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唐宣宗结缘太湖县四面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面山-唐宣宗结缘太湖县四面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宣宗结缘太湖县四面寺
作者:卢力华(太湖县第二中学)
安徽省太湖县县城附近的龙山旁有一座“形方而锐,四面如一”的山峰,名叫“四面山”也叫“四面尖”。唐宣宗大中年间,此山中曾经建起一座高大庄严、气象恢弘的禅寺,寺名以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命名,名叫“大中寺”。正殿中十二根大理石柱,是唐宣宗下旨从京城长安远道运来的,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敬。
小小县城的一座普通禅寺,为什么牵动了远在千里之外、身居深宫禁院的唐宣宗的心呢?
风云诡谲光王出走
李忱(810年-859年),原名李怡,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忱被封为光王。
《旧唐书》卷十八记载:“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十余岁时,遇重疾沈缀,忽有光辉烛身,蹶然而兴,正身拱揖,如对臣僚。乳媪以为心疾。穆宗视之,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赐以玉如意、御马、金带。常梦乘龙升天, 言之于郑后,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历大和、 会昌朝,愈事韬晦, 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李忱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李忱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突然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但穆宗看过后,却抚着李忱的背说:“他可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赐给李忱玉如意、御马、金带等物。李忱曾经梦见自己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生母郑氏(孝明皇后),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别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
后来有一次,李忱目睹了一场血腥的行刺事件,人就变傻了。平日里不仅沉默不语,还总爱傻笑。于是,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被吓傻的,纷纷嘲笑他。至此,李忱成了大家的笑柄。
李忱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忍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从不多言。论辈分,李忱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和文宗还小一岁。文宗、武宗常在宴饮集会的时候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武宗为人豪气,尤为瞧不起李忱,对他更是不能以礼相待。
一次,唐文宗设宴招待诸王,大家都谈笑风生,只有李忱坐在角落里,一句话都不说。于是,唐文宗就开玩笑说:“谁能把李忱逗笑,我就给他一个大大的奖赏。”在座的各位都拿李忱开着玩笑。尽管如此,可是,李忱还是沉默不语。此时,在座的李炎(唐武宗)笑着笑着却笑不出来了。因为他明白,如果李忱真是个傻子,这时候应该生气哭闹,而不是一言不发。所以,李炎认为,李忱不是真的傻,而是在装傻。
李炎还认为李忱装傻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样善于伪装的人,遇事沉稳,心思缜密,日后必然能成大器。后来,唐文宗驾崩,李炎即位,成为唐武宗。可是,他每次看到李忱,都觉得他在装傻。于是,唐武宗开始故意找李忱的麻烦,甚至想要李忱意外身亡。不是从马上把李忱推下去,就是走楼梯时故意绊他。后来,唐武宗干脆就想直接杀了李忱。于是,唐武宗找了四个护卫把李忱捆绑起来,丢进了宫中的厕所。过了一天,有一个护卫却提议说:“李忱命硬,这样恐怕弄不死他,不如干脆拿刀捅死他。”唐武宗听后,同意了护卫的提议。这个护卫趁机把李忱救了出来,还把他送出宫廷。李忱离开宫廷之后,祝发南游,做了和尚,一直向南方奔去。
李忱有没有做过和尚?正史里几乎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旧唐书》卷十八除了“武宗气豪,尤不为礼”的含糊其辞外,其“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无独有偶,“资治通鉴曰,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记载:“初帝为光王。武宗忌之。拘于后苑。将见杀。中官仇士良诈称光王坠马死。因脱身遁去。至香严闲禅师会下。剃发作沙弥。”又云:“宣宗避仇为僧,卒登宝位。”《佛祖统纪》是宋释志磬撰佛教史书,作者自宝祐六年(1258)着笔,到咸淳五年(1269)八月,凡阅十年,五次改易其稿,夜以继昼,撰成本书。其用力的辛勤,可以想见。完成之后,又请释必升、慧舟、善良、宗净、法照五人校正,才作为定本,咸淳七年(1271)刊成行世。作者不仅仿照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而且尽量弥补了此前诸家佛教史志的不足,其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也有记载:“宣宗忱(宪宗第十三子),始封光王。让位与侄文宗、武宗。后武宗不道,捶亡,沈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收救之。俾髡发为僧……”由此可见,唐宣宗即位之前为避免宫廷争斗祝发南游应有其事,并非佛教祖师们的虚构。历史上的重耳出逃十九年后返回故国登上宝座成为晋文公就是先例。
那么,李忱祝发南游到过哪些地方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对李忱遁出宫廷后的去向记录的较为详细:“释齐安。俗姓李。实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故生于海门郡焉。”齐安俗姓李,是唐帝室之后,祖人治理越(今浙江),所以生于海门。同时记载:“又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预诫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帝。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他等。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乃曰。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帝为操翰摅辞。安览惊悚。知供养。僧赍去。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乃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武宗恒惮忌之。沈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
另外,《佛祖统纪》里提到的李忱到过的地方至少有三处,首先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的香严寺由香严闲禅师“剃发作沙弥”,然后与香严闲禅师“同游庐山”。在庐山发生的一件事应于太湖县有关,“闲师题瀑布云。穿云透石不辞劳。远地方知出处高。闲方停思。沙弥续之云。溪?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闲始知非常人。”这首诗又见于《古今图书集成》和《太湖县志》,这是后话。
李忱在香岩寺落发,由香严闲禅师一路护送南下,必经太湖,然后同游庐山,千里辗转,后至浙江盐官海昌院拜齐安为师,无疑是在寻求身为唐室之后的齐安禅师的庇护。
祝发南游参禅四面
那么,李忱有没有在太湖隐居参禅呢?
