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二(寻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二(寻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二(寻牛)
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略说
廓庵禅师《十牛图及颂》完整而清晰地诠释了禅师们“牧牛”的全过程,对于后世的修行人,启发良多。
一、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长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觅处,但闻枫树晚蝉吟。
偈诵大意
牧童发现自己的牛丢失了(牧童都发现了,您发现了么?),便拨开茫茫荒草,到处去追寻它;他渡过宽阔的水流,来到绵绵无尽的大山里,却只见前路茫茫,越行越深。到了日落时分,精疲力尽的牧童已近乎绝望,他只好在一棵大枫树下面停下来休息,此刻,耳畔忽然响起傍晚的蝉鸣(嘿嘿,当面错过呀!)。
着语:
从来不失,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俄差;
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着语大意
心性从来不曾失去,为何还要四处去追寻呢?因为呀,众生向来背离觉性,自己与自己的心就疏远了,反而习惯了向外攀缘尘境,从而彻底迷失。就这样,与自家宝藏山渐行渐远,转眼间便误入歧途。得失虽在毫厘之间,结果却是天差地别;本来的清平世界,已然陷入了你你我我、对对错错当中,是非烦恼也就蜂拥而起啦。
今人略说
想要“牧牛”,首先要寻找到“牛”才行。想要“寻牛”,首先要发现自己丢了牛才行啊!——您发现了吗?
(这个阶段,相当于经教当中所说的“毛道凡夫”,虽然开始了修学,但对于佛法的信心还不坚定,犹如空中羽毛一般,还会飘来飘去。这时候,培植福慧资粮尤为重要。)
禅家之“牛”,继承佛陀所说,虽然也泛指六根,即人之身心,但是,更是指“此五根者,心为其主”之心。六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说的也是这个心。它也正是“五根”的“根性”,也是《楞严经》所说的“见性”、“闻性”,乃至于“见闻觉知之性”。总而言之,它还叫做“心性”。
普通人往往会把“心”理解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等等,其实,那不是“心”,而是“心之念”,恰恰属于“心”的痕迹,属于后文所说的“牛迹”。如果有人修行,只是在管理自己的心念,让善念随缘而起,让恶念尽量不生,这当然很好,似乎也可以大体伏住烦恼,但是,严格说来,这还不是真正的“修心”,也不同于禅师们的“牧牛”,这属于世间善法,虽然福德无量,却不足以了生死。
可是,许多人都把这等同于“佛法”,殊不知,它更近于“外道法”。因为,以现象为真实,以心念为实有,以心念为“我”的缘故,仍属于心外求法。这是典型的凡夫境界,完全不明佛法。根本不知道啥是“牛”,更别说如何“牧牛”了。
禅师们所牧的“牛”,是主宰六根的“心性”,严格说来,它还不完全是六祖所说的“本心”,而是近似的“本心”。在《楞严经》说来,它叫做“第二月”,正是“本心”的幻相,已经很接近“本心”了。
即使利根如同六祖大师,那位青年柴夫卢惠能,也做不到“一悟即至佛地”,他听房客诵《金刚经》时所觉悟的,显然还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如空的心性”,也属于“第二月”,还不够圆满与透彻。直到后来,五祖大师为卢惠能偷偷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才大悟本来面目,得到祖师印可,接受顿教与衣钵传承,成为第六代祖师。
六祖尚且如此,其他的禅师们更是如此,最初的觉悟往往不够透彻,所悟的通常还是相似的“本心”,因此,还需要“牧牛”,需要
在此之前呢?在开悟之前,在明心见性之前,寻觅“心性”必不可少,这就是所谓的“寻牛”,《牧牛图》第一幅的内容。首先,大家需要认识到自己迷失了“心性”,才能够发起“见性”的愿望,才肯踏实地去向心中追寻“自性”之所在,并坚持不懈。这些都不会凭空产生,而必须要通过学习经论,培植福慧资粮,才会有如此的认识。一旦认识到了,就应当去寻找心之所在,而不应当自甘迷惑。
