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说:拘尸那罗的落日 佛说人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说:拘尸那罗的落日 佛说人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说:拘尸那罗的落日 佛说人生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佛陀虽然年老体衰,但他还是利用一切机会,权巧方便地开导众比丘。在这里,佛陀更是特别强调,佛法的修学、生死的解脱,除依靠自己对法的实践外,再没有其他依靠。佛教中没有祈愿或替代祈愿的祷告者,一个佛教徒不应希冀从祈祷中得到解救,而应该依靠自己精进努力,赢得自己的解脱,获得清净。佛说:‘汝等须自力,如来唯导师。’佛陀从不以僧团的领导者自居,佛寂灭后的僧团也从未设过领导者。佛陀希望从弟子那里得到的不是顺服,而是对他教法确确实实的尊随。
玄奘坐在娑罗树下,对前来请教的村民们讲述着佛陀最后的开示,心中渐渐升起一缕清凉之意。
他说:“佛陀涅槃前夕,许多弟子都来向他行礼作别。但是,有一个比丘却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室之内,致心禅定。佛陀把这位比丘招至跟前,询问他没有到场的原因。他说:‘世尊,我明白您将在三个月后圆寂。我想,恭敬老师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他圆寂前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称赞了这个比丘,他说:‘爱我之人应以此比丘为榜样,修习佛法最好之人即最尊敬我之人。’”
“既然佛陀清清楚楚地教诫他的弟子们不要依止于他人,佛教徒为什么还要皈依于佛、法、僧呢?”一个年轻的优婆塞问道。
玄奘答道:“佛教徒皈依三宝,仅仅是把佛陀看成是指明解脱之道的导师,佛法为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僧伽是正法生活之道的现实榜样。佛教徒认为,只在形式上皈依三宝,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解脱。”
众人叹了口气说:“但是现在拘尸那罗缺乏佛寺和高僧,我们就连形式上的皈依也做不到啊,如果世尊能一直住世就好了。”
听了这话,玄奘心中莫名地一酸。
其实,佛陀是可以继续住世的,可是这世间之事,常常不能尽如人意……
那一天,佛陀同弟子阿难去了重阇堂。当他们谈到吠舍离城以及城中寺院的美丽怡人时,佛陀说道:“如果有人修习、发展、掌握、经历、实践或究竟获得四神足,他就可以随意生存一阿僧祇劫或者更长时间。阿难,如来修习、发展、掌握、经历、实践,究竟获得四神足,如果愿意的话,如来可以住世一劫或更长。”
这是多么明白的暗示啊!可惜阿难陀尊者却不能领会,未能请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有情世间的悲悯,为了人天的安乐,再住世一劫。
经典中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阿难的心被魔王迷惑了,他毕竟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啊。
佛陀叫阿难自去静坐修行,这时魔王又来到佛陀身边,劝他说:“如来在这世上教化世人,时日已久。蒙你超度之人,多如恒河沙数,你应该享受涅槃之乐了。”
佛陀将一撮尘土放在手掌之上,问魔王道:“是大地上的土多,还是我手掌中的土多?”