根据《佛祖统纪》中李忱同香严闲禅师到过庐山的记载,李忱到过太湖是无疑的。一是因为太湖处于河南到江西、福建和岭南的交通要道,二是因为唐朝时太湖在禅宗中的影响力较大。
这也许与禅宗二祖慧可禅师卓锡太湖,保存了禅宗衣钵不无关系。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历史上地处偏远,接近蛮荒之地。慧可禅师从西域高僧达摩手里接过禅宗衣钵,在少林寺“继阐玄风”,“博求法嗣”,声名大振。而此时正赶上佛教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影响巨大,信众众多。北周武帝在位期间,宣布废除佛教,造成中国佛教史上一次空前的佛难。在这种情况下,年逾古稀的慧可大师揖别嵩山,锡杖芒鞋,跋涉千里来到陈国晋熙郡太湖县,卓锡狮子山中,开辟道场,继续弘法。后来在司空山将禅宗衣钵传给三祖僧燦,不仅保存了禅宗一脉,而且最终实现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遗愿。偏僻的太湖因此而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慧可将衣钵传给三祖僧燦,僧燦在相邻的潜山县天柱山中开辟道场,继续弘法。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道信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湖北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咸亨三年(672),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夜里为惠能宣讲《金刚经》大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惠能大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惠能,并命他连夜南归,把禅宗传播到中国的南方。惠能也终于成为禅宗六祖。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半个世纪以后,惠能的法嗣本净禅师重又来到太湖,在县内司空山建起了一座无相寺。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本净禅师竟被请到朝廷论道,使太湖再次进入朝廷的视野。《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记载:天宝二年(743),唐玄宗李隆基遣中使杨庭光入太湖县司空山采集常春藤。杨庭光于是到无相寺,请本净禅师略垂开示后,庭光跪受。回到朝廷后,杨庭光具以山中所遇奏闻,玄宗即诏令本净赴京。本净禅师于当年冬十二月到京,被安置在白莲寺。第二年(744)正月上元日,遍请京城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本净禅师阐扬佛理,一较高下。本净与十余人往复论道。本净禅师“皆纵口,词辩倾注。帝及四众莫不称善而罢。”当年本净禅师蒙赐金还山后,大兴土木,扩建无相寺,下院九庵四寺,僧房数百间,一时香火鼎盛。
慧可禅师不畏艰险,冒死保存禅宗一脉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官至大唐宰相的狄仁杰,在被贬到九江时,曾经慕名拜访狮子山慧可隐居弘法的道场,并捐资修建二祖禅堂。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在县境内修建了一座狄仁杰墓。此后慕名而来者甚众。高僧大德到太湖访求山林建寺弘法者络绎不绝,文人学士寻幽访胜打坐参禅者摩
《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年间。其自序云:“以郡之因革,见于篇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其它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说,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该书内容丰富,编次有法,对史料注重考核。该书以“纪胜”为宗旨,舍弃了以往地志的四至八到、户口、物产、贡赋等门,专注于人文内容,在地理总志的编纂体例上有诸多创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舆地纪胜》卷46中就有三处提到太湖县大中寺和唐宣宗隐居太湖。其《景物下》有两条记载:一是“大中寺,在太湖县北十五里,法智禅师道场。有四面山及双泉,唐宣宗隐居之地。”二是“四面山,在太湖县北十五里,下有大中寺”。另外在其《碑记》中有云:“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帝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祝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有碑有记,历历分明。
孙勰(1050-1120),字志康,年轻时师事苏轼,得到苏轼的赏识。宋哲宗元祐三年 (1088)进士,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郓州教授,知舒州太湖县,官累朝散郎。任湖广岳州知府时,适岳阳楼失火,谯门两观,化为灰烬,勰登城长叹,曰:“岳阳楼以伟丽闻天下,今委于墟莽,守臣罪也。”这件事被乡里百姓知道后,宁都人自动捐献大量木材,孙勰如释重负,当即主持修葺一新,使岳阳楼恢复了旧时景观。由此可见,孙勰是一个十分爱护文物古迹的人。孙勰素以劲直闻名,故宁都人称其为 “孙氏五贤”之一。勰读书无不贯穿,文词典雅,有两汉风度,并善作古篆。他生活的宋代大观年间(1107-1110)距离唐宣宗(810-859)生活的时代仅二百余年,可以认为他关于唐宣宗祝发隐居四面寺的记载是可信的。王象之《舆地
