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舍利弗-学佛:教诫神通 学佛成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4 17:5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舍利弗-学佛:教诫神通 学佛成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舍利弗-学佛:教诫神通 学佛成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学佛:教诫神通 学佛成佛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佛陀是慈悲的,他知道机缘未到,是不能勉强的。他与优波伽的这次见面种下了一颗种子,这便是以后得度的机缘。

佛陀还知道,在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森林中,有五个机缘成熟的人正在等待着他,他们便是当初离他而去的五位苦行者——憍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摩男俱利、十方迦叶。佛陀很快便找到了他们,他要将自己证悟到的真理,同这些曾风风雨雨跟随了自己六年之久的同修共享。

然而最初,这五人的态度并不友好,他们远远见到佛陀走来,便相约谁都不去理睬他,因为他们认定悉达多已经是一位修道者的叛逆!

可是,当佛陀来到他们面前时,五位修士竟然被他的威仪所慑,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有人接下了他手中的钵,还有人为他打来了洗脚水。

当然,慑于威仪,以礼相待,并不表示他们就真的认定眼前的人已经觉悟。

于是,佛陀坐了下来,开始向他们宣说自己的思想——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并且针对当时流行的享乐主义和苦行主义两种极端,提出以“八正道”来代替苦行,反对一切极端化和偏执。

“八正道是什么?”提迦陀耶突然问道。

玄奘回答道:“是避免极端的欲乐和苦行,避免常见与断见,避免过度的乐观和悲观的一种修行方式。因而,八正道是纯粹的中道。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它能对一切有情发展出无私的悲悯和慈心,引领人们从自利趋向利他,从虚妄走向真实;它能将修行者导向平静与通慧的境界,令我们厌离五欲、断除烦恼、证入涅槃。”

摩纳宾耆迦沉吟道:“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思想。但是这很难。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宗派,每一个宗派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论点和主张,如何才能获得正见呢?”

玄奘赞许地点头道:“仁者善问。的确,正信的目的,是要获得并坚持正见。佛说:‘随明于有智者则生正见,有正见则生正思维,有正思维则生正语,有正语则生正业,有正业则生正命,有正命则生正精进,有正精进则生正念,有正念则生正定。’可见,正见乃是八正道中一切修行之首。”

“正见属于信仰吗?”提迦陀耶再次插问道,“比如,我现在相信的都是我的祖辈和父辈告诉我的,从小我就相信这些,这算不算正见?

玄奘轻轻摇头道:“轻信当然不算正见,因为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正见属于般若,可以让人明辨真理,生发智慧。”

“可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智慧。”提迦陀耶看了摩纳宾耆迦一眼,道,“他有智慧,我没有。但是我有信仰,同样可以舍生忘死,不惧苦行。”

玄奘道:“正见不是让你去受苦、***,而是选择正确的道路,帮助众生寻找到终极的答案,从而摆脱苦难,得到光明和自在。如果没有正见,一个拥有信仰的人,同样会干出愚蠢残忍的事情。”

“但是,你怎么知道哪种观点是正见呢?”

“这需要用你的心和你的智慧去分辨。”玄奘道,“有些事情你一旦下了结论,一旦接受了这个结论,就不会再想去寻找真相了。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在你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分辨力的时候,不要随便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主张。”

“那也就是说,也不要随便接受佛陀的主张了?”提迦陀耶问道。

“是的。”玄奘道,“佛陀要求他的弟子们对真理要认真地检验,不要盲目轻信,而是通过了解、学习、理解、分析、验证等,来确认自己是否接受这个思想和主张。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正见与正信。”

“这样的观点,憍陈如他们竟然那么容易就接受了?”提迦陀耶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你当众生都像你这般刚强难度吗?”瓦卡尼柯老人不满地说道,引得周围一片笑声。

“可能也不是特别容易。”玄奘认真地说道,“毕竟他们以前都认为,苦行是通向解脱的唯一道路,还曾经因为佛陀放弃苦行而与他决裂。哪会那么容易就接受他的观点呢?”