魔王答道:“自然是大地上的土多。”
佛陀说道:“我所超度的人犹如掌中土,而未超度的人犹如大地土。”
说完这话,佛陀沉默了一下,宣布道:“三个月后,我将进入涅槃。”
魔王听后,高兴退去。
这时,天空雷声大作,大地四处轰鸣,阿难直到此时才如梦初醒。他恳请世尊留在世上,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再住世一阿僧祇劫。
“不,阿难。”佛陀悲悯地说道,“不要再请求佛陀了,请佛住世的时间已经过去。”
玄奘可以体会到阿难当时的懊丧和悔恨,外加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凉。
“我想,佛陀应该是没有遗憾的。”玄奘道,“佛陀从来都是一位实践者,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深具魅力,具足智慧。他向追寻真理的人展示了事物的本质,教给人们从生命之苦中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他不仅教授真理,还在僧团内部实践着四姓平等的理想,也引导着他的僧团远离玄谈之风。在漫长而成就非凡的教化生涯中,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就了无数人的愿望。八十岁那年,他意识到他的使命将要结束,已经给予在家和出家弟子必要的指导,使他们不但能坚定地信奉佛陀的教法,而且有能力向他人解说佛法。所以,他决定不再用毅力和体验圣果喜悦的方式来维持他的余生。”
说这番话的时候,玄奘神色黯然。
佛陀的涅槃不是死亡,而是回归他的本来面目,回到无漏究竟的寂灭相中,这当然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然而对于娑婆世界的凡夫来说,则意味着失去了导师,无法再得到佛陀的亲自教化。
佛陀确实不遗憾,遗憾的是我。如果佛陀依然住世,我今天的很多疑惑便都可以在佛陀面前迎刃而解了。阿难陀尊者、舍利弗尊者,你们何以有如此福报,得以同佛陀一起降世?而那个时候,我又在哪里沉沦?我的业障何以深重至斯?
佛陀最后的旅行是同弟子阿难一起完成的,之所以不选择他的教化中心,比如王舍城、舍卫城等地圆寂,想来是因为他常行中道的缘故。
但是玄奘更愿意相信,一生都在行走的佛陀,在住世的时间即将结束时也不愿停下他的脚步,宁愿在心爱的弟子的陪伴下,翻山越岭,继续他漫长的旅程……
当佛陀来到南末罗国的波伐城时,受到当地一位锡铁匠纯陀的热情招待。纯陀将佛陀请到他家的杧果林中,并煮了一锅名叫“输卡拉末达毗”的美味佳肴供奉给世尊。
这是菇茸,其实就是一种蘑菇汤。当时正值雨季,天气炎热又潮湿,蘑菇极易腐坏。佛陀吃了几口后感觉非常不好,但他仍然感激纯陀的盛情款待,只是建议他不要再将此食给别人吃。 (1)
纯陀听从了佛陀的劝说,把剩余的食物埋在了地下。
饭后不久,佛陀就感觉腹中一阵阵钻心地疼痛,他默默地忍受着,没有作声。
第二天一早,佛陀告别热情的纯陀,离开了美丽的贝卢弗,带领弟子继续旅行
当他们到达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时,由于过度虚弱和疾病,佛陀再也走不动了,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便示意到贝鲁伐那村稍作停留。
这时,一个名叫跋库沙的过路人走近佛陀,佛陀的安详寂静使他敬佩不已,聆听佛法之后,跋库沙以两件金色的僧伽胝衣供养佛陀,他给佛陀披上了其中一件,另一件给了阿难。
当阿难把这件长衣缓缓地披在佛陀身上时,他惊呆了,此时佛陀的全身光明鲜亮!他不禁惊叹道:“真是不可思议!世尊的身体如此明洁,出乎寻常地鲜亮。即使是这两件金光闪烁的袈裟,披在世尊身上时,它们好像也失去了任何光泽。”