此外,清初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有记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
唐宣宗李忱隐居太湖四面寺一事也屡见于太湖县志。乾隆26年《太湖县志》云:“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危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同治卷《太湖县志》亦记云:“四面山大中寺,在县北十五里。寺有唐碑,大中十三年(859)建,懿宗咸通五年(864)重修。又宋大观年间(1107-1110)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帝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祝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
著名的古籍整理暨文史研究专家、苏轼研究专家孔凡礼先生在其《略考四面山大中寺》一文中,在分析了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关于大中寺的三条记事后认为:“第一,大中寺建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859)。以宣宗的年号命寺名,说明这是出于宣宗个人的意思。因为宣宗在四面山度过一段神秘的然而又是非同寻常的岁月,他在这里筑庵居住过,当过和尚,可以由此推想,大中寺是在庵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第二,仅仅过了五年,当唐懿宗(李漼)咸通五年(864),即对大中寺进行重修。在封建社会里中,封建帝王大都是提倡以孝治天下。这次重修,可以看作是唐懿宗本人的意思。重修大中寺,正是尽孝道的表现,是纪念父皇的最佳选择,以此扩大影响,笼络人心。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四面山和唐宣宗确实有一段不平常的关系。”
众多的文献记载表明,唐宣宗李忱登基之前,为躲避宫廷争斗,祝发南游时确曾在太湖县的四面山隐居参禅了一段时间。这一点可以确定无疑。
韬光养晦选择太湖
祝发南游、流落民间的光王李忱为何选择太湖隐居避难?这恐怕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察。从主观方面来说,李忱有没有重返朝廷的意愿?从客观方面来说,太湖对李忱重返朝廷具有哪些有利条件?下面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李忱本人来看,“终归大海作波涛”是他的夙愿。李忱本来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弟,从皇位的继承顺序看是轮不到他做皇帝的。但是,《旧唐书》卷十八关于李忱“十余岁时,遇重疾沈缀,忽有光辉烛身,蹶然而兴,正身拱揖,如对臣僚。乳媪以为心疾。穆宗视之,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惫也。’赐以玉如意、御马、金带。常梦乘龙升天,言之于郑后,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历大和、 会昌朝,愈事韬晦, 群巨游处,未尝有言”这段记载,信息量十分丰富。
首先,唐穆宗的赞语意味深长。穆宗在得知李忱重病后“视之”,“扶背”,慨叹,却并不加害于李忱,为什么?是觉得自己的这个同父异母弟弟很不错,还是心中另有打算?穆宗在位五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以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穆宗本来排行第三,之所以封为太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郭氏。郭氏是对唐室有再造功绩的郭子仪的孙女,其背后的势力可想而知。而李忱的生母郑氏出身低微,又是叛臣之妾,当年还是郭氏的侍女。穆宗和李忱又正是这两个女人所生的异母兄弟。这种关系十分微妙。地位的悬殊也许让郭氏不屑于剪除郑氏母子这两个“异己分子”,而郑氏则完全可以凭借这种关系保护自己和儿子李忱,甚至还可以暗中拉拢朝臣和宦官,为李忱寻找靠山和发展的机会。即使郑氏不是有意为之,也会迫不得已而为之。穆宗对李忱“此吾家英物”的赞语,并赐予甚厚,不管是否出自兄弟情分,不管是否出自真心,无疑都给李忱的前途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旧唐书》记下这句话正是使用了“春秋笔法”吧。而《新唐书》本纪第八却记载了大中十二年“二月,废穆宗忌日,停光陵朝拜及守陵宫人”,宣宗此举,耐人寻味。
