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学佛:升华是见地与行履的合二为一 学佛成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4 20:1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学佛:升华是见地与行履的合二为一 学佛成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学佛:升华是见地与行履的合二为一 学佛成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学佛:升华是见地与行履的合二为一 学佛成佛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自己的老师,但又希望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控制、调整好自己那颗不服管束的心,让浸泡在浮躁与烦恼之中的心灵,能够得到片刻的宁静,感受到一种无伪的快乐,那么你可以通过诵经、守戒和行善的方式来修炼自己的心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经典承载了一种博大深邃的智慧,常常读诵,你便能在一种正面信息的熏陶下,放下许多没必要在乎的东西,慢慢地因为心灵的净化而得到宁静。而且,经典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在中国古代,许多诵经者都得到了非常神奇的吉兆。我在正式修密乘之前,每日以诵读《金刚经》为主,也得到了很多益处。没有上师,没有传承的人,诵《心经》或《金刚经》,也很好。有的人还会在诵经的过程中,与宇宙间的神秘智慧力量达到相应,进而开悟。

除了诵经之外,也可以守戒,尤其是尽量不要杀生。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如果能够自主饮食习惯的话,就应该尽量保持单纯食素;如果不能自主,比如家里人不接受的话,至少要做到常态的素食,就是不要总是吃肉。许多人不知道,吃肉实际上是很可怕的,所有的恶性肿瘤都与吃肉有关。科学报道中曾经明确指出,肉属于酸性食物,常吃肉会让人的身体处于一种能激活癌细胞的酸性环境。所以,出于各种原因,我尽量保持常态素食,在家里一般不吃肉,有时候应朋友所请,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会吃一点肉食。其实,单纯食素不一定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的仅仅是一种盲目、单一的饮食结构。当你清楚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然后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种类,保持每日食入多种蔬果及各种豆类、菌类食物等等,你就能拥有一副比肉食者更为健康的体魄,而且这样还可以长养自己的慈悲心。

能够守戒当然最好,不只是杀生,其他的戒律也是一样。因为守戒是为了断恶。佛教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提倡在不作恶的同时,多做一些对他人、对世界有益的事。善的行为,会得到善的反作用力,比如,你对一个人微笑的时候,对方大多也会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你;恶的行为,就会得到恶的反作用力,比如,如果你在冲动下打了人,就可能会因为伤人而被拘留甚至判刑,假如机缘巧合之下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后果必将更加严重。所以说,戒不是为别人而守的,也不是谁给你定下的某种不得不遵守的规矩,守戒完全是为了自己。有的人认为戒是一种拘束,是一种束缚,这是不对的。因为真正的戒,是一个人洞悉生命的真相和万事万物运作的规律之后,内心自然产生的一堵围墙,它将外界的各种诱惑与污染都挡在墙外,为的是不让它们影响自己心灵的宁静和自主,不让自己成为外部世界的奴隶。换言之,这堵墙阻挡的不是自由,而是披着自由外套的欲望,它像是披着羊皮的狼。因此,真正的戒,不是封锁心灵自由的枷锁,反而是保证心灵自由的前提。

举个例子,有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吃喝玩乐,纵情于声色欲望,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吗?当然不能,他们仅仅是在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换取肉体上的短暂欢愉,这些肉体上的快感很快就会消失。它们无法创造任何价值,也无法让你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释怀。它们消磨着你的生命时光,消耗着你的生命,甚至磨损着你的健康和灵魂中最可贵的东西——某些高尚的向往。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没有信仰的时候,她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她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放纵自己,仅仅想填补心灵深处那可怕的空洞,仅仅想麻醉附着于灵魂深处的痛苦,仅仅想令自己能够活下去。因此,她渐渐养成了疯狂抽烟、喝酒的习惯,而且严重地失眠。最终,外部世界不能给予她任何的帮助,即便她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青年才俊、社会精英,她仍然感到异常痛苦,最终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在她有了信仰,变成了一个自主心灵的人之后,她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戒”,但过去的放纵已经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这是非常让人痛惜的,可是人终究没法逆转时间,回到过去,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安住于当下,珍惜当下,把握当下。

所以说,放纵欲望、藐视戒律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无论有什么样的原因,后果都必须由自己承担;但他们也是可怕的,因为他们在放纵欲望的同时,总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向身边的人宣扬这种错误的观念,助长着他人的欲望,这无疑是罪恶的。他们以为佛教的所有戒律都是用来束缚人的,却不明白因果论不是被智者发明的,而是被智者发现的。如果一个人连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分不清,连人都做不好的话,必将尝尽自己种下的苦果,无论你有多么聪明、多么能为,也逃不过这个强大的自然规律。没有戒就没有佛教,佛教是“以戒为师”的,戒是为了让自己不要作恶。如果把戒当成一种束缚,当成对自己的某种限制而忽视它的话,必堕恶道。

