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众生平等-佛说:众生平等 佛说人生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6 13: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众生平等-佛说:众生平等 佛说人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众生平等-佛说:众生平等 佛说人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说:众生平等 佛说人生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我听说,缘起理论是佛教中最根本的理论之一,法师能和我讲讲,什么是缘起吗?”摩纳宾耆迦向玄奘提出了请求。

玄奘点头道:“‘缘起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生起,都依赖于各种相关条件——因和缘的完全具足。一旦支撑事物的各种条件不再存在了,事物也就走向消亡。”

“那么,因与缘有什么区别吗?”摩纳宾耆迦问。

玄奘道:“因是对果有趋向性的缘。比如,我想到印度来求法,这就是‘因’;无论我最终求没求到法,都是‘果’。决定果和因是否一致的是‘缘’,即各种条件。比如我的身体状况、这条道路的情况、我所遇到的人、印度佛法的现状,甚至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严格地说,因也是缘,只是处于核心的缘。”

“那么,如何确定在这么多的缘中,究竟哪一个是因呢?”摩纳宾耆迦追问道。

“很简单,把这些缘一个一个地排除,看看哪一个缘对最终取到法这个结果有趋向性。”玄奘道,“如果没有我想求法的想法,那么,不管保留哪个条件,我都不可能求到法。所以,想求法就是缘中的因。因明中称因为‘近取因’,指的就是在趋向上距离结果最近的缘;称缘为‘俱有缘’。”

“缘起论就是因果论吗?”罗那伽插问道。

“不完全是。”玄奘道,“我们一般理解的因果是指,有某个真实的原因,一定会导致某个真实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佛教的因与果都是非真实的,因与果本身并没有任何关联,关联是识建立的。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佛教只讲‘缘起’或‘因缘’,因果在佛教中被称为‘安立’。”

“我明白了。”摩纳宾耆迦点头道,“缘起就是佛陀解释世间所有事物的生灭过程。可是,知道了这个,对我们这些众生有什么帮助吗?”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摆脱无明的干扰。”玄奘道,“佛陀通过‘无分刹那’与‘无方分微尘’这两个概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世界上的一切现象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观察,最终确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刹那生灭,运动与变化是这个现象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具体表现,不变的事物、永恒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诸行无常’的结果。

“通过缘起理论我们还可以知道,这世间的一切不是不存在,只是现象的虚假变现。所以可以得出‘诸法无我’的结果。又因为一切都是虚假的,所以缘起性空。

“你们看,作为判断佛教理论标准的‘三法印’,都是依缘起法则成立的,这就是它的作用。”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它对修行者有什么好处啊。”提迦陀耶突然说道,“反而因为否认了大神的作用,让人心里毛毛的。”

玄奘道:“佛法的修行,目的是明白自己的心。‘明心’就是明白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心念都是缘起的,因境而生,因境而灭。修行人只有明白了这个,才会有证悟的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提迦陀耶问。

玄奘回答道:“一般的修行人,当缘起法还没有从心底生起的时候,很难摆脱‘断见’与‘常见’的缠缚。只有明白了心法的因境生灭,才能不落断常二见,也才能明白‘五蕴皆空’,从而去除无明、转识成智、证悟菩提。须知在佛法的修行当中,如果不能清楚地在自己的身心上证到身心缘起法则的展现,是没有办法知道佛所讲的‘空’的意思的。所以,缘起法是修行人体证‘空’的最重要工具,无论修习何种法门,‘缘起’总是绕不过去的。而如果修行者的内心没有对缘起法的深刻理解与亲证,就不会有真正的解脱。”

然而,提迦陀耶还是摇头道:“我听不懂你的话。”

“我听懂了。”摩纳宾耆迦却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回去后我会跟不懂的人解释。现在,请法师继续往下讲吧。”

回到住处,舍利弗将路上遇到马胜比丘之事一五一十地跟目犍连说了,说到那个因缘谒时,目犍连心生慧解,即听即证,当时就远离尘垢,得证初果。

两个好友从此对佛法心生敬仰,各自带领门下的两百多名弟子去拜访佛陀。

佛陀对他们说:“欢迎你,比丘!你虔诚修持梵行,就能脱离苦海。”