“难道通过苦行真的不能达到解脱吗?”村民中也有苦行者,显然对这种说法不服。

玄奘道:“佛陀在经中列举了形形色色的苦行方式,他说:‘人们以无数方式苦役此身,但是,若无正见与正戒,无从得到解脱。因为苦行并不能消灭造成痛苦的根源。’”

“那么,佛陀是否认为苦行者死后都会下地狱呢?”瓦卡尼柯老人突然插了一句。

“当然不是。”玄奘道,“苦行者死后如何,不是由其苦行决定的,而是依其所造的善恶业而定。佛陀从未说过苦行是不好的,事实上,苦行虽不是道,却可以成为助道之缘。后来在佛陀的僧团之中,也有实践苦行的,比如摩诃迦叶尊者。即使是提婆达多提到的那五条严戒,佛陀也没有明确地表示过反对,而是听任大家自由选择。佛陀不反对苦行,他只是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正知正见,这种故意找苦吃的行为,其实并无多大意义。”

听了这话,有些人频频点头,有些人陷入深思,还有的人依旧不以为然。

玄奘心中感叹,佛教诞生已经一千多年了,人们依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更不要说一千多年前了。

佛陀的理念一反当时的传统,自然要受到比丘们的种种质疑。所以这一过程,绝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法,而是平等的辩论。

这样你来我往,不知经过了多长时间,其间佛陀为了说服他们,将自己所悟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理论反复说了三遍,这在佛经中被称为“三转法轮”。

这一过程长达数日,因为在他说法的过程中,曾有三位比丘外出乞食,另两位继续听他说法,乞回的食物六个人一起分享,然后听过法的人再外出乞食,其他的人再来听法。

“这是佛陀决定离开菩提树桓,到人间弘法后,第一次完整、系统且不受任何干扰地演说他的教法。”玄奘道,“之所以选择这五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曾陪伴他度过了六年艰难的苦修生活,更重要的是,佛陀相信他们都是有智慧有道基的修行者,堪受正法。事实也的确如此,佛陀说法后,五位行者当下悟解,证得阿罗汉果。他们至诚皈依佛陀,成为最初的比丘。从此,阎浮提世界中又有了僧团。”

众人听了,啧啧赞叹道:“这是佛陀的智慧和辩才啊!”

玄奘微笑道:“佛陀自然是智慧无边,辩才无碍的。不过,此番他能够说服五比丘,也显示了佛法本身的缜密和完整。”

“那么,佛陀后来又做了什么?”摩纳宾耆迦好奇地问道。

“后来,波罗奈国巨富俱梨迦长者的儿子耶舍前来拜见佛陀,成为第六位比丘。俱梨迦长者与其夫人也皈依佛陀座下,成为最早的在家男女信徒——优婆塞、优婆夷。此外,耶舍的五十位亲朋好友也受到感召,一起皈依佛陀做了比丘。”

“这么多!”村民们不禁惊叹道,“佛陀这时候已经有八万四千弟子了吧?”

“五十六位。”玄奘道,“至此,佛陀座下有了五十六位比丘弟子,并且都已经证到了阿罗汉的果位。佛陀要求他们各持衣钵,去不同的地方游方教化。而他自己则独自来到伽耶山下的尼连禅河畔,向当时很有名望的事火外道 领袖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说法,迦叶三兄弟被折服,率其徒众一千余人皈依佛陀,做了比丘。

“再然后,佛陀带领这些新收的弟子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履行得道前的诺言……”

听说悉达多回来了,频毗娑罗王欣喜若狂,他亲率文武百官,迎出摩揭陀国的都城王舍城。

眼前的沙门比起几年前见到的那个太子更加庄严,更加充满智慧和光明。频毗娑罗王震惊之余,不禁肃然起敬,他盛情邀请佛陀登坛说法。

不久,频毗娑罗王便率领王亲国戚、文武百官皈依佛门,成为佛陀的护法弟子,又把竹林精舍赠送给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佛陀在那个清净的竹林里度过了三个雨季。

当时的印度各个宗派中,流行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而在这个方面以婆罗门教为最甚。因而,有位叫“坚固”的居士向佛陀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够让比丘们使用一些神通,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皈依。

然而佛陀拒绝了,他说:“我从来不教弟子们显示神通,我只教他们在安静的地方思维真理。如果有功德,不要表现出来;如果有过失,则应自我发露和忏悔。要教化众生,使用教诫神通比使用神足通或他心通这样的神通更有效。”

佛陀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说:“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皈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真是太稀有太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甚至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在天上飞行。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出无量神通的。’

“你看,像这样,不仅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据我的观察,展现神通变化弊大于利,所以,我不希望比丘们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听了佛陀的话,坚固居士失望之余又不禁有些好奇,他问道:“那么佛陀,您所说的可以使用的教诫神通究竟是什么呢?”

