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旸法师:学禅举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明旸法师:学禅举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旸法师:学禅举要
禅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二种不合的阶段。如来禅就是根据佛经所说的禅学事理,即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后,对金色梵衲摩诃迦叶尊者,传授处死眼藏和衣钵时刻,所说的法语。祖师禅是达摩初祖,航海东来,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说话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事理。不论是如来禅,或者祖师禅,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这就是明白宗时是无字教,明白教时是有字宗。如何学禅?现举要如下:
调五事,至于修学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据圆瑛大师所劝导的法语,特为介绍一下。参禅用功要以修习止观为起点,到了止观功夫用到深时,就会获得定、慧。止观,必须要并重,弗成着重一边。用功时刻,假如止过于观,就会落于昏沉睡觉;若使观过于止,就会偏于掉举狼藉。昏沉与掉举二种情境,都是参禅用功人的缺点,一定要特别留意。在正当参禅的时刻,要调和均等,假如坐禅的时刻,发明昏沉,就要用观照来对治。假如发明掉举,就要用止静来制止。修行止观,第一要寻找一个寂静地方,这样就轻易把心收摄起来。第二要调剂身体,一定要端身正坐,要结跏趺坐,单盘坐或双盘坐都可以。坐的时刻,要不俯、不仰,不偏于东边,不偏于西边。要把身体挺直起来,头要靠于衣领,眼睛打开三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为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样,慈悲垂视,这样就不轻易发生睡眠和狼藉。第三就是要把气息调好。将身中的浊气渐渐地呼出来,把外面新鲜空气逐渐吸进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调好。将自己鼻中的进出气息调得纯净,调得不太急,也不太慢。把我们的身体和气息呼吸一切都调剂得如如法法。这些都是要修学禅定功夫的助道人缘。助道人缘的前提具备,可以使我们更好来参禅看话头。第五就是要开始调心用功。究竟要如何调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天到晚,想来想去的第六意识,不令它生起思惟分别。不去思惟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恶的境界,也不起攀缘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缘心坎法尘的境界。到这里只是万缘一切放下,一个妄念都不生起,这种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很好,可是切切弗成枉然空坐,假如只是静坐,而不去用聪明来观照,这正象夜里一片寂静世界,而没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从止起观。观字要读去声。决不是用眼睛观察迟疑器械的观,这乃用聪明观照的观。要离高兴意识提起一句话头,要蓦直地参下去。
在参究的时刻,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觉理体,生起一种始觉聪明光明,正所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要照着这个话头。什么叫做话头呢?如参“父母未生以前若何是我本来面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随你自己欢乐那一个话头都可以。要提起这一句话头,反复来参究。把心光一向照了这个话头。起疑情“若何是我本来面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呢?”参禅人切切要留意,对话头只许起疑情,不许用分别心来解释,所谓“拟议与考虑,白云切切里”。“摇唇与鼓舌,开口落二三。&r
参禅的人,更要留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聪明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聪明是没有分其余,意识是有分其余,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合
参禅最最重要
止观双修,止观,止字就是寂的事理,观字就是照的事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同党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弗成着重一边。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仇人,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几句话。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只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屁滚尿流。这充分证清楚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弗成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死活根本。更要留意的是第六意识,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这种惺惺寂寂与寂照工夫相仿佛,等于:“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永嘉禅师说:这里悟证与修证的不合,悟证只是明心见性,更需依悟进修;修证就能从体起用,妙用繁兴,弗成思议。有的先悟后修,有的先修后悟,有的悟修同时,边修边悟,边悟边修。所以说,“佛本是而须修,惑原空而须断。”现举马祖和怀让禅师的一段故事,来说明个中事理。