可是,如今的现实状况是,多数学佛人往往“自甘迷惑”,他们只是随便翻翻那些介绍佛法的书籍,随意玩儿几句佛话,念几句咒语、佛号,卖弄几个名词,就美其名曰学佛。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就把“心性”给遗忘了,更不知道应该发起勇猛心去寻找,发起长远心去坚持寻找。反过来,他们安慰自己说:有啥好找的呢?哎,佛法都是现成的呀!做个好人,就是修行嘛!——就这样,他们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给蒙骗了。
如果不肯踏实地去寻找“心性”所在,明心见性就将遥不可及。这样的人,不要说“牧牛”了,他们连“寻牛”都尚未开始。古人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如此道理
非但禅宗如此,无独有偶,在藏传佛教也有类似的“觅心法”。有时候,他们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来寻找心之所在,这是地地道道的“寻牛”。在如此踏实“觅心”的基础上,看到弟子功夫用到了,因缘具备了,大圆满上师才会为弟子“直指”,其弟子才有可能得以顿悟心性。顿悟之后呢,“牧牛”正式开始。
必须要明白,仅仅知道“心不可得”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踏实地去观照和寻找“心性”之所在,这个“观心”的过程,超越了一切理论与思维,可以帮助修行人逐渐拨开茫茫的妄念草丛,去找到自己的“心牛”所在。
在后世禅宗,则主要是运用“参话头”的方法,时时刻刻去参寻一念未生之际,去寻找“心念”它爹——“心性之牛”。
谁找到了,谁就“破本参”,达成最初的“见性”,最初的“开悟”。这就如同牧童找到了自己的“牛”一样,从此,可以开始“牧牛”了。
其实,“寻牛”相当不容易,如果不踏实用功的话,许多人一辈子也寻不出个所以然来。“见牛”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可以明见的。通常,牧童总是先见到“牛迹”——牛的脚印(这比喻的是修行人“阅教知踪”,明白了关于“心性”的道理),然后,再顺着脚印追到“牛”,才会“见牛”;
因此,“寻牛”的功夫用到了,下一步,自然就会“见迹”——见到“牛迹”。
普明寺《牧牛图及颂》略说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偈诵大意
牧童面对自己的牛,发现它野惯了,面目狰狞不肯听话,任意东奔西走,使回家的路越来越远。眼瞅着,天空横过一片黑云,就要下暴雨了;可是,牛还在恋恋不舍地贪吃禾苗呢。(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之寻牛)
偈诵略说
“牧童”比喻修行人,“未牧”比喻尚未开始修行,“牛”比喻修行人的“六根”。此时,人的“六根”总是不由自主地攀缘“六尘”,无知而造业,可谓是前路茫茫,一片黑暗。牛身全黑,比喻业海迷茫,生生世世,难有出头之日。在佛经当中,用“白业”代表善业,用“黑业”代表恶业;或者,用“白业”代表清净,用“黑业”代表染污。
最可悲的是,芸芸众生因为无知造业,而招感了数不清的烦恼,以及数不清的痛苦与灾难。那真是怎一个“苦”字了得呀。
诸佛菩萨都是从那里过来的,无论修行的成就有多大,只要回头看一下那里,谁的心里会不流泪呢?谁会不起大慈大悲之心呢!观音菩萨,就是这么来的。
“未牧”这个阶段,是修行的开始,最根本的,是要认识到“苦”。或许,那需要一颗敏锐的心。要么,就需要学习经论,在学习当中,逐渐去认识。认识到了“人生是苦”,乃至于“三界是苦”,出离心也就油然而生了,菩提心也就自然发起了。
所谓“菩提心”,就是求证“如来正觉”之心,也就是求证真理之心。不仅仅自己求证,还要帮助一切众生,一同去求证,一同超出苦海。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觉悟。
在这个茫茫尘世,有多少这样的人呢?无论别人如何,我们自己,一定要算一个才行。否则,岂不白来了这人间一遭?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18_285724.htm
以上是关于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二(寻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二(寻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