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佛的觉悟,魔的阻挠 学佛成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佛的觉悟,魔的阻挠 学佛成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的觉悟,魔的阻挠 学佛成佛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这一天,他来到摩揭陀国。这是一个以军阀政治为主体的国家,从国王频毗娑罗登上王位的那一天起,就将婆罗门的神权一脚踢开,由国王垄断统治大权,明目张胆地与大神梵天分庭抗礼。在一些婆罗门学者的眼中,这种不受任何道德和传统约束的行为,简直可以堪称“无赖”了。
然而,在那个拼实力的年代,君主集中制已经开始展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王权思想的不断强化,竟使得“礼崩乐坏”的摩揭陀国成为十六国中发展最快、最强大的国家。
由于政治空气的宽松,首都王舍城里逐渐聚集起一批具有叛逆性格的学者和宗教家,他们从各个地方会集于此,潜心研究自己的学说,逐渐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宗教和学术流派。
这些学者普遍对婆罗门的特权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更喜欢排除所有宗教典籍和前人的经验,仅仅依靠自身“体证”的结果,对宇宙、人生进行全新的诠释,逐渐形成了“地论”“水论”“火论”等自然派哲学,以及“时论”“方论”“虚空论”等抽象派哲学。他们中的一些人精通天文和数字等知识,另一些人则非常关注医学。
科学的实证主义,加上禅定的内证功夫,对当时的各个教派影响很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反对神创论,但接受某种形式的“轮回学说”。据说,这一观念是出于禅定思维的结果,他们开始四处行化,并发表各种演说。
之后,各学派间的辩论也越发多起来,人们经常可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见到一些沙门宣说他们五花八门的学说,有时还可见到不同的学派,甚至多方之间举行辩论的场面。
悉达多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摩揭陀国的。
国王频毗娑罗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个衣衫褴褛,但面貌庄严的青年沙门,同那些肮脏傲慢、动不动就对招呼不周的施主发怒,甚至施以诅咒的婆罗门“仙人”相比,这个青年修行者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于是便派人暗中打探他的住处。
在王城郊外的森林中,频毗娑罗王曾与悉达多有过一段深入的交谈,当他得知这位沙门是出身于释迦族的刹帝利种姓后,频毗娑罗王热心地劝他还俗,并承诺将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交给他,请他担任这支军队的统帅。但是这些都被悉达多婉言谢绝了。
国王不解地问道:“有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摩揭陀国修习苦行,他们所得到的果报,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你是王种,怎么可以修习那样的苦行呢?”
悉达多回答道:“他们住在你的大都城里,修习的方法怎么能算是苦行?我知道还有一种修法是最苦,也是最难实行的,而我正要去修习它。”
原来,在尝试了很多修行法门都不见效后,悉达多终于决定,去森林里体验一下传统的苦修。
国王感慨他的心志之坚,便同他约定,得道后一定要来度
于是,悉达多来到了伽阇山的苦行林中,摒弃一切欲望,静心冥想,专心悟道……
不久,他的族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也跑来跟随他,他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六年的苦修生活。
在那段日子里,悉达多几乎赤身裸体,他常年睡在野外,不避风雨,吃很少的食物……有一段时间,他尝试着修习“止息”禅定,强行限制呼吸,以致造成强烈的头痛、腹痛和灼热感,身体就像被架到了火上,一度处于弥留状态……之后,他又尝试了常站不坐、常蹲不站、单腿独立、倒立而行、以棘刺为床、将身体吊离地面、忍受烈日暴晒,以及坐冰块、泡水、禁语等常人难以忍受的奇怪苦行。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鸟儿在他的头上结巢哺雏,芦苇和茅草缠绕住他的双腿,他却听之任之,不为所动。
一转眼,六年过去了,悉达多由最初的每日食一麻一麦,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直至完全不饮不食。他的头发脱落了,目光变得模糊,眼窝深陷,皮肤发黑,身体更是变得极度消瘦,形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苦修不仅没能让他大彻大悟,相反,种种的身体痛苦和疲惫,反而使他更加真切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欲望的不可遏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觉悟仅仅是一种幻觉?难道我将在这种虚幻的追逐中断送性命不成?这难道就是自古以来,圣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解脱”之法吗?
