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学佛成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戒律-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学佛成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学佛成佛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当我们希求的是赞美而非批评,是关注而非忽视,就很难遇到善知识了。你关上了你的门,不让真正的上师进来;他们也很难对你说实话,因为一旦他们对你说实话,你不会喜欢听。可是,一个寻求证悟的人应该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这条道路上,你必须听真话,尤其是非常严肃的、令人痛苦的真话。
藏文Gewai shenyen(善知识、善友)在梵文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Kalyanamitra(kalyana意为好的、美丽的、合适的、有益的或吉祥的,mitra为朋友之意)。让我们谈谈何谓善知识,我认为善知识的意思是“灵性上的友伴”或“灵性上的亲属”。这次我们将讨论上师与弟子、上师与学生,还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然而不要期待讨论会提供给你具体的准则,然后你可以拿着这张准则清单去一一询问对照:“这个人是否具有这些特质?”
我想“上师”这个词,可能已经被现代某些上师难以言说的行为所污损了。别以为这仅仅是最近的现象,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我们甚至听说过6、7世纪发生在那烂陀大学里的故事,一些上师不按牌理出牌,而这些行为却被当成是不可思议的事迹,被年复一年地珍传与重述。所以谈论这个主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但它又非常值得讨论。
此外,“上师”这个概念非常亚洲化,尤其是非常印度化。把它介绍给一种不同的文化、一种强调个体人权的文化时,就是另一回事了。幸好,虽则如此,也还是行得通的。
在印度这样的地方,善知识、精神导师——或者先别谈精神导师,仅仅是一般师生关系的概念,都备受珍视。老师被认为是传授智慧的人,我指的还不是灵性上的智慧,而是一般的知识,譬如煮饭、木工、缝纫之类的事务,仅仅是为你传授这些知识的人,都备受珍视。许多谚语、诗篇和故事对此多有描述,像是:“有人给你黄金,有人给你钻石与珍珠,但都比不上给予你知识的人可贵。”知识是无价的。有人可以给你一公斤黄金,但那些黄金总有个价码;倘若有人能传授你知识,供你运用,那将是无价的。
老师就是传授你知识的人。在传授知识或智慧的人当中,教导灵性层面知识与智慧的人更受重视,因为在佛教或印度文化的思维里,“灵性”这样的字眼含有超越此生的意义。有人可以教你煮饭,但这种知识只在现在堪用;如果有人教你祈祷或与上帝沟通,那就非常宝贵了,因为那些将在未来带给你安宁、解脱或天堂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事实,也是为什么精神导师更受人珍惜的原因。
但我想,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在亚洲,改变的原因是物质主义开始盛行。如果你到印度,能在国会大厅或大学校园里突然看见没穿拖鞋、几近半裸、身上满是灰尘的萨杜①或游方僧的话,这真的是很好,因为这种文化尊崇超越此生。
在过去,一个放弃财富与世俗生活、出走去做一个朝圣者或游方僧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他们被认为是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当我们其余的人被无止境的财富、地位与舒适等所蛊惑的时候,这些少数的行者却勇于出离这个系统。但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改变许多,其中并非没有原因。飞机会飞,船不会沉,这是显而易见的,对此你容易理解;而证悟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你难以理解它。这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我想向你们强调的是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你的发心是什么?你要想想,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或者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甚至是西藏这个被认为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均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寻求非常有政治影响力或者是非常富有的导师,因为他们想获得一个门路。如果仅仅是说,“找这位上师是因为他很富有”,倒比较容易处理;糟糕的是,当它混杂了获得证悟或学习灵性知见的期望,那情况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变得很困难。事实上,如果你的发心是这样,那么你就不是真的在寻找一位善知识,一位灵性友伴;你真的不是,虽然你认为你是。在那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寻找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一个灵性上的同修。
或许你不被政治影响力、财富所吸引,但也许是你自己未觉察到——这表明你还未全然坦白,你身体里的某种荷尔蒙正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许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上师很具吸引力,或许她很有女人味,或许他很有男子气概,或许他很像一位父兄,又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凡此种种,引起了你的好感!就是那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荷尔蒙,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决定了你对上师的认知。
我们许多人是很孤单的,孤单是个大问题,我们都非常孤单。举例来说,如果我给你看一支笔,然后问你:“你能看见我所看见的笔吗?”你会回答:“是的,我能看见这支笔。”但是深究下去,事实却并非如此。你永远看不见我所看见的这支笔;除非证悟,否则你的确永远也看不见我所看见的笔!这代表你的所见所感仅是你自己的经验。我们基本上无法分享任何事!这听起来很恐怖,不是吗?
