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玄奘-佛说:前往舍卫国 佛说人生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6 13: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玄奘-佛说:前往舍卫国 佛说人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佛说:前往舍卫国 佛说人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说:前往舍卫国 佛说人生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两人在沙弥的带领下先去沐浴更衣,随后便在寺中安顿了下来,每日里跟随毗离耶犀那三藏研习佛法。偶尔晴天或者雨下得不大的时候,便出来四处观光,巡礼佛迹。

玄奘首先去了劫比他国,参拜毗离耶犀那三藏所说的“三宝阶”。

谁知到了之后,却只见一片废墟和三排高大的石阶,这些石阶自南至北排列,面向东方下降,最高处有七十余尺,附近盖有一间小小的精舍,哪里有什么黄金白银水晶的影子?

他满心困惑地来到精舍前敲门,向当地人打听圣迹之事。

精舍内只有一位年迈的优婆塞,他打开门,惊奇地打量着玄奘问:“你是个外乡人?怎么在安居日里到处乱跑?”

玄奘合掌问讯道:“弟子乃东土游僧玄奘,来此参谒圣迹。打扰老菩萨清修,实在罪过。”

老人眼中顿时闪过奇异的光彩,问:“是在恒河岸边惊动天神的玄奘法师吗?”

玄奘愣了一下,他没想到,那次恒河遇险的经历,竟连这位身处僻地的老人都知道了,忙谦逊地说道:“不敢,那次全赖佛陀慈佑,玄奘方得脱险。”

“阿弥陀佛,果然是法师!快快请进。”老人说着,身体往旁边一侧,将玄奘请入精舍之中。

这所精舍只有一间正堂和一间侧室,正堂正中供着一尊石刻佛像,左供帝释之像,右供梵王之像。三像后面各有佛光,雕塑得极为生动传神。

玄奘在佛前礼拜献花毕,那老人便将其引入侧室坐下,为他倒了碗茶汤。

“多谢老人家!”玄奘感激地说道。

“法师不必客气。”老人笑道,“听说法师神通广大,佛法精湛,已是一段活着的传奇。”

玄奘不安地说道:“那是有人谬赞,沙门哪有什么神通?”

“法师不必过谦,此事有人亲眼看见,说有盗匪将刀砍在法师的脖子上,法师安然无恙,那盗匪却遭天罚而亡。”

玄奘有些糊涂了,这老人说的分明就是上次在恒河上的那次遇险,他记得自己当时从定中醒来时,看到一人执刀倒卧于祭台之下,一身的焦煳之气,看样子像是遭遇了雷击。那人真的砍了自己一刀吗?不太可能啊,他对自己的这副肉身还是了解的,绝对禁不起刀砍。话说回来,就算真的砍了,佛菩萨也不会降下这样的灾祸。难道说,真是天神的处罚?

他摇了摇头,决定不去想这个问题了:“老菩萨一个人住在这里吗?”

“是啊。”老人道,“我在这里独自修行了很多年,守护这三宝阶。除了一个侄子每隔几日给我送些吃的用的,讲些外面的故事外,这里已经很久没有旁人来了。”

玄奘奇怪地问道:“外面那三层石阶便是三宝阶吗?”

“是当年三宝阶所在的地方。”老人解释道,“数百年前,这里还有三宝阶的。后来战乱四起,很多国家的国王为了补充军费,便带军队来此盗挖黄金白银。说起来真是罪过啊!他们把这里挖得不成样子,三宝阶也就逐渐沦没了。现在法师看到的三排石阶,是后世君王在原有的基址之上,仿照从前的格式,垒砌砖石,重新砌造的。”

玄奘合掌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

老人接着说道:“现在的三阶虽然不再是三宝所砌,阶上倒是嵌了些宝石饰品。难得今日雨停,法师请随我来。”

玄奘随他出门,朝那三层石阶走过

佛教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去,果见石阶的最高处镶嵌有各色宝石,旁边还有一根阿育王石柱,高达七丈有余,色泽青红,质地坚硬,呈瓜棱形石柱样式,很像极西地区一些外道的神庙。柱顶雕刻着一头石狮子,向着宝阶的方向蹲伏。各种奇异的雕像环绕在石柱的表面,神韵极为生动。旁边还有一座石基,长五十余步,高七尺左右,同样雕着精美的花纹。