佛陀微笑着,向他解释道:“佛陀色身的两次放光超乎寻常,那便是获证菩提之夜和涅槃之夜。”接着,佛陀宣称,“是夜三时,我将在拘尸那罗境内的双娑罗树下圆寂。”
佛陀在俱多河洗了最后一次澡后,上岸休息,他说:“阿难,我听说有人对铁匠纯陀产生愤恨,并对他说:‘这是你的罪过和失误,纯陀,如来吃了你供养的饭食后,不久就要圆寂了。’阿难,这样的说法应该得到制止。人们应该说:‘这是你的福报,纯陀,佛陀吃了你供养的饭食后,证入涅槃。’
“阿难须知,有两种供养功德相等,所获利益福报平等无二,超过其他任何供养。是哪两种供养?如来于圆满觉悟之夜所受的供养,以及果证无余涅槃之夜所受的供养。此两种供养具有同等功德、同等利益,远胜于其他一切供养。铁匠纯陀做此功德将会使他长寿,死后获得善生,得以升天为天王。
“阿难,所有对纯陀的指责都应如此受到制止。”
佛陀悲悯最后一餐的慷慨布施者,他不希望那个淳朴的铁匠因为这件事情而受到任何伤害。对此,他做了周到的安排和细心的安慰。
随后,他步行来到娑罗树林,阿难在靠近河边的两株娑罗树间敷设了床座,佛陀头朝北
此时太阳已经西下,黑暗渐渐笼罩着世间,娑罗树上鲜花盛开,美丽的花瓣一片片飘落,盖满佛陀的全身,一切都呈现出虔诚之态。
“多么奇妙啊。”阿难感慨地说道,“娑罗树花非时开放,世间的万物都在礼敬佛陀。”
“阿难。”佛陀对弟子道,“如来不应如是受到尊敬、礼待、顶礼、崇拜、赞美。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法而住,如理修习,以法正行,此人才是以最上法恭敬、礼拜、顶礼、崇拜、赞美如来。如是,阿难,你应如此自我训诫:愿自己以法而住,如理修习,以法正行。”
在最后的日子里,佛陀仍在孜孜不倦地教导弟子,一直承侍在他身旁的阿难,蒙受到佛陀的感召,德慧渐渐走向成熟。
在拘尸那罗,有一位四方云游的婆罗门学者须跋陀,他听说行僧乔达摩将于当夜三时涅槃,立即赶到波陀那的娑罗树林中,走近站在一边的阿难,向他恳求道:“我曾听年长阅深的老师乃至他们的老师以及诸苦行僧说过,高贵觉悟的阿罗汉应现于世,是甚为稀有之事。今夜最后时,行僧乔达摩将入涅槃。可是我还有一些疑难问题,我相信乔达摩有能力为我讲解,我将因此去除疑虑。阿难陀尊者,我可以看一眼行僧乔达摩吗?”
“不行,朋友。”阿难一口回绝道,“世尊的身体十分虚弱,请让他清净地休息,不要再去打扰他了。”
阿难一向性格谦和,以往无论是比丘、比丘尼,还是在家信众乃至外道教徒来参拜佛陀时,他总会安排适当的时间,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未见佛陀前,还能得到阿难亲切的安慰,获得安乐。
可是现在,佛陀快要灭度了,阿难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之中,难以自抑。他知道须跋陀是外道首领,又恐他趁此机会来为难佛陀,因而尽管须跋陀两次三番地重复了他的请求,都被阿难以同样的方式拒绝了。
须跋陀道:“可是佛降人世的机会是那么难逢,真正的佛法也难以听到,我有很大的疑问,担心日后无处请教。”
佛陀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对弟子说:“阿难,不要阻挡须跋陀,让他过来吧。你放心,他不是来找我论战的。无论他问什么,都是渴望得到知识和解脱。而且,我所说的一切,他都会马上明白。”
佛陀的声音虚弱又柔和,然而却很清晰地传到阿难的耳朵里,阿难只得将须跋陀引到佛陀跟前。
一阵友好问候之后,须跋陀在一旁坐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像富兰那边叶、末伽黎拘赊黎、删阇夜罗眠、阿青多翅舍钦婆罗、迎罗鸿驮迥荫延、尼健陀若提子等,这些苦行僧,或为一派之长,或为闻名于世的宗教导师,或为大众推崇的善德之人,他们是否真正完全彻底地掌握了真理?或是他们之中有人掌握了,还有人没有掌握?”
