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一 佛教文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一 佛教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一 佛教文化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我们每一位出家弟子都要有弘扬佛法的责任,今生能出家遇到佛法也是我们的福报,那现今社会因佛法的缺失,很多人误把佛法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闲来无事的老年人或烧香拜佛的一种祈祷,以为学佛是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选择的路,佛教的立足点是人本,佛陀是以人的身份修成佛的,佛教有三是说希望众生获得现世乐 来世乐和究竟涅槃乐,佛教提倡现世乐,种善因得善果。
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人生幸福,现世乐和来世乐是统一的,是依戒定慧修行获得,其内涵是开智
本次课我们学 习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一部分,积极与消极、悲观与乐观,下面我与各位学长分享学习心得:
一、积极与消极:世人误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来自对于出家制度,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的误解。用世人的标准衡量佛教,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标准错了,结果自然是不可取的。真正深入了解佛教,出家是为了精神追求放弃物质追求,为了解脱之乐而放弃物质享乐,处世态度上,修习
二、佛教徒有明确的目标:四弘誓愿是大乘佛子的目标,佛弟子有着内修外弘的使命,需要积极学习经教,树立正见,指导修行,止恶行善,十善业包括,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意:包括不贪、嗔、痴。积极完善人格,要积极克服烦恼,这是广度众生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自己烦恼重重,救度众生无从谈起。对照佛大乘佛子的人生目标,自己很忏愧,相目标比较远。但是目标很重要,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对镜来的时候,左右摇摆,陷入烦恼陷阱忘了前行的方向。有了目标,即便会偏离,也会积极的调整方向。同时看到每个人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让日常的修学落到实处,每天、每周的定课认真老实地完成,用佛法正见改变,养成检讨自身不足,随喜他人功德的习惯。
三、悲观和乐观:佛教修行重视中道。其实人们很容易偏执一端,比如我曾经是肤浅的乐观,积极追求世人的名闻利养,学佛之后,有一段时间悲观,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生的苦,尤其去参加助念之后,感觉每个人都会死,为了脱生死去努力,有些世俗的事情不感兴趣,陷入法执,跑道场念佛,没做好敦伦尽分。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师父告诉我们佛教既不是悲观的,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可以在轮回中开辟觉醒和解脱之道;同时佛教也不是乐观的,因为无论是面对严峻的现实还是肩负的内修外弘的使命,我们都无法乐观。佛弟子应有的人生态度是,不悲不喜,如实知见的中观之道。这条道路,我感觉并不容易,是一个长期修行过程。建立中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要有正见,不落入常见和断见,在生活中不纵欲,也不一味求苦,修行上,精进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69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一 佛教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一 佛教文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