玄奘合掌礼拜,想到这里便是当年佛陀从三十三天降还人间之处,心中不禁有些激动。

那是佛陀得道后的第七个雨季,为报母恩,他以神通力前往忉利天,为天人们讲说《阿毗达摩》,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离世的摩耶夫人,也从兜率天往来听法。

经上说,忉利天的人身长一由旬,所以佛陀到达忉利天后,首先便以神通力将自己的身长增至一由旬,与忉利天众身长相当。

帝释天领着诸天前来拜见佛陀,并提出要用天界最美味的食物“苏陀”来供养佛陀。

然而佛陀却说:“我用人间之食。因为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在佛经中,佛陀从不认为人比天更低贱,相反,他对人间极为珍重,认为三十三天的天人命终之后,以人间为其往生的最佳去处。

佛陀对此的解释是:“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天道与地狱道,是六道中的两个极端,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这里面的众生,都只是被动地受报。天界众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自然就能够得到快乐的生活;而地狱道的众生身处痛苦之中,也没有造新业的机会,只是不停地偿还……

人间则不同,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仅与过去世的业力有关,也受到今生努力与智慧的影响。

天人是有福报,相貌好、寿命长,还有神通力,但因其沉湎于五欲,反而不如人更容易修行正果,获得解脱。

生而为人得闻佛法,这是多么殊胜的事情!

“法师请随我来,前面还有圣迹。”老守护人的话突然在玄奘的耳边响起。

玄奘跟随着这个老人,沿石阶高处往西南方向行了数里,眼前出现了一片繁茂的花林,各种奇花异草高高低低地交织生长,异香扑鼻,引得彩蝶上下翻飞。

“这里便是瞻博迦花林。”老人说着,分开花木,径直往林木纵深处走去。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眼前花木渐稀,前方隐隐出现了一座浮屠。到了跟前才发现,这里竟是一大片平地,周围十四五里,碧草如茵,香花遍地。

那老人道:“这里便是当年佛陀经行和入定之所,也是莲华色比丘尼为首先见佛而幻化成转轮王的地点。”

这也是经典中提到的一个故事:佛陀到三十三天讲经,一去便是三个月。人间的四众弟子都十分想念他,得知佛陀即将重返人间的消息后,大家都很兴奋,各国国王及四众弟子群集于此,争相做着迎接的准备。

这时,已证得阿罗汉果的莲华色比丘尼心中暗想:这么多人都去迎接佛陀,我就这样前往,一定很难见到佛陀。得想个办法……于是,她以神通力,化成庄严威势的转轮圣王模样。

与此同时,尊者须菩提正在王舍城北郊灵鹫山的一个山洞里缝补衣服,也在暗自思量:如今佛陀返还赡部洲,天神大众伴从,我该做些什么呢?我当然要去迎接世尊,但哪一部分才是世尊?是眼、耳、鼻、舌、身、意吗?是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吗?佛陀曾经说过,诸法皆空。这个五蕴之身,是找不到做得了主的那一部分的。要礼见最崇高的佛,就要从蕴处界中观得无常。现在,就让我皈依真实正法处,以慧眼观看佛的真身吧。”

想到这里,尊者须菩提继续缝补他的衣服。

再说莲华色比丘尼所化现的转轮圣王,受到各国国王和百姓的赞叹和礼让,在佛陀的双足踏回大地时,第一位站到了佛陀面前。

直到这时,莲华色比丘尼才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向佛陀顶礼道:“现在我礼见最崇高的世尊,今日最先见到世尊的,是我莲华色比丘尼,如来的弟子。”

此情此景,令在场的各国国王不免怨叹,居然让一位比丘尼捷足先登了。

佛陀却微笑着回答道:“你不是首先见我之人。须菩提观察到诸物皆空,他才是最先礼见如来的。”

接着,他又对其他四众弟子和国王们说:“能观空、无我的解脱法门,这才是礼佛的真正意义,也是解脱的关键,佛法的实质。”