其次,李忱的无奈与隐忍。李忱在得到穆宗的夸赞和赏赐之后,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是听从生母郑氏的告诫,“历大和、 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李忱之所以更加韬光隐晦,自然是为了避祸,像韩信那样甘愿忍受胯下之辱,直到“武宗不道,捶亡,沈于宫厕”,李忱始终没有反抗,甚至性命攸关的时候也没有反抗,为什么?第一,李忱明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候,依靠他个人的反抗,除了加速毁灭别无它益。所以,他只有“忍”,只有“等”,支撑他“忍”下去的正是他有所等待。陷入此种境况中的他只得拿自己的身家性命赌上一把,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此而已。第二,李忱的困境自然会促使他的生母郑氏想方设法保护他。郑氏家世寒微,又曾是叛臣之妾,想在宫廷立身自然不易,她所能接触和倚靠的除了宫女,就只有宦官。因此,李忱寄希望于郑氏暗中借宦官之力来保护他也不是没有可能。第三,敬宗在位时宦官专权,且相互有矛盾,也给他们母子提供了机会。后来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于李忱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隐忍,活着才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次,李忱生母郑氏绝非等闲之辈。《新唐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二》记载;“宪宗孝明皇后郑氏,丹杨人,或言本尔朱氏。元和初,李锜反,有相者言后当生天子。锜闻,纳为侍人。锜诛,没入掖廷,侍懿安后。宪宗幸之,生宣宗。宣宗为光王,后为王太妃。及即位,尊为皇太后。”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没入宫中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在危机四伏的宫廷里,一个“没入掖廷”的叛臣侍妾不仅被皇帝临幸生下皇子,而且最后还母凭子贵安享荣华,一定是一个心机不亚于武则天的女人。从她告诫儿子李忱“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复言”就可见一斑,李忱沉默寡言的性格也许正是她用心良苦教育的结果。如果没有结交一班宦官或者大臣,李忱又怎么可能逃出宫廷藏身民间?她自己又怎么可能在儿子被迫出逃之后还能够安然无恙?李忱后来被迎回朝廷登上皇帝宝座难道不是她的精心策划?这样的故事在唐朝上演也并不为奇,虽然其中的过程和诸多细节早已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蛛丝马迹足以让人窥其大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宦官专权和斗争。晚唐时期宦官专权和矛盾斗争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宦官专权一般都是帝后矛盾冲突的结果。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刚刚做了两年太子的李宁一病而死。悲痛欲绝的唐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此时,宫廷内外几乎都建议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宪宗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郭氏家族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拥立皇三子李宥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宪宗也无可奈何,只好在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诏立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其实,宪宗心里对新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的经营。宪宗这次立储事件,为唐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祸根,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患。后来,又因为唐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立郭氏为皇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一一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较量。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一起被杀。这次帝后冲突以唐宪宗暴死、亲信被杀告终。从此郭氏一方控制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与宦官的冲突不断。