佛陀回答道:“例如可以教给他们:你应该这样思维,不要那样思维;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什么,安住于什么……像这样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令人修行圆满。人们听了这样的教诫和说法后,就会真正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和信心,进而有意愿学习,成就三明解脱,这就是比丘们的教诫神通。”

当玄奘在迦毗罗卫的王宫基址上讲述了这个故事后,村民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有的说:“佛陀当年传法时不也示现过神通吗?为什么他要一再禁止佛弟子们追求和展示神通呢?”

有的说:“佛陀大概还是想将佛法同婆罗门教区分开来吧?毕竟那些仙人的咒术是很神奇的,连大神都怕呢!”

还有的说:“用神通来宣扬佛法,这难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就算是被人当成咒术又有什么关系?只要灵验不就行了吗。”

玄奘摇头道:“因地不正,如何能够引入纯正的佛法呢?你们都说神通好,咒术好,能不能先告诉我好在什么地方?”

提迦陀耶抢着说道:“神通的好处数不胜数!我若有了神通,就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了神通,就会有很多人视我如神,敬重我,供养我,还有很多漂亮的姑娘愿意嫁给我;有了神通,我就可以知道有没有人在背后骂我、诽谤我,如果有的话,我就对他发出恶咒,让他永远说不出话来!”

玄奘看着这个激动的年轻人,淡然道:“这样看来,佛陀限制弟子们使用神通,当真是智慧无边。你所说的这些,归根到底还是‘贪、嗔、痴’这三毒在作祟。以此心地来修行,即使有了神通,也只会令三毒更加炽盛,为害甚大。”

“假如我修神通是为了追求智慧和解脱呢?”瓦卡尼柯老人突然问道。

玄奘道:“神通同智慧解脱并无多大关联。佛陀的弟子中,有一部分属于慧解脱阿罗汉,意思就是说,他们是从智慧入解脱,是没有神通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诸漏虚尽的阿罗汉。可见,神通与解脱并无必然的联系。有神通的人不一定能达到解脱的境地,达到解脱境地的人也不一定有神通。当然,漏尽通除外。”

“原来是这样。”瓦卡尼柯道,“可是我还是很想拥有神通,怎么办呢?”

“那你一定不是单单抱着求智慧和解脱的目的来修行的。”玄奘肯定地说道。

老人想了想,点了点头说:“法师说得没错,我的目的的确不纯。”

玄奘道:“神通通常来自于禅定,但禅修的方法属于共法,可以用来实现各种不同的目的。佛陀是要大众借用禅定得到智慧,以实现最终的解脱,而不是追求那些雕虫小技。

“其实神通并不稀奇,它是每个众生本具的能力,就像佛性一样。譬如火本有光,如果有人说,火不发光,那一定不是火的问题,而是被什么东西遮蔽住了,以至阻碍不通。众生也是如此,五蕴、六根、六尘都是障碍,对于神通的过于执着,也是一种障碍,这些障碍遮蔽了自性,遮蔽了我们本来具备的某些能力,更使得我们在烦恼海中流转不息。

“一旦去除了这些遮蔽,神通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偶尔证得,但只要他没有彻底消除烦恼,也很容易退失。比如提婆达多,他辛苦习得的神通,最终还是因为他的心术不正而退失了。

“然而人一旦使用过神通,就会产生依赖感,就像刚才这位居士所说,你希望人们能敬你如神,你希望能借此获得许多世间的好处,甚至你希望用这个来对付那些不喜欢你的人。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烦恼的根本,以此心态追求神通,必入歧途。

“佛陀还担心一个问题就是,以佛家正常的途径证得神通并不容易,因为那需要断除无明,而世人想要获得神通的欲望本身就是无明。于是,就有人去追求咒术之类的外道神通。这样就会造成因地不正,于他本人没有任何好处。若再以此蛊惑人心、扰乱世间、干预因果,很可能会遭到惨烈的报应。这就是神通的负面效果。