据说,佛陀返还人间后,把在天上所讲概要地讲述给尊者舍利弗听,舍利弗又详细地为其他弟子们讲解此法。

所以,现在所存的《阿毗达摩》,被认为是舍利弗对佛法的进一步阐述。

告别了这位善良的老者,玄奘回到曲女城。

进城之前,他先骑马绕着城池转了一圈,想估算一下这座城池究竟有多大,却在东南方向两河交汇之处,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高大的浮屠,高两百余尺。

这样一座浮屠,定是圣迹。玄奘想到这里,便策马跑去。

这浮屠显然已经很久无人照顾了,里面的佛像和供桌上落满灰尘,空气中散发出一股潮闷的气息。

玄奘依稀记得在城东南六七里的恒河南岸,也有一座同样高大却同样冷清的浮屠,两座塔一在西北一在东南,遥相呼应。

从浮屠中出来,他将马匹圈转,走向附近的村庄,准备向当地人打听一下这两座塔的来历。

恰于此时,一支商队从他身边擦肩而过。玄奘一手勒住马,一手执于胸前,朝走在最前面的中年商人施礼问讯道:“敢问檀越,这座窣堵波是何人所建?供奉的是哪位圣贤?与恒河南岸的那一座有关吗?”

那商人道:“这两座窣堵波都是阿育王所造。当年佛陀曾在这两处说法布道,所以阿育王建塔以做纪念。”

玄奘觉得奇怪,忙问:“既是古塔,又是佛陀讲经之所,为何无人守护?”

商人笑道:“近些年来,戒日王也造了很多窣堵波,比这两座更精美、更高大,谁还守护这两座残破的古塔呢?”

听了这话,玄奘不禁心生感慨,想这世人还真是喜新厌旧,连圣迹的兴颓都受到影响。于是决定先不回城,而是继续走向附近的村庄,向村民们借来扫帚水桶等物,用了四五天时间,分别前往这两座浮屠,虔诚礼拜后,将浮屠内外清扫得干干净净。

“多么清净古朴的塔啊!”玄奘手执扫帚,站在浮屠的最顶层,只觉得一股柔风拂过脸颊,说不出的舒适惬意。

“待玄奘取经归国,定要在故乡造上一座浮屠,让佛陀的遗教有一个存放之处,也让玄奘自己有个清净的译经之所。”

转眼两个月过去,眼看雨季已经过去一半,雨水也不像先前那般热烈,一些修行者陆陆续续地开始外出行化了,然而戒日王却还没有回来。

前方依稀传来一些消息,有说戒日王不日就会归来的,也有说他准备继续巡视的。般若羯罗到王宫附近打听了几回,人们都说,大王做事一向随性,要等他回来,不知还得多长时间呢。

玄奘有些等不及了,说到底,他来印度是为了求法,与国王并无关系。这个戒日王虽然在印度各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也不是非见不可的。如果不是为了般若羯罗,他才不会在此等候那么长时间。

一日做完早课,玄奘终于向般若羯罗提出了建议:“看这样子,戒日王要回来,至少也得等到热季了。不如我们先去拘萨罗国的祇园精舍巡礼一番,然后再回来见王也不迟。”

般若羯罗叹道:“师兄的提议甚好,只是羯罗离开磔迦国的时日已经不短了,路上多次停留下来习经问法,又屡次遇盗,险些性命无存。如今好容易到了曲女城,怎么也得等见了尸罗逸多王,完成大王所托,才好继续前行。”

玄奘想了想,提议道:“那么,师兄在此等候,玄奘自己先去附近的国家巡礼,待到热季时再回来与师兄会合,你看如何?”

“这样也好。”般若羯罗点头道,“我知道师兄此行的目的不是见王,让你在此虚度光阴,羯罗心中也甚是不安。那舍卫国的祇园精舍羯罗曾去过多次,骑马十几天就到了,不过我担心师兄到了那里,恐怕会感到失望的。”

玄奘凄然一笑,说:“师兄的意思是说,那里的佛法已经凋零了吗?”

见般若羯罗默然不语,玄奘也没有继续追问,只是轻声道:“那里毕竟是佛陀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玄奘已在经典中神交已久了。”

说到这里,他低声诵起了一段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师兄啊,就凭着这段经文,玄奘无论如何都要去那里看看。至于现在的佛法是否昌盛,那是众生的因缘,玄奘不会执着于此的。”

“师兄心里有准备就好。”般若羯罗道,“对了,你抄录的那些经书就不必带着了,暂且存放于寺中,由羯罗替你保管,也省得你带着那么多的经包跑来跑去,太辛苦了。”

佛教文化知识讲解浮屠

如此,多谢师兄了!”