唐穆宗在位仅五年就去世了。唐敬宗李湛即位后,宦官马存亮为吐突承璀辩护,认为他虽然犯有过失,但不该被杀,请求尚未成年(16岁)的唐敬宗为吐突承璀平反。唐敬宗下诏为吐突承璀平反昭雪,并令其养子士晔将他以礼收葬。唐敬宗不爱理朝政,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宝历二年(826年),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唐文宗李昂为人恭俭儒雅,博通群书。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李昂抑郁而终。文宗病重时,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炎为皇太弟。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为帝。至此,宦官一方发展到干预选立继承人的地步。李炎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同时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唐王朝虽然出现了短暂的“会昌中兴”,但李炎却因长期服食丹药,在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大明宫。马元贽等人原以为李忱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继承皇位。唐宣宗继位后,提拔宦官吐突承璀的养子士晔为右军中尉,“废穆宗忌日,停光陵守陵人及宫人”。这些举动看似平常,实则表明了唐宣宗对穆宗及前朝宦官吐突承璀等人的态度。
《旧唐书》对唐宣宗生母郑氏与郭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讳莫如深。《旧唐书》宣宗本纪中关于郭氏之死有这样一段记述:“初,宪宗之崩,上疑郭太后预其谋。又,郑太后本郭太后侍儿,有宿怨,故上即位,待郭太后礼殊薄,郭太后意怏怏。一日,登勤政楼,欲自陨。上闻之,大怒,是夕,崩,外人颇有异论。上以郑太后故,不欲以郭后祔宪宗。有司请葬景陵外园,皞奏宜合葬景陵,神主配宪宗室。奏入,上大怒。”这段话明显表明:第一,郑氏与郭氏“有宿怨”,第二宣宗“待郭太后礼殊薄”,第三郭氏死后“外人颇有异论”,第四宣宗“以郑太后故,不欲以郭后祔宪宗”。从唐宪宗到唐宣宗,前后经历六代皇帝,以郑氏与郭氏“有宿怨”始,以宣宗即位,郭太后亲支皇嗣子孙从此丧失入承大统的机会,更被迫与当年曾侍候自己的宫女(唐宣宗生母郑氏)平起平坐,郭氏完败终。而宣宗犹为了郭氏祔祀唐宪宗一事“大怒”。这些有违孝道的言行,史官们并没有掩饰,为什么?
纵观这段历史,明显可以看出此时的唐王朝被来自宦官的两股力量裹挟着前进。一股以神策军中尉梁守谦、王守澄等人为代表,背后的靠山很明显就是郭贵妃;一股以吐突承璀、马存亮等人为代表,他们背后有没有靠山,靠山又是谁,则无从确认。但从宣宗提拔吐突承璀的养子士晔不难猜出,也许就是那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郑氏——唐宣宗的生母(当然也包括李忱本人)。从唐宪宗立嗣开始,郭贵妃就和吐突承璀结下了梁子。唐穆宗即位后,吐突承璀和唐宪宗的次子李恽一同被杀。唐敬宗即位后宦官马存亮为吐突承璀伸冤成功,敬宗却被宦官刘克明等人谋杀。唐文宗发动“甘露之变”欲诛宦官,反被软禁,抑郁而终。唐武宗致力于削弱宦官,终因服食仙丹早亡,结果宦官马元贽等拥立李忱即位为宣宗。宣宗吸取教训,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宣宗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民爱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他本人也被百姓誉为“小太宗”。
唐宣宗即位自然是宦官专权、操纵朝政的结果,但是,晚唐朝廷宦官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上演弑君丑闻也是不争的事实。真相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如果说宣宗遁出宫廷是被迫之举,那么,借祝发南游寻求保护,“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符合宣宗性格的。
从客观方面看,太湖具备李忱重返朝廷的一些有利条件。前面已经谈到,禅宗二祖慧可避难南逃,最终卓锡太湖县弘法,保存达摩禅宗一脉,给太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再加上太湖处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交通相对便利,以致高僧大德竞相在太湖建寺弘法,名人雅士也慕名前来流连山水。这其中有一位法号昙靖的禅师,是李忱的同门师兄弟,都曾经师从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记云:“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襄州关南道常禅师,洪州双岭玄真禅师,杭州径山鉴宗禅师,唐宣宗皇帝,白云昙靖禅师,潞府渌水文举禅师,新罗品日禅师,寿州建宗禅师。”另一版本的《景德传灯录》的记载稍有不同:“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四面山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八人中玄真禅师住持洪州(今南昌),昙靖禅师住持太湖的四面山四面寺和白云山海会寺,建宗禅师住持寿州(今安徽寿县),正好都在中原到江西、广东和福建的官道上。大致可以推断,李忱被人救出宫廷后,先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白崖山的香严寺,由香严闲禅师“剃发作沙弥”,然后以僧人的身份沿官道南下到杭州盐官的齐安禅师处安身。然后再由杭州北上来到太湖县,在师兄弟昙靖禅师住持的四面寺落脚,等候时机回到长安去。