马祖名叫道一(公元709--788年)是四川广汉县人,他的容貌生得异常八怪七喇。曾在唐和尚处寂大师那里学过禅理,后来到各地参方访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称为江西马祖大师。他少小到罗汉寺削发,后来在渝州圆公律师那里受具足戒。开元时又到湖南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安居用功,修习禅定。当时南岳山般若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马祖老是关起门来坐禅,韬匮藏珠,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准确。有一天他去敲马祖的门,敲得使人振耳欲聋,于是马祖就出来开门。怀让一见马祖就问:“大师为何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假如不修止观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禅决不是一味枯坐。马祖没有体会大师的开示,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大师生怕马祖坐禅走了错路,所以就想了一个方便办法,引他出来,再进一步劝导他。就拿了一块砖头,天天都在马祖草庵门前磨砖,磨来磨去,声音很响。磨了好多天,马祖天天听到磨砖的声音,使他安不下心来,又开了庵门,出来看看什么人在这里磨砖。一看,原来就是前几天来敲门的那个怀让禅师。马祖就问:“禅师!你在这里磨砖,到底为了作什么用处?”怀让回答说:“哈哈!你不知道么,我磨砖是为了做一面镜子啦!”马祖一听认为好笑,就说:“禅师,磨砖怎么可以做镜呢?”怀让说:“对呀!我磨砖不能做镜,那么你在庵里枯坐就能够成佛吗?”马祖一听忽然大有启发,如饮甘露醍醐一样,心神愉快,法喜充满。深感劝导之恩,就发心亲近南岳禅师。侍奉阁下达九年之久,不时受到怀让禅师的薰陶、示导,天天都能听到微妙奥旨。于是马祖的道德学问,一天一天的增长起来,禅定功夫大有进步。后来获得怀让禅师的印可说:“深得吾心”就将处死眼藏,如来心印,传给马祖道一大师。
即心是佛,马祖自从南岳得法今后,起先曾住建阳佛迹寺。后来又到福州去大弘禅宗,普济群生。因他善于随机化导,方便利生,所以四方学者禅和子们,对马祖异常尊重敬仰。有一次从明州大梅山来了一位名叫法常和尚,参拜马祖,请求开示。法常说:“请问禅师,若何是佛?”马祖说:“即心是佛”。法常一听,就开了大悟。是以就到四明真归地方去隐居,盖了一个茅篷,就在那里精进修行禅定功夫,一心参禅。过了一段时光,马祖知道法常住茅蓬坐禅,不知他对于即心是佛事理,参到什么程度,悟得彻底不彻底。就派了一个禅和子,到大梅山去访问法常,看看他的功夫,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勘验一下。这位禅和子见到法常就问:“禅师,据说你早年在马祖那里,获得什么看法,而来到这里住山参禅?”法常说:“马祖大师对我劝导说,即心是佛。受教之下,获得好处,所以来住大梅山,清净精修。”这位禅和子叫了一声哎呀!说:“马祖大师比来说法开示是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法常大师叹了一口气,说:“这个老汉子,胡弄世界人,任从他非心非佛,我这里依然照样即心是佛。”禅和子回去今后,就向马祖说上述的情况,马祖听了异常欢乐,认为法常切实其实冲破三关,彻底穷源,脚根点地,悟明心宗,才能够说出这种踏扎实实惊动人天的说话。马祖最后说了一句话:“梅子熟已”就是说他的功夫已经到家了。我师圆公大师,在参禅修准时刻曾说:“梧桐叶落始知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与个中事理,暗通消息。
马祖大师未削发前有几位老同伙。听到马祖开了大悟,到处说法,有问必答,皆大欢乐。人人都认为异常稀奇,心中只是半信半疑。有一天这几位老同伙,约定日期去看望马祖,并请开示,可是又想不出问些什么才好。人人就一边走着一边想,东张西望,溘然看到通衢旁有一只老黄牛,鼻子上穿了一根绳子,缚在大树上面。这头黄牛,闲极无聊,就盘绕着这棵树,先从左边偏向转、转、转,把这根牛绳越转越短,最后把鼻子碰着树上。再回过来又朝着右边偏向转、转、转,把绳子再逐渐放松,后来又越转越紧,最后又把鼻子碰着树上。中心有一位农民说,我们就把这件工作去请马祖开示。人人都异口同声说,这太好了。忽然间飞来一只秋蝉,脚被丝网扳住,飞不以前。当下就吱吱地拼命狂叫。蜘蛛看到秋蝉飞来缠在丝网,立时就赶来开口要把它吃掉。在这一发千钧死活关头时刻,秋蝉用尽全力,向前猛冲,只听到呼噜一声,就离开丝网向前飞去了。这几位农民都说好极了,我们再把这件事去问马祖。人人走到马祖庙里,看到许多善男信女,都在跪拜后坐下听法。农民们也同样地对马祖大师礼拜坐下,有一位农民代表人人请问马祖说:“请问和尚,若何是团团转?”马祖说:“只因绳子赓续”。人人听到这句话都认为奇怪得很,难道马祖也看到了吗?又问:“绳断又若何?”答曰:“逍遥安闲去也”。人人都说答得对。当下就改变早年半疑半信的心情。缠着又问:“请问和尚若何是吱吱叫。”马祖说,“只因脚下有丝”。农民们听到这个回答,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再问:“丝断又若何呢?”答曰:“呼噜飞去了”。到这里几位老同伙人人对马祖的回答,甘拜下风,断疑生信,赞叹不已。马祖的老同伙都是就事论事,真是答得好,答得对,一点都不错,所以生大欢乐赞叹。可是马祖大师所回答的,句句都是
上面所介绍的初家传法与二祖以及五家传法与六祖,惠能传法与怀让。南岳付给马祖的法印等许多历史故事,都是禅机公案。外面上看来,只不过几句法语,或随口座谈,一问一答。可是个中奥义玄机,真是妙弗成言,发人省悟。我们能够不于言中撷取,要在言外知归。真所谓“阳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这一举一动,片言半偈,扬眉瞬目,竖臂擎拳,在在处处,无不是本地风光,和盘托出。最主要的,只是在于我们体会不体会,能不能一肩担荷,直下承当。迷的人头头错过,悟的人阁下逢源。我们应该到这里,放下草庵,直入宝所。这样才能够看到诸大祖师的一片慈悲心肠,才知道原来本是宁靖无象,一无所有。所以愿望同参道友们,要记得前人的二句话:“不于个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这究竟是什么?请你参参看吧!能在这里得个消息,那真是恭喜恭喜,不辜负学佛平生,修行一世。
――摘录自明旸法师著《佛法概要》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285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明旸法师:学禅举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明旸法师:学禅举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