于是,玄奘暂别般若羯罗和毗离耶犀那三藏,于大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七月,独自离开曲女城,沿恒河往东南方向而去。

这一地区多热带雨林,狼虫虎豹、大象野猪经常出没。由于雨季尚未结束,河流泛滥,森林里到处都是齐膝深的水泽,水中树间随处可见出来觅食的蛇虫,行走起来极为艰难。

玄奘总算明白佛陀为什么要制定雨安居的戒律了——这里的蚊子几乎有蜻蜓那么大,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飞虫,着实难以防备。进入雨林没多久,他的身上就被叮咬得痛痒难耐。

行了六百多里后,终于将这片可怕的森林抛在身后,再度经过两河交界的圣地钵逻耶迦,抵达鞞索迦国。

这同样是一个佛教发达的国家,国中百姓爱好佛学,喜欢修福积德。境内有佛寺二十余座,僧人三千多名,全部研习“正量部”佛教。

都城之南有一座较大的伽蓝,当初提婆设摩阿罗汉曾在这里撰写《识身论》,论述“无我”学说;瞿波罗汉则在这里撰写《圣教要实论》,论说“有我”学说。由于这两派各自执着于对佛法的不同观点,一度争论得十分激烈。

还有护法菩萨,曾在这里于七天之内,挫败部派佛教的一百位论师。

这里同样也是佛陀亲履之地,立有一座两百余尺高的佛塔,当初如来曾在此说法六年,开导教化众生。

说法塔的旁边有一棵杨树,只有六七尺高,玄奘初时并未在意,直到守塔的居士告诉他,这是一棵佛陀时代的树,已在此地存活了千年之久,他才感到惊诧不已。

“既是千年老树,为何如此矮小?”他问。

“这便是此树的奇妙之处了。”那守护人道,“年复一年,不长不缩,一直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不知有多少邪见之人及外道信徒,竞相伤残砍伐此树,但它旋即又复生如初。”

玄奘奇道:“为何要砍此树?莫非它也与佛有缘?”

“那是自然。”守护人道,“这可不是一般的杨树,它是当初佛陀用来清洁牙齿的齿木,被佛陀随手丢弃在地上,后来生根发芽,长成了这棵树。”

听了守护人的这一番话,玄奘心中感慨不已,果然是佛国啊,每一个不起眼的东西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故事。

离开鞞索迦国,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走五百多里,抵达室罗伐悉底国,也就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大名鼎鼎的舍卫国。

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便是当年强大的拘萨罗国的首都,是佛陀传教说法最多的地方,佛法的真谛就是从这里开始流传至世界各地。

玄奘曾在经典中无数次地神游这座城市,早盼着有朝一日能够亲履此地了。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城池后,看到的却是一片荒凉景象——

城郭已经破旧不堪,城墙倒塌,古老的伽蓝大半荒废,僧徒寥寥,只有少数“正量部”行者还在修炼;婆罗门教徒所建的用来祭祀大自在天湿婆的天祠,倒有一百多所。

由于般若羯罗事先出言提醒过,因而玄奘倒也没觉得有多失望,反而对这座城市至今还有寺院和僧侣感到安慰。

牵马行走在城池的街道上,举目四顾,玄奘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里的佛法曾经是相当兴盛的——城内外有上百座已经倒塌毁坏的伽蓝,脚下随处可见大量的旧基石,这便是当年与佛陀同时代的波斯匿王

佛教知识免费听

的宫殿遗址。

而就在废宫东部不远处,还有一处古迹,上建一塔,乃是波斯匿王为如来所建的大法堂遗址。除此之外,还有波斯匿王为如来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修建的精舍遗址。