于是你生出的是这样一种动机:出于孤单寂寞而寻求上师。对此我不做任何评断,也不说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想象一下,如果刚好你身体里的荷尔蒙发生改变,其中一个原子突然分裂,促使你被某位上师强烈吸引,怀抱着热情走向他或她,而那碰巧是一位伟大的上师,对其给予的教导你也感到受用,于是你可能便因此证悟了,那么这一切要多亏那个荷尔蒙原子。
当我谈及灵性道路,我指的是像佛教这一类的修道,我不知道犹太教或基督教对此会如何阐释。佛教对于灵性道路不会谈太多关于此生的得与失。事实上,一位真正严谨的大乘佛教修行者,甚至也不讨论来生,他讨论的是开悟。所以对于寻求上师的人来说,最理想的动机是祈愿证悟!证悟应该是寻求上师的驱策力量!社会关注度、影响力、同伴、友谊,或是找个人来跟自己分享等,这些事情都不重要。有人能够引导你走向寻求证悟的道路,这才应该是你的动机,如果你有这样的动机,就极少会出错。
所以,寻求证悟的心愿才是重要的。但说比做容易,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对于证悟并没有兴趣,把证悟看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会很认真地看待证悟这件事,比较重视它,但我们仍然不会放弃把其他面向视为一种红利,像是财富、成功、地位、友谊、同伴,或是一个能和自己分享比萨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上述这些,你基本上会把握机会,趁别人还没拿走之前捷足先登!你们了解我的意思吗?你们不会放弃这些机会!如果这样的机会发生在真正只在乎证悟的人身上,那不会有问题,因为对他们而言,没有这些机会也没关系。
当然,要这么做很难,因为我们有强烈的八种积习。我们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关注不喜欢被忽视。当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当我们希求的是赞美而非批评,是关注而非忽视,就很难遇到善知识了。你关上了你的门,不让真正的上师进来;他们也很难对你说实话,因为如果他们对你说实话,你不会喜欢听。可是,一个寻求证悟的人应该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这条道路上,你必须听真话,尤其是非常严肃的、令人痛苦的真话。
寻求证悟应该是你寻求上师的主要动机。如果你在寻求一位上师,至少在智识上你必须明白,轮回的或世间的生活没有价值。基本上,你必须改变你的整个价值观系统,当你从世间生活还能看见些许价值,你就不是在寻求证悟,至少不是寻求真正的证悟。也许你只是在寻求一种虚假的或暂时的证悟,但那并非真正的证悟,因为你依旧被俗世生活所吸引。
所以我们现在来谈出离。这个出离,指的并不是舍弃悉尼而去选择宁宾(Nimbin),这不是真正的出离,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是。或者有人以为,过着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的工作,这就是出离,也不见得。这样做基本上是在欺骗自己,让自己从一个轮回转移到另一个轮回。
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这种出离,而是真正看清楚这种无止境的世间生活并无任何实质意义。这个认知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沮丧,但我认为这是好的。你开始了解到沮丧是好的,尤其是当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时。我想这就是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说的“悲伤之心”。
看清世间生活的徒然无益,会使你渴望证悟与解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当寻求证悟成为你的主要动机,迟早会有一条路引领你找到一位真正能够为你指出证悟之道的上师,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心中有数。