“在《长尼迦耶》中,佛陀就曾经说过:‘正因为我看到了施展神通的缺陷,我对此感到忧虑、厌恶和羞耻。’

“更何况,当时还有人将比丘施展的佛门神通比作婆罗门神咒,这在佛陀看来,也是展示神通的负面效果之一。”

“这算什么负面效果?”提迦陀耶抗议道。

玄奘摇头道:“沙门说句实话,如果有人说佛门没有神通,这不会构成诽谤。因为在佛陀眼里,所谓‘神通’只是强名,既然这种能力人人本具,是很自然的东西,那便算不得‘神通’;但若有人说,佛门神通其实就相当于‘犍陀罗咒术’或‘摩尼咒术’之类的东西,那就构成诽谤了。仁者可能会觉得这无所谓,只要灵验就好。佛陀却认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们对佛法的误解,是一种谤法行为,而且有伤大雅。所以,佛陀不喜欢神通,弟子中真有神通者,也不让轻易展示,谎报有神通者还会被逐出僧团。”

听了这话,提迦陀耶忍不住满脸通红,他是这些村民里面最执着于婆罗门教的,玄奘的话无疑令他感到很不舒服。但他又知道自己辩不过玄奘,于是便将目光投向摩纳宾耆迦——这个村庄真正的婆罗门学者,希望他能说句话。

他却不知,摩纳宾耆迦已在刚才的辩论中被玄奘折服,正想着要不要皈依佛门,因而丝毫不觉得玄奘的话有什么问题,只是若有所思地说道:“难怪佛陀会说,使用神通宣扬佛法有很大的缺陷,看来是没有错的。佛陀具足宿命通,他一定是看到了这么做的后果不好,所以才不愿意叫弟子们展示神通,宁愿用什么……教诫神通来宣扬佛法,教诫算什么神通?”

“就是啊。”提迦陀耶立即说道,“‘漏尽通’算神通也就罢了,为何教诫也能被称为神通呢?”

玄奘微笑道:“教诫神通,只是教化。就是依佛解说,有次第地引导人们修学正法。这听起来确实一点儿都不神秘。但是你们想想,能够仅凭教化引导一位凡夫成为解脱圣者,还能以一教十,以十教百,百教千万……如此辗转传授,让无数人通达彻底止息烦恼与解脱的境地,这难道不算是一种神通吗?”

村民们愣住了,思忖良久,才有人摸着脑袋道:“照法师这么说,这教诫还真是一种神通啊!不是谁都有这个本事的。”

“我不觉得这算什么本事。”提迦陀耶继续抬扛,“你们想想看

佛教珠宝知识讲解视频教程

,神足通能穿壁飞天,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才是实打实的本事呢!”

玄奘道:“本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你说的这些本事听起来是很稀奇,但是对一般没有这些神通能力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神通,和看到幻术有什么区别呢?即使知道这是神通,那又如何?不会的人照样不会,没有办法分享。如果有人在我面前展示这样的神通,我会对他说一句:‘你的神通,与我何干?’”

“如果有仙人诅咒了你,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提迦陀耶大声道。

玄奘淡然一笑道:“沙门不是太介意诅咒的。”

在他看来,诅咒术、威赫术、魅惑术……所有这些针对人的心识的攻击,顶多用来对付心力脆弱的普通人罢了,而对于受过禅定训练的修行人来说,则不仅是无效的,还可能成为修行路上难得的资粮。

提迦陀耶显然不服,还想再说什么,被他的伯父一眼瞪了回去。

于是玄奘接着说道:“只有通过教诫神通,有次第地为人解说,循循善诱,才能造福众生,成就无量福德。你们说是不是?”