他开始怀疑这些苦行之法是否能够使他达到最终的觉悟。
经过认真思考,悉达多终于明白,极端的苦行与极端的纵欲,同样是缺乏理智的行为,这种非理性的自我折磨,根本就是一条无法走通的歧路。
更何况,刻意地追求苦行也是一种执着,修行的方法如果过于注重形式,而无关心里的清净,这样的修行,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
“菩萨经过多年勤修,实践了当时婆罗门教和诸沙门集团最高超的两种修行方法——禅定与苦行,却始终未能找到他所觅求的解脱之道。特别是,他以自身实践得出了苦行无益的结论,于是决定放弃苦修,凭自己的智慧另辟蹊径。”
玄奘端坐在王宫遗址的石头上,继续为村民们讲述佛陀的故事。
“那他这六年的苦行不就白费了吗?”有人遗憾地问道。
“修道之人的诚心是永远不会白费的。我想,这六年的苦修对于佛陀来说,应当是弥足珍贵的。须知在此之前,佛陀已经经历了累世累劫的修行,积累了如恒河沙般数不清的功德。这六年是他今生必经的身心磨砺,挺过这一关,才有了菩提树下凤凰涅槃般的佛陀。”
“那么,佛陀后来又是怎么修行,怎么成佛的呢?”村民们七嘴八舌地问。
玄奘沉默了片刻,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一千多年前……
那一天,瘦骨嶙峋的修行者悉达多终于走出了他苦行六年的森林,来到美丽如画的尼连禅河畔。饥饿使他两眼发黑,体力耗尽,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
一位好心的牧羊女发现了这个苦行沙门,将一碗乳粥捧到他的面前,他没有拒绝。
尼连禅河的碧波,洗去了苦行者身上积存六年的泥垢,沐浴后的悉达多神清气爽,心情愉悦。他想招呼那五位跟随了他六年的同修也来清洗一下身体,但他们都对他的行为感到诧异,以为他退失了道心,不再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于是毫不客气地离开了他,扬长而去!
看着道友们远去,菩萨什么都没有说,他将手中的钵盂放在河里,默默祝祷:“如果此生我能够成道,请让此钵逆流而上……”
钵盂果然逆流而上,真实的信愿力竟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
悉达多开始远离众人,独自在林中修习禅定。此时的他没有同伴,只有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孤独,以及随时可能遭受的诽谤和非议。
但是,这并没有使他退缩,他认定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错,他已经看到了觉悟的曙光,只不过还没有得到实证罢了。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于夜间来到一些土著人供养“鬼神”的寺庙及神龛附近打坐修禅。这些令人恐怖的地方,天黑后是不会有人靠近的。悉达多到这里来,不是为了祭拜鬼神,只是想借助这些特殊的场所,磨砺自己的身心。
起初,他同普通人一样,承受了内心种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据《中尼迦耶》记载,静心修禅的悉达多,常会见到一群“猛兽”向他奔来,“孔雀”将树枝折断,发出巨大而恐怖的响声。
悉达多没有使用咒术等外在的手段,虽然他精通这些方法。他深信,恐
于是,他开始集中精神,以独特的方式向恐惧发起挑战。
当他经行时,恐惧袭来,他仍然从容地经行,直到恐惧消除;当他打坐时,恐惧袭来,他仍然维持原状,继续打坐,直到恐惧被彻底扫除……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心智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恐惧已经彻底地离他而去!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真是不可思议!玄奘想:我常诵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常以此经来驱走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脆弱。却似乎第一次意识到,“恐怖”的消除就是自心“颠倒梦想”的结束,也是通向涅槃的重要门径,而它的先决条件就是“心无挂碍”,彻底地超越表象带给人的主观困扰!
这一天,悉达多渡过尼连禅河,走到伽耶山附近的一座小山旁,他看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静静地平铺在绵延起伏的高原上,森林的边缘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毕钵罗树,树身宽广,树下有块方方正正的石头。菩萨心有所感,认为这里是个静坐修行的好地方。
他用柔软的吉祥草叶编成坐垫,铺在石头上,对自己说:
“如果我不能得证,就不起此座!”