有人曾问释迦牟尼佛,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以佛陀为师,佛陀灭度之后咋办?佛陀说:“以戒为师。”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六个如法的持戒比丘,正法就不会灭。没有戒就没有佛教。那么,我们戒的是什么?我们戒的是一切的恶行,不要去作恶,让自己有节制地、有尊严地活着,首先把人做好,这就是戒。戒的目的,是为了找回心灵的主体性,能够自主地拒绝一些东西,拒绝欲望对自己的桎梏和诱惑,拒绝自己放纵而不顾后果地去作恶。没有戒,绝不会有“定”和“慧”。因为,一个从不约束自己的人是不可能自主心灵的,他们心目中的自主,仅仅是一种藐视道德准则或者以

佛教知识投稿

某种富丽堂皇的借口自欺欺人之后的放纵。这种看似自主实则被欲望奴役的心,是看不清事物真相的,更看不清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他们必将被自

藏族佛教知识音频下载

己的错误选择所造成的结果牢牢缠缚,做出更多错误的选择,然后不得不被悲惨的命运裹挟着一路走下去,牢笼由此而生。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尤其是有些人懂得了一点道理、得到了一点东西之后,就认定自己已经得到了整个世界,把人类的许多智慧、知识以及佛教中的诸多东西都全盘否定了,这种人被称为狂慧。他们口若悬河,谈密说空,却不信因果,没有定力,没有智慧,不懂忏悔,因此被称为“佛不救”——连佛都救不了。他们非常可怕,社会上充满了这种人,他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行为上却充满了贪欲,一点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我认识一个人,他非常有天赋,也非常聪明,但是他不守戒,缺乏定力,因此也难有智慧,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但他善于用道理来伪装自己,有时候还真能让一些不明白的人信以为真,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看不出他只是通过巧言善辩来使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合理化。不过,他那些看似自我保护的行为,仅仅是在将自己推向一个巨大的困境,伤害了所有真心包容他、帮助他、给他指引的人。他反而亲近

佛教供奉知识大全图

那些诱惑

采耳涉及到的佛教知识

他、欺骗他、对他唯唯诺诺的人。他的放纵,截断了自己原本非常好的一些缘分,并且让自己一直堕落下去,而且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困顿。他在为自己穿上修行者的外套同时,不断攻击、恐吓、诋毁着他认为与自己有着利益冲突的人。这样的人,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智慧与心灵的修炼?所以,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对自己的一生来说,会有非常大的益处。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即便拥有了高深的见地,也不能沾沾自喜,要将见地与扎实的行履两者合一,才能使心灵与生命得到真正的升华。当我们达成一定的正见时,妄念就会慢慢被取代,正如在地里种上庄稼之后,杂草会越来越少。这时,你的生命中就会出现一种快乐、安详,长此以往,你也就离苦得乐了。

许多人之所以会做出令自己遭遇恶报的事情,不过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或是守五戒十善,一般会非常平和,非常安详。因为,他们做事有底线,重视人格的修炼,懂得维护做人的尊严,心里也没有见不得人的秘密,更不怕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活得非常坦然。

我们常说,要“礼敬诸佛”。这儿所说的佛,不一定是佛殿里泥塑的佛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礼敬诸佛,就是敬畏一种伟大的精神,敬畏一种伟大的存在。当一个人心中有了敬畏的时候,他的行为上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以为烧高香、磕长头,只要在姿态和言语上保持恭敬,就是对诸佛的礼遇,在日常生活中却将佛的精神和佛教的戒律都忘得一干二净。比如,有的人在家里设了佛堂,天天上香,但一到外面,就抢劫偷窃。可见,他们对佛的恭敬,只是一种世俗的交易,他们只想用一种物质化的付出,换来诸佛菩萨的庇护。这种形式化的“礼敬”,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为,真正能保护自己免遭恶报的,应该是一颗不断升华的心。反之,有些人可能跟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提“佛”字,但他们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因为他们有敬畏,也有向往,有坚守,做事有底线。如果满口的佛,动不动就说“行菩萨道”,却没有一种敬畏、向往和善行时,那些人就不是佛教徒。所以一定要有敬畏,多做大功德,俱足欢喜心。大功德就是用一种巨大的利众行为回报于社会时,社会反馈回来的一种反作用力。欢喜心与妒忌心相反,是对他人幸福及善行的一种真诚喜悦。也就是说,你不但要以利众行为回报社会,而且还要懂得欣赏和随喜他人的善行。

为什么说平时多做善事会得到好处呢?除了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反作用力外,西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不同的思维波会与相应的宇宙波达成共振,比如,痛苦会招致痛苦的宇宙波,幸福会招致幸福的宇宙波。一种叫做“吸引力法则”的观点中,专门谈到了它,但它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有缘的朋友可以上网看看相关的资料。虽然不同的宗教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话语体系对此又有不同的表达,但无论怎样的解释和表达,其重点都不外乎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确实是宇宙的法则。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813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学佛:升华是见地与行履的合二为一 学佛成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学佛:升华是见地与行履的合二为一 学佛成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73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