听闻这一句话,两人须发自落,袈裟自服,成为比丘相。佛教僧团立即壮大起来。

七天后,目犍连证得阿罗汉果,获得神通威力。半个月后,舍利弗听闻佛陀为他的舅舅长爪梵志说法,也证得阿罗汉果,拥有了无穷的智慧。

舍利弗与目犍连是佛陀门下最重要的两位弟子,被称为“双贤”,辅佐佛陀的教化。

由此可见,虽然当时的佛教僧团还没有严苛的戒律,但比丘们的精神面貌与整齐划一的风气,在当时的王舍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很多人眼里,以马胜比丘为代表的佛教僧团的形象与威仪,是佛教与其他教派最大的外在不同。

至于内在,则是佛陀那充满智慧的教化。

佛陀的思想直接根源,以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死为中心,以“缘起”的智慧如实观察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特别是如实地观察自心,依照智慧自净其心,从而解脱世间诸苦,获得现前、后世乃至永恒的安乐幸福。

佛陀说法时善于条分缕析,他常常使用譬喻、故事来讲解那些深奥的道理,用易诵易记的偈颂来复述和总摄其说,这就使得他的说法既有理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又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他善于观机逗教,针对不同听法者的疑惑和根器,说相应的法,他称这种方式为“应病与药”。他在《杂阿含经》中说,一个好医生应具有善知病症、善知病源、善知对症下药、善知治愈后如何保健不令复发之法。佛陀自身便是成就此四种医德、善疗众生诸病,尤其是心病的“大医王”。

佛陀的智慧和魅力不仅让舍利弗、目犍连这样出类拔萃的学者为之折服,在那几年里,摩揭陀国的许多贵族、大臣、富豪也都纷纷皈依,追随佛陀。就连一些曾经对他的悟道不屑一顾的外道,也开始对他心悦诚服,并最终皈依……

对于经典中的这些记载,玄奘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毕竟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能够使最敌对、最倔强、最愚笨,或意志最脆弱

佛教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的人奇迹般地改变心意和态度,这种出众的教化能力难道不是佛陀的“神通”吗?

教诫神通,名副其实。

在玄奘看来,凭借着佛陀的智慧和魅力,短时间内能够有这么多人前来皈依,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倒是同一时期发生的另外一件小事,引起了他更大的兴趣——

有一天,佛陀正在精舍内讲法,忽听人群后面隐隐传来哭泣之声,世尊慈悲地走过去,只见一位老妇人双手掩面,抽泣不止。

佛陀温言问道:“这位老菩萨,你为何哭泣?”

那老妇人仰望佛陀,悲伤地说道:“我听闻佛陀说法,心中欢喜感动,想要皈依佛门。但是,我是一个孤老婆子,家中贫穷,又没有亲人,不像那些王公贵族可以出家学道,所以心中悲伤。”

佛陀安慰她道:“善哉!老菩萨,佛门广大,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只要心向佛法,都有资格皈依佛门,修行大道。这就是‘众生平等’。”

那老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尊贵的佛陀,您是说,像我这样的可怜人也有资格学习佛法?”

“老菩萨放心,像你这样慈悲向善的人都没有资格,谁还有资格呢?只要你精进努力,将来的成就一定不会比那些学者和贵族差。”

听了这话,老妇人泪流满面,立即拜倒在佛陀的脚下说:“慈悲的大觉圣人啊,我今日终于看到了天地间最伟大的光明!我愿意心向佛法,努力修道,再度众生。”

在种姓制度深入人心的古印度,佛陀的这种言论令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和接受。频毗娑罗王就忍不住问道:“尊贵的佛陀,像这样的老太婆,难道也有资格修学高贵的佛法吗?”

佛陀平静地回答道:“大王,佛法确实是高贵的、珍奇的,这是因为它属于所有众生。众生平等,一切都是因缘所致,这才是它真正的高贵之处!”