这宏大的誓愿遍满虚空,一时间天地震动,山林作响,盲龙开目,百鸟齐鸣,整个大地被一种祥和的氛围笼罩着,就连空气中都充满了法的欢喜。
菩萨盘坐在树下的吉祥草垫上,摒除杂念,进入禅定三昧。
魔宫被震动了,看到人间的悉达多马上就要觉悟,魔王波旬慌了神——他是六欲天主,一向主掌人心中的各种欲望,如贪婪、憎恨、愚痴、傲慢、猜疑、忧愁与怨毒。一旦众生没有了这些欲望,便脱离了他的控制。
他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立即率领魔众赶往菩提迦耶去阻挠和干预菩萨证道。
据《杂宝藏经》记载,当时波旬组织了大批魔军,来到悉达多的面前。见此情形,那些原本护持在菩萨身边、打算分享法喜的
然而魔王始终无法靠近这棵树,于是他招呼魔军,分别使用风、雨、刀、枪、热炭、热灰、沙粒、泥土和黑暗这九种风暴来袭击,狂烈的风暴将毕钵罗树周围的一切都摧毁了,可是菩萨仍端坐树下,置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岿然不动。
于是魔王亲自上阵,向菩萨投掷“飞轮”,“飞轮”却变成了一顶华盖,护持在菩萨的头顶,“魔军”们向他投掷的巨石,也变成满天的花雨飘落在他的四周。
不甘失败的魔王又派出他的三个女儿,她们盛装严饰,罗衣临风,用各种方式诱惑菩萨,竭尽种种妖娆之态,希望能唤起悉达多对宫殿享乐的记忆。但菩萨深心寂定,视而不见。
魔王波旬无计可施,于是他深入定中,对悉达多道:“你一介凡夫俗子凭什么觊觎最高的真理?在你之前不知有多少比你更伟大的修行人想成正觉,最后都失败了。你现在赶紧离开这里!”
面对威胁,禅定中的菩萨安详地回应道:“我看这世间,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没有谁能够让我离开此座。”
他告诉波旬:“你前生曾经受过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供养过一位辟支佛。以这样的善功,所以此生才能生在他化自在天,成为六欲天主。而我却于三大阿僧祇劫不知修了多少功德。一切大地,无有针许非我身骨。所以,你是不可能扰乱到我的。”
然而魔王不信,他冷笑着说道:“瞿昙,你说我当年持戒施食,这件事情是有的,我自己也知道。然而你说你脚下的大地,即使是一针尖大的地方,也有你当年舍身的身骨。谁来为你证明?”
菩萨没有说什么,而是缓缓伸出一只手,触向大地。
就在这一瞬间,大地出现六种震动,地神现身出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我为世尊做证!自从这块大地诞生的时候,我便在这里。世尊所说的一切,真实不虚!”
这巨大的吼声吓得魔军丢盔弃甲四散奔逃,然而魔王却仍然不以为然。
菩萨朗声说道:“此地能生长万物,是因为它没有我相、我执,不起分别之心,对一切万物悉皆平等。所以,大地可以证明我刚才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听到这里,村民们都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地说道:“原来佛陀修行,经受过如此多的邪魔外道的侵扰和诱惑啊!可是我们不明白,那些魔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魔宫又是修在哪里的?”
“在这里。”玄奘指了指自己的胸口道,“魔是从人的心底、从外界的各种声色中冒出来的。魔只是表象,苦难与阻碍更多是来自于修行者的内心。”
瓦卡尼柯老人听明白了:“法师的意思是说,魔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是的。”玄奘道,“外境从来都不是实有的,而是因缘所生。魔王都是从识海中来,是由烦恼的种子变现出来的。魔王以欲为食,众生心识中的一切贪婪、嗔恨、愚痴、我慢,都由这些魔军控制。从而使众多的修道者因魔起障,陷入迷惑,不能保持真实无妄的本体,最终在觉悟的道路上功亏一篑。”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大悟,连连感叹。
一个年轻村民笑着说道:“我想魔是不喜欢人觉悟的,因为觉悟了的人已经消除了贪、嗔、痴这些欲望,魔就没有食物了!”
玄奘赞许地点头道:“世人在修佛过程中所遭遇的大大小小的磨难和挣扎,都可以看作是佛与魔的争斗。降伏魔军并非只是降伏外界的魔,更是降伏自己心中的魔。”
众人听了,连连点头。
“那么,这是否说明了,如果我们努力修行,朝着最终的觉悟而努力的话,魔就一定会出现呢?”有人问道。
“是的。”玄奘回答道,“真理的体悟不是那么容易的,到了一定程度时总会遭遇磨难。即使是已经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佛陀也无法幸免。烦恼妄想即为魔,它们会变幻出各种花样,引诱修行者。谁能克服这些磨难,谁就能远离颠倒梦想,进入到真实不虚的觉悟之道。”
说到这里,玄奘自己也忍不住心有所动——我总觉得西行的路上有一种力量在阻碍我,让我步步艰难。这不也是磨难吗?难道说,我求法的心愿并不坚固?