佛陀道:“须跋陀,不要自寻烦恼地想知道他们全部或一部分人是否觉悟了真理,我将以正法告之,妆今谛听,谨记所教。”
“如是,世尊!”须跋陀回答道。
佛陀告诉他,任何教法中,有八正道才有沙门果,若无八正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沙门果。只要比丘正确地安住,世间就不缺阿罗汉。
须跋陀道:“妙哉,世尊!你解开了我心中的迷雾。但愿我可以在佛即将涅槃时投佛出家,并受比丘大戒。”
佛陀说:“须跋陀,任何一个已经接受过外道思想的人,希望在佛法中求受沙弥和比丘大戒,都必须经过四年的体验期,观其行,察其性,四年之后,经众弟子做证,方可受戒而为比丘。但是一切都在人行,我知道这对你不难。”
须跋陀道:“世尊悲天悯人,普度世人,而无偏袒。我愿接受四年考验,使三业合于修行要求。经众弟子做证,受戒而成为比丘。”
佛陀道:“我先前已经说过,一切都在人行。”
言罢,垂目道:“欢迎你,比丘!”
只此一句,须跋陀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了一个面貌庄严的比丘。
佛陀欣慰地对身旁的弟子说道:“阿难,你可给他授戒。”
“是,世尊!”阿难答道。
就这样,须跋陀在佛陀面前出家受戒,成为佛陀的最后一名亲授弟子。
受戒不久,须跋陀尊者便远离人群,独自隐居,精进修习,最终证得阿罗汉果,诸漏除尽,智慧现前,烦恼消灭,他是世尊亲自度化的最后一位弟子。
得知如来即将入证涅槃,拘尸那罗城内的迦摩罗人扶老携幼地来到这片树林,向佛陀拜别。
他们来到佛陀的面前说:“许多来向我们传教的梵志和婆罗门都抬高他们自己的教法,指责他人。对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不知道到底谁说的正确。”
佛陀道:“是的,迦摩罗人,你们的迷惑和怀疑是正当的,因为面对一件可疑之事,怀疑就产生了。”
佛陀给了他们如下忠告:“不要轻信传言,比如‘我很早就这么听说过’;不要轻信传统,认为这是历代相传;不要毫无调查地轻信他人所说;不要轻信与经典相符之事;不要轻信猜测;不要轻信表面的推理;不要轻信与先入为主一致的观点;不要轻信似是而非之事,认为这好像应该被接受;不要因尊敬某个人而接受其法。一个真理的追求者,不能仅仅因他人的权威而接受一切,而要运用你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判断事情的正确和错误。这里面最关键的是理性的悟解。”
佛陀告诉他们:“当你们自己明白哪些事情是不善的、错误的,你们就要真正地拒绝它们;而当你们自己知道哪些是善、正确的,你们就要以此为行住。”
而在《法智论》中,佛陀运用通俗易懂的事例,以不同的语言,给予了同样的忠告:“如智者在试金石上煅烧、敲打、摩擦,以检验真金;同样,你们在接受我的话语之前,要检验它们,不要仅仅因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
正在附近弘法的阿那律尊者,也率众比丘赶来,他们恭奉师尊,静静地肃立于左右,聆听导师最后的遗教。
这时,阿难流着泪,代表众比丘向佛陀提出了四个问题,佛陀都一一给予了解答。
阿难问:“佛住世时,众比丘弟子以佛为师;佛涅槃后,我们当以谁为师?”
佛答:“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阿难问:“佛住世时,众比丘弟子依佛陀安住;佛涅槃后,我们依谁而住?”
佛答:“应依四念处安住。”
阿难问:“佛在世时,恶性比丘,自有佛陀调伏;佛入涅槃后,面对恶性比丘,我们如何调伏?
佛答:“默摈置之。”
阿难问:“佛住世时,一切言教皆出佛口,大众易生信解;佛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答:“一切经典结集,当以‘如是我
夜已深沉,西山上的一轮满月,看上去分外光明。佛陀心如止水,和往常一样,慈祥地向弟子们说法。
大地一片宁静,弟子们屏息凝神,聆听这最后的法语。
讲完后,佛陀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诸比丘弟子,我所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是我证悟的真理。对此信解不疑的人,就是他的入道之门。今夜我将涅槃,你们如有疑惑,可速速提出,我当为你们解说!”