有这样动机的修行者就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寻找花朵,终究一定会找到。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却像是苍蝇,如果有好东西,我们当然会吸吮;但找到的若是粪便,我们也还是照吸不误。我们不会想到花朵,因为苍蝇觉得粪便也有价值。而蜜蜂觉得粪便很臭,所以自然而然只会飞向花朵。因此,开展出离心真的很重要,其根本是渴望证悟,这应该是你心之所系、心之所愿。如此一来,上师的容貌、身高、体魄、学历、影响力、号召力或是嗜好都不再重要了,是否能够提供证悟之道才是你最主要的考量,其他都变得次要。但现在,那些次要的东西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很重要,我们不是真正在寻求证悟,我们寻觅的是同伴、朋友,而非善知识。
关于善知识的讨论把我们带到这个问题:要寻求怎样的上师?我们显然已经明白,理想的上师必须能够解悟知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者,他或她应该是一位证悟者,是一位持明尊者(vidhyadhara)①。
持明尊者和金刚持(vajradhara)在最高的层次,他们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见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见并亲近这样的上师,事情就不太会出错。当然,道路还会不时出现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隆起,而是因为我们的轮胎有“肿块”,所以我们感到路颠簸不平。
上师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诚的慈悲心。就好像知道某种疾病并了解如何治愈它的医生,才具有真正的慈悲心。如果某人仅是在智识上了解疾病的症状,仅能在智识的层面谈论如何治愈它,那么他的慈悲心就只是停留在智识的层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便只有一丁点的了悟,都会明白痛苦的根源。不只是被公司开除或账单未缴的痛苦,还有真正的痛苦,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人都了解。因此证得空性的人拥有真正的慈悲心。了解这点很重要。
证得空性者的另一个长处是无所畏惧,关于这点我要多做一些解释。无惧是很重要的,上师需要无所畏惧。你们读过吉美林巴的祈祷文吗?当中说:“愿我永不堕入传统世俗的期待里。”上师应该永远不被世俗期待所俘。但这真的很困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凡喇嘛!我代表所有具染的喇嘛做此发言,我自己甚至不想去了悟空性这件事。但有时候——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当我读着伟大的吉美林巴的祈祷文时,我能感受到冲击。尤其是身为喇嘛,我不应该成为世俗期待的受害者。
无惧来自于了悟空性。不知道你们当中是不是有人知道恰查仁波切(Chadral Rinpoche)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 Rinpoche),我认为他们与丘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这样的导师都是无惧大师的最佳典范。这些导师从世俗层面上检视并不算成功,因为很多学生难以真的被他们吸引,他们不会投其所好。现在的学生只对那些知道如何协商的人感兴趣,而在证悟空性、无所畏惧和真正慈悲的上师那里,是没得商量的,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谈判桌,这就是标准。如果你接受这点,并且以“我不谈判”的心态去接触他们,你会获得许多益处;但如果你以“我给你这个,你可以给我那个吗”的心态去接触他们,是不会有用的。
了悟空性是上师最主要的特质,了悟空性同时代表他们具有慈悲心和无畏之心。除此之外,如果他刚好是你的金刚上师,那么他们还要博学多闻、持守戒律、仁慈为怀,必须领受来自不间断传承的所有必要教导并据此修行,这些特质都非常重要。另外,容易亲近、使用你了解的语言、有充分的时间……如果这些特质都能具备,当然更好,但没有也没关系。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已经证得空性呢?只有证得空性的人,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了悟空性。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大多时候,我们只能依靠一本制作精美的手册,“嗯……某某人今天要给个开示,我们一块去听听看”,或者依赖那些极度想要改变我们信仰的友人的建议。