“那么,魔王波旬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提迦陀耶不解地问道。
“波旬是存在的,他就住在欲界天的最上层。”玄奘伸手朝天上一指,道,“《杂阿含经》中说: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波旬所住的地方名叫‘他化自在天’,他是那里的天子,掌控欲界。”
“天魔?”村民们有些惊讶。
“是的,天魔。”玄奘点头道,“世人一提起魔,总会联想到恶魔和邪魔,殊不知,波旬其实是天魔,因曾经做下功德而成为六欲天主,属于天神一类。然而由于他修福未修慧,知见不正,心存我执、嫉妒、傲慢、嗔恚,所以依然是魔。”
这时,聪明的提迦陀耶发现了问题:“可是法师你刚才明明说,魔是从众生的心识中产生的。现在又说魔波旬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怎么回事?”
玄奘道:“我来问你,你觉得佛是真实存在的吗?”
“当然是了!”提迦陀耶道,“我们这里就是佛的故乡啊!”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佛也是从人的心识中产生出来的。魔从妄心中来,佛从真心中来。迷惑的心,就是妄心;觉悟的心,就是真心。众生迷惑颠倒,就是为魔所摄;一旦转身觉悟,就是被佛所度。”
“哦。”很多人立即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
玄奘接着说道:“佛与魔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又都是空的。事实上,这世间的一切外境皆是如此,它们由识而生,究竟是空。”
“那么,像法师这样的修行人,心中也有魔吗?”村民们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佛陀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我若可以做到,这一路不知能减少多少麻烦。”
说到这里,玄奘的神色难掩黯然。
然而,提迦陀耶依然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他感觉心中还有许多问题,却又不知该从何问起,只得说道:“你的辩才比我好,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我知道有一个人,他一定能辩赢你!”
玄奘道:“能辩赢我的人太多了!再说我也不喜欢辩论,也不会在这里待太久,明天,或者后天,我就要离开了。”
提迦陀耶急道:“干吗这么急着走呢?我希望你能和摩纳宾耆迦辩论,他的年纪和你差不多大,是我们村最有学问和辩才的人!可惜他到大雪山朝圣去了,走了两个月,大概这两天就回来了。”
玄奘若有所思,“摩纳”在梵语中有年少婆罗门的意思,看来他口中的这位摩纳宾耆迦是村中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学者。
“法师就等他一等吧。”罗那伽也在一旁帮腔道,“你是一位有名望的人,摩纳宾耆迦也是。我们希望你们两个能够辩论一场。”
玄奘依然摇头道:“辩论本身倒没什么,只是输了的人动辄就要砍头割舌,十分残酷。这里是佛陀的故乡,我不希望让圣地沾染上血腥。”
“法师放心,没有什么血腥的,输的人只需要加入赢者的宗派就可以了,以前来这里的人都是如此。”罗那伽向他解释道。
玄奘愣了一下,蓦然想起祇园精舍的守护人阿帕般利说过的话“迦毗罗卫的外道比这里的要温和许多,他们通常都会很谦虚地向你求教,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答不上来,他们就会要求你加入他们的宗门。”
这么一想,不禁暗笑自己糊涂。
这些村民摆出一副供养和求教的架势,还真的差点儿迷惑了他。幸好他还有点辩才,才没有被问住。
不过,他的心中倒也没有受骗的气愤感,同喜欢坐在火山口辩论的塔罗讫栗相比,这些村民确实显得可爱多了。
“好吧。”他欣然应允,“那玄奘就在这里多待两天。”
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似乎这个面容安详的外国沙门,已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玄奘一向认为,真理与辩才无关。但是既然印度人都吃这一套,随顺一下倒也无妨。
当年的佛陀不也如此吗?