村民们频频点头道:“法师说得有理,这也是佛陀的慈悲。”

“也是大乘佛法的精髓。”玄奘道,“化他不忘自修,自修不妨化他,唯有如此,才是正法的实践者。所以佛陀才会让他的弟子们四处游方教化,以大慈大悲之心,度众生出苦海。而且,佛陀还要求他们必须各自分化一方,不可两人同往一个地方。佛教的积极传道,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说到这里,玄奘心中若有所悟。这段日子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佛陀降生的地方会有这么严重的等级制度?比东土还要严重得多,很多地方怎么看怎么不完美。现在想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正如佛陀通常会去寻找那些歹恶不善之人,以“八正道”教化之,因为清净善德之人会主动来找他。

传说过去诸佛通常都会选择有转轮圣王的时代来下生,唯有释迦佛不同,他甘愿在“五浊恶世”之中宣扬佛法,因而便显得格外艰难。

佛陀曾多次在经典中说过众生“刚强难度”的话,能够接受佛法的人总是少数。何况他的肉身也是四大和合,在这个世间不能久存,一旦涅槃,魔便会乘虚而入。

婆罗门和刹帝利坚持种姓制度,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不愿舍离这份特权;吠舍和首陀罗也坚持种姓制度,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放弃这种制度就意味着他们要与贱民平等,他们宁愿被比自己种姓高的人欺压,也不愿意同比自己种姓低的人平等,这就是人性,也是魔性。

魔的教导深入人心,是因为魔总是教导众生增长贪、嗔、痴;而佛的教导之所以曲高和寡,是因为佛总是教导众生要远离贪、嗔、痴。

然而佛陀并不介意,他还是选择了这个“五浊恶世”,选择了这个糟糕的时代,这个糟糕的地方。他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尽自己的力量,改变能改变的,度化能度化的,因为这些都是菩提的种子。

地藏菩萨发愿在地狱里度尽众生,他真的能改变地狱吗?短时间内很难。他也只能度他能度的。可能每天下到地狱里的众生,比他度出去的要多得多,但他不后悔,不绝望。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完美的地方有佛出世,那是锦上添花。不完美的地方有佛出世,才真正体现出大乘佛法济世度人的精神。

玄奘对众村民说:“佛陀对佛法的修学者,一直都是以教诫神通、成就无量福道为期许的,这便是大乘菩萨的利他之行。”

说到“利他”,立刻就有一个聪明的家伙抢着说道:“那么,有了神通之后去帮助众生,是不是也是行菩萨道?也有福德?”

“也算是吧。”玄奘道,“不过,这终究是有漏的世间法。佛陀所要教导我们的,是烦恼的彻底止息和生命的解脱,这绝不是神通能够办得到的。况且世人心性薄弱,焉知有了神通不去造业?就像那大树仙人,那么多年的修行,竟然用来威胁和伤害无辜的女孩。”

“很多婆罗门仙人都这么干。”瓦卡尼柯老

初级佛学常识试题 佛教网

人叹息道,“他们禁欲就是为了更好地纵欲。”

“难道不对吗?”提迦陀耶小声嘟哝了一句,似乎不敢让他的伯父听到。

玄奘也只当听而不闻,继续说道:“所以佛陀才要比丘们先从‘漏尽通’入手,以开发觉慧,证得真空为‘体’。至于其他五种神通都只是一时之‘用’,最多是度人时的方便示现,不会有其他任何目的。”

“原来如此。”摩纳宾耆迦心悦诚服地点头道,“法师也是有教诫神通的人哪!”

“不,真正具足教诫神通的,是佛陀。”玄奘轻轻说道。

作为中印度地区最活跃的沙门文化中心,有很多教派都集中在王舍城里,然而佛教僧团的到来,却给这里带来了不小的轰动。

产生轰动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人多,也不是因为佛陀的教法有多新奇,更不是因为有人展示了什么了不得的神通,而是缘于比丘们那与众不同的威仪。

或许是因为印度的气候比较极端,导致印度人也喜欢走极端,在这块大陆上,禁欲与纵欲并行不悖,苦行与享乐并行不悖。就连思想界,也是有的极端重视物质,有的极端重视精神……

而佛陀却提出了“中道”

佛教知识讲解第二章

的修持方法,这使他的僧团远离了自我折磨的苦行,僧团成员们因为合理而有规律地摄取食物,身体大多比较健康。另外,他们还舍弃了传统苦行中那些泯灭个人尊严的戒律,开始注重起个人的卫生和形象——他们不食五辛以保持口气清新;饭后会净发、洗脸、刷牙,保持清净庄严的面貌;行动讲究“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他们来自不同的种姓阶层,但每个人看上去都极具威仪。