但你们不要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业力,业力在此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寻找一位上师有点像是寻觅一位爱人,我无法具体对你描述什么样的爱人是你应该寻求的,我只能模糊地叙述。但在你寻觅的过程中,你也很有可能碰见其他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是一只蜜蜂,那你很幸运;但如果你恰巧是一只苍蝇,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这是你必须考量的,业力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回到如何寻找一位已经证悟的人这个主题。我们怎么知道某个人究竟是否证悟了?身为凡夫,我们不可能由直接的认知得知某人是否证悟,所以我们唯一的判断方法,是使用逻辑推理、各种参照点以及经验。
但我们的逻辑系统非常有限,这个有限的系统即所谓的理性经验。用理性的、符合逻辑的方式判断上师并不真的可靠,因为其中混杂了许多我们自己的感觉。你也许不是真的对证悟有兴趣,甚至一点兴趣也没有,你只是非常希望获得同伴。你寻觅的是一位mitra,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Kalyanamitra,一位灵性上的友伴。诸如此类的情况,都使得理智地去寻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变得很困难。
也许某种出离心驱使你前往加德满都或西藏,在那里,你走进一间僧院,那里香炉风雅地燃烧着,面貌纯真的年轻僧侣上下来回走动。你推开主殿的门,里面的僧侣穿戴精致的僧袍与帽子,拿着铙钹与鼓器,正唱诵着颇具异国风情的调子;上方那个由八只狮子雕塑支撑起来的高大法座上,坐着一位上师,戴着一顶肯定比棒球帽好很多的法帽!种种这些都让你以为:“哇!他就是我的上师!”
或者我之前提到的制作精美的手册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也许你在压力繁重的工作中,刚与同事起了争执,或正处于被开除的边缘,于是你晃进一家健康食品店,在布告栏上看见一幅日本书法,写着:想放轻松吗?请来这家或那家禅修中心。这种情况也会奏效。感觉是变幻无常的。又或许,你正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身份积极鼓吹女性解放,于是,“哇!有一位西藏的女喇嘛来了!”证悟瞬间被抛往九霄云外,只因为要来的喇嘛是女的,而你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对于那些刚接触佛法的人,如果你因为我说的这些看似严苛的话感到沮丧,你必须要习惯。真的,学习佛法就是这样,它是一条非常严苛的道路。你必须如抽丝剥茧那样一层一层地检视,直到没什么东西可留下来被批判!直到每一层皮都被剥光!这很痛苦
我们如何得知某人是否具备上师的资格?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的逻辑,以及非常局限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法。但上述的逻辑系统又常常沾染了各种各样的期待与感觉。感觉,这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而“趋势”又是什么?是时尚流行。我认为它也是由感觉所驱动的。
纵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好消息,佛教中的四项基本正见,即我们所称的“四法印”,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一、 流行会改变,趋势会改变,感觉会改变,但绝不会有一天,某人发现和合现象其实是永恒的,这永远不会发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现象一直都是无常的,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所有源于自我的情绪,终将带来痛苦,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源于自我的情绪其实带来了永恒的喜乐,这肯定不会发生。