毕钵罗树下的佛陀对波旬说:“爱欲、忧恼、嗔恚、贪婪、昏沉、怯懦、疑惑、虚伪、名利、我慢,这些就是你赖以进攻的军队吗?凡夫不能战胜它是因为懦弱,我将用智慧粉碎它,就像用石头击碎一只瓦罐。”
并且——“非但今日,过去亦尔。”
听到这些话后,魔王知道自己已经完全输了,他感到无比惊惧和愤怒,同时还有深深的不甘。他对菩萨说:“虽然你即将成就正等正觉,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赢了。我现在阻止不了你,但是等你灭度之后,我便于末法时期派出我的魔军去摧毁你们!”
对于这样的威胁,菩萨丝毫不予理睬。
可是波旬紧接着说道:“到时候,我会让他们到你那里出家,穿上你的袈裟,住进你的伽蓝,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宣讲我的法理,毁灭你的教化!”
听到魔王最后的诅咒,菩萨竟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众生的业力……”
玄奘心里不禁一酸,在这样的业力面前,佛法是如此脆弱,众生又是如此福薄。现在的佛门之中,是否还有拜佛念佛,却会让佛流泪的僧人呢?
树林中,魔王逃走了,梵王与地神也悄然隐去,只留下行者悉达多端坐于毕钵罗树下。
为了理想,他舍弃了一切诱惑,顶住了一切威胁,最终留下一个宁静无染的心境。他明白,最后的真实就要被他证悟到了。
微风拂过,山林作响,空气中流动着芳香。行者悉达多在月光下进入禅定,此时万里一色,恍如菩萨寂静的心田,充满生机,却又湛然不动。
在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禅悟境界中,他的内心脱离了一切执着与烦恼,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渐渐显露出来,纯净无染、安详柔和,就像一面洁净、光亮而又圆满的摩尼宝镜,如实地映现出世间万法的实相!
上下、前后、左右;过去、现在、未来……宇宙万物,六道轮回,所有的空间,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细节,都如一卷画轴般,清晰而又真切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他看到了久远以来的自己,都生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情,一切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了然于心。无数大劫的生死轮回,在他的眼前一一重现。
他看到了宇宙的诞生、发展、灭亡……进入一切皆空的虚无状态,然后再诞生、再发展、再灭亡……他看到精神和物质相互作用,世间万物,一切有情,都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不息。
他看到了沙漏一样的须弥山,周围是无尽的海。海中有着渺小的四大部洲,包括他所诞生的阎浮提,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覆盖了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而在须弥山与四大部洲的涡旋外,他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世界,它们有盘形、有方形、有回转形、有莲花形,甚至还有众生身形,无数生命身处其间,有的世界的人身形巨大无比,有的却小得看不见……
他的视野一直延伸,看到了完整的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无数个大千世界构成了一个盘,二十个盘构成了一个华藏世界,像这样的华藏世界如恒河沙般,数不能尽……
他看到不同的世界里,时间流逝的速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个世里界,欲界天、色界天以及无色界天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天、人间、地狱的速度各不相同。至于不同佛国之间的时间流逝速度,就更不可等量计算了。
他看到了地狱之苦、天堂之乐,以及苦乐之间的迅速转换。无数大劫的时间洪流,有如电光火石般从他的眼前晃过。
他看到人类的婴儿从入胎到出胎、从幼年到长大,然后以各种方式追逐名利,直至变老、死亡,这一过程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上演;他看到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巨大的虫窝,有八十多种虫子在里面自在生存……
他看到有情众生轮回生死,无始无终。在漫长的轮回过程中,以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轮转——老死缘生,生缘有,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这是一条清晰无比的因果链条,它揭示了轮回的秘密,突显出生命的真相。
他看到了一和万有之间的关系,看到了宇宙万法可以在任何一个个别的现象中得到全部的显现,哪怕是一颗芥子、一粒微尘,也可以融摄无边的法界。
他看到了真如、实相,以及一切众生都拥有的这颗心。在他的慧眼中,一切万法无不映现,现象宇宙与本体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善恶美丑,乃至十世古今、无边刹土,全都融摄于当下的一念之中。
这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识,他的一念,众生的一念,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都被包融其中,彼此同一理性,无有分别、无有间隔:极乐与地狱之间没有隔断,诸佛菩萨和六道众生之间没有分别。所谓“心念转大千”,当如是也!
佛陀成道于腊月初八,毕钵罗树下。从此以后,那棵树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菩提树。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8511.html
以上是关于玄奘-佛的觉悟,魔的阻挠 学佛成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佛的觉悟,魔的阻挠 学佛成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