再往东去又有一塔,乃是善施长者的故宅。

故宅旁边,又有一座大塔,是杀人魔头鸯窭利摩罗弃邪归正的地方。

鸯窭利摩罗是“指鬘”的意思,就是以人的手指做头饰,这真是一个恐怖的名字。

其实鸯窭利摩罗的原名叫阿合沙克,意为“天真”。他的父亲是拘萨罗国的国师,这使得鸯窭利摩罗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婆罗门教育,长大后又在当时印度著名的教育中心塔阇兰进一步深造,成为导师最优秀、最受宠爱的好学生。

不幸的是,他的同学对他产生了嫉妒之心,他们伪造事实,在导师面前恶毒地对鸯窭利摩罗进行人身攻击。导师被激怒了,不问青红皂白地将他赶了出去。

离开了导师的鸯窭利摩罗,四处寻访新的名师。这时候,一位“仙人”告诉他,只要他能弄来一千根人的手指头,就能升入梵天。

鬼迷心窍的鸯窭利摩罗受到诱惑,他独自一人来到拘萨罗,开始了杀人生涯。

他把杀死的人的手指头做成冠饰,戴在头上。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了他的标志。

他成了舍卫国最著名的恶人,国王多次派人捉拿他、追杀他,都被他逃脱了,甚至那些追杀他的士兵反被他杀死,割掉了手指。

此时的佛陀正在舍卫城里游化讲经,一些比丘听到了这个杀人魔王的恶行,便回来转告佛陀。

佛陀听了比丘们的转述,一言不发,默默地朝鸯窭利摩罗藏身的林中走去。

沿途的民众纷纷警告佛陀,他们说:“不要再往前走了,那片树林里住着一个危险的杀人魔头!”

佛陀没有在意他们的警告,继续默默地朝树林里走去。

鸯窭利摩罗看到佛陀独自走来,心想:太好了!这个不知死活的沙门,竟敢独自经过这里,这可真是上天赐给我的机会!

于是,他立即抽出刀子,大步朝佛陀奔去。

佛陀仍以平常的步伐走路,但奇怪的是,鸯窭利摩罗却怎么也无法接近他。这个冷面杀手奋力奔跑着,直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始终无法追上佛陀。

终于,他停了下来,大声喊道:“喂!前面的沙门,你给我站住!”

佛陀站住了,安详地说道:“我早已停下来了,鸯窭利摩罗,你也该停止了。”

杀人魔头不禁一惊,心里嘀咕道:真是奇怪啊,明明是我止步了,这个沙门却说他已经停止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站在那里,问道:“出家人,你在走动,而你却说已止;我已经不走了,你却说我非止。我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的脸上露出微笑,和颜悦色地对他说道:“我已不再作业,抛弃了侵犯众生的暴力,故说我已止;而你尚在造作恶业,是故非止。你为何要执着于那种愚蠢的想法,放弃行善的根本,激发作恶的动机呢?”

听了这话,鸯窭利摩罗久埋心底的善念一下子显现出来,他想:我是在做坏事吗?为何那个仙人告诉我,只要能杀满一千个人,就能生入梵天?为什么我从来就没有问过一句“为什么”?

这时,他才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位面目慈和,却让他怎么追都追不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传说中的佛陀!出于悲悯之心来拯救他了。

他立刻扔掉手里的刀子,向佛陀顶礼道:“世尊,请允许我随您出家!”

佛陀接受了,对他说:“欢迎你,比丘!”

鸯窭利摩罗就这样完成了出家的仪式,成为僧团的一分子。

得知此事后,波斯匿王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鸯窭利摩罗对他的国民来说,实在是一大危害,国王打心眼儿里敬佩和感激佛陀。竟然可以不用刀杖,就降服这样凶恶的人。

但是,鸯窭利摩罗并没有得到快乐,即使是在寂静的禅定之中,他也忘不了他的过去。那些死于他刀下之人的惨叫声,时时响在他耳边。而且,由于他过去所作的恶业,在街上乞食时,他会莫名其妙地被不知从何处而来的石头、瓦片、棍棒击中,满脸伤痕,手脚处处是被划破了的口子。

佛陀看到他这个样子,就告诉他:“遇到别人打你,你要忍耐,千万不可回击。以后慢慢就会好的。”