玄奘端坐在娑罗双树下,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佛陀最后的面容,他看到佛陀连续问了三次,众人都默默无言。
是佛陀将要涅槃的气氛震慑了诸弟子,还是诸弟子对四圣谛十二因缘,都已深解不疑,以至于没有问题了呢?
他们都是跟随佛陀多年的常随弟子,多数已证得圣果。对于根本的佛法,想来不会有不解的地方。
这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代表大家禀白佛陀道:“佛陀,我等诸比丘弟子都信解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太阳可以变冷,月亮可以变热,雪山可以变成大海,大地可以变为废墟,佛陀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的教法,不可令异!”
佛陀安静地听着,庄严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四十九年的行脚游化,一切苦心都没有白费。
感情脆弱的阿难再也忍耐不住,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他不敢再留在佛陀的面前,独自跑到园中,放声大哭起来。
佛陀叫阿那律去喊他过来,阿那律对阿难道:“别再悲伤痛哭了,以免天神讥笑责怪。”
阿难边哭,边说:“我从幼年时便跟随佛陀,如今,我的导师即将离我而去,别的大弟子都已经开悟,唯有我还是有学之人,今后我该依谁来证悟呢?”
阿那律将悲痛欲绝的阿难拉到佛陀身边,佛陀温和地开导他说:“阿难,不要再忧伤了,如果舍利弗和目犍连还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像你这样。世事无常,有相会就有别离。佛陀若以应身住世,终是无常之相;唯有证入涅槃,你们依法而行,才是佛陀常住世间。”
见阿难依然泣不成声,佛陀知道他的心思,温言抚慰道:“阿难,你辛苦侍奉我二十九年,功德无量,我将以这个功德报答你。你不久就会脱离烦恼的缠缚,开悟证果,佛陀会在法性中照顾你的。”
接着,佛陀当着众位弟子的面赞美了阿难,对他圆满的善德给予高度的评价:“诸比丘,阿难陀非常忠实地侍奉我多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善良又忍耐,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他总是尽力为别人提供方便,即使是和外道论法,也是只显正而不破邪。他精进修道,听闻大法而不忘却,曾
“不,世尊。”阿难流泪道,“我心性不稳,持戒不严,所以才会一再地为魔所乘。因为我的过错,无上圣法没有了导师,我们失去了导师……”
“阿难,不要这么想。”佛陀悲悯地说道,“你对我没有什么缺陷,有形之物终不能长久,不要再为那些像梦境、泡沫、雪堆、幻影一般的不实之事而忧愁了。
“这是一个无常的世界,即使是佛陀,来到这个世界,也不可能不老、不病、不死。但是如来的法身永远存在。阿难,我涅槃之后,所教之法和所制之律将是你们的导师,你们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处。”
阿难悲泣着,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空中的满月,静静的光如同流水一般照着娑罗林,佛陀寂然的心也照彻林中所有的人。这是无法经验到的庄严场面,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屏气凝神,聆听这最后的法音。
“阿难。”佛陀轻轻说道,“如果你希望的话,我圆寂后,小小戒可舍。”
玄奘静静思索着佛陀的这句话。佛陀说小小戒可舍,但他没有使用强制的口吻,而是用了虚设的语气,他甚至没有明确地说明小小戒有哪些。这一事实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佛陀涅槃后,在众比丘参与的第一次结集中,对戒律没有做任何改动,而是全部保留了下来。
当时,阿难来到结集地转述了世尊的话。但是,主持结集的摩诃迦叶尊者只一句话就将他问住了:“何为小小戒?”
