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因地见“性”,成佛“正因”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读书-因地见“性”,成佛“正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因地见“性”,成佛“正因”
一、“悟,见,入”道,就是明心见性。&
二、修道,修道就是悟后起修。见性之后,性,是般若之体,死守自性,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悟后起修。因死守自性,自性的无作妙力,就会发挥不知不觉、弗成思议的巨鸿文用,那就是,将此人无始劫以来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照破,遣除,荡涤,直至归空,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五蕴破尽,六根互用,漏尽神通,无不安闲,身在三界而不堕三界,超越轮回,然后,严净佛土,成熟有情,自利利他,穷未来际!由此可知,修道是一个渐破五蕴的过程,此乃也恰是为什么要“悟后起修”的事理所在。
简而言之,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就是顿悟与渐修。简称,顿悟渐修,或顿悟渐修门。
入道是顿入,修道是渐修。比如做饭,先获得生米,如同先见道;淘米入锅,如同入道;生火开蒸,是修道,是守道。米如自性,在因地是生米,在果地是熟米。米是一个,“生、熟”相用不合,权仗去蒸。
因地性,与果地性,性是一个,发“用”不合。在因地,因五蕴之障碍,不能发大用;在果地,因五蕴即除,即发无量弗成思议神通妙用。权仗悟后起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所谓神通,就是自性的发用;修行人,发凡夫所不能发的“神用”,凡夫称之为“神通”。由此不难理解,所谓“神通”,就是随五蕴的渐破,
由此可知,因地凡夫,若不见性,要想成佛,穷未来际,若真能成,无有是处!
佛在《楞严经》说: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序递次尽。
所谓“理即顿悟,乘悟并消。”就是顿见自性之后,乘着见性之后的亲自体会,自己一会儿就把往日的、对佛的、对佛性的甚至对明心见性的等等的一切困惑,当下消除了!“啊,原来‘佛是这个!’,原来我的本来面貌是这样的,原来自性是如斯奥妙的,难以言表…。”此时此刻,自己对佛所说的大乘话,乘悟得解,乘悟无疑!乘悟并消,消什么?是消困惑!不是消五蕴!哀哉房丞相,言辞虽华丽,子孙难开解。理,就是自性;事,就是五蕴。
所谓“事非顿除,因次序递次尽。”就是:行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弗成能因顿见自性而一会儿就在当下破尽无余。比如人做饭,米缸里的米,弗成能在一入锅的当下,就变成了熟透的、香喷喷的米饭!纵使佛陀在世时,也要12年渐修,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深入禅定,量变质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用一刹那般若聪明,将无始劫以来的最后烦恼习惯,断尽无余,证入无上菩提!而菩萨摩诃萨,要生生世世,明心见性;要生生世世,悟后起修;要生生世世,修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大乘经中常有“生生世世
淘米入锅是顿,蒸米成饭是渐;
见性入道是顿,悟后守道是渐。
-----------------悟后起修,方为真修!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186.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因地见“性”,成佛“正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因地见“性”,成佛“正因”;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