三、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一种或两种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是佛陀所错失的,这绝不会发生。
四、也不可能有人会发现,涅槃具有真实存在的属性。涅槃超越二元极端。
上述四法印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你的保险。它们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挑剔的心。
所以我们需要听闻与思维教法。佛陀给过一个忠告叫作“法四依”:不要只依赖人,而要依赖教诲(依法不依人);不要只依赖教诲,而要依赖它的意义(依义不依语);不要只依赖暂时的意义,而要依赖它究竟的意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要只依赖你的判断力,而要依赖你的智慧(依智不依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也许你会觉得有点矛盾,寻找上师的话题与听闻和思维教法有什么关系。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关联性的。你将逐渐发现,在佛教里,上师这个议题不单单是就人而言,它指的是道路,上师应该被视为修道。
所以想要寻求上师的学生,必须闻、思、修,这一定会有帮助,会延展我们狭小、受限、讲究逻辑的心,使它更加开阔与成熟。此刻我们多疑的脑袋是受情绪主宰的,是以趋势及时尚为导向的,如果我们开始闻、思、修,这些倾向就会渐渐消退。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甚至进行一些禅坐也会有所助益。
之后,也许是经过一年的听闻与思维,当你寻找上师时,可以依循三个特质。其一是学识渊博,如果他
比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持守戒律。许多喇嘛不遵守戒律。戒律有三种层次。第一是别解脱戒,指的是有没有伤害其他众生,这点很重要。如果一个喇嘛伤害了其他人,他即是破了这个戒,尤其这个喇嘛又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话。他们必须要遵守这个戒律。比别解脱戒更重要的是菩萨戒。一位上师可以离弃他的学生吗?按理说学生丝毫不需要担心被上师拒绝,因为上师是不被允许拒绝学生的,上师不能够拒绝学生!如果一位上师真的是持戒严谨的,即使是离弃一个有情,都算是破了菩萨戒!所以我们要问:这位喇嘛遵守戒律吗?不只是遵守别解脱戒,也遵守菩萨戒。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上师是金刚乘的老师,金刚乘的戒律也绝对是重要的。总之,我们要寻找一位学问渊博的上师,但他必须也是一位遵守戒律的上师。
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有一位愚笨的老师,他学识不怎么渊博,或者有一位不驯的老师,持戒不是很严谨,但有一项是不可少的,就是慈悲。这是上师必定要具备的第三项特质,上师必须要有慈悲心或具足美德。
事实上,这些特质息息相关,一位真正慈悲的上师肯定会持守戒律并学识渊博。如果我们要为上述三项特质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根据帕楚仁波切的观点,慈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关于弟子的动机,我已经说了很多,他们希求的应该是证悟。老师则必须具有让弟子证悟的动机,这应该是上师的主要目标,此外如果还有任何别的,你可以将它视为额外的好处。
弟子们会有许多困惑,尤其是在藏传佛教里这很常见,日本佛教可能也如此。乔达摩的话当然具有吸引力,然而东方文化——绚丽的印度文化、简约的日本文化、重条理的中国儒家文化——亦有其魅力。文化的魅力与佛陀的话语可能会混在一起,多数时候就像帕楚仁波切说的,当文化魅力取得主导地位,人们就远离了法——佛陀的话语。
你们都持诵过《般若经》或《心经》,这些是大乘经典的精华,其中说道:“无眼、耳、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方面,这里面没有仪轨的东西,与仪轨最相近
然而,我们无法做非黑即白的如此分明的判断。如果你的西藏上师嘱咐你每天禅修前喝一杯酥油茶,作为出自上师悲智的专为你设立的某种善巧方便,这是你必须做的;不过,并非每个遵循藏传佛教的人,都得学习如何做酥油茶。