至于李忱为什么离开盐官北上,估计与京城传去的消息有关。《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载:“安师一朝谓之曰。时节至矣。毋滞蟠泥。乃以佛法为嘱。未几武宗崩。百官迎王即位。”一天,齐安禅师告诉李忱,时机将到,不要再滞留在外,继续像龙蟠曲于泥中。很明显,若不是齐安禅师有先见之明,就是有人向他暗通消息。
从821年到847年的20年间,唐王朝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个皇帝,而且都是早死,可见宫廷已经混乱到何等地步。因此,他离开杭州北上是认为时机将近,必须逐渐靠近京城,以便时机一到就可以快速回到长安。
《旧唐书》中关于武宗驾崩是这样记述的:“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武宗十来天不能说话,宰相求见不被允许,朝廷内外没有人知道武宗的状况,等到当月二十三日,突然“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这似乎也印证了李忱北上隐居太湖四面寺的动机。
四面山东面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名叫“探子山”。当地有个传说,这座山是“皇娘”探望住在四面山的儿子李忱时的停留之地。这个传说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即使“皇娘”没有亲自来探子,也肯定有人代表“皇娘”来过太湖四面寺。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朝廷里是有人关注李忱行踪的,李忱的祝发南游无非避祸而已。而在李忱的生母郑氏心中,一定相信那个关于她将生下天子的预言肯定会梦想成真,她唯一的儿子李忱肯定会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心甘情愿在郭氏面前忍受一切的屈辱,而暗中却冒着极大的风险尽己所能的帮助着自己的儿子。
穿山度石终归大海
四面山“形方而锐,四面如一”,形如金字塔,也叫“四面尖”,是皖西南的佛教名山之一。早在唐代就因为景色清幽而与附近的龙山、凤凰山、怀乳山、白云山等山成为禅师们竞相卓锡之地。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就在四面山建寺弘法。《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法智禅师建。”没想到的是,六十多年后,它竟成为了李忱祝发隐居、等待时机的地方。
四面寺背倚四面山,山脚下是一条北接中原南通湖广的古驿道。发源于大别山的长河向南汇入皖河,流入长江。太湖县城就坐落在长河与古驿道的交汇点上,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四面寺既远离闹市,又消息灵通,非常适合光王隐居。这里有昙靖等禅师掩护,又有纯朴善良的百姓保护,李忱倒也如鱼得水,十分惬意。
《古今图书集成》和《太湖县志》均载有唐宣宗《四面山瀑布》一诗:
穿山度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这首诗也曾见于《佛祖统纪》卷四十二,李忱与香严闲禅师“同游庐山。闲师题瀑布云。穿云透石不辞劳。远地方知出处高。闲方停思。沙弥续之云。溪 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闲始知非常人。”这里诗中“溪”后少了一字,《太湖县志》则记得比较清楚。这首诗还见于《黄檗万福禅寺志》。该书也有关于李忱剃发为僧和与黄檗禅师一起吟成此诗的记载。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李忱告别齐安禅师离开杭州盐官的时间应在842年齐安禅师示寂之前(即唐武宗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李忱846年4月即位之后,《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载;李忱与香严闲禅师游罢庐山,“后至盐官海昌见齐安禅师。自称有光。安奇之。即命为书记。时黄檗运禅师为首座。”所以,李忱大概是在离开盐官之后,去福建黄檗万福禅寺,拜访过黄檗希运禅师。至于这首诗作于哪里,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情感和所表达的胸襟。
“诗言志”,从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看,诗人不仅整首诗以瀑布为喻,而且几乎是句句设喻。首句“穿山度石不辞劳”,以溪水穿山越涧、度石历滩的经历喻指自己遁出宫闱之后万里云游所历的艰辛,虽然一路上险象环生、历尽坎坷,但是为了保命,更为了心中的那个隐秘的愿望(曾经有善面相之人说李忱生母郑氏必将生下天子),再艰难也万死不辞。
次句“到底还他地步高”,以溪水千回百折之后终于来到了高高的崖头,蓄足了力量,比喻自己在祝发云游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了佛教的智慧,了解了民间疾苦,感到自己已经站到了一定的高度,增强了驾驭一切的能力。
第三句“溪涧”虽然是个好地方,可以任凭徜徉和撒欢,但纵然好心挽留,可是你们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顶端,让我看见了我原本没有看见过的世界,那么你们又怎么能够留得住我呢?命运已经将我置于无路可退的地步,我就只有义无反顾地飞身而下,奔向那更加宽广的江河河海洋。最后一句,无论前路何等艰险,也不管江湖何等险恶,溪水已经有了方向,也积蓄了充足的力量。溪水不仅要奔向大海,也终将在大海掀起惊涛骇浪!
