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寻找及依止上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13:1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寻找及依止上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寻找及依止上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寻找及依止上师

在现今的五浊恶世。尊师重道的精神已经慢慢湮没了。但在传统上。不单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医道、雕刻工艺等。也都是依师而学的。而且极重视师徒关系。既然连世俗的这些小学问尚需明师指点。何况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绝不可无师自通。我们也不应冒这个大险。在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人曾经靠自己看书而成佛的先例。有些人会问:「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成佛的吗?」当然不是!本师释迦牟尼在示现成佛前之过往世中。亦曾遍礼明师。甚至牺牲身命爲求一偈开示。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头顶上有座小小的佛塔。这塔表义释迦牟尼。菩萨顶佩比塔正是表义祂的师承源自释迦牟尼及表义敬师之道。在现在。一切爲求成就佛境的菩萨亦如法地依师而学。在未来。我们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脱。甚至只是要得到较低的成就。也一样要依止明师而学。 要得到佛法上的成就。不单只靠学问。同时也有传承的加持因素在内。学习的人就似是家中的水龙头。诸佛就似是水库;佛陀的确有很大的力量及圆满的悲心。我们也或许的确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这「水龙头」及「水库」。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们连接起来。我们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应的好处。而历代师父正是这些「水管」。如果没有水管。尽管你天天在水龙头旁干等也没用!故此当知。不论是出离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赖师传而得。即使至小的细微进步。也因师恩而得。如果没有师长。我们连佛的名字也许也不能听到。 师长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压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麽样。压出来的也就是同样的。错误地依止了没具资格的老师。是最可怕的。现今的末法时代。像这类的「老师」多的是。大家必须小心抉择。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资格的老师外。依止了不胜任的老师也不太好。甚麽是「不胜任的老师」呢?譬如说。你的师长通晓小乘部教法。但不通达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这样的话。你或许能成为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师。但这仍然可说是有一点儿可惜了。又或者说。师长具备传承条件。但他说法不善巧。也会令学法有障碍。故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寻得一位具备经、续所述之所有资格的师长。爲甚麽我们要依止具有所有师资的明师呢?衲以一个例子解说:如果你要前往某个地方。最理想的向导莫过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向导若只熟知整条途径的某一段。当然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熟知全程的向导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过于依止一位能够教授大、小二乘及显、密全道的明师了。依戒律方面说。戒学的师长必须具十五种德性。依《现观庄严论》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应具「明师十德」。依续部教法来说。授灌顶及密法者必须具有另外十种金刚上师之师资。故此。一位能够如法教授整个显、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师长。就必须完全具备以上共三十五种资格。 以大乘显部最上等明师的资格来说。可分为「明师十德」: 1. 持戒清净

佛学的文学常识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没能调伏好。如何能教导别人呢?所以一个好师长必须有好的戒德。这一点。主要是说「戒」的方面。 2. 有禅定功夫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最上等的明师。必须具备「定」。 3. 具足慧学 这是指上等的明师不单要有戒及定。还要具备彻底消除我执的「慧」。 4. 德行起码比自己高 选择师长而依止。当然要找比我们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则为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们必须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师。 5. 修持精进勇猛 这里所说的「精进」。当然是指对修行善业方面的积极不懈。而非指对不良恶业的沈迷。一位好的师长。必定要自己精进勇猛、毫不懒散。否则弟子便不易学好。 6. 学问丰富 一位明师。必须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律及论三藏传承。而非单只有一两个法门的传承。这种传承。必须包括教法及证法传承二者。在现今末法。有不少骗子胡说八道。明明没有传承。却说佛陀梦中传法等等。欲寻师者必须小心观察抉择。 7. 通达真实 这是指通达中观应成见。现在大家未知道甚麽是中观应成见。所以不易明白这点。 8. 说法善巧及表达清晰 有些老师虽然自己通达教证。但却表达不清。又或不善于观察弟子而应机对症下药。以致授受过程不能达到最顺畅的程度。一位好师长。必须是说法善巧的。 9. 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个人具备前述八种功德但没悲心。