无论如何,寻求证悟是弟子的首要目标。之后,一切我们认为应当修习的,像是信任、虔诚、出离心、菩提心,应该会毫无困难地在我们内心生起。
我们来谈谈虔诚心。大成就者萨惹哈(Saraha)将虔诚心定义为信任因、缘、果。比方说如果你正在煮蛋,某些因、缘是你必须具备的,像是水、锅子、火。当然,蛋本身是最重要的东西,对吧?而且蛋是代表我们自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看起来很完美,却是全然封闭的。或许有个厨房会让事情更容易些,不过你当然可以在大街上煮蛋,但那样很不舒服,环境很混乱,可能你无法把蛋煮好,除非有一位很老练的厨师指导你。
我们如今都不情愿依靠厨师,对吧?然而如你所见,在那种情况下厨师其实很重要,这是为什么我认为上师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当所有因缘聚合时,即使你祈求蛋不要煮熟,这个祈请也不会实现,这个蛋会熟,没得选择。当我们煮蛋时,我们有什么?有虔诚心。当厨师、水、锅子以及其他缘分聚合时,我们得到一种特殊的信心。
为了发展这种虔诚心,你必须听取指示,例如“你需要水来煮蛋”。你可以思维它,并且身体力行,这就是禅修。煮蛋的主要目标是把蛋煮熟;而对我们的修行来说,主要目标应该是证悟。
这一点意义重大,因此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趋近它。当你体验到贪、嗔、嫉、慢等负面情绪时,你必须认识到——至少刚开始时透过听闻认识到——它们全都可以被消除。如何认识到这点?借由一再地提醒自己:“这些情绪来自因和缘,它们并非俱生的本质,也不是恒常不变的,它们是和合的现象。它们可以被改变,端视投入多大的努力。”接着去发展一种信任感:“无论情况显得多糟糕,出于因、缘、果的法则,它都可以被操控。”这不仅是信任证悟之道,事实上也是相信结果,即证悟本身。虔诚心如此重要,噶举传承说:“虔诚心为禅修之首。”这话非常有道理。
我之所以强调这点,因为虔诚心看似带有某种负面意涵,好像不论老师或道说什么你都要相信,而不做提问或分析。这种方式的虔敬也存在,但它应该发生在你最终说服自己蛋可以煮熟、情绪可以消除之后。一旦你自己先拥有那份信心,至少在智识上有那份信心,那么信任上师通常是比较好的,因为你没有时间可浪费,时钟嘀嗒往前走,片刻不停留。
比方说如果你想学开车,首先必须打心里相信自己能开车。你确认自己有两只手、两只脚、一双眼睛、一个心识,精神正常并且具交谈能力,然后你要求某人教你开车,而且他也照办。不过伴随能力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像是紧张、瞌睡或分心,假如你的善业将你领向一位认为你不够警醒的教练,他或许会告诉你开车前先喝一杯咖啡。你不要回家去翻汽车使用手册,寻找哪里提到过咖啡,那对你不会有帮助,只会无端地浪费你的时间。
首先要相信你能够开车,其次相信教练有能力教你如何开车,再次就是照他的话去做。如果他说“喝咖啡”,就去喝。如果他还说别的什么,譬如“用你的手操作刹车板,不要用脚”,你也去做。或许还会有更多难以理解的指示,但那是你的缘故,而不太会是老师的缘故。驾驶学校的其他学生也许会怀疑你们两个在搞什么名堂,或者以为老师在占你的便宜,然而你对他有专一的、坚定不移的虔诚心。
我谈到两种虔诚心,第一种是相信你能开车,因为你拥有学习开车的一切特质,而且有位老师可以教你。第二种是真正遵从老师的指示,即使这些指示并非来自课本。我认为第二种虔诚心是最显而易见的虔诚心,事实上常常令第一种虔诚心大为失色。但如果第二种虔诚心过度超越了第一种虔诚心,那并不是好现象。
虔诚心是重要的,尤其是第一种;但那种你可能称为“盲信”的虔诚心也很重要,不过我宁愿称它为“省时”的虔诚心——你只管照着去做。为何要问那么多问题?生生世世一直以来,你不断在问问题,但那未曾有任何结果。因此只管照着去做就对了!如果你拥有第一种虔诚心,省时的虔诚心自然而然会出现。让我再次提醒你,这一切都必须奠基于一件事——寻求证悟的愿心,它着实是根本地基。
此外,我们还有别的,像是出离心。我注意到有些修行人缺乏第一种虔诚心,但他们具有某种出离心,这可能导致无意义的、虚无主义的消沉。假如你经验到这种情况,请想想第一种虔诚心:以寻求证悟为前提,信任你自己,信任某人。每当你出离心太强烈却缺乏对自己的信任时,请记得煮蛋的例子。
