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般若-第三篇 三轮体空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7 04: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般若-第三篇 三轮体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般若-第三篇 三轮体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三篇 三轮体空

  第三篇 三轮体空

  壹 三轮体空的定义

  在人世生活,有许多人缘来成就我们,是以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协助,可以济人艰苦危机;甚至与工资善、一句赞赏、一瓣心香等等,都是殊胜的布施人缘。《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因为布施能令众生安泰,是最轻易修习的窍门,有如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依之发展,所以六度、四摄都以布施波罗蜜为上首。

  布施可分为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二种。有相布施,指世间上一般人心希果报,执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称为世间布施;此种布施,只能获得有漏的人天福报,报尽又再腐化,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无相布施则与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

佛教的知识问答题

物三者当体皆空,而无所执著,因为能超越世间的有漏烦恼,所以称为出世间布施。又因为此三者有如车轮一般,能辗断烦恼惑障,所以也称为“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能使我们超出死活海,与众生同登涅槃彼岸,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

  贰 三轮体空的内容

  空,是宇宙万象的真理。三轮体空恰是空理的最高体证与实践,我们可以概略的就三方面来说明个中的妙义:

  1.人我二空:众生之所以经常认为烦恼,是因为来自心坎的执著妄想,以为六尘境界是实有的,是以产生我、我所的观念,使身心成为五欲六尘的奴役。布施积德,心存贪念,结果因为心有所捆扎,不只功德削减了,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受者、施物等外境的影响。其实,五蕴和合的身心是假聚之有,刹那生灭,所以那里有能施的我呢?既然能施的我了弗成得,当然也就没有受施的对象,这就是“人空”。又因为诸法是五蕴和合而成,所以施物当体即空,法执也就跟著去除了,这就是“法空”。三轮体空的布施,使我们从二空里去除对人对法的执著,是自他二利的菩萨道。

  2.一切皆空:做到人空和法空还不敷,还必须把“空”也完全空

佛教知识付费

掉。因为佛教说空是要我们荡除执著,假如执著有一个“空”的存在,根本法执未除,反而病上加病,须知在分别思惟上所执的空,它的自性也是空的。三轮体空就是要我们釜底抽薪,从根本上破除一切倒置妄想,从体性上斩断一切执著。

  3.真空妙有:虽然本无一法可得,然则诸相宛然,弗成说无。当我们以聪明观察诸法无相无我、毕竟空寂今后,般若慧现前,这时我们的心与外界合而为一,自然而然地就能随顺幻“有”,以善巧方便,鸿文佛事,布施积德,这时才可以说是真正的通晓法性。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日光明照,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各种色。”终日布施而不见布施相,不著空有相,这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了。

  以上三种层次的分析,可以青原行思禅师的一段话来形容: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照样山,看水照样水。

  平常我们对于现象界的森罗万象都仅止于一般感官的看法,所以当我们仰观山色,俯视溪涧时,只认为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这时刻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心随境转的一种分别境界。等到我们学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时刻,一切假有在明亮清明的心境上无所遁形,这时刻“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已观照到诸法虚妄,然则还没有到达毕竟皆空的地步,这是第二种层次的境界。进而到完全开悟的时刻,“是”与“不”、“心”与“物”之间的对立,在悟者的心中已经合而为一,所以真俗可以兼容,理事可以圆融,这时“看山照样山,看水照样水”,只是这山和水与刚开始学佛时的山水在意境上已经大不相同了。此时,大千世界充满无限美好的风光,潺潺的流水是诸佛说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岗是诸佛清净的法身。

  参 三轮体空的应用

  泯除了经验世界的“有”与“无”今后,我们的世界变得辽阔了,是以,不只是施与受之间无所差别,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的一切修行,也能真正做到随缘不变,和光同尘,即俗而真的最高境界。以下就六波罗蜜的余五波罗蜜为

佛教的理学的相关知识

例,概略讲解三轮体空在修行上的应用:

  1.持戒波罗蜜:假如能拥有般若空慧,虽然自己坚持净戒,无有毁缺,却不会执著于“能持”、“所犯”之相,所以菩萨恒以平等心广度众生。

  2.忍辱波罗蜜:假如能拥有般若空慧,虽然自己安住于忍力,度化有情,却不会执著于“能忍”、“所忍”及度化众生之相,自然不起嗔爱之心。

  3.精进波罗蜜:假如能拥有般若空慧,虽然英勇精进于学佛修行上,却不见有精进修行之相,能不畏死活,赓续烦恼,任劳任怨,忍疲忍苦,以化导有情为己任。

  4.禅定波罗蜜:假如能拥有般若空慧,虽然享受禅悦法喜,却能不生味著,故能恒以大悲心、安闲力,安稳众生。

  5.般若波罗蜜:假如能拥有般若空慧,则能照了诸法本性空寂,而知佛魔不二、生灭不二,甚至烦恼菩提不二、死活涅槃不二,故能随缘不变,处处行道,无有挂碍恐怖。

  此外,拥有“三轮体空”的思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享有随缘

佛教对知识的态度

不执著的快乐、解脱不企求的快乐;心中有了“三轮体空”的观念,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动其心;物质的匮乏贫苦,不能挫其志。心中常怀“三轮体空”的人,不企求他人的爱护、关怀,能将温暖、慈悲布施给别人。因为心中本来无所求,所以不曾落空什么,纵有所得,也视为多余的幸福。所以,“三轮体空”是真空妙有的具体表现,是知足常乐的最高意境,是随手可修的人世佛法,是悲智双运的菩萨道行。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430.html

以上是关于般若-第三篇 三轮体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般若-第三篇 三轮体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22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