“众生平等,难道梵天用脚创造的人,也能同用口创造的人平等吗?”有人还是不理解。

佛陀道:“生命的本质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命运也绝不是被某一个神祇或某一种力量所支配的。你们不应该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冷静下来便可以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的自由,也

关于佛教方面的知识说说语录

都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频毗娑罗王等人感叹着佛陀的胸襟。但是,由此一来,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矛盾彻底公开,佛教的“众生平等”理论与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的根本教义显然无法调和了。

据佛典记载,当时的婆罗门祭司曾鼓动六师外道一起向佛陀诘难,非要用神通力同佛陀一较高下。

然而佛陀拒绝使用神通,选择了忍耐。

外道们无可奈何,就对在路上托钵的比丘们说道:“沙门瞿昙带你们来到这里,扰乱我们的国家,妨碍我们的事业,诱惑我们的子弟,真是岂有此理!现在他连出面与我们比试都不敢,可见没有什么真材实料。他的那些邪说用来骗骗无知的人或许还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接受的,你们还是赶紧离开这里吧!”

回到精舍,比丘们将这些无理的话禀告佛陀。佛陀听了,脸上无丝毫不愉之色,他安详地对诸比丘道:“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你们不必为此感到不安。只要你们不与他们争辩,过上一段很短的时间,一切闲言都会过去的。”

佛陀从来都不是一位神秘主义者,也不喜欢使用强力来使对方臣服。他的教法圆融而通俗,他本身又是一位高明的演说家和深具魅力的导师,因此,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正常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教法,而不必通过所谓的“神通”去降服别人。至于外界的那些激将与骂战,对他的心更是起不到丝毫的骚扰。

果然没过多久,讥评之声就渐渐听不到了,大家反而很乐意去接近比丘,接受比丘的德化。

没有超验的启示和神秘的理论,佛陀的学说最终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玄奘的说法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摩纳宾耆迦信服地向他顶礼说:“我从今天起愿意皈依佛法。”

提迦陀耶急了,赶紧拉住他说:“摩纳宾耆迦,你怎么……”

摩纳宾耆迦微笑着说道:“前面的辩论我已经输给了法师。我们事先说好了的,负者皈依。法师不提,那是他慈悲谦和,我却不能耍赖不认。”

提迦陀耶立刻无话可说了,毕竟是他硬拉着摩纳宾耆迦来这里同玄奘辩论的。

瓦卡尼柯老人同几个村民也当场表示,愿意皈依。

玄奘为这些人授了居士戒后,天已经快黑了,村民们再次离开时,竟都有些依依不舍。

玄奘告诉他们,自己明天就要离开迦毗罗卫。摩纳宾耆迦当即表示,明天早晨还会再来,为师父送行。

提迦陀耶却有些恶毒地说道:“法师夜里一个人在这里要小心,当心别被狮子吃掉!”

这算是一种诅咒吗?玄奘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坦然一笑。

天完全黑了下来,遗址中伸手不见五指,玄奘依然在荒草台基上独自禅坐,遥追佛陀。

那两头野狮子又来了,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静静地趴着,似在听他诵经。

玄奘觉得,自己与这两头狮子是有几分宿世因缘的,短短两天时间,他们就好似已经是老朋友了。

这便是佛陀遗迹的加持啊,连凶猛的狮子都有了灵性,奇迹从佛陀的时代一直流传至今……

佛陀再次回到迦毗罗卫,是在他得道后的第五年,此时距离他离开王宫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个年头。

这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听到了父亲净饭王病危的消息,他立即带着弟子们回到故乡,来到父亲的病榻前,为其说法。净饭王当下证得阿罗汉果,享受七天的禅悦后安详离世,享年九十七岁(一说九十三岁)。

出葬那天,佛陀亲自抬棺,尽了人子的责任。

净饭王的遗体火化后,迦毗罗卫的王位由他的侄儿摩诃男继任,佛陀则带领弟子们暂居在离城不远的尼拘律林中,普施法雨,为有缘人说法。

在那段日子里,释迦族的年轻王子们纷纷前来亲近佛陀,这其中包括佛陀的亲弟弟难陀,儿子罗睺罗,甘露饭王之子、新王摩诃南的弟弟阿那律,曾一度被立为王储的跋提,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以及提婆达多的幼弟——当时年仅五岁的阿难。

在这些王子中,年纪最幼的阿难深得佛陀的喜爱。据说,阿难也喜欢亲近佛陀,不仅恭恭敬敬地礼拜,还拿了把扇子殷勤地替佛陀扇风。佛陀问起他的生辰,得知这个善根深厚的堂弟,竟然出生于自己得道之时,不禁深深地为之感叹!