阿难没有想到这一点,他只得承认,自己当时没有问世尊。
由于佛陀没有具体地说明哪些是小小戒,众罗汉也无法得出任何结论。最终,摩诃伽叶征得了僧团的准许,没有去除任何戒律。
接着,佛陀对四周屏气凝神的弟子们说道:“众弟子谛听,我今为汝说法,诸行皆是坏灭法,应自精进不放逸,勤求出道。”
这是世尊最后的教诲。
此时已是中夜过后,轻柔的风带来淡淡的微凉,佛陀右侧而卧,右臂支颐,静静地躺在两棵娑罗树间,入初禅静虑;从此处起,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入空无边处地;从此地起,入识无边处地;从此地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地;从此起,入无受想地……
随即,佛陀从无受想地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地;由此地起,入无所有处;由此地起,入识无边处地;由此地起,入空无边处地;由此地起,依次入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和第一禅;然后又从次第静虑起,依次入证第二禅,第三禅乃至第四禅静虑;从第四禅起,当下即证无余涅槃。
佛陀圆寂于公元前543年的二月十五——月圆之日。
在世尊涅槃之地独坐深思,玄奘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佛陀的一生几乎都在行走,他不也是一个行者吗?
佛陀涅槃地附近,照例有阿育王所立的佛塔和石柱,这是八位国王分配舍利之处。石柱上刻写着这件事情。
佛涅槃后,摩诃迦叶组织了毗荼仪式,八个国王各自率大军到来,其中包括乌仗那国的上军王,他是当年逃走的奢摩少年的儿子,释迦族的后裔。
奢摩夺得乌仗那国的王位后,革除弊政,表彰贤明,体恤民患,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想起亡国之恨,他曾起心攻打毗琉璃王。得到的消息却是:毗琉璃王已经在消灭释迦族的七日后暴毙了,强大的拘萨罗国已经灭亡,而奢摩的三个兄长当年也都杀出重围,并且都做了其他国家的国王。
既然毗琉璃王已经因他的恶行得到恶报,奢摩便决定不再累及无辜。
奢摩去世后,他的儿子嗢呾罗犀那继承了王位,这就是上军王。
上军王继位不久,他的母亲具善龙女因病双目失明了。
当佛陀在苏婆伐窣堵河的源头降伏了阿波逻罗龙王后,上军王的母亲立即焚香祈愿,希望能聆听到佛陀的法音。
于是佛陀来到了瞢揭厘城的王宫中,为龙女宣说“四谛”“十二因缘”等真理。听闻佛陀的开示,龙女心生喜悦,她的双眼也因此而复明了。
她恳求佛陀道:“伟大的世尊啊,我的儿子身上也流着释迦族的血脉,他现在出外巡视国土,未能亲聆佛陀教诲,佛陀可否在此地稍作停留呢?”
佛陀告慰她道:“善女人,上军王是我释迦族的后裔,是闻教而能信悟,不须亲见如来也能发起菩提心的上根器者。我现在要离去了,他回来后你就对他说,如来将往拘尸那罗入般涅槃,届时,他可去那里分取如来的舍利。”
上军王在回宫途中,突然看见宫中光明闪耀,以为发生了火灾,心中大急,立即快马加鞭赶了回来。却见宫内一切无恙,母亲双目复明,他高兴地问道:“究竟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吉祥因缘出现,能令母亲您的双眼复明?”
具善龙女回答道:“你出宫后,佛陀亲临宫中,为我说法,治好了我的眼疾。现在佛陀已前往拘尸那罗要入涅槃了,你速去迎取舍利回国供养。”
上军王听到佛陀要入涅槃,而自己又错过了见佛陀最后一面的机会,一时悲伤不已,立即带领队伍直奔拘尸那罗。
可是,当他赶到的时候,佛陀已入涅槃,有七个国家的国王在场,他们派遣直性婆罗门与拘尸那罗的末罗人谈判,要求分取舍利。
末罗族人说道:“如来屈尊降临我国,他的舍利理应由我们供养。你们还是回去吧。”
各国国王见恳求不能达到目的,纷纷要求以兵戎相见。
眼看现场气氛剑拔弩张,直性婆罗门高声喊道:“世尊忍辱负重,修福积善。今天你们却为了他的舍利,要以武力侵凌,这是对世尊的尊重吗?不如把这舍利平均分成七份,各自拿回去供养,何必兴师动众?”
刚刚赶到的上军王立即说道:“分成八份,还有我的一份!”
然而七国国王轻视他是后来者,不想与他分取佛陀舍利。上军王大怒,险些要以武力抢夺。
这时,天神和龙族也要来分取舍利。最终大家达成协议,将舍利分成三份,分别放置在天界、龙族和人间,然后再把人间的一份由八国平分。
分舍利的工作就由直性婆罗门来担任,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分好之后,将计量舍利的瓶子给他。各国国王自然看不上一个小小的瓶子,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直性婆罗门在瓶子里做了手脚,他用蜂蜜涂在瓶的内壁,再用它来计量舍利,分给诸王。事后婆罗门将瓶子带回,获得粘在瓶内的舍利,建造佛塔,连瓶藏在塔内,取名为瓶塔。后来阿育王开塔取出舍利瓶,改建了一座大塔。
却说上军王得到舍利之后,以黄金造了一座小塔,装载着佛陀舍利,用大象驮着回乌仗那国。当队伍行到离瞢揭厘城西南六七十里的一条河的东面时,大象突然僵立不动,瞬间变成了一块石头。于是上军王就在石象旁建起一座窣堵波,供奉佛陀舍利。
佛陀入灭后不久,尊者阿难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迦兰陀竹园的竹林精舍。
这天一早,阿难应邀去探访一位名叫“瞿默目犍连”的婆罗门。两人见面寒暄后,瞿默目犍连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哪一位比丘的能力,是与尊者瞿昙一样的吗?”
阿难回答道:“没有。因为世尊是法的先觉者、教导者,所有比丘都是依从佛陀的教导而成就的,仅从这一点来说,是没有任何比丘能与世尊等同的。”
此时,奉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之命,在王舍城内督导建设的大臣禹舍,也正好来访,就加入了他们的谈话。禹舍显然对佛陀入灭后,僧团的运作方式感到好奇,就接过话题,问阿难道:
“你们当中,既然没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一样,那么,有没有哪位比丘,是沙门瞿昙生前所指定的接任领导者,来成为你们的依靠呢?”
“没有。”阿难回答道。
“那么,有没有哪位比丘,是僧团大众推举出来的领导者呢?”
“也没有。”
禹舍对此感到不解,他说:“如果是这样,那你们如何保持僧团的清净与和合呢?”
“我们是‘依法不依人’。”阿难平静地说道,“我们沿着村落和城市游化,在每月十五日举行集会布萨,大家依佛法、戒律,以彼此发问的方式反省检讨。如果有过失犯戒的,就依法、律的规定来处置,所以我们僧团得以维持和合。”
大臣禹舍再问:“你们当中,有值得恭敬、尊重,让比丘们愿意跟着他学习的吗?”
阿难回答道:“有。如果有具足持戒圆满、多闻深入、作善知识、身心远离、乐于禅观、衣食知足、正念成就、精进修行、圣慧明达、漏尽解脱等十种成就的比丘,就是大家恭敬、尊重,乐于跟他学习的对象。”
大臣禹舍当下深表赞叹,他述说了自己上一次拜见佛陀的经验,认为佛陀赞叹一切禅修。
阿难不同意禹舍的想法,纠正他道:“佛陀对没有离贪、嗔、昏沉、掉悔、疑等的禅修,并不赞叹。佛陀经常赞叹的是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的禅修。”最后,阿难又为瞿默目犍连婆罗门澄清了一件事:“佛陀、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这三者的解脱,并没有差别,也没有哪一种比哪一种更殊胜的说法。”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7223.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说:拘尸那罗的落日 佛说人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说:拘尸那罗的落日 佛说人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