这首诗不仅回顾了祝发云游期间“穿山度石”般的艰辛历程,也表达了对百姓和僧人的感激和经历云游后的自信,以及即将结束云游生活、重返朝廷的喜悦和对“终归大海作波涛”的渴望之情。由此推测,这首诗作于南游盐官回到太湖等待返回长安的可能性最大。不仅由太湖北上江淮,进入河南,然后经洛阳回到西安,比较便捷。而且太湖是禅宗的发祥地之一,禅林众多,又有昙靖等著名禅师保护,安全可靠。
后来的事情果然是“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会昌六年(864年) 唐武宗因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驾崩于大明宫。李忱被宦官马元贽等迎回长安“即位于柩前”,这就是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因流落民间,备知稼穑,勤于庶政,视前昏暴,广兴佛寺……”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旧唐书》本纪卷十八载云:“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巳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驭,一之 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他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忱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颂宣宗为“小太宗”。
《资治通鉴》称赞道:“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之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
登大宝赦建大中寺
唐宣宗在位时,还致力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适当的恢复。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的办法,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旧唐书》(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下.宣宗)记载,宣宗于会昌六年三月即位,五月就敕旨在京都恢复和增建寺庙,并“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新唐书》(卷八.本纪第八.穆宗等)也有记载:大中元年闰三月“大复佛寺”。唐宣宗如此迅速的下诏恢复佛寺,无疑既是对武宗灭佛的拨乱反正,也是出于对佛教和禅师们的尊重和感念。上行下效,全国各地也由“毁佛”到“崇佛”,特别是宣宗微时曾经祝发隐居过的地方自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祖统纪》卷二〇三五云:“大中十二年,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塔。”唐宣宗有没有单独颁旨太湖恢复四面山,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太湖随即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将四面山李忱所筑的四面庵扩建成为七宝庄严寺院,并且以唐宣宗的年号命名为“大中寺”,如果没有朝廷的许可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据说。唐宣宗为了表达他对四面山的铭记和对佛禅的尊重,还下旨朝廷运来十二根汉白玉石柱,用于修建四面山佛寺。大中寺落成才五年,唐懿宗大概是为了标榜他的以孝道治天下,也是为了表达他对父皇曲尽孝道,下旨对大中寺加以维修和扩建,使大中寺更加辉煌了。正如孔凡礼先生所言,大中寺建成后以宣宗的年号命名,仅五年后又重修,的确证明了四面山和唐宣宗有一段不平凡又不便录入史册的关系。大中寺建成后的晚唐时期逐渐陷入混乱,不到六十年,唐朝就灭亡了。随后又经历了五十余年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此间的大中寺经历了怎样的劫难不得而知。但是,大中寺并没有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里,却在北宋中期迎来了一位著名的高僧——法云法秀禅师,从而大中寺迎来了最兴盛的时期。
据《五灯会元》卷十六《法云法秀禅师传》记载:“东京法云法秀圆通禅师,奉州陇城辛氏子。……初住龙舒四面,后诏居长芦,法云为鼻祖。神宗皇帝上仙,宣就神御前说法,赐圆通号。”这里的龙舒就是舒州。宋朝时太湖县属舒州。四面就是四面山大中寺。法秀禅师受到皇家很高的评价,在禅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在士大夫中也有很高的声望。他和苏轼之间有着很深是友谊,苏轼的《与圆通禅师》(四首)就是见证。