种子入地,就会发芽生长。随后不久,释迦族的七位王子均起了皈依佛陀出家修行的念头,当佛陀带领弟子们离开迦毗罗卫时,王子们也相约偷偷出走,追随佛陀游化的路线,去寻找佛陀。

由于出家修行要剃除须发,王子们甚至还带上了出身首陀罗的理发匠优波离。

到了弥那邑附近的丛林时,王子们脱下身上的华衣,叫优波离把他们七人的须发全部剃除,又将自己随身的珠宝衣物送给了优波离,嘱咐他返回迦毗罗卫。然后,七位王子便径直去找佛陀了。

然而,当王子们身着染衣、风尘仆仆地见到佛陀后,佛陀并没有立即允许他们加入僧团,而是叫他们住在一间空屋里,静坐七日。佛陀希望他们能在这七日内凝神定气,忘记王子尊荣的身份,然后才准许他们出家,进入僧团。

而在另一边,优波离见王子们远去,本欲回转王城,但他忽然想道:“如果我接受了这些珠宝衣物回王城的话,释迦族的王公大臣们一定会责怪我。况且,如此尊贵的王子都能舍弃世间的荣华而出家,像我这等下贱之人,对世间又有什么好留恋的?我也应该去找佛陀,出家修行。”

优波离想到这里,立刻将那些珠宝衣物挂在树上,任由

少林寺的佛教知识

过路的人去拿,自己则继续前行。

然而他走了一程后,突然想到自己的出身,不禁又悲哀起来,坐在路边流泪自语道:“我怎么有资格出家呢?他们都是王子,而我是奴隶的身份,我怎么能和王子一样去出家修道呢?”

他怨叹世间的不平等,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幸,正哭得伤心时,忽然听到耳边有人问道:“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优波离抬头一看,原来是舍利弗尊者不知何时走到了他的身边。

他忙擦了一把眼泪,跪下顶礼道:“尊者,您是佛陀的大弟子,有着无量无边的智慧。我想请问您,像我这种首陀罗身份的人,可不可以做佛陀的弟子?我这样的妄想真是太大了!”

舍利弗平静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优波离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舍利弗立即想起一事问:“我记得世尊在迦毗罗卫城剃发时,有一位年轻的理发师曾经进入过四禅,那便是你吧?”

优波离点了点头,舍利弗十分欢喜,当即说道:“佛陀的教法,是自由、平等、慈悲的,不分职业和种姓。只要一心清净,谁都可以做佛陀的弟子,谁都可以出家,谁都可以证得无上的正觉。跟我来吧,优波离,佛陀一定会很欢喜地允许你出家,允许你做他的弟子。”

听了这话,优波离烦恼俱消,立即跟在舍利弗的身后去见佛陀。

果然,佛陀一见到优波离,听他说明来意后,就很高兴地对他说:“欢迎你,比丘!”并亲自为优波离剃度。

玄奘心中感慨,优波离的出家使得佛陀制定的法制逐渐实现,尽管印度社会种姓森严,人与人之间地位悬殊,但在佛法僧的教团里,却没有四姓的分别。

“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这是佛陀平等的精神,现在由优波离的出家而实现佛陀的理想,佛陀怎么能不高兴呢?

理发匠优波离从刚刚剃度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立即问起先行来此的跋提王子等人。

佛陀嘉许地说道:“优波离,你很有善根,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宣扬正法的。在你来此之前,跋提王子他们已先行到此,要求剃度出家。我虽然已经允许,但他们还需经过七日的修行,忘记自己王子的身份,才可以正式剃度,成为我的弟子。那时他们便会出来,有礼貌地同你见面。”

听了这话,优波离放下心来,心中对佛陀感激不尽。

七日后,佛陀叫出跋提王子等人同大家见面,王子们意外地见到优波离的比丘相,都极为惊奇,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招呼他才好。

佛陀平静地对他们七人说道:“你们踌躇什么呢?出家学道之法,首先就是要降伏骄慢之心。优波离既然先行剃度,便是你们的师兄,你们应该向他顶礼才是。”

听了佛陀的话,诸王子顿感为难,他们犹豫地看着优波离,实在难以跪拜下去。

佛陀摇头道:“看来,你们还是去除不了王族的优越感,那么就立即回家去吧。出家不是换一件衣服就可以的事,对人没有怨亲的分别,能以真理教化人间,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像你们这样强大的‘我执’和‘我慢’,哪里能称得上是出家?莫非你们真的觉得,你们有什么比优波离更超胜的地方吗?”

