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永信法师哈佛演讲: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永信法师哈佛演讲: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永信法师哈佛演讲: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
佛法的住世,首先存在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活动之中,佛法的本质便体现在其实践的智慧与内在精神的修炼上,佛法称其为“修慧”。
佛法这种从实践出发的精神,是佛教的独特之处,其所建立起来的理论,因而具有生生不已的真实可证性、普遍共通性,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和内在的精神修炼而得以具体体现,并在实践过程中以“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精神而步入解脱。这一点不受时空的制约。在印度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过去如此,现今也如此。
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与义理深深地影响了全球数十种民族文化,佛陀告诫我们应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在修行与实践上。佛教的本质不是为了培养一种信仰,佛教的本质乃是净化人心与生命。人心与生命得以净化,便能消融自我而步入解脱的道路,并发展出人性中慈、悲、喜、舍的宝贵品质,实现佛陀自利利他的根本精神。
佛陀将其教化简要概括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它的意义与内涵即是对生命与人心的净化。道德的实践即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体现在行为层面上的道德规范与标准。自律心——止,即禅定;净化心——观,即禅修时证得清净心的智慧,也即是“自净其意”,是体现在内心层面上的自我净化。
从净化人心而言,佛教的普世价值与意义,超越了教派与人类种族及地域文化的界限。这正是佛陀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也是佛陀教法的精髓所在。
世尊的发现
我们皆知世尊作为一个伟大的觉者,并于菩提树下由觉悟和发现了缘起法的法则而步入佛道。缘起法,乃“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阿
缘起法的法则是佛陀为人类对自身思想与内心世界的深层研究与根源探索做出的巨大贡献。
佛教的根本目的——净化人心、智慧解脱
佛法之所以流布世间,其根本目地和最终功用便是为使众生能够获得真实的利益,并通过其实践,去除因妄想执着而产生的内心污染,打磨历劫的习气烦恼,觉醒心中所藏的佛性,步入自由解脱的境地。因此,佛陀被尊称为伟大的医者。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的乃是求得解脱的方法,并指示我们应行的道路,其目的乃是使我们通过真实的修行实践,最终得以净化生命与人心而迈向智慧解脱。
佛教修炼的法门与实践的内容——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是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历程中的基本要素,乃佛法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的总纲。不论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中国的汉传佛教,或是各具地域色彩的佛教修行方式,其内涵及内容都不脱离戒、定、慧的三学次第。戒定慧三学,摄尽一切法门,包括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为戒、定、慧三学所摄。
因此,佛教的修行与实践离不开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步入解脱的道路,不受地域、时代之局限,是佛法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的中枢内容。
从佛教净化人心的角度概括而言,戒乃是对心表层的净化,定乃是对心深层的净化,慧乃是对心的根层的一种净化。
大乘佛教的核心——禅宗
大乘佛教的中国禅宗由达摩祖师于1500多年前创始于嵩山少林寺。其特色与风格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创立的核心与其精神内涵是符合佛陀的根本精神与教导的,即在净化与开发内心的层面上是直接契入的。其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修观从观心直接入手。
明心见性为根本,因而历来禅宗的祖师总以反诘追问,令学人回光返观,令其于自心中见取。佛法的实践修证不假借外在,非从外得,而是以内在的体认进行如实修证。
从众生到佛、生死到涅盘、此岸到彼岸、现世到出世等方面的超越,是内在性的。整个三藏十二部,可以概称为“心地法门”。佛教与当今科学、哲学不同之处,便在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修证。使个体在至善至美的自觉中体悟真理,佛陀教导说:你必须亲自觉知。
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体现了佛教“内在超越”的特征。禅宗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心灯相续,并不单单因为佛教接近并吸收了本土文化的精神与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其教外别传,见性成佛,注重实践与亲自觉知实相的精神,与佛陀的教导是一脉相承的。
禅宗的创立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少林功夫——禅拳归一
作为少林禅宗文化的一部分,少林功夫是少林行者修禅的一种方便法门,其目的在于平衡身心,于动中求静,其含义为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培养心的专注与集中,去除杂念。并通过少林功夫这种人体运动的载体来体现佛法的智慧。以其动作的变化多端来展现佛法的无常与无我的智慧认知。并通过对身体运动的控制培养自制与自律的精神,平静与镇定的内心,时时体现禅的精神与内涵。讲究在锻炼中而发挥修正人心的使命,这些要素与要求都是少林功夫禅拳归一的体现。也即古德所
少林功夫讲究德艺双修,而其武德体现的则是佛教三学中戒律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少林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在运动中培养内心专注于动作与招式并在动中保持内心的如如不动,体现的是戒定慧三学中禅定的功夫。在动作中尤其注重对心、对意的把握与控制,通过控制身体的运动进而达到控制内心与意念活动,并注重心与意的把握与开发。通过锻炼从而陶冶情操,净化身心。在修炼中,身体与动作只是内心专注的一个所缘与对象,并以此而培养心性的澄定,达到动中求静的目的与效果。
少林功夫是一种体现佛教智慧的载体,其招式的灵活变化与丰富的身法及拳技体现的是三学中无常、无我的智慧理念。用动作的变化多端、动无常形来体现佛教无常无我的智慧,讲究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的般若智慧。禅拳归一的境界与理念始终影响着中国拳学艺术的发展,为中国拳学文化内涵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空间。修习少林功夫,可以陶冶情操、升华与修正人心。
少林人的行愿——悲、智、行、愿、勇
在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实践的是菩贤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他们象征着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愿。
我们当今人类文明在不断地创造着物质的财富,并且当今的物质财富已经非常丰富与发达,但是物质财富为我们人类带来的仅是表面的欢乐,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完善和建立我们精神世界的家园。
我们少林人愿秉承菩萨的慈悲、智慧、实践、愿力,和有使命感、责任感、认同感的朋友们一起为完善和建立我们人类的精神文化家园——让我们一同超越国界、种族、政治,让我们一起去关注贫穷,让我们一起去关注教育,让我们一起去关注环保,让我们一起去关注社会,让我们一起去关注世界和平……
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少林文化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少林传承人既要勇于实践和履行佛法自利利他的使命,也要以无畏的精神,勇于担当时代与社会对中国佛教和禅
北美少林文化节这次在哈佛大学开场,作为少林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借此机会同全世界所有的少林弟子真诚祈愿——祈愿世界和平,祈愿普天大众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祈愿远离一切的恐惧与不安,祈愿人人健康自在,阿弥陀佛!
(2013年10月8日于哈佛大学纪念教堂演讲实录)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808/t20180814_267958.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永信法师哈佛演讲: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永信法师哈佛演讲: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