佛学常识宗教的层次

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师长。必须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愿弟子能学好。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摄受徒衆。 10. 对徒教学不生疲厌心 上等的明师已断了自利的心。所以他们完全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业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会以十分欢喜的心去教导。这样的师长才是一位好师长。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在现今末法时期。要寻得这样的明师。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具足十项明德的大师不能说没有。但到底难求。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堪作依止了。甚麽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如果我们归?123;佛陀所开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这三种学处。所以。如果并未能寻得具足完美师资的师长。我们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对上述三学处有多少证量的师长。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便一窝蜂跑去名师处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需要审慎。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花一段时间。好好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完全肯定他具备了经、续所述师资时。方决定依止。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像汉地拜师的仪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 观察审查师长资格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是为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依止一位老师。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依止了。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它老师学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完全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它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其中一位老师。其它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 在我们经过谨慎的观察后、寻得符合条件的一位或多位师长时。应该如何承事依止呢?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讲。一为正确的心中依止态度。另一为在具体行为上的承事方法。 在《华严经》中。说及弟子应以九种心来对待师徒关系。首先。弟子必须有孝子的心。对师长犹如孝顺父母一般。处处听话顺意。永不忤逆师长。第二。依止心要似钻石一般坚固。永不能被摧坏。譬如当有人对我们的师长毁谤时。我们的信心亦绝不退减。这就是坚毅的心了。第三。我们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负荷般。对师长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负起。在约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师。大师在初学法时。其师玛尔巴(Marpa)见他有很大的潜质。但同时也有极大罪业。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层大楼。密勒日巴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见骨。最后建成了师长所要求的大楼。这座大楼的遗迹。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态度。便是这种如大地的心之典范了。第四。我们要如群峰拱围须弥山般。始终不变摇。第五。我们要视自己如仆役。任劳任怨。即使师长命我们做如倒粪等低下的工作。我们亦应乐于从命。第六。我们应自视为卑下。不可贡高我慢。甚至以为自己比师长的修行还高。第七。我们要有《华严经》中所说的「门犬心」。甚麽叫「门犬心」呢?这个名词其实并非侮辱性的字眼。我们观察小狗被主人打駡时。牠们从不会因瞋恨而反咬主人。牠们顶多只会暂时逃跑。在被主人发脾气赶走时。牠们亦不走远。顶多在附近溜达一会儿。待主人气消了。牠们便像没事似地回家。也从不把刚才的事怀恨在心。我们作为弟子。也应有这种态度。师长责駡时。我们不怀恨于心。也不应存有顾全顔面的心理。第八。我们要像桥梁一般。任何难行的事亦勇于承担。第九。我们应像船舟载人过河一般。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师工作。永不厌累。 对师长之信心为一切修持的根本。亦为一切成就的种子及灵魂。如果已建立了师徒关系。却对上师无信心。所作修行便犹如烧坏了的种子。绝不会发芽生长。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态度外。弟子还应对上师生出信心、视师为佛陀。在观察期间。我们仍可审查欲拜于其门下之师长有否缺点。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传承上成立了师徒关系后。弟子便不可再观上师之缺点。而应常想及其优点、功德等。并要视师为佛。师长在客观上或许并无佛之境界。甚至或许只是凡夫境界。但这并不重要。弟子仍要视师若佛。视师为佛。师长并不会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视师为佛。弟子便会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视师为菩萨。则得菩萨之加持;若只视师为凡夫。则即使师长客观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一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甚麽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衆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

佛学常识

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的人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若果不是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可说比诸佛还要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为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甚麽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

一分钟教你佛学常识

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这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者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 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透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供养。既能得供养之利益。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及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 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如果既已有了师长。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由于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者。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瞋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丢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衆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甚麽业会感召甚麽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问佛陀轻慢上师会

佛学常识赵朴初

有何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曾经有人问阿底?123;祖师:「为甚麽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本尊为本尊、上师为凡夫。而印度人视上师和本尊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师长、还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经》及《华严经》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3313.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寻找及依止上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寻找及依止上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63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