听到佛陀的这番开示,跋提王子等七人豁然醒悟,立即虚心地向优波离跪下顶礼,这反而使优波离感到局促不安。

佛陀温和地对他说道:“你当以兄长的身份对待他们。”

优波离感动万分,只是向佛陀深深顶礼。

优波离没有辜负佛陀对他的期许,就在他出家的那年雨季,僧团内举行安居的时候,这个出身首陀罗的青年比丘便因根机敏锐、精进修道而开悟,成为阿罗汉。从此,他开始成为教团中的上首,受到出家、在家二众的尊敬。这不只是首陀罗种姓之光,也是佛教的平等之光。

佛教的平等之光在另外的地方也开始显现——四年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发起菩提之心,带领一群释迦族的女人,来到佛陀的住处,请求出家。

佛陀感到非常为难,波阇波提夫人是他最尊敬的人,他自幼便不愿违逆她的意思。可是在当时,印度各宗教学说纷纭、派别林立,女子出家却还没有先例。

佛法在世间,即便是佛陀,也难以抗拒世间的法则。为了佛教在世间的正常传播,佛陀拒绝了这个请求。

然而波阇波提夫人并没有灰心,她又两次、三次地前往尼拘律苑请求。佛陀不堪纠缠,只得带领弟子们前往距毗舍离不远的那摩提尼精舍去教化。

但是,波阇波提夫人出家的决心已定,她剪去头发,赤着双足,在五百多名释迦族和拘利族妇女的陪同下离开迦毗罗卫国,前往毗舍离追赶佛陀。

迦毗罗卫距离毗舍离有两千多里的路途,这些住在深宫中的王族女人,平常连上下楼梯都会觉得疲倦,现在变成三衣一钵的比丘尼,赤着双脚赶了二十多天的路程,当她们终于到达那摩提尼精舍时,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她们不敢进入精舍,只能疲倦而又憔悴地跪在外面继续请求。

恰于此时,一个英俊的少年沙门从精舍内出来,看到这五百女众都穿了沙门的粗衣,满身灰尘、满面泪痕,不禁感到大为吃惊,忙问:“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波阇波提夫人认出这个少年便是四年前跟随佛陀出家的小王子阿难,他长高了,稚嫩的眼中仿佛有一团灵气在流动,那是佛陀的智慧之光……

夫人立即合掌答道:“我们为了求道,割爱辞亲、弃家远来请求剃度。可是佛陀却不允许,我们宁可死在这里也不回去!”

波阇波提的话使少年阿难深深感动,他安抚她们道:“你们安心,我会替你们去请求佛陀。”

然而,当阿难把这五百女众的愿望告诉佛陀时,佛陀却叹息道:“我可怜她们,但我更怜悯这世间一切众生。为了正法的久住,阿难,你去替我回绝了她们吧。”

阿难不肯去回绝,他向佛陀禀告道:“佛陀,如果是别人,弟子可以去回绝。但波阇波提夫人是佛陀的姨母,假如非要拒绝她不可,一定会发生不幸的后果。她们对弟子说,就是死,也不回去。”

佛陀无奈地说道:“阿难,僧团之中是不允许女众出家的。这件事情弊大于利,就不要再提了。”

“不,佛陀!您说过众生平等,佛法不该有男女的分别。”

“你说得对,阿难。”佛陀道,“如来的法,天上人间都是一样的。如来不拣择男女,一切众生皆以平等心看待。女众也可以和男众一样,依照佛法信仰、修持、证果,但是不一定非要出家。阿难,正觉的道果,是不分在家与出家的。我如今所现的出家相,也不过是一种权巧方便,并非佛陀的真实相。”

阿难道:“可是既然佛陀在这个世间示现比丘相,又建立了僧团,为什么要拒绝那些可怜的女人呢?”

