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何谓不立文字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何谓不立文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何谓不立文字
禅宗一法,虽称教外别传,然则历来主张“藉教悟宗”。也就是说,禅宗虽说不立文字,只是不执著文字之相,并不消除佛言祖语的启发与印证。
达摩祖师东来传佛心印,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一向传到五祖,都是以《楞伽经》作为一宗的根本教证。同时五祖也慢慢地由《楞伽经》转变为以《金刚经》作为禅宗所依的根本经典。五祖开东山窍门,教人诵《金刚经》,可以开悟见性,以此可以得度。六祖听人诵《金刚经》,发心到黄梅来参拜五祖,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据。
即使如斯,五祖当时也照样异常重视《楞伽经》。《六祖坛经》上面记载,六祖与神秀大师题偈的东山南廊的墙壁,本来是粉刷了准备请画师画“楞伽变相图”的。因为五祖让学生们各呈所悟,准备传法,神秀就在南廊壁上写下了“身是菩提树”等四句偈语,然后又有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四句偈子。五祖看到神秀的偈子,照样很肯定地说:“虽未见性,世人依此修行,可以得度,有大利益。”所以就把那首偈子保留在南廊,原来准备画“楞伽变相图”的计划就改变了,赡养那四句偈语也有同样的功德。可见五祖当时既重视《楞伽经》,也异常重视神秀大师的四句话。
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也并不一味地废除文字,排斥经教。不像后来的禅宗,成长到一味否决看经、看教,把禅宗一会儿推到与经教对立的局面,使禅宗在历史上遭到许多的非议。六祖曾经说过:“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有人统计过,《坛经》上六祖引用的经典将近二十种。虽然六祖识字不多,然则他的记忆力很好,能够把经典上的话记下来,运用自如。六祖说,所谓不立文字,也不
经教是佛言,佛言所表诠的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的心。所说的真如、实相、佛性、佛心,假如没有说话的传递和文字的记录,我们今天就无法知道真如、佛性、实相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即使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那也会走样。只有经由过程文字的记载,文以载道,在文字上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懂得教意、祖意。文字的意义是约
从经教而言,有一个根本的器械,它是无法用说话文字表达的,那就是“离言法性”。法性,就是诸法的实相。诸法实相是离言说的,它需要经由过程火深的般若聪明直接亲证。以般若智证般若理,那个理是离言说的。那个理在亲证的当下,只能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八个字来说明。真正见到了自己的娘生面貌,那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分别相的真心。真心显露的当下,说话文字表述不出来。说话文字只是在那个时刻,它才苍白无力,它的局限性才完全显露出来。
我们这一堂,也不乏在修行上有不合程度受用的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受用,念
我们修行的人,要深刻领会说话文字与思惟的密切关系,不能死在句下,更不能排斥言教。实际上,禅宗开悟的这些境界、开悟的那些过程、开悟今后是什么样子,经典上都有说明。开悟是什么样呢?开悟了没有执著,开悟了无人无我观安闲,开悟了一片光明……经典上都说得很清楚,这些就是开悟的境界。我们没有亲证,所以没有受用,没有直接地接触它。所谓开悟就是直接地接触,所以叫直指人心。
有一道菜,是把山沟里磨光了的小石子烧热了,然后放在菜的周围。因为烧热了的石头并不像菜蔬一样有热气冒出来,冷石头和热石头从外表来看没有什么两样。然则当你用手去触摸烧热的石头时,你才会感到到上当了,手被烫得要命。那种直接接触,只知道烫得要命,疼!疼到什么程度,旁边的人肯定是没有直接被烫到的人感触感染深刻。那种状况就是直接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工作可以说多得很,我们就是不能够将生活中的这些琐事,直接离开妄想分别去接触它。
当我们的手不小心接触到滚烫的石头时,最开始接触的那一刻是没有感触的,到了第二念才有感触,才知道手被烫了。假如没有第二念,那就是无分别。我们一切的问题,都来自第二念。第一念是现量境,第二念就是比量或者非量。开悟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无分其余境界,就是五根与五尘接触时,没有分其余第一念。不经由过程意识分别,能够明白这个没有分其余第一念,能够真正找到心的本源,那就是初入悟门。那一念,不续前,不引后,当下孤明历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一念就是百丈禅师说的那个境界。
禅宗的开悟,禅宗的见性,禅宗要见的真心,是离言说的,离分其余。佛法所有修行的窍门,到究竟处,都是离言说的。事理只有一个,佛性只有一个,法性平等,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但可以经由过程不合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绝对圆满的境界。十方诸佛同一法身。不只十方诸佛如斯,大地一切众生的法身与十方诸佛的法身也是平等无二的。假如说众生的法身与十方诸佛的法身还有差别,那仅仅是迷悟之间的差别而已,其本质是一致的。成佛是平等的,法性是平等的,法身是平等的。
我今天讲这些话的用意,就是愿望我们在进修禅宗、修行禅法的时刻,既要知道所追求的开悟境界不是说话文字所能表述的,然则又不能离开说话文字。离开了说话文字,那就是成了离经叛道,很可能走到误区。
一切事理,成佛的事理,开悟的事理,经典上都讲了。事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佛经上的事理都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修行经验,是他们获得的经验,那些境界是圣者所经历过的,我们还没有经历。我们要根据圣者走过的这条路,再从新走一次,那才能够把佛经上面所说的事理变成自己的事理。用禅宗的话来说,佛经上讲的事理是固定的,是“死句”,只有我们根据那些事理来修行,自己悟出来的器械,才是活泼的,才是“活句”。参禅不要参死句,要参活句。参死句难以启发悟性,轻易走到知解的那一方面去;参活句无事理可寻,才能启发人的灵悟,一定要打破漆桶才明白得了。
我们进修佛法,既要进修现成的经教,又要依此经教,开辟内在的聪明。烦恼转化了,聪明开辟了,获得真实受用,经教的感化也就算完成了。经教的感化完成了,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了呢?经典所说的窍门无量无边,差别无量无边。假如仅仅只是为了自己修行,有一言半句也就可以了。就像那天讲的般特尊者的故事,“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因为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他就证得了阿罗汉。自利可以,自悟可以,要悟他人,那还得要深入经藏,广学多闻,接引各类根机的人同入佛海。
――选自净慧长老著《禅堂夜话》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2786.html
以上是关于禅宗-何谓不立文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何谓不立文字;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