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7 18:1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

  三皈五戒十善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学生进修和钦慕、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缺点,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偏向成长。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

  (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斟酌,不计较小我家当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利他其实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惯,扩大了心量,锤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魔难为己任,经久功深,必定成佛。

  三皈依也做皈依三宝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各种的次序递次窍门,等於黉舍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人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处死,做为人生的偏向,便能离苦得乐,安闲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处

佛教绘画理论知识点归纳

死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菩萨僧、十方一切声闻缘觉僧、十方一切清净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常识,接收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惟,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赡养了真正的大善常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假如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常识,可以在邻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削发众皈依。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削发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言。五不喝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言,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五戒十善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本。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喝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屠杀,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穷困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言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言戒。

  [五、不喝酒戒],谓人若喝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聪明。若不饮者,是名不喝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清楚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言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言,故以不妄言配信也。

  [五、不喝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喝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序递次﹞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等于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等于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可邪淫欲事,等于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言],不妄言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等于止妄言之善。既不妄言,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等于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等于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等于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等于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

佛教的基本知识图片

],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等于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等于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佛教的五戒十善

  佛法流传于世间,是以人类为中间,而施设契应机会的教法。“五戒十善”等于佛教最基本的教条。五戒十善的内涵 :

  戒,有所不应为也。所谓&ldqu

佛教知识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o;五戒”,等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十善”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言”分化为不两舌、不妄言、不恶口、不绮语,将“不喝酒”扩展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成,称作“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五戒是十善的基本,十善是对五戒的扩大和加深,其内容并没有若干差别,只是五戒侧重于身的修为,而十善兼明心的动态。

  因为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合,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削发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为基本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异。

  五戒十善的内涵相当丰富。

  不杀生而慈心生仁——无论是人,照样飞禽走兽、昆虫蚁蝼,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佛教认为都弗成以屠杀。也不论是亲自筹划刀枪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照样指使他人去屠杀,甚至看到他人伤害物命而心中窃喜,都是不许可的。佛教主张佛性平等,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切勿残杀加害,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释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义,为被屠杀的众生呼援。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不杀生的重点是讲不杀人。在释氏看来,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互相残杀,各类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免去争斗仇恨,世界便可宁靖无忧。所以佛教时有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盗包括欺骗潜窃和强劫豪夺。佛教认为,凡是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行为,为人所不齿。他们主张致利须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称作义利。假如人人都行义利,“正人生财,取之有道”,并且节俭日用,精打细算,伺候父母,抚育子女,与同伙同事金钱往来以及经贸活动中也能固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发生偷盗讹诈瞒骗行为和不实行合同的行为,社会即可安宁,小我与家庭也能获得幸福。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除了正式结合的夫妻以外,不能发生性关系。一切不受国家司法或社会道德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即使夫妻之间的性爱,也不能非时、非处和变态。成年男女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这是佛陀教导居士娶亲后,要夫妻相敬如宾,不与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气相处,使家庭美满。

  不妄言而诚实无欺——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说谎话、诳言、虚伪的话,不作欺骗他人的事。佛教认为,说谎固然是妄言,有时以眼色、手势、点头默认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对方受骗,也是妄言。假如人人远离妄言,人人以诚相待,老少无欺,互信任赖,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得道乐土了。

  不两舌而无争长短——“两舌”指搬弄长短,离间他人的情感。人际接触中能够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做正直事,同事邻里和气相待,情感融洽,就不会有长短烦恼缠身了。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指说话文明,不用恶言毒语咒诅他人,不说粗言秽语有辱于人的话。“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美语三冬暖”。佛教认为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善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包括花言巧语,辱弄人的言词和导人生诸邪念的不正经说话。佛教认为绮语者轻浮无礼,是轻贱之人。人若不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肃静威仪,为他人所敬仰。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悭贪之人在顺境中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会产生各种罪孽,比如贪脏枉法,中饱私囊,等等。故佛教死力劝人慈心舍施,对自己正当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的家族日常开支外,还应资济贫病伶丁,或捐助给社会福利事业。

  不恚而慈忍积福——“?恚”指在困境中憎恶

佛教知识准提镜怎么开光

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释迦牟尼经常教导人们勤修慈悲,养成忍辱负重和坚持不懈的品格,以对治?恚,这样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业。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即缺乏聪明,不明事理,对长短不能辨别,固执邪见,率性妄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教人多进修,明事理,坦荡眼界,增长常识,增加才干,做远离邪见的善人。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三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四善业;不悭贪、不?恚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06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56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