佛陀道:“从法理上讲,男女两性要共同在一起修道,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是法则问题,不是男女平等的问题。”

看见佛陀如此坚决地拒绝,一向温和的阿难忍不住流下泪来,他深深顶礼道:“佛陀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她们也是众生之一。难道佛陀忍心见她们白白死去,就不能慈悲地伸出救援之手来吗?”

佛陀沉默了,他似乎意识到,在这个世间,法与情有时候是不能兼顾的。佛陀更知道,由于众缘与共业的关系,这个世间并没有清净常住不坏的法。

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阿难,许久,终于开口道:“既然如此,你去叫她们进来吧。”

佛陀慈命一出,阿难便欢喜地跑出去传报这个喜讯,门外的波阇波提夫人和五百女众也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佛陀收下了这些让他感到非常棘手的女人,并专门建立了比丘尼僧团,但希望她们对比丘能奉行“八敬法”。

女众们对阿难感激不尽,波阇波提夫人恳切地说道:“阿难陀,我们能奉行这八敬法,就好像佳人获得美装,实在是太好了!”

得知僧团之中有了女人,又有一些女子陆续前来,请求出家,其中就包括出身贫寒的莲华色。佛陀是提倡平等的,既然收下了王族的女人,就没有理由拒绝其他女人的出家请求。因此,后来加入比丘尼僧团的人数,也开始越来越多。

在长达四十九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因材施教,不知感化了多少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

玄奘心里明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然而细细推究,却又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有许多人反对佛陀,有人设计谋害他,有人企图破坏他的名誉。但无论发生什么,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佛陀在世间,但不落世间。

我如今遇到的挑战,比起佛陀来,实在是小得太多了!

坐在佛陀故乡的无忧树下,玄奘静静地观想着,眼下印度佛法衰微、外道云集,这是事实。可毕竟佛陀的遗法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存在了上千年,还有无数同修在努力实践着它,我实在没有资格抱怨什么。

如今的他已行遍千山万水,来到这佛陀的故乡,眼里看到的是葱郁的树林、苍翠的高原,心中感受到的是孤寂无边的天地和悠悠不绝的生机。佛法就在这片生机之中,不管是强大还是衰弱,都顽强地存在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这么一想,玄奘只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简单的喜悦,完全忘记了缠绕他的烦恼和痛楚。他就在这留下佛陀最初足迹的无忧树下跏趺而坐,进入到殊胜的禅定世界里。

无忧树的叶子静静地飘落,顺着他的肩头滑到地上,对此他一无所知,像佛陀一样清心静虑,让智慧之光照彻自己的本源……

为了追寻佛陀

卍佛教知识

的足迹,玄奘告别了迦毗罗卫,告别了新收的俗家弟子摩纳宾耆迦、瓦卡尼柯等人和那些热情的村民,沿恒河一路往东南方向而去,在中印度各国之间游历行走。

烈日就像个暴君,在天地间尽情挥洒着热量,洒在滚烫的土路上,也洒在东方僧侣瘦弱的肩上。风像是从火炉里扇出来的,热气腾腾的,刮到身上,火辣辣地灼人。

玄奘手牵缰绳,一路走着、看着,脚下焦黄的草鞋冒起了青烟,然而他却浑不在意,平静地欣赏着身边那些高大的伞形树木,看它们随意地生长着。树木之间则是一片片像蒿草一样疯长的绿色植物,几片简陋的茅草屋星星点点地搭建在绿荫下,身着短衣短裤的乡民,在这一片绿色中时隐时现……

村庄附近通常都有池塘,水牛在烈日下的水中缓缓挪动,一群赤裸的孩子则围着牛嬉戏玩耍,若远若近的欢叫声映衬得天地间更加静谧、安详……

一路上,他不时地遇到一些佛教、婆罗门教,以及耆那教的苦行僧,他们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微笑着向远道而来的修行者点头致意。同北印度各地的沙门行者一样,这些苦行僧毫无例外都是赤着双足赶路,玄奘惊讶地看着他们被晒得黝黑的脚,不知道这脚掌是如何承受这滚烫的地面的。

他不禁回想起当年,与自己年纪相仿的佛陀,以及他的诸比丘弟子,是否也同这些苦行僧一样,赤着双足,行走在这片滚烫的大地上呢?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7128.html

以上是关于众生平等-佛说:众生平等 佛说人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众生平等-佛说:众生平等 佛说人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327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