这种威仪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借由对身体行为的调整和控制,使内心达到平衡与沉静,有利于入定思维。

但是不管怎么说,佛教僧团与当时流行于其他沙门团体中的肮脏、怠惰、散漫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至于当他们走出去,无论是形象上还是精神面貌上都显得与众不同。

这种独特的威仪折服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和目犍连。

舍利弗,本名优波室沙;目犍连,本名拘律陀。他们原本都是删阇耶教派的弟子,都出身于婆罗门家庭,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舍利弗七岁那年,曾参加过一次由十六国论师组成的辩论大会,在激烈的论辩中,年幼的舍利弗竟然战胜了十六国中许多大名鼎鼎的论师,从此名闻天下。

舍利弗以聪明才智见长,目犍连则以洞察入微著称,二人才学不相上下,学习、修行都在一处,发誓荣辱与共。在当时的学术界,名气颇为卓著。

然而,由于对世间的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他们两人都于二十岁左右离开家乡,来到丛林,偶遇当时被佛教称为“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教的教主,于是便拜师学习。

删阇耶教又称“不可知论派”,这是一种直观主义学派,对一切问题都不做决定说。如对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问题,他认为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甚至认为可以不说有,也不说没有。这种支离暧昧的回答,被佛教徒称为“难以捕捉的鳝鱼说”,客气点说就叫“怀疑论”或“不可知论”。

不过,这派学说含有反对婆罗门的世界由梵我转化而来的主张,他们主张踏实修定,以求得真正的智慧。

舍利弗和目犍连很快发现,删阇耶教的学问不是终极真理,不仅不能彻底解决人们脱离苦海的问题,甚至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另外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顺便留心寻找更圆满的教法,并且相约,无论谁先得到真理,都要与对方分享,以便相互开悟,共同获益。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找到能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教法,于是便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慧的人,再也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俩的老师。

这一天,舍利弗走在街上,偶然遇见一位相貌庄严、神情寂静、进退有方的比丘正在托钵乞食。他就是佛陀早期的弟子马胜比丘。舍利弗竟然被这位干净利索、很有教养的比丘所打动,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敬慕之情。

“若非已证圣果,内心了无挂碍,怎么可能如此安详寂静?”

舍利弗认为,这位举止温文高雅、与众不同的比丘,一定是个修为极高的人。看到马胜比丘刚刚乞了食,正走在回去的路上,就尾随他到了住处。

一直等到马胜比丘用过斋饭,开始洗钵时,舍利弗才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他求教,并询问他师从何人,所学何法。

马胜比丘回答道:“我的导师是佛陀,他怜悯六道众生,放弃转轮王位出家修行,证成无上菩提,具备

佛教基础知识10如shi

一切智慧。我刚刚听闻导师的教法,还不能全部了解和领会。事实上,那些甚深的佛法,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探究讲述。像我这样的愚昧之人,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导师的教法。”

舍利弗说道:“那就谈谈你所听到的话吧。”

于是,这段佛教史上著名的《因缘偈》,就从马胜比丘的口中诵出——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若能解此者,即得真实道。”

这段偈子的意思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及其运作的规则,都是依据适当的条件而生成的,也同样会因为条件的丧失而消亡。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走向了通往最高真理的道路。

这句以“缘生缘灭”为主题的偈颂,刹那间如一道闪电般划过舍利弗的心灵,法界的真理历历在目——

“原来宇宙的一切众相,只是因缘法则而已。在缘起缘灭中,并没有任何自性的存在。可叹一切众生,都执着于我,因此永远轮回在生死的迷途中。如果消除了这种执着,便会立即远离束缚,破除烦恼黑暗的迷障。我过去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不正确的见解,只有今日才听到真正的道理,找到真正能够引导我趋向真理的导师。”

一直以来,舍利弗都在寻找这一答案,删阇耶教派的学说中,最使他不满意的就是“不可知论”,这也是他和目犍连离开这一教派的原因。

如今,他的心自由了,不再有“我执”的缠缚,于当下就证得了初果法眼净。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8461.html

以上是关于舍利弗-学佛:教诫神通 学佛成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舍利弗-学佛:教诫神通 学佛成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67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