一天,他同往常一样沿路乞食,看见一位因难产而痛苦万分的妇人,产生了深深的悲悯之情,回精舍后就把这位妇人的可怜与痛苦告诉了佛陀。

佛陀教他念诵如下经文:“女菩萨,自从受戒以来,我知道,我没有故意伤害过有情生命。以此真实功德,

佛教小知识6-5蕴皆空

祝愿你和你的孩子安然无恙。”

此经就是佛教后来的《指鬘经》。鸯窭利摩罗牢记这段经文,又一次来到那位在痛苦中煎熬的女子面前,用布帘将那女子隔开,自己坐在蒲团上,口中不断地念诵这段文字……不一会儿,这位女子平安生下了一个孩子。据说,念诵此经的效应,一直流传至今。

不久,鸯窭利摩罗证得阿罗汉果。在谈到自己的皈依时,他曾这样说:“有的人因武力而屈服,或由铁钩,或由皮鞭,但我却向一个既无棍棒,又无刀剑之人臣服。”

鸯窭利摩罗的故事,一度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佛陀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人转变心念?一个杀人恶魔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在指鬘塔前,有不少僧侣和居士来此参拜,还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他们听了指鬘的故事,便提出了这个疑问。

有人问玄奘:“我现在也在做禅修,而且我从未杀过人,我的善念至少要超过这个杀人魔王吧?为什么我想要证得阿罗汉果就那么难?法师你说,这公平吗?”

玄奘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沙门首先要问一下诸位,你们可知,我们所处的这个贤劫,至今已经有多少佛出世了?”

那人立刻回答说:“这个我们都知道!现在是贤劫的第九小劫,共有四佛出世。其中,第一至第八小劫,无佛出世;第九劫减至人寿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减至寿两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为贤劫第三尊佛;减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等到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将会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说得对。”玄奘赞许地点头,“由此可见,要想值遇佛陀在世是很难的,因为每当一尊佛入灭后,都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才会有另一尊佛出现。佛陀的出世稀世难逢,就如同昙花一现,电光一闪,便又进入到漫漫长夜之中。”

“法师是想说明什么?”有人问道。

玄奘道:“我想说明的是,所有能够与佛陀降生在同一时空的人都绝非偶然,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在此之前,他们必定都经过了累世的修学,积累了很多的功德,才有机会值遇佛陀,当生获得解脱。这些人中,包括佛陀的各大弟子,包括善施长者,包括频毗娑罗王和波斯匿王,也包括阿阇世王、鸯窭利摩罗、提婆达多,甚至,包括欲界天主波旬。”

“可是,这些人既然善根福报具足,为什么还会做出种种恶事来呢?”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

玄奘道:“这是因为,业力是相对而复杂的。身为娑婆众生,经历过累世累劫的轮回,没有谁是只做善业不做恶业的,也没有谁是只做恶业不做善业的。摩罗波旬曾经供养过辟支佛,提婆达多也曾在往世里帮助过佛陀,他虽然在今生做了五逆恶事而不得不下地狱,却依然得到了佛陀的授记,这便是他的善缘和福报。要知道,佛陀本人在长达九十九阿僧祇劫的时间里,曾经供养了无量无数诸佛,都没有得到授记,直到遇到燃灯佛,方才得到授记。可见这是多么殊胜的缘法。

“鸯窭利摩罗也是如此,他在过去世中一定做过很多的善业和恶业。同时,他一定曾经与佛陀建立过某种善缘,并且证悟阿罗汉果的因缘即将成熟。善因与善缘相接,善业的果子先行成熟,于是他遇到了佛陀。但尽管如此,过去世所累积的那些恶因恶缘也不能不解决。事实上,除了鸯窭利摩罗,佛陀还遇到过其他不幸的人,比如妓女,比如贫穷的老妇,比如麻风病人。他们同样是因为往昔的恶因而招致恶果,这恶果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承受。幸运的是,往昔的某个极为殊胜的善因或善缘使他们值遇佛陀,而佛陀便是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他们面前,破除了他们的余惑,让他们于今生证果。”

“原来如此!”人们频频点头,“这样看来,那些人虽然有的可怜,有的可恨,福报却比我们都大得多啊!”

这是自然的,玄奘想:我还要经过多少世的修行,才能与佛陀生在同一时代呢?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7247.html

以上是关于玄奘-佛说:前往舍卫国 佛说人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佛说:前往舍卫国 佛说人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327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