当然,比较看重恒常的学生有另一种问题。他们也会消沉,但不是“无意义”的消沉,而是“无止境”的消沉。我有许多学生陷入爱河,他们步入礼堂,来到我面前请求加持,而我对他们致以我最深的祝福。但由于他们常常取向于恒常,我也会讲述“三颗草莓”的譬喻。起初你有一颗草莓,它自己端坐着,接着你尝试把第二颗草莓摆在第一颗上面。不用胶水或牙签,这么做是有一点儿困难,但也有可能成功。然而,第三颗草莓不会轻易坐在第二颗上头,而且当你试图安放第三颗草莓时,连第二颗都掉下来了。可是大多数人就是相信,总有一天,第三颗草莓会坐在第二颗上面,如此试了好几百万次,经历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之后,他们在五六十岁时终于醒悟,而第三颗草莓仍然不在第二颗上头。这就是我所谓无止境的消沉。这真的很悲哀,因为如此便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庆祝。
我们在生活当中努力积聚许多东西,像是跟家人朋友的关系、修行、影响力、金钱等等。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点,即使计划只完成百分之十,我们也应该庆祝,但多数人喜欢在第三颗草莓立于第二颗之上时才庆祝。更悲哀的是,许多电影和书籍还在描述第三颗草莓坐在第二颗草莓之上,让人们相信这总有一天会发生。
我再三告诉你们,证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尽管证
这其实意味着证悟不是一种结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倘若将证悟标识为一种结果,它将会妨碍你;相反的,证悟基本上是彻底解开所有纠结。到达二地无非就是解开初地的结,接着你再拆解二地到达三地,当你打开十地的结,我想那就可以被称为证悟。证悟不是一种结果,它是你的本质的一部分。事实上,结果取向就是主要的障碍之一,不仅本身是一种障碍,而且会吸引障碍,如同一块磁铁;或者它让你的道路如同酒那样骚动发酵,产生极为强烈、持久、非常细微乃至难以觉察的障碍。
现在让我们来谈一谈净观和金刚乘。首先我想告诉你们,净观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行为准则,这点很重要。净观不是一种规则。不幸的是,在金刚乘的传授里,有时会提到行者应该对金刚上师具有净观,因而这听来像是金刚乘的戒律。
你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趋近净观,它应该被当成一种修持,意即你必须去习惯它。身为初学者,你有时会失去它,但你应该记着,不要期望从一开始就有完整的净观,那并不存在。如果你有那样的期待,它将使你产生内疚,为你造成许多罪恶感。你要把净观看作一项应该发愿达成的事,你必须修持净观。
当你对空性有兴趣,就会产生净观;当你像个法器,能够接受空性概念时,净观就比较容易。了解空性基本上就是了解到,不管看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都是你自己的诠释,那只是你的认知而已,在实相上它们并不是那样存在。当你可以接受这个观念——不只在智识上、同时也在实修上接受,你就会对空性有越来越切近的了解。每当你做判断时,要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认知,是我有限的概念。”如果你能从最细微的事情做起,譬如一杯茶的好坏,或者金刚上师的外表,你就能逐渐习惯净观。
我们不是在谈视金刚上师为佛,也不是在谈他的身体为金色,有好多手脚和第三只眼睛。我们不需要假装,也不需要创造新的现象然后把它认为是净观,那都是错误的。净观是,你知道不论你想什么,尤其是与上师有关的,都只是你的认知。如此归咎、责难和抱怨将会慢慢减少,当这些停止时,你的认知就会比较纯净。
在金刚乘佛法里,上师不只是人,也是道,其目的是要认出究竟的上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心。如何显现这个内在的智慧上师呢?借由拆解“自我”的茧。外在上师是你经过许多分析及深思之后所雇用的人,他的工作就是要拆除你的自我,这也是你的主要目的。你与上师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你与上师的互动能给这个茧造成多大破坏的基础上。请记住,上师关心的事必须是摧毁学生的无明,基于这样的目标,上师可能叫你做各种疯狂的事。对什么来说是疯狂的?对自我来说是疯狂的,是不能接受的。你应该做做这类事情,因为这是最好的治疗法。
除了上述之外,当然还要以礼貌、尊敬和谦卑来对待老师,这些都是庄严的。如果没有这些,顶礼及类似的事情就只是这个茧的另外一层厚厚的包裹,厚到需要另一种破坏。每件事都要回到达到证悟的动机上,每件事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有关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存在着许多误解,特别是当听到金刚上师要求学生去做任何他所说的事情时。但这不代表有神论或独裁,而是一个相互的协议。作为一个学生,你想让智慧显现,老师同样也想这么做,这就是你和老师之间的协议。基于这个协议,你们一起同心协力,如果你们没有这样的协议,那就很难办了。
