟觉-上晓下舟
悟现-上旭下宗悟性-上见下原
悟玺-上应下宗悟修-上得下三
悟舫-上晓下渡悟先-上得下圣
悟元-上得下旨悟本-上得下宗
悟佛-上慈下舟悟文-上焕下宗
七世祖(真字辈)18人
真性-上梅下庵真禅-上静下安
真元-上立下传真静-上隐下峰
真绍-上可下传真玺-上立下朝
真祥-上续下传真如-上隐下凡
真意-上来下传真念-上隐下山
真耀-上嵩下岳真洪-上广下传
真瓕-上郁下传真露-上脱下凡
真印-上隐下传真洁-上隐下安
真一-上松下壁真解-上松下恒
八世祖(空字辈)9人
空人-上无下碍空蕴-上无下相
空明-上现下月空云-上天下见
空仁-上皎下月空镜-上辉下果
空和-上凌下月空尘-上鸿下开
空相-上守下忠
九世祖(觉字辈)11人
觉慧-上智下远觉一-上苍下林
觉朗-上慧下照觉明-上普下泽
觉海-上普下润觉伦-上苍下容
觉太-上昱下舒觉正-上苍下苔
觉思-上潮下音觉行-上佛下裔
觉任-上沧下海
十世祖(性字辈)10人
性善-上冰下谷性远-上闻下楷
性诚-上映下莲性天-上月下映
性源-上清下泉性空-上如下天
性良(凉)-上如下峰性端-上文下正(政)
性朗-上明下星性聦-上达下机
十一世祖(本字辈)11人
本厚-上松下阴本操-上玉下凡
本昌-上松下彧本茂-上松下秀
本復-上松下涛本闳-上玉下林
本立-上松下固本真-上松下筠
本慕-上静下禅本是-上松下高
本妙-上星下云
十二世祖(常字辈)11人
常清-上恒下净常允-上驾下凡
常亨-上照下洽常泰-上恒下升
常庆-上自下修常萃-上省下初
常春-上省下占常新-上省下慧
常本-上道下能常元-上清下澈
常喜-上传下登(灯)
十三世祖(寂字辈)9人
寂缘-上胜下千寂錡-上愿下修
寂祯-上翠下霞寂祥-上胜下仙
寂贝(培)-上善下念寂通-上悟下禅
寂化-上道下果寂遗-上善下耒
寂洪-上秀下竹
十四世祖(心字辈)7人
心书-上元下贞心奇
心镜-上永下福心闻-上雪下波
心厾-上永下禄心有-上珍下瑞
心明-上雪下赋
十五世祖(惟字辈)5人
惟政-上金下芝惟愿-上立下愿
惟胜-上金下典惟朋-上却下尘
惟谅-上金下书
十六世祖(法字辈)4人
法云-上华下音法达-上华下严
法大-上一下轮法足-上愿下来
十七世祖(界字辈)2人
界灵-上道下参界域-上胜下望
十八世祖(同字辈)2人
同春-上宣下扬同和-上演下杨
十九世祖(如字辈)1人
如意-上绍下灯
不仅上述“临济正宗”牌位有清楚记录,且今在岳西、太湖、潜山等县多处老庵堂周围山上,有
必须要说明的是,上述地方,有相当部分法师墓塔,其墓碑上方只写有“么山么向”,如“亥山巳向”等,其中大多法师塔墓非“临济正宗”之下。惟“临济正宗”法师塔墓墓碑上,大多写有“临济正宗”四字,与非“临济正宗”区别非常相当明显,且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圆寂祖师法辈字派有据可考。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内部,宗派众多,派系复杂,等级森严。
在四望山大小山峦中遍布着明、清两代佛塔、墓志、碑铭,共达100处之多,部分保存完好,而以川心庵遗迹处最为集中。据初步调查,共有标记识为历代方丈住持的两层莲花塔24座、监院二层莲花塔数十座、一层莲花塔及莲花座或双鲤吐珠及人面兽形的石刻墓碑一百多座。其中“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塔墓保存较好的有两处:第一处在四望山上“罗汉撞钟”支脉处,有第四代住持僧了达大和尚所建大型塔墓,其莲花塔七层七级,技艺精湛,墓碑顶端有祖师石头像,碑上方写有“临济正宗”,碑文:“大乘造总塔者所为有三,一者为先世之祖,二者为自己百年,三者为后代儿孙,树高万丈,落叶归根,吾今勒石流传后人。楞顶庵住持僧了达(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四世祖)等同心建立子孙之塔。石匠师贞则文侯绍峕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孟春雍正记庚戊年斋孙齐具等重修”。塔下圆形墓室面积约
在岳西县店前镇天台村天台山上,有许多和尚塔墓,经考证,皆为“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塔墓。在天台寺的正后方,有乾隆甲午年立的“开门祖师墓”(有光大和尚墓),正下方有乾隆八年立“二世祖实悟子正、三世祖际省慧若、五世祖达行见学、六世祖悟舫晓渡、七世祖真洪广传之墓”,乾隆八年立“九世祖觉明普泽、觉海普潤之墓”,左侧山上还有光绪三年冬月立“第十三世祖寂具善念、十五世祖惟胜金典之墓”,光绪三十年冬月立“四世祖了乘容一、十四世祖心闻雪波墓”,等许多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祖师塔墓,由此可证,当时的天台庵,是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祖师登“天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处。另外在天台寺壁砖上刻有“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吉旦,师苍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九世祖)徒文正(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十世祖)等字,另外,庵中今保存刻有“天台庵”的雕花石香炉一只、大石手磨一只等,足可见证“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在天台庵的生活历史。
在云济庵(今岳西县连云乡云济寺)后山,有“临济正宗”塔墓两处,亦为“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塔墓。一处碑记:“临济正宗云济庵开门祖师性凉之墓”,性凉禅师为楞顶堂上有光之下十世祖师,为云济寺开门祖师。另一处为有光之下十三世祖师寂培之墓等,经云济寺僧人考证,性凉禅师和寂培禅师的后世法嗣今在扬州等地可考。
还有在天竺庵(今五河镇妙道山村)右侧山上,亦有道光十九年立的墓碑,刻有:“临济正宗圆寂恩师叔祖上苍下容之墓”等,同样是“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在天竺庵的史证。
除了上述之外,在五河镇横排村日松鹤庵遗址上,有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初一立“奉旨禁革檀越碑”,上记:“日松鹤庵庵住持僧文政”,文政法师又名性端文政,和云济庵开门祖师性凉乃楞顶庵和天台庵住持觉一苍林禅师的弟子,为楞顶堂上有光之下十世祖师。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岳西县店前镇司空山二祖禅寺后边塔林中,有塔记:“密云悟,悟乃临济三十世祖也”,徒实徹、实徵立。还有临济正宗密云圆悟之下三十五世碑塔,和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法辈字派一致,这足可以证明,密云圆悟及其法嗣曾在司空山留下了印迹,这也是临济正宗密云圆悟之下在司空山的历史见证,也是四望山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历史的很重要的佐证。
以上祖师塔、墓铭、禁碑等,文字雕刻精细,字迹秀美,记载了塔下和尚安葬年月和立塔时间,“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弘法之广,传承之兴盛,可窥一斑,而其至今也是人们研究欣赏佛教禅宗文化的实证。(作者系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安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岳西县民间艺术协会主席)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406/t20140610_220056.htm
以上是关于宋必硕: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字辈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宋必硕: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字辈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