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壮族-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的民族传统信仰,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过去到现在,对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是南方诸少数民族信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具有巫教性质的宗教文化。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处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激荡之中,布洛陀信仰被作为世俗迷信,不断受到冲击,表面上似乎沉寂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清冷。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从事于布洛陀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研究文章大都是从神话文学着眼的。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随着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认识的提高和宽容精神的增强,随着“宗教鸦片论”的淡化和“宗教文化论”的流布,布洛陀文化活动和研究工作都有新的起色。九十年代初张声震先生主持的《布洛陀经诗译注》正式出版。接着壮学研究全面开展。2004年,《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问世。这是壮族学者集体劳作和国际合作的结晶,它为学界提供了研究布洛陀文化的资料和史实的基础,也吸引了人文学科诸多学者的目光,扩大了研究的队伍。新世纪以来,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的民间祭祀布洛陀和相关的文化活动也逐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八是布洛陀的忌日,从初七到初九是敢壮山祭祀布洛陀和歌圩活动的日子。2003年前来参加庆节活动的群众约十二万人,2004年就增加到二十多万人。由此可见,布洛陀信仰有深厚根基,在合适的气候下会复苏重生,它不仅成为全社会甚至国外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而且,正在重新成为壮族民众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布洛陀信仰的研究,已经走出了民间神话文学的单一领域,开始进入民俗学、语言文字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和宗教学等多种人文学科领域,形成一个相当广阔的学术空间,它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
一、关于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性质问题
宗教学界关于宗教的分类,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宗教分为原生型(原生性)和创生型(创生性)两大类,前者是自发产生的,后者是宗教家创建的;一种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将宗教分为氏族一一部落宗教、民族一一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一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宗教分为民间的巫教和制度化的宗教。此外,还有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多神教和一神教,自然宗教、伦理宗教与普世宗教,自然宗教、神学宗教、道德宗教,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等许多分法。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我参照上述的分类法,综合而用之,将布洛陀信仰定性为原生型巫教。它是自发形成的,其源头当为氏族社
有的学者把布洛陀信仰称为民族民间宗教,我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是称之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以便与汉族在明清时期大量兴起的各种民间宗教相区别,后者是较晚出现的创生型宗教,组织制度也比较严密,常常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都与布洛陀信仰不同。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在远古的年代,民族文化成长过程中集体创生的,又经历了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世纪社会和近现代社会,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互动交渗,因此它具有过渡性、兼融性和跨文化的属性。
