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知足常乐-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学佛成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4 16: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知足常乐-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学佛成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知足常乐-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学佛成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学佛成佛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释义】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会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会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俗语“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其意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共同之处,都是一种人生境界和处世哲学,是用来劝慰人们要满足现状,安于现

佛教写的知识有哪些

状,要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要把自己的现状和周围不如自己的人或事比,以此来求得一种心理的平衡、解脱和安慰。

古今中外,都提倡人们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消除杂念、邪念和贪心,这样人们才会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佛教有哪些基础知识

,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片祥和安宁。人们“知足常乐”了,就能遏制不足不满的浮躁心理,铲除弱肉强食、以强欺弱的歪心邪念,还能培养人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善良品质和情操,能酝酿出一个和谐友善、充满阳光和爱的和平世界来。

然而,有知足常乐者,也有不知足不常乐者。知足者和过去的时代比,和过去的自己比,和不如自己的比,感到了欣慰、满足,于是就快乐了,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只是一步一个脚印,过一天算两个半天,向着自己并不遥远却可望实现的目标前进并快乐着,这是知足者常乐的表现。不知足者不懂得“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道理,不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只看到成功者光辉的一面,忽视了成功者背后的艰辛历程;只看到同行者或官场得意或财源滚滚,忘记了同行者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按捺不住寂寞和寒酸,忍受不了现状和等待,经受不住诱惑和考验,于是,他们闷闷不乐,此乃不知足者不常乐的表现。

其实,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尽管假如他退居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会向往或怀念这种生活;但在他自己置身在值得满意甚至于值得艳羡的生活中时,他总还是觉得贫乏和不如意。

当然,往好的方面说,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拿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但是,往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消极地对生活不满意,消极地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一种对自己幸运的舍弃。因为无论我们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够苦,总还有比我们活得更辛苦更没有意义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是在那里认真地抱着希望活着。他们心里也许会想,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他们一定要用最大的虔诚去感谢这一切,他们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感悟】

每一个人都不免有厌倦、烦闷和不满足的时候,每到这种时候,你不妨设想自己到一个更没希望、更辛

佛教知识图文并茂

苦、更困难的境地里,你就会庆幸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感到满足和快乐。幸福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足常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调度和满足,更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和平衡。

【佛禅小故事】

背木柴

希迁问新到的僧人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僧人答道:“江西。”

希迁问:“是否见到马祖?”

答曰:“见到。”

希迁指着墙角的一根木柴问道:“马大

佛教知识黄大仙是谁

师是不是很像这个?”

这位僧人无言以对,百思不解。后来他到了江西,见到马祖后,把这件事告知马祖,马祖听后问道:“这根木柴是大是小?”

僧人道:“很大很大!”

马祖笑道:“你很有气力呀!”僧人不解其意。

马祖继续说:“你从南岳背了一根很大的木柴,一直背到江西,岂不是气力很大吗?”僧人听后似有所悟。

贪欲是一种毒酒,谁喝了都无药可救

追逐物欲,如渴饮盐卤,转增其欲。

——妙峰法师

【释义】贪求物质享受的人,就像渴了喝盐水,越喝越渴。

贪欲,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口渴饮盐水,口越渴,盐水饮得越多,盐水饮得越多,口就越渴,直到体内沉积过多盐分而导致机能衰竭。当人的心中形成一项欲望,就要努力去获得,没得到,“口越渴”;得到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口还渴”,使人心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佛本行集经》中有一个故事讲:从前有一个名叫慈者的商人,本来已很富有,但他仍然感到不满足,想到海上去寻宝。于是他告诉母亲说:“我要入海寻求财宝,使我家财富七世都用不完。”她母亲听后劝他说:“家里现在已经非常富裕了,各种财物,应有尽有,好几辈人都用不完,你又何必还要到大海里去寻什么宝呢?再说,大海上风险浪恶,恐怖的事情很多,我现在已经老了,离死期不远,你这一去,就很难再见上面了。”但慈者不听母亲的劝告,执意要去,她母亲就抱住他,说:“我不许你走,我们家中已经什么都不需要了。”慈者见母亲百般拦阻自己,觉得是破坏了自己求财的好事,很不吉利,因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动手把母亲打倒在地,并用脚踢母亲的头,然后与其他五百商人一道向大海扬长而去。

一到海上,商船便被风浪倾覆,五百商人,全部淹死,唯有慈者,随波逐浪,漂到一座岛上。他爬上岛后,循着一条路,竟来到一座银城。那城园林四节,清泉流淌,十分雅致。城中央有一宝殿,名为喜乐,纯粹是七宝建成。城中出来四位女子迎接他,个个长得非常漂亮。四位女子对慈者说:“我们住在喜乐宝殿中,要啥有啥,享用不尽,请你进去和我们共享欢乐,不要再到别的城去。”慈者大喜,便住进喜乐殿中,与四位女子纵情欢娱,享受五欲之乐。但过了一段时期后,慈者渐渐不满足于喜乐殿中的享乐,便背着四位女子悄悄溜走,依次经历了在金城中与八女、在颇梨城与十六女、在琉璃城与三十二女的纵情恣欲。但他依然贪心未敛,终于去到一座铁城,被夜叉捉住,把一个烈火燃烧的大铁轮套在他头上,永遭焚烧的极苦。这时他才痛悔不及,自叹“由我贪欲不知足,今逢如此苦厄难”。

贪心不足,就会像商人慈者一样遭遇恶报和大苦难,反而使本来已有的美好生活或平和安宁的生活丧失,这就是佛家对世人的告诫。而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的很多苦难和痛苦,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追根究底有不少就是由人的贪欲造成的。统治者的贪欲,会导致对人民、对社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掠夺,甚至引发世界大战,给世界和人类带来大破坏和大屠杀,但掠夺者最终必将受到应有的恶报。而普通人如果贪欲心盛,则会使个人或因贪欲难以满足而烦恼焦虑,或因铤而走险而导致自我毁灭。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警戒世人说:“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感悟】

“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入“贪”,就会被其毒害。因此,贪欲是一种毒酒,谁喝了都无药可救。一味地追求贪欲而迷忘本性,往往会让人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佛家典籍】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由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的。

当时“夜梦金人”的汉明帝,对这第一部新译出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直视如国宝,特别敕令珍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皇家图书馆),成为皇室的专利品,民间根本不知道有这一部法宝。因此,在晋朝道安法师所编的《综理众经目录》,尚找不到这一部经的名称,难怪有人误认它是伪造的了。

当初,佛成道以后,由许多外道发心出家的比丘,将他们对宇宙人生不明了的地方,以及有疑难的问题,纷纷提出来请佛解释,有些也是佛自动对比丘们恳切的开示,这些生活中金科玉律的语录,集合起来,共有四十二段,每段皆自成一章,因此就成为这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8484.html

以上是关于知足常乐-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学佛成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知足常乐-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学佛成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63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