“金刚上师”和“根本上师”这些名词是非常明显的金刚乘语言。当然大乘也有“亲教师”或“教授师”这样的观念,但是大乘的老师主要是一个向导、一个家教、一个教练。而在金刚乘,老师可以化现为教练,但更多时候则显现为“道”本身,尤其在实修上,这一点更为明显。在大乘的传统里,从来没有“融入”的法门——将自己融入上师的心,或上师融入于你。
无论如何,在所有教乘里,尤其是大乘和金刚乘,主要的上师——如果没有错误——是指我们心的智慧面向。大乘比较强调心,而金刚乘还谈到“脉”“气”“明点”,可粗略解释为脉、风息、心识。脉、在脉中流动的风息以及对它们有很大影响的心识,这三者是不可分的,可以这样想:脉有点像是笛子,气是在笛子里面流动的风息,吹笛子的人则是明点。现在笛子生锈了,而且里面长了各种菌类,一些气孔被太多的汉堡、太多的负面情绪、太多的熬夜给塞住了,各式各样的障蔽塞住了我们身体的整个结构。
外在上,我们可以通过瑜伽试图改变它。瑜伽的精要就是坐直,采取一个良好的姿势,借着这么做,我们尝试去操控笛子。接着我们试着控制风息,不过风息非常不纯净,而且因为笛子的气孔被塞住,里面又有那么多菌类滋长,因此气息流动非常不稳定。我们的认知也很有限——好的、坏的、高的、矮的,借着清理笛子,我们的认知也慢慢开始改变。让我们以对上师的认知作为例子,特别是因为它根植于你的福德。根据金刚乘,借由福德,上师示现在你面前。是你自己的智慧心反映在外在上师身上,所以就有更多理由听从他,毕竟你是在听从你的真实本性。上师,那个吹笛子的人,无异于你的智慧心。
我们说的“听从”是什么意思?我们真的不需要害怕某个外在显现的吸血鬼,那是由你自心的认知投射出来的,它由一位被称为“福德”的诠释者进行诠释。如果福德不具,你的心将会把上师诠释为某个阔谈正义的自大浑蛋,而且你不会把美好的周末浪费在他身上。
那么在金刚乘里,“向上师祈请”是什么意思?它真正的含义是与你的真实本性保持联系,没有别的。那么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外在上师是必要的吗?”就让我们把上师看成一面镜子。涂口红的时候,为了看见我们的相貌,为了可以把口红好好地涂在嘴唇上,我们使用镜子。同样的,为了真正见到内在智慧,也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我们用外在上师作为镜子。情况就是这样!
从技术上来说,金刚上师是某个给你金刚乘灌顶的人,尤其是四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如果某人给你这些,那么他就是你的金刚上师。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主张上师是将心的本性介绍给你的人,你因此认识了本性。近来有很多人介绍心的本性,但不是每一位的介绍都发生作用,有时甚至没有进到听者的脑子里。而金刚上师或许说些什么或什么也不说,但应该会让你的整个系统暂时停止运作,哪怕整个系统只停止半秒钟,都可能使你纳闷:“昨天、今天、明天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有昨天?为什么有明天?周间是什么?周末又是什么?”这几乎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一瞬间每件事都停止了,但它不像是醉酒或服药过量的感受,你非常清楚地觉察到每一件事,意识到每一件事,鲜明又活跃,但正常的系统停止了。当这个情况发生,那么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家伙或许就是你的刺客。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807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戒律-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学佛成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戒律-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学佛成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