首先,布洛陀信仰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古老特征。原始宗教有五大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布洛陀经诗》表现出“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在自然事物和现象背后都有神灵掌控,例如有日神、月神、雷神、水神、火神、山神、树神、土地神、谷神、花神等,谷米、水牛、黄牛、马、鸡鸭、鱼等动植物皆有灵魂,故可以招赎。还相信人死为鬼,有善鬼恶鬼及各色野鬼。布洛陀信仰中也有图腾崇拜,我以为主要是蛟龙和虎。壮族称水神为“图额”,即蛟龙,它是水界的主神。壮族经济是稻作农耕经济,所形成的文化是“那”(水田)文化,故崇拜水神蛟龙。《布洛陀经诗》里反复出现创造和安排天地人间秩序的“三王”和“四王”,据《序歌》(一)注释,三王是指雷王、布洛陀和蛟龙,四王是三王加上森林之王老虎。壮族的传说,布洛陀的兄弟,“老大是雷王,老二是蛟龙,老三是老虎”[1]这里雷王为人神,布洛陀为始祖神;而蛟龙和老虎便是图腾神,既是动物的形象,又具有创生性和族群保护功能。至于生殖崇拜则主要表现为对姆六甲女神的敬祭。《布洛陀经诗》谈到造人的时候,固然把首功归于布洛陀,却又有“四脚王”、“四脸王”前来帮忙,但强调是“姆六甲”(又译作“么碌甲”、“米囊”、“姆渌甲”、“米洛甲”、“母勒甲”)配合布洛陀完成造人工程的。如《造人歌》所云:“遍地有人住,根在布洛陀,源是姆六甲。”[2]《姆六甲》神话说,天、地、海初成之时,大地沉寂,后来长出草,草长出一朵花,花中生出姆六甲女神,她从腋下生出孩子,她的生殖器很大,像个大岩洞,风雨来,各种动物都躲进去[3]。敢壮山上有姆娘岩,是很大的岩洞,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壮族中还流行着姆六甲用尿和泥土造人之说[4]。有时候布洛陀与姆六甲一起出现。有一则神话说:“布洛陀的阴茎变成了巨大的赶山鞭,万物都纷纷逃避,正好姆洛甲蹲在前面,她的阴部变成大山,阴道变成山洞,万物都往里而躲,姆洛甲然后又把它们一一生出来。”[5]敢壮山的布洛陀洞,有一大而长的钟乳石,象征着布洛陀的生殖器,它和姆娘岩洞一起象征着男女两性的生殖能力。
至于祖先崇拜,它是在鬼魂观念的基础上,由生殖崇拜的传种接代意识,加上图腾崇拜的氏族寻根意识和血缘家族观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先有女始祖崇拜,后有男始祖崇拜。而布洛陀和姆六甲,便是壮族的始祖,他们生出的子女,繁衍成壮族。传说布洛陀和姆六甲结成夫妻以后,生下了六男六女,他们彼此婚配,繁衍出人类。布洛陀在壮族人民心中的位置,相当于黄帝在整个中华民族心中的位置,即具有人文始祖的原生性和神圣性,他既是血缘上的远祖,又是一位文化英雄。如同传说中黄帝是舟车、弓矢、屋宇、衣裳等许多文明器物的创发者一样,布洛陀也被壮族认为是山屋、水车、谷仓、鱼网、用火、农具乃至人间伦理道德等文明成果的初创者,因此应当受到尊敬和膜拜。这种男性文化英雄祖先不同于后世凭至高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皇帝、君王,他是以自己的超凡的智慧能力、善德和贡献而受到后世子孙敬仰的,因此关于他的传说,当起源于父系氏族社。
其次,布洛陀信仰兼有等级和阶级社会的跨时代特征。如布洛陀除了作为始祖神以外,还兼有自然神和至上神的综合属性。布洛陀神话中,把宇宙分为三界:天上由雷公管理,地上由布洛陀管理,地下由水神管理。这里的天、地、水三神都是自然神灵,布洛陀作为地神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并不是至上的。但《布
复次,布洛陀信仰还兼有跨文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它接收了与壮族交往密切的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保持其民族性地域性的同时也增添了多样性和混杂性。例如,布洛
最后,布洛陀信仰在古壮
曾经流行一种观点:神话是积极的,宗教却是消极的;前者表现人的创造精神,后者表现人的无奈和顺命。这种把神话与宗教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的神话,它是信仰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早期宗教而言,由于它的神学和哲学尚不发达,神话便是它的“教义”和“经书”,当然也是它的“哲学”和“文学”,信仰内含在其中,只是在表述上采用具体的故事的方式而已。至于说到宗教神话是积极还是消极,这要视具体内容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之。以此回观布洛陀信仰,我们必须首先指明它的宗教性,宗教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它给予壮族先民以精神依托,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带根本性的探求、困惑和难题,以增强生活的信心,并借以凝聚族群、维系道德和秩序,其次才具有审美的和实用的性质。布洛陀信仰也同其他宗教一样,是立体化的结构,具有精神信仰的层面、解释认知的层面、祭祀操作的层面、生活习俗的层面和文艺审美的层面,而以超人间力量信仰为核心。壮族学者称布洛陀信仰及其相应的神道活动为“麽教”,并且指出,与萨满教、毕摩教、东巴教相比,“壮族麽教(包括布依族魔教)已树立起相对统一信仰的高级神抵布洛陀,编就一套较完整而系统的经文典籍,形成社会化的师徒传承方式等等”,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原始自然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方向过渡。[20]因此,可以说,麽教是一种较高形态的巫教。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407/t20140717_220955.htm
以上是关于壮族-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壮族-牟钟鉴: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