一座寺庙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有没有高僧在那里宣扬佛法。法秀禅师之后,高僧云集,钟声远震。先后到大中寺弘法的著名禅师至少有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等人。他们先后在四面山大中寺开设道场,讲经说法,开示大众,引来学人无数。据清纪荫编纂的《宗统编年》一书记载:“演祖(五祖法演)初住四面山,孑然独处,凡二年,始有一道士来问道,乃请作知事。又三年,僧宝良来,与道士朝夕相叩,皆得法。于是祖之道,寖为人知。而四方学者,始稍有至者。虽其后门人之盛称天下,然终生不过数十众。”由此可知,法演的禅法是从四面山开始发达而渐有影响的。五祖法演是禅宗二十二世,白云守端的法嗣。法演初住四面山四面山,次住白云山海会寺,晚年住持黄梅五祖寺,故称“五祖法演”。法演弟子千百,最著名的有“演门三杰”:佛眼清远,在海会寺拜法演为师后,出住四面山大中寺,开法龙门寺,迁和州褒禅寺,与王安石、黄山谷相交。寂后塔葬于太湖县龙门寺。宋徽宗赐法号“佛眼”。《续景德传灯录》记载:“龙门寺佛眼禅师曾隐居四面山大中寺,属天下一新崇陵万寿寺”。佛鉴慧勤,在海会寺随侍法演多年,得证悟,政和年间敕主东京智海寺,赐谥“佛鉴禅师”。佛果克勤,在海会寺依法演,政和初赐衣号“佛果禅师”。四面山大中寺与临近的白云山海会寺、怀乳山千佛寺、龙门山龙门寺等一起,构成了皖西南地区重要的禅宗道场,为我国佛教文化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多的高僧大德或住持大中寺,或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吟咏四面山的诗篇。谨选录数首如下:
送四面演长老
无摸索处病难除,放下蛇头捋虎须。
今日双泉通一脉,好看月上长珊瑚。
——白云守端禅师
白云守端眼中的法演,是一个不畏艰难、颇有探索精神的长老。守端禅师借四面山的双泉,暗示法演将圆融禅学,成为一代宗师。
山居
床是柴棚席是茅,枕头葛怛半中凹。
霜天索寞人投宿,睡到平明手脚交。
——五祖法演
法演的诗生动地反映了参禅生活的清苦,但法演的禅法正是从四面山开始发达而渐有影响的。
与太平四面夜坐
城中应接同摩诘,云外无心似老卢。
月白风清深夜坐,出家全不费工夫。
——清远禅师
清远和慧勤一起去四面山拜望师父,彻夜长谈。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师父法演的特点,行同摩诘,心似慧能,禅不离俗,俗中见禅。
题四面山法智禅师塔
珍重灵知者,绵绵亘古今。
人居千圣外,塔钻乱云深。
碧落杉松色,丹崖虎豹音。
回光如到此,必也见师心。
——清远禅师
清远禅师的这首诗明确表示,早在宋代四面寺就建有法智禅师的灵塔。该塔高二十多米,在文革中被拆毁,仅存一座五百多斤重的铁质塔顶,保存在太湖县文管所内。塔顶上铭刻的文字依稀可辨:“四面山大中仁王禅寺,法智禅师之塔。”
除了僧人之外,四面山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宗教的神秘魅力也吸引着文人学士流连忘返。他们的诗篇则多访古寻幽、绘景抒怀。
题四面寺
凿破混沌窍,开此清净径。
祖师眠山阿,千古叫不应。
我来欲问法,开口便难竟。
不如无所说,虚空见佛性。
山僧爱住山,所止多形胜。
此刹白云中,四面面面正。
老壁锁烟霞,莓苔封石磴。
俗客应不来,莫问凡与圣。
无我即无人,宇宙同一镜。
——宋 汪济
据孔凡礼先生考证,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距离王象之写《舆地纪胜》已近百年。从诗中的描写来看,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大中寺仍然保持或基本保持原貌,实在有赖于太湖县广大僧俗的精心保护。
九日游四面山
峰环四面境皆同,节近重阳酒不空。
千载园林秋色里,数声鸿雁夕阳中。
山腰僧舍藏修竹,洞口人家对古枫。
景物因人成胜览,无端高兴拂苍穹。
——明 吕衡
吕衡是明朝洪武年间的监察御史,九日重阳节畅游这座“千载园林”,遥想李忱祝发隐居的情景,也不禁发出“景物因人成胜览”的感慨。
登四面山寺怀古
山色四围合,孤峰削不成。
云端香塔影,树秒梵钟声。
古洞无人问,禅堂与客清。
大中碑已没,空外暮烟横。
——明 徐日明
徐日明,清代进士。“孤峰削不成”一语双关,韵味无穷;“大中碑已没”缅怀之外,感慨无穷。
据史料记载,一千二百多年来,四面山大中寺屡废屡建,香火不断。直到抗战时期,1938年6月至1939年12月,日军飞机六次对太湖县城进行轰炸,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曾激战于四面山,四面寺破坏严重。上寺成为一片废墟,下寺屋面被炸毁,仅剩下唐宣宗下旨从朝廷运来的12根大理石方柱。如今,仍有一根大理石柱,傲立于荒废的寺基之上,昭示着往日的气派与辉煌。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104/t20210419_291810.htm
以上是关于四面山-唐宣宗结缘太湖县四面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面山-唐宣宗结缘太湖县四面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