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9 15: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略说(得牛)

廓庵禅师《十牛图及颂》完整而清晰地诠释了禅师们“牧牛”的全过程,对于后世的修行人,启发良多。

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处居。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偈诵大意

牧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握住了牛的缰绳;但是,这头牛野惯了,哪里肯听主人的话呢?它野心极强,体力又壮,一时难以改变,还需要牧童耐心调教。最开始的时候啊,牧童几乎是被牛拽着跑,一会儿跑上了高原,一会儿又下到了烟霞深处。

着语: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第三人称代词:它,或者他)

由境胜以难追,

恋芳丛而不已。

顽心尚勇,野性犹存;

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着语大意

修行人无始以来遗忘了自家宝藏,任由它被埋在荒郊野外;直到今天,终于与它欢喜重逢了。

由于“心性”胜境不可思议,稍不留神,就会习惯性地生起分别念头而迷失;一旦迷失,仍会和以往一样贪恋于种种美妙境界。

这愚顽的分别心还很勇猛,它四处攀缘的野性依然存在。因此,修行人要想到达自然纯和之心境的话,就必须随时鞭策自己。

今人略说

牧童“得牛”,行者“见道”,这是修行第一阶段的巨大收获,可喜可贺。

(这个阶段,大约相当于经教当中“十住位”菩萨的智慧,属于相似“见道”,得以住持法性,也初步具备了住持佛法的功德。

从这里开始,进入菩萨“三贤位”,不会再堕落回普通凡夫境界,得到菩萨“三不退”当中的“位不退”。这样的菩萨,已经不同于普通的凡夫,表面上或许没啥区别,但其实,他们已经有能力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了。不过,这些菩萨还有可能退失菩萨心,退转到声闻乘和缘觉乘当中,成为“自了汉”。)

从此以后,此人表面虽是凡夫,却猛然少了凡夫的执着烦恼;虽是菩萨,却还不具备菩萨的广大功德。这是最初的“明心见性”,是相似的“见道”,而不是初地菩萨的真实“见道”。即便如此,“心性”本有的智慧已经开始显现,通达一切经论与禅门公案,应该可以做到。

此时,修行人初步认识了“本心”,得到了极大的心安;同时,也会油然生起对于三界苦海的强大出离心。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有出离境界与分别念,才会明心

佛教入门知识和技巧大全

见性,才能脱离烦恼苦海。

他回头一看,芸芸众生都在昏天黑地里自寻烦恼,这或许会激发出他本有的大慈悲心,历代高僧大德多属此类。

《楞严经》第六卷,阿难尊者觉悟了本心,也明见了成佛之路,于是他“心迹圆明,悲欣交集”,然后,为了利益后世的有缘众生,他发起了广大菩提心,这样禀告如来: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这句经文,常常被大家所错解。许多人一开始学佛,就以“菩萨发心”自居,就忙着四处去“度人”,并用《楞严经》给自己做证明:“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嘛。

他就不仔细看看,人家阿难尊者所说的“自未得度”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恰恰是指当时阿难尊者那样的人:“我虽未度”,那就是说,作为声闻乘的“初果须陀洹”,已入圣流,同时也初步觉悟了大乘“本心”,而“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这才叫做“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的人啊。

声闻乘四果阿罗汉之前,大乘初地之前,都叫做“未得度”,尚未超越生死苦海,还需要进一步行道。虽然如此,只要开悟了“空性”,明见了“本心”,也就有了度众生

佛教基本知识图片大全集

的力量,而后能够发起广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人间的菩萨,难能可贵。

同样,禅门“得牛”的人,或者说初步“见道”的人,还属于“自未得度”,尚未得证无为圣果的缘故,还在生死苦海的缘故。但是,他已经找到了度过苦海的船,就要起航了。所以,也有了度人的能力。

“得牛”也就是“明心见性”,相当于《圆觉经》所说的“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依据经文,从此以后,这位菩萨可以行道了,既可以自度,也可以同时度人;既可以寂静专修,也可以宣扬正法。

从自修的角度来说,牧童找到牛了,下一步,就是要调服牛脾气,让它听话,这就是“牧牛”。

对修行人来说,初步“见性”了,还需要安住于自性,来调服自己的攀缘心和分别心,不让它再继续泛滥。这,就犹如“牧牛”。

普明寺《牧牛图及颂》略说(回首)

(四)回首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日久功深时转头 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偈诵大意

随着牧童调顺牛的功力逐渐深入,这头牛学会了善解人意,不用鞭挞,它也会不时回转头来看看主人,来体会一下主人的意图;它的牛脾气也不再癫狂,而越来越温顺了。但是,聪慧的牧童还不肯完全信任它;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要把它的缰绳系在树上。(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之四:得牛)

偈诵略说

随着修行人修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悟解”的逐渐深入,在佛陀教法的熏陶下,您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心”已经基本调顺,法义和道理,大体明白了。“六根”也不会再四处攀缘,您的身心,似乎都已经变得比较安详。烦恼,也在减少。量变到了如此地步,质变,就要发生了。

此时,您千万不可得少而足。而必须要问问自己:到底啥叫做觉悟?到底啥叫做“佛”?

当然,您似乎马上就可以回答:佛者,觉也,如如不动也,不生不灭也。类似的道理,您都知道。

——但是,这个“觉”,这个“如如不动”,这个“不生不灭”,它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自然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您,必须要彻底解决它。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办法只有一个:参。

所谓的“

佛教百科知识书籍

参”,试过的人都知道,也就是“反观”,往内心去观察,去寻找。啥时候找到了,找明白了,那一刻,才叫做“回首”成功。

——这就是最初的“开悟”,最初的“明心见性”,当下找到了内心的“不生不灭”,远非道理可以形容,难能可贵。

但是,即便自己如此“开悟”了,初步觉悟了“自性空”,找到了内里“觉性”之所在,知道它就是“思维心”的主人,名为“心性”。乃是赤裸的“本来面目”,具备“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以及“明了”和“空”,等等特质。

即便如此,您也不可以轻易“许可自己”,这就叫做“山童未肯全相许”,为啥呢?因为,最初的悟境,通常不够透彻,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老老实实依据经论来对照观察,来矫正自己的“悟境”,也进一步升华它。

在反复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印证了自己的见地之后,才可以开始“见性学道”,从此,真正的“修行”开始了。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

如何修行呢?

嘿嘿,要是这个都不明白,就不是真正的“悟道”。真正的“悟道”者很清楚,了生脱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熟识那个“不生不

佛教知识科普合集图片高清

灭”,安然于那个“如如不动”,随时随地,尽量不要失去那个本来之“觉”。

这并不容易,因为,无始以来的种种分别习性,必然会覆盖您的“觉”与“如如不动”,而让您一不小心,又陷入了“有生有灭”的“思维心”当中。所以,这个阶段,还需要继续使用自己以往的功夫,来稳固悟境。

禅宗大德们所谓的“牧牛行”,开始了。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22_285903.